帶而字的成語 (727個)
-
641
穎脫而出
- 成語拼音:
- yǐng tuō ér chū
- 成語解釋:
- 穎,錐芒。言錐芒全部脫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機會,即能全部顯現出來。
- 成語出處:
-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早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
642
一往而深
- 成語拼音:
- yī wǎng ér shēn
- 成語解釋:
- 見“一往情深”。
- 成語出處:
- 明·湯顯祖《〈牡丹亭記〉題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
643
一望而知
- 成語拼音:
- yī wàng ér zhī
- 成語解釋:
- 一看就明白。
- 成語出處:
- 清 李綠園《歧路燈》:“又說了一回話,大約言語甜俗,意味粗淺,中藏早是一望而知的。”
-
644
云霧之盛,頃刻而訖
- 成語拼音:
- yún wù zhī shèng,qǐng kè ér qì
- 成語解釋:
- 盛:大;頃刻:一會兒;訖:完結。云霧再大,轉眼間就會散凈。比喻某種勢力不會長久
- 成語出處:
- 漢·魏朗《魏子》:“云霧之盛,頃刻而訖;暴雨之盛,不過終日。”
-
645
應弦而倒
- 成語拼音:
- yīng xián ér dǎo
- 成語解釋:
- 隨著弓弦的聲音而倒下。形容射箭技藝高超。
- 成語出處:
- 西漢·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
-
646
應運而出
- 成語拼音:
- yìng yùn ér chū
- 成語解釋:
- 指應天命而產生。現指適應時機而產生
- 成語出處:
- 孫中山《建國方略·知行總論》:“由此觀之,凡為需要所迫,不獨人類能應運而出,創造發明,即物類亦有此良能。”
-
647
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 成語拼音:
- yì yī ér chū,bìng rì ér shí
- 成語解釋:
- 易:換;并日:兩天并作一天。一件衣服誰外出就換上,兩天吃一天的飯。形容非常貧窮
- 成語出處:
- 西漢·戴圣《禮記·儒行》:“篳門圭窬,蓬戶甕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
648
一言而定
- 成語拼音:
- yī yán ér dìng
- 成語解釋:
- 一句話說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說話算數,決不反悔
- 成語出處: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楚一言而定三國。”
-
649
月暈而風
- 成語拼音:
- yuè yùn ér fēng
- 成語解釋:
- 月暈:月亮周圍出現的光環。月亮出現光環,就是要刮風的征候。比喻見到一點跡象就能知道它的發展趨向。
- 成語出處:
- 宋 蘇洵《辨奸論》:“乃能見微而知著,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
-
650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 成語拼音:
- yuè yūn ér fēng,chǔ rùn ér yǔ
- 成語解釋:
- 月暈出現,將要刮風;礎石濕潤,就要下雨。比喻從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將會發生的事情。
- 成語出處:
- 宋 蘇洵《辨奸論》:“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
-
651
一飲而盡
- 成語拼音:
- yī yǐn ér jìn
- 成語解釋:
- 飲:喝。一口氣就喝完了。形容喝得非常爽快
- 成語出處: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鴇兒只道他敬客,卻自家一飲而盡。”
-
652
源源而來
- 成語拼音:
- yuán yuán ér lái
- 成語解釋:
- 源源:水流不斷的樣子。形容連續不斷地到來。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故源源而來。”
-
653
應運而起
- 成語拼音:
- yìng yùn ér qǐ
- 成語解釋:
- 指適應時機而產生
- 成語出處:
- 郭沫若《屈原時代》:“應運而起的‘執命’的‘陪臣’與‘橫議’的‘處士’,不外是阜輿之流之高級者或地主化了的阜輿。”
-
654
一擁而入
- 成語拼音:
- yī yōng ér rù
- 成語解釋:
- 擁:擁擠。一下子全都擁了進去,擠了進去。
- 成語出處: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五:“眾人一擁而入,迎頭就把了緣拿住,押進里面搜捉,不曾走了一個。”
-
655
一擁而上
- 成語拼音:
- yī yōng ér shàng
- 成語解釋:
- 形容周圍的人同時向一個目標猛擠過去。
- 成語出處:
- 錢鐘書《圍城》:“每人手提只小箱子,在人堆里等車,時時刻刻鼓勵自己,不要畏縮,第一輛新車來了,大家一擁而上。”
-
656
應運而生
- 成語拼音:
- yìng yùn ér shēng
- 成語解釋:
- 原意是順應天命而產生的人或事物;后多指順應適當的時機或時代要求而出現的人或事物。
- 成語出處:
- 漢 荀悅《漢紀后序》:“實天生德,應運建立。”
-
657
言有盡而意無窮
- 成語拼音:
- yán yǒu jìn ér yì wú qióng
- 成語解釋:
- 指詩文含義深刻,令人品味不盡。
- 成語出處:
- 宋 嚴羽《滄浪詩話 詩辨》:“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
658
言有盡而音意無窮
- 成語拼音:
- yán yǒu jìn ér yīn yì wú qióng
- 成語解釋:
- 語言有窮盡而含意沒有窮盡。指詩文等蘊含著深刻含義
- 成語出處:
- 清·劉熙載《藝概·詞曲賦》:“故知詞也者,言有盡而音意無窮也。”
-
659
易子而食
- 成語拼音:
- yì zǐ ér shí
- 成語解釋:
- 子:指兒女。原指春秋時宋國被圍,城內糧盡,百姓交換子女以當食物。后形容災民極其悲慘的生活。
- 成語出處:
- 《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
660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 成語拼音:
- yán zhī wú wén,xíng ér bù yuǎn
- 成語解釋:
- 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很遠。
- 成語出處:
- 《左傳·襄公二十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而無文,行而不遠。’”
* 而的成語,帶而字的成語,包含而字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