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hu的成語 (937個)

    481

    家諭戶曉

    成語拼音:
    jiā yù hù xiǎo
    成語解釋:
    見“家喻戶曉”。
    成語出處:
    宋·樓鑰《繳鄭熙等免罪》:“以言求人,曾未聞有所褒表,而遽有免罪之旨,不可以家諭戶曉,必有輕議于下者。”
    482

    家至戶察

    成語拼音:
    jiā zhì hù chá
    成語解釋:
    到每家每戶去察看。
    成語出處:
    宋·曾鞏《洪范傳》:“夫天下至廣,不可以家至戶察,而能用其聰明于大且遠者,蓋得其要也。”
    483

    家至戶到

    成語拼音:
    jiā zhì hù dào
    成語解釋:
    到每家每戶;遍及每家每戶。
    成語出處:
    唐·韓愈《論變鹽法事宜狀》:“臣以為鄉村遠處,或三家五家山谷居住,不可令人吏將鹽家至戶到。”
    484

    家至戶曉

    成語拼音:
    jiā zhì hù xiǎo
    成語解釋:
    曉:告知。到每家每戶宣傳,使每家每戶都知道。
    成語出處:
    《舊唐書 魏漠傳》:“雖然,疑似之間,不可家至而戶曉。”
    485

    刻鵠不成

    成語拼音:
    kè hú bù chéng
    成語解釋:
    刻:刻畫;鵠:天鵝。刻畫天鵝不像倒像鴨子。比喻模仿失敗,勸誡人不要好高騖遠
    成語出處: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七回:“擇淺近者讀之,還是刻鵠不成類鶩之意。”
    486

    刻鵠不成尚類鶩

    成語拼音:
    kè hú bù chéng shàng lèi wù
    成語解釋:
    刻:刻畫;鵠:天鵝;鶩:鴨子。刻畫天鵝不像倒像鴨子。比喻模仿失敗,勸誡人不要好高騖遠
    成語出處: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馬援傳》:“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
    487

    刻鵠成鶩

    成語拼音:
    kè hú chéng wù
    成語解釋:
    見“刻鵠類鶩”。
    成語出處:
    清·卷鑫《序》:“又或食古如鯁,刻鵠成鶩。”
    488

    扣壺長吟

    成語拼音:
    kòu hú cháng yín
    成語解釋:
    借指抒發壯懷或不平之氣
    成語出處:
    清 唐孫華《題薪禪弟》詩:“扣壺長吟心未厭,惜哉狂豎徒驕盈。”
    489

    刻鵠類鶩

    成語拼音:
    kè hú lèi wù
    成語解釋:
    刻:刻畫;鵠:天鵝;類:似,象;鶩:鴨子。畫天鵝不成,仍有些象鴨子。比喻模仿的雖然不逼真,但還相似。
    成語出處: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馬援傳》:“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成,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490

    刻木為鵠

    成語拼音:
    kè mù wéi hú
    成語解釋:
    喻仿效雖不逼真,但還相似。
    成語出處:
    明·鄭瑗《井觀瑣言》第一卷:“揚氏《法言》、王氏《中說》,所謂刻木為鵠者也。”
    491

    開柙出虎

    成語拼音:
    kāi xiá chū hǔ
    成語解釋:
    柙:關猛獸的木籠。原指負責看管的人未盡責任。后多比喻放縱壞人。
    成語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孔子曰:‘……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492

    苛政猛虎

    成語拼音:
    kē zhèng měng hǔ
    成語解釋:
    苛政:殘暴地統治。指殘酷壓迫剝削人民的政策比老虎還要兇惡暴虐
    成語出處:
    續范亭《老婦行》:“軍閥盜賊真可惡!苛政猛虎向誰訴?”
    493

    苛政猛于虎

    成語拼音:
    kē zhèng měng yú hǔ
    成語解釋:
    苛政:指反動統治階級對人民進行殘酷壓迫剝削的政治;包括政令、賦稅等。反動統治的苛刻的政治比吃人的老虎還要兇惡暴虐。
    成語出處: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下》:“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494

    狼蟲虎豹

    成語拼音:
    láng chóng hǔ bào
    成語解釋:
    ①泛指兇猛的動物。②比喻惡人歹徒。
    成語出處:
    明·賈仲名《對玉梳》第三折:“轉過這山坡,一簇榆林,黑洞洞的,不知里面藏著什么狼蟲虎豹。”
    495

    狼餐虎噬

    成語拼音:
    láng cān hǔ shì
    成語解釋:
    ①同“狼餐虎咽”。②比喻殘酷剝削搜括。
    成語出處:
    元·無名氏《小尉遲》第一折:“你道因何封我做凈盤將軍,若有人請我到的酒席上,且不吃酒,將各樣好下飯,狼餐虎噬,則一頓都噻了,方才吃酒,以此號為凈盤將軍。”
    496

    狼餐虎食

    成語拼音:
    láng cān hǔ shí
    成語解釋:
    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
    成語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5回:“阮家三兄弟讓吳用吃了幾塊,便吃不得了;那三個狼餐虎食,吃了一回。”
    497

    狼餐虎咽

    成語拼音:
    láng cān hǔ yān
    成語解釋:
    見“狼餐虎咽”。
    成語出處: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五十二回:“[行者]迎著里面燈光,仔細觀看。只見那大小群妖,一個個狼餐虎咽,正都吃東西哩。”
    498

    龍馳虎驟

    成語拼音:
    lóng chí hǔ zhòu
    成語解釋:
    謂群雄逐鹿。
    成語出處:
    明·沈壽民《江上行》:“龍馳虎驟真人出,手挽經綸分亂麻。”
    499

    龍蹲虎踞

    成語拼音:
    lóng dūn hǔ jù
    成語解釋:
    猶言龍盤虎踞。
    成語出處:
    宋·丁開《建業》詩:“龍蹲虎踞江山大,馬去牛來社稷空。”
    500

    拉大旗作虎皮

    成語拼音:
    lā dà qí zuò hǔ pí
    成語解釋:
    比喻打著革命的旗號來嚇唬人、蒙騙人。
    成語出處: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并關于抗日統一戰線問題》:“首先應該掃蕩的,倒是拉大旗作虎皮,包著自己,去嚇唬別人。”
    * hu成語,hu的成語,帶hu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