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口字的成語 (397個)
-
181
口壅若川
- 成語拼音:
- kǒu yōng ruò chuān
- 成語解釋:
- 《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后因以“口壅若川”喻禁輿論之害。
- 成語出處:
- 《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
182
口誅筆伐
- 成語拼音:
- kǒu zhū bǐ fá
- 成語解釋:
- 口:指言語;誅:責罰;筆:指文字。伐:征討。用言語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
- 成語出處:
- 明 汪廷訥《三祝記 同謫》:“他捐廉棄恥,向權門富貴貪求,全不知口誅筆伐是詩人句,隴上墦間識者羞。”
-
183
口燥唇干
- 成語拼音:
- kǒu zào chún gān
- 成語解釋:
- 口腔和嘴唇都干了。形容話說得很多或費盡口舌。
- 成語出處:
-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相和歌辭十一 善哉行》:“來日大難,口燥唇干。今日相樂,皆當喜歡。”
-
184
口中雌黃
- 成語拼音:
- kǒu zhōng cí huáng
- 成語解釋:
- 雌黃:即雞冠石,過去寫字用黃紙,寫錯了就用雌黃涂沫后重寫。隨口更改說得不恰當的話。比喻言論前后矛盾,沒有一定見解。
- 成語出處:
- 晉 孫盛《晉陽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
-
185
口燥喉干
- 成語拼音:
- kǒu zào hóu gān
- 成語解釋:
- 燥:干。形容非常干渴
- 成語出處:
- 老舍《趙子曰》:“直喊到他口燥喉干,心中發空,才打道進城回公寓。”
-
186
膾炙人口
- 成語拼音:
- kuài zhì rén kǒu
- 成語解釋:
- 膾:細切的肉;炙:烤熟的肉。肉菜味道鮮美;使人愛吃。
- 成語出處:
-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卷十 海敘不遇》:“李濤,長沙人也,篇詠甚著,如‘水聲長在耳,山色不離門’,……皆膾炙人口。”
-
187
口墜天花
- 成語拼音:
- kǒu zhuì tiān huā
- 成語解釋:
- 據《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序品》載,佛祖說法,感動天神,“六欲諸天及天子眾,以天福力雨種種華:優缽羅華,波頭摩華……于虛空中繽紛亂墜”,“天華亂墜滿虛空,眾香普熏于大會”。后遂以“口墜天花”喻指以夸誕之詞動人聽聞或以甘言騙人。華,同“花”。
- 成語出處:
- 據《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序品》載,佛祖說法,感動天神,“六欲諸天及天子眾,以天福力雨種種華:優缽羅華,波頭摩華……于虛空中繽紛亂墜”,“天華亂墜滿虛空,眾香普熏于大會”。華,同“花”。
-
188
口直心快
- 成語拼音:
- kǒu zhí xīn kuài
- 成語解釋:
- 想什么說什么,為人直爽
- 成語出處:
- 巴金《家》:“倒是覺慧口直心快,他終于說了出來。”
-
189
口中蚤虱
- 成語拼音:
- kǒu zhōng zǎo shī
- 成語解釋:
- 比喻極易消滅的敵人,猶如口中之虱。故又作“口中虱”。
- 成語出處:
- 《韓非子·七術》:“(王)以臨東陽,則邯鄣口中虱也。”
-
190
驢唇不對馬口
- 成語拼音:
- lǘ chún bù duì mǎ kǒu
- 成語解釋:
- 比喻說話寫文章,前言不搭后語,兩不相合
- 成語出處: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94回:“稍一疏神,便說的驢唇不對馬口,那還有什么趣味呢!”
-
191
拉家帶口
- 成語拼音:
- lā jiā dài kǒu
- 成語解釋:
- 帶著一家大小(多指受家屬的拖累)。
- 成語出處:
- 苗培時《礦山烈火》:“老李,我真再也沒法過下去了,拉家帶口的,可比不了那些光棍們好混。”
-
192
流口常談
- 成語拼音:
- liú kǒu cháng tán
- 成語解釋:
- 人人掛在嘴上的老話。
- 成語出處: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7回:“這四個字,久已作了小說部中千人一面的流口常談。”
-
193
龍口奪食
- 成語拼音:
- lóng kǒu duó shí
- 成語解釋:
- 指莊稼收獲期內于連雨天搶收糧食
- 成語出處:
- 胡正《汾水長流》第18章:“眼看到了這‘龍口奪食’的麥收季節,他的麥地又多,錯一天,就怕把他們到口的麥子耽誤了。”
-
194
利口捷給
- 成語拼音:
- lì kǒu jié jǐ
- 成語解釋:
- 利口:能言善辯;捷給:言辭敏捷,善于應付。指能言善辯,言辭敏捷,善于應付
- 成語出處:
-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釋之傳》:“夫絳侯、東陽侯稱為長者,此兩人言事曾不能出口,豈斅此嗇夫諜諜利口捷給哉!”
-
195
流膾人口
- 成語拼音:
- liú kuài rén kǒu
- 成語解釋:
- 謂(詩文等)被人廣為傳頌稱美。
- 成語出處:
- 明·王世貞《曲藻》:“楊狀元慎才情蓋世,所著有《洞天玄記》、《陶情樂府》、《續陶情樂府》,流膾人口,而頗不為當家所許。”
-
196
瑯瑯上口
- 成語拼音:
- láng láng shàng kǒu
- 成語解釋:
- 瑯瑯:玉石相擊聲;比喻響亮的讀書聲。指誦讀熟練、順口;也指文辭通俗;便于口誦。
- 成語出處:
- 清 王韜《淞隱漫錄》:“自幼即喜識字,授以唐詩,瑯瑯上口。”
-
197
朗朗上口
- 成語拼音:
- lǎng lǎng shàng kǒu
- 成語解釋:
- 謂誦讀詩文時的聲音響亮而順口。
- 成語出處:
- 老舍《詩與快板》:“散文就不受這么多的限制,雖然散文也講究聲調鏗鏘,能朗朗上口。”
-
198
良藥苦口
- 成語拼音:
- liáng yào kǔ kǒu
- 成語解釋:
- 良:好;苦口:口味苦。有療效的好藥往往味苦難吃。比喻勸誡、批評的話;雖然聽起來不舒服;但很有益處。
- 成語出處: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孫奮傳》:“夫~,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達者能受之。”
-
199
目瞪口呆
- 成語拼音:
- mù dèng kǒu dāi
- 成語解釋:
- 瞪:睜大眼睛直視;呆:發愣。眼睛大睜;眼珠發直;張嘴說不出話來。形容因恐懼而失神發愣的樣子。
- 成語出處:
- 元 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嚇得項王目瞪口呆,動彈不得。”
-
200
目定口呆
- 成語拼音:
- mù dìng kǒu dāi
- 成語解釋:
- 同“目瞪口呆”。
- 成語出處:
- 《說唐》第二一回:“驚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
* 口的成語,帶口字的成語,包含口字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