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帶而字的成語 (727個)

    581

    不發

    成語拼音:
    yǐn ér bù fā
    成語解釋:
    引:拉引;發:射箭。拉長了弓弦;但不把箭射出去。比喻作好一切準備;等待時機;也可比喻善于啟發引導。
    成語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君子引不發,躍如也。中道立,能者從之。”
    582

    不信

    成語拼音:
    yán ér bù xìn
    成語解釋:
    見“言無信”。
    成語出處:
    《淮南子·泰族訓》:“施不仁,言不信,怒不威,是以外貌為之者也。”
    583

    二,二

    成語拼音:
    yī ér èr,èr ér sān
    成語解釋:
    由一至二,由二至三。指由此及彼聯想開去。
    成語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八回:“因此一二,二三,反復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時此際,欲為何等蠢物,杳無所知,逃大造,出塵網,便可解釋這段悲傷。”
    584

    二,二

    成語拼音:
    yī ér èr,èr ér yī
    成語解釋:
    兩件事看似不同,實際上卻相同。
    成語出處:
    明 羅懋登《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九回:“天子神仙,一二,二一,豈有三茅祖師之印,陛下用不得之理?”
    585

    掩耳

    成語拼音:
    yǎn ěr ér zǒu
    成語解釋:
    掩:遮蓋。捂著耳朵走開。指不愿聽別人的話
    成語出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5回:“寧喜以殖之遺命,告于蘧瑗,瑗掩耳走。”
    586

    論之

    成語拼音:
    yào ér lùn zhī
    成語解釋:
    猶言要言之。概括地說,簡單地說。
    成語出處:
    《天討 豕韋之裔〈普告漢人〉》:“要論之,滿人之人中國也,據其土地山河,竊棋子女玉帛……固古人所謂倒行逆施者矣。”
    587

    伸之

    成語拼音:
    yǐn ér shēn zhī
    成語解釋:
    伸:展開。把某種原則引申開來
    成語出處:
    《周易·系辭上》:“引伸之,觸類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588

    申之

    成語拼音:
    yǐn ér shēn zhī
    成語解釋:
    把某種原則引申開來
    成語出處:
    漢·許慎《說文解字·敘》:“引申之,以究萬原。”
    589

    無謀

    成語拼音:
    yǒng ér wú móu
    成語解釋:
    雖然勇敢;但是缺乏謀略;常指靠蠻力不靠智慧的人。
    成語出處:
    晉 陳壽《三國志 荀攸》:“呂布勇無謀,今三戰皆北,其銳氣衰矣。”
    590

    無文,行之不遠

    成語拼音:
    yán ér wú wén,xíng zhī bù yuǎn
    成語解釋:
    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很遠。同“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成語出處:
    北周 庚信《燕射歌辭 角調曲》:“言無文,行之不遠;義無立,勤則無成。”
    591

    無信

    成語拼音:
    yán ér wú xìn
    成語解釋:
    信:信用。說話不算數;沒有信用。原作“言不信”。
    成語出處:
    《穀梁傳 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不信,何以為言?”
    592

    效之

    成語拼音:
    yóu ér xiào zhī
    成語解釋:
    謂明知其為錯誤有意仿效之。
    成語出處: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尤效之,罪又甚焉。”
    593

    有信

    成語拼音:
    yán ér yǒu xìn
    成語解釋:
    說出話來算數;有信用。
    成語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學》:“與朋友交,言有信。”
    594

    言之

    成語拼音:
    yào ér yán zhī
    成語解釋:
    概括地說,簡單地說。
    成語出處:
    晉 陸機《五等諸侯論》:“且要言之,五等之君,為己思治。”
    595

    再,再

    成語拼音:
    yī ér zài,zài ér sān
    成語解釋:
    再:第二次。一次又一次。
    成語出處:
    清 俞萬春《蕩寇志》第109回:“那廝必然再用此法,一再,再三,我其危矣。”
    596

    一發不可收

    成語拼音:
    yī fā ér bù kě shōu
    成語解釋:
    事情一經發生便不能收住
    成語出處: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隋文帝》:“亂敗之及,一發不可收也。”
    597

    一發不可收拾

    成語拼音:
    yī fā ér bù kě shōu shí
    成語解釋:
    事情一經發生便不能收住
    成語出處: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2回:“他們在文七爺船上做的事,及文七爺醉后之言,又全被統領聽在耳朵里,所以又是氣,又是醋,并在一處,一發不可收拾。”
    598

    魚貫

    成語拼音:
    yú guàn ér chū
    成語解釋:
    像游魚那樣連貫著出現。
    成語出處: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八回:“三人急不暇擇,從竇中魚貫出,外面正是一條逼狹的胡同,還靜悄悄的沒人阻住。”
    599

    魚貫

    成語拼音:
    yú guàn ér jìn
    成語解釋:
    貫:連貫。像游魚一樣一個跟著一個地接連著走
    成語出處: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鄧艾傳》:“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進。”
    600

    一概

    成語拼音:
    yī gài ér lùn
    成語解釋:
    概:古代量糧食時刮平斗槲的木棍;一概:一律。用同一個標準來評論、看待或處理。多形容不分性質、不加區別地處理事情或解決問題。
    成語出處: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九章 懷沙》:“同糅玉石兮,一概相量。”
    * 而的成語,帶而字的成語,包含而字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