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帶口字的成語 (397個)

    201

    目瞪

    成語拼音:
    mù dèng kǒu duō
    成語解釋:
    瞪:眼睛發愣;哆:張的樣子。瞪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吃驚的樣子
    成語出處:
    宋·洪邁《夷堅丁志·荊山客邸》:“翻揭席薦,無所見而出,面色如墨,目瞪哆,不能復言。”
    202

    目瞪

    成語拼音:
    mù dèng kǒu jiāng
    成語解釋:
    同“目瞪呆”。
    成語出處:
    郁達夫《遲桂花》:“我那忠厚老實的娘……一聽了媒人的這一番說話,目瞪僵,立刻就滾下了幾顆眼淚來。”
    203

    目瞪

    成語拼音:
    mù dèng kǒu jié
    成語解釋:
    同“目瞪呆”。
    成語出處:
    王以仁《流浪》:“當他們要我在那張表上填寫著我的職業和來杭的目的時,我真是目瞪結的呆住了。”
    204

    目瞪

    成語拼音:
    mù dèng kǒu wāi
    成語解釋:
    形容氣極時的神情。
    成語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3回:“賈政此時氣得目瞪歪,一面送那官員,一面回頭命寶玉:‘不許動!回頭有話問你!’”
    205

    目瞪

    成語拼音:
    mù dèng kǒu zhāng
    成語解釋:
    同“目瞪呆”。
    成語出處: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江泰登時甩開手,曾文彩目瞪張地望著他。”
    206

    目呆

    成語拼音:
    mù dāi kǒu zā
    成語解釋:
    咂:用舌頭抵住牙齒發出的聲音。目光發呆,中發出嘖嘖聲。形容吃驚的樣子
    成語出處: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52回:“寨中這些兵卒,多是強盜出身,何曾看見如此禮物,見了個個目呆咂,連尤俊達與連巨真亦嘖嘖稱羨。”
    207

    膏舌

    成語拼音:
    mó kǒu gāo shé
    成語解釋:
    磨練舌。形容講話很厲害,善于挑撥誣陷。
    成語出處:
    漢·王充《論衡·自紀》:“羊勝之徒,摩膏舌;鄒陽自明,入獄復出。”
    208

    劍腹

    成語拼音:
    mì kǒu jiàn fù
    成語解釋:
    蜜:比喻甘美。嘴上甜,心里狠。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
    成語出處: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二》:“李林甫之蜜劍腹,賈似道之牢籠言路,合而為一,其患可勝道哉。”
    209

    滿之乎者也

    成語拼音:
    mǎn kǒu zhī hū zhě yě
    成語解釋:
    滿文言詞語。指人物的書呆子氣
    成語出處:
    魯迅《吶喊·孔乙己》:“他對人說話,總是滿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210

    免開尊

    成語拼音:
    miǎn kāi zūn kǒu
    成語解釋:
    不必開說什么。多表示要求不會得到同意。
    成語出處:
    田漢《關漢卿》第五場:“誰跟你開玩笑!這事讓朱四姐出面,你就免開尊!”
    211

    磨破

    成語拼音:
    mó pò kǒu shé
    成語解釋:
    比喻說了很多的話
    成語出處:
    212

    面朋

    成語拼音:
    miàn péng kǒu yǒu
    成語解釋:
    謂非真誠相交的朋友。
    成語出處: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崔秀才》:“面朋友,固不足怪。欲明通財之義,非道義之交不可。”
    213

    目睜

    成語拼音:
    mù zhēng kǒu dāi
    成語解釋:
    亦作“目瞪呆”。
    成語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十五回:“四方混殺,人人束手,個個歸心。定安國舅氣的目睜呆,罔知所措。與眾等侍郎束手被擒。”
    214

    目怔

    成語拼音:
    mù zhēng kǒu dāi
    成語解釋:
    同“目瞪呆”。
    成語出處:
    茅盾《驚蟄》:“當下那霹靂似的一聲,真把所有在場的貴客都嚇得目怔呆。”
    215

    鳴舌

    成語拼音:
    nòng kǒu míng shé
    成語解釋:
    :逞巧辯,搬弄是非;鳴:發聲。掉弄舌。指巧言辯飾或挑拔是非。
    成語出處:
    南朝梁·任昉《奏彈范縝》:“弄鳴舌,只足飾非。”
    216

    少言

    成語拼音:
    nè kǒu shǎo yán
    成語解釋:
    :不善于說話。不善言談,說話不多。
    成語出處:
    《史記·李將軍列傳》:“廣訥少言,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
    217

    之下

    成語拼音:
    niú kǒu zhī xià
    成語解釋:
    《史記·商君列傳》:“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聞秦繆公之賢而原望見,行而無資,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繆公知之,舉之牛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呂氏春秋·舉難》等又載有寧戚飯牛得到齊桓公賞識的事。后以“牛之下”、“牛”借指卑下的地
    成語出處:
    《史記·商君列傳》:“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聞秦繆公之賢而原望見,行而無資,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繆公知之,舉之牛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呂氏春秋·舉難》等又載有寧戚飯牛得到齊桓公賞識的事。
    218

    寧為雞,不為牛后

    成語拼音:
    nìng wéi jī kǒu,bù wéi niú hòu
    成語解釋:
    牛后:牛的肛門。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成語出處:
    《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乎?”
    219

    寧為雞,毋為牛后

    成語拼音:
    nìng wéi jī kǒu,wú wéi niú hòu
    成語解釋:
    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同“寧為雞,無為牛后”。
    成語出處:
    章炳麟《社會通詮商兌》:“寧為雞,毋為牛后,與使他人啖我而飽也,寧自啖而不足。”
    220

    寧為雞,勿為牛后

    成語拼音:
    nìng wéi jī kǒu,wù wéi niú hòu
    成語解釋:
    寧:寧愿;牛后:牛的肛門。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
    成語出處: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二回:“生員雖貧士也,語云,‘寧為雞,勿為牛后。’豈有圣門弟子,貪紈袴之膏粱,而亂朝廷之名教者乎!”
    * 口的成語,帶口字的成語,包含口字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