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zhi的成語 (4064個)

    101

    不急之務

    成語拼音:
    bù jí zhī wù
    成語解釋:
    務:事務。不緊迫的事務。
    成語出處: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孫和傳》:“棄不急之務,以修功業之墓,其于名行,豈不善哉!”
    102

    不解之緣

    成語拼音:
    bù jiě zhī yuán
    成語解釋:
    解:解散。不可分開的緣分。比喻不能解脫的聯系或關系。
    成語出處:
    南朝 梁 蕭統《古詩十九首》:“文采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103

    不經之語

    成語拼音:
    bù jīng zhī yǔ
    成語解釋:
    指荒誕無稽、沒有根據的話。
    成語出處:
    宋 王辟之《澠水燕談錄 雜錄》:“神宗顧問左右‘青唇’何事,皆不能對。乃以問趙元老。元老奏‘不經之語,不敢以聞’。”
    104

    別具只眼

    成語拼音:
    bié jù zhī yǎn
    成語解釋:
    具有獨到的眼光和見解。比喻有獨到的見解。
    成語出處:
    宋 楊萬里《送彭元忠縣丞北歸》詩:“近來別具一只眼,要踏唐人最上關。”
    105

    拔葵去織

    成語拼音:
    bá kuí qù zhī
    成語解釋:
    比喻做官的不與人民爭利。
    成語出處:
    晉 葛洪《抱樸子 逸民》:“濯裘布被,拔葵去織。”
    106

    不刊之典

    成語拼音:
    bù kān zhī diǎn
    成語解釋:
    指不能更改或磨滅的有關帝王的記載、欽定典制。
    成語出處:
    《梁書 蕭子云傳》:“伏以圣旨所定樂論鐘律緯緒,文思深微,命世一出,方懸日月,不刊之典,禮樂之孝,致治所成。”
    107

    不刊之論

    成語拼音:
    bù kān zhī lùn
    成語解釋:
    刊:消除;改正。古代把字寫在竹簡或木板上;有錯誤時;或改動或剝去;不刊:不能消除;不可刪改。內容正確;不能更改的論斷。
    成語出處:
    宋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 論曹吳體法》第一卷:“況唐室已(以)上,未立曹吳,豈顯釋寡要之談,亂愛賓不刊之論。”
    108

    不刊之書

    成語拼音:
    bù kān zhī shū
    成語解釋:
    指不能更改或磨滅的有關帝王的記載、欽定典制。
    成語出處:
    漢 揚雄《答劉歆書》:“是懸諸日月不刊之書也。”
    109

    不刊之說

    成語拼音:
    bù kān zhī shuō
    成語解釋:
    指正確的、不可修改的言論。
    成語出處:
    宋 吳曾《能改齋漫錄 議論》:“故中興難于創業,是謂不刊之說”。
    110

    撥亂反治

    成語拼音:
    bō luàn fǎn zhì
    成語解釋:
    猶撥亂反正。指消除混亂局面,恢復正常秩序。
    成語出處:
    元 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一折:“區區見五代之亂,天下涂炭極矣,常有撥亂反治之志。”
    111

    不了了之

    成語拼音:
    bù liǎo liǎo zhī
    成語解釋:
    了:完結;了結;不了:不結束;不過問。用不了結的辦法去了結它。指對沒辦完的或需解決的問題、事情不過問;拖延敷衍過去就算完事。
    成語出處:
    宋 葉少蘊《避暑錄語》上卷:“唐人言冬烘是不了了之語,故有‘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顏標是魯公’之言,人以為是戲談。”
    112

    撥亂為治

    成語拼音:
    bō luàn wéi zhì
    成語解釋:
    猶撥亂反治。指消除混亂局面,恢復正常秩序。
    成語出處:
    清 王士禛《池北偶談 談故一 土魯番表文》:“皇上撥亂為治,如月恒之無不臨。”
    113

    撥亂興治

    成語拼音:
    bō luàn xīng zhì
    成語解釋:
    撥:治理;興:興起。平定亂世,進行治理
    成語出處:
    晉·常璩《華陽國志·先賢士女總贊》:“為會稽太守,撥亂興治,立文學,學徒以千數。”
    114

    表里一致

    成語拼音:
    biǎo lǐ yī zhì
    成語解釋:
    里外一致,指思想與言行完全一致
    成語出處:
    明 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忠信樂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資稟雖甚魯鈍。”
    115

    百慮一致

    成語拼音:
    bǎi lǜ yī zhì
    成語解釋:
    指使各種不同的思想歸于一致。
    成語出處:
    語出《易 系辭下》:“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
    116

    撥亂之才

    成語拼音:
    bō luàn zhī cái
    成語解釋:
    撥:治理。平定亂世、能使天下恢復安定的人才
    成語出處: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53回:“事到騎虎之勢,家國所關,非真撥亂之才,一代偉人,總難立腳。”
    117

    百里之才

    成語拼音:
    bǎi lǐ zhī cái
    成語解釋:
    百里:方圓百里之地;才:才能。指能治理方圓百里地區的人才
    成語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7回:“龐士元非百里之才。”
    118

    百煉之鋼

    成語拼音:
    bǎi liàn zhī gāng
    成語解釋:
    煉:用加熱的方法提純。指久經烤煉、堅強不屈的人
    成語出處:
    漢·陳琳《武軍賦》:“鎧則東胡闕鞏,百煉精剛。”
    119

    不吝指教

    成語拼音:
    bù lìn zhǐ jiào
    成語解釋:
    吝:吝惜;舍不得。不要吝惜指示教導。也作“不吝賜教”。
    成語出處:
    毛澤東《蘇聯利益和人類利益一致》:“我現在提出我對上述各問題的一些基本觀點,是否有當,希望讀者不吝指教。”
    120

    百龍之智

    成語拼音:
    bǎi lóng zhī zhì
    成語解釋:
    龍:公孫龍,戰國時期名家代表,著有《公孫龍子》;智:智慧,聰明。100個公孫龍的智慧。形容非常聰明
    成語出處:
    《孔叢子·公孫龍》:“雖百龍之智,固不能當其前也。”
    * zhi成語,zhi的成語,帶zhi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