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錯誤的成語 (215個)
-
121
苦口之藥
- 成語拼音:
- kǔ kǒu zhī yào
- 成語解釋:
- 苦口:口味苦。有療效的藥往往味苦難吃。比喻尖銳的批評,聽起來覺得不舒服,但對改正錯誤很有好處
- 成語出處: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孫奮傳》:“夫良藥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達者能受之。”
-
122
匡謬正俗
- 成語拼音:
- kuāng miù zhèng sú
- 成語解釋:
- 糾正錯誤,矯正陋習。
- 成語出處:
- 唐·顏師古有《匡謬正俗》八卷。田北湖《與某生論韓文書》:“嗟呼!后人之于古人,人譽亦譽,人毀亦毀,因其一節之長,遺其全體之短,習非勝是,好惡不公,有起而匡謬正俗者,輒謂傷忠厚焉。”
-
123
黎丘丈人
- 成語拼音:
- lí qiū zhàng rén
- 成語解釋:
- 比喻困于假象、不察真情而陷入錯誤的人。
- 成語出處:
- 《呂氏春秋·疑似》:“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狀。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殺其真子。”
-
124
魯魚帝虎
- 成語拼音:
- lǔ yú dì hǔ
- 成語解釋:
- 指文字傳抄錯誤。
- 成語出處:
- 晉 葛洪《抱樸子》:“諺云:‘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
-
125
魯魚陶陰
- 成語拼音:
- lǔ yú táo yīn
- 成語解釋:
- “魯”和“魚”、“陶”和“陰”字形相近易混。指傳抄刊印中的文字錯誤。
- 成語出處:
- 明·焦竑《焦氏筆乘·衛包改古文》:“至今則魯魚陶陰,字既差訛,聖圣軆體,書復茍簡矣。”
-
126
明辨是非
- 成語拼音:
- míng biàn shì fēi
- 成語解釋:
- 分清楚是和非、正確和錯誤。
- 成語出處:
- 宋 歐陽修《與王懿敏公》:“某竊位于此,不能明辨是非,默默茍且,負抱愧恥,何可勝言。”
-
127
迷不知歸
- 成語拼音:
- mí bù zhī guī
- 成語解釋:
- 迷:分辨不清。犯了錯誤卻不知悔改
- 成語出處:
- 田北湖《與某生論韓文書》:“矛盾自相,迷不知歸,以窘人者自窘。”
-
128
謬采虛聲
- 成語拼音:
- miù cǎi xū shēng
- 成語解釋:
- 指錯誤地相信虛假的名聲
- 成語出處: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6回:“制臺又謬采虛聲,拿他當作了一員能員,先委了他幾個好差使。”
-
129
迷而不返
- 成語拼音:
- mí ér bù fǎn
- 成語解釋:
- 迷路后不知回來。比喻犯了錯誤不知改正
- 成語出處:
- 漢 王粲《為劉表與袁尚書》:“若使迷而不返,遂而不改,則戎狄蠻夷將有誚讓之言。”
-
130
迷而不反
- 成語拼音:
- mí ér bù fǎn
- 成語解釋:
- 迷路后不知回來。比喻犯了錯誤不知改正
- 成語出處: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鐘會傳》:“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發,玉石皆碎。”
-
131
迷惑視聽
- 成語拼音:
- mí huò shì tīng
- 成語解釋:
- 使人耳目迷亂。比喻以錯誤的言論欺騙社會,毒害群眾。
- 成語出處:
- 蕭作霖《復興社述略》:“這是因為當時我們畢竟還不敢公然承認我們主張實行法西斯主義,還是覺得抱著三民主義這塊招牌較能迷惑視聽。”
-
132
冒天下之大不韙
- 成語拼音:
- mào tiān xià zhī dà bù wéi
- 成語解釋:
- 不韙:不是,錯誤。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認為不對的事情。指不顧輿論的遣責而去干壞事。
- 成語出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
-
133
迷途知反
- 成語拼音:
- mí tú zhī fǎn
- 成語解釋:
- 迷途:迷路;反:反回。迷了路知道回來。比喻犯了錯誤能改正
- 成語出處:
- 《南史 陳伯之傳》:“夫迷途知反,往哲是與。”
-
134
迷途知返
- 成語拼音:
- mí tú zhī fǎn
- 成語解釋:
- 迷途:迷失道路;返:回來。迷失了道路;知道后改到正路上來。比喻犯了錯誤后;知道改正。
- 成語出處: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袁術傳》:“以身試禍,豈不痛哉!若迷而知返,尚可以免。”
-
135
謬妄無稽
- 成語拼音:
- miù wàng wú jī
- 成語解釋:
- 極端錯誤,毫無根據。
- 成語出處:
- 明·張居正《葬地論》:“今之言相地卜兆者,皆叔季覬之私,謬妄無稽之論也。”
-
136
謬以千里
- 成語拼音:
- miù yǐ qiān lǐ
- 成語解釋:
- 指錯誤荒謬到了極點
- 成語出處:
- 魯迅《華蓋集 十四年的“讀經”》:“反對者們以為他真相信讀經可以救國,真是‘謬以千里’了!”
-
137
破罐破摔
- 成語拼音:
- pò guàn pò shuāi
- 成語解釋:
- 比喻有了缺點、錯誤不改正,反而有意向更壞的方向發展。
- 成語出處:
- 陶斯亮《一封終于發出的信》:“我真想破罐破摔,自暴自棄,可是一想到您,我就又覺得不應該那樣做。”
-
138
佩韋自緩
- 成語拼音:
- pèi wéi zì huǎn
- 成語解釋:
- 韋:皮帶。身佩熟牛皮以提醒自己要像熟牛皮那樣軟韌。比喻警惕自己的缺點、錯誤,避免重新出現
- 成語出處: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
-
139
佩弦自急
- 成語拼音:
- pèi xián zì jí
- 成語解釋:
- 弦:弓弦。身佩弓弦以提醒自己要像弓弦那樣緊張。比喻警惕自己的缺點、錯誤,避免重新出現
- 成語出處: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
-
140
千慮一失
- 成語拼音:
- qiān lǜ yī shī
- 成語解釋:
- 失:錯誤。指聰明人的考慮,也會有不周到的地方。
- 成語出處:
- 春秋 齊 晏嬰《晏子春秋 內篇雜下十八》:“嬰聞之:圣人千慮,必有一失; 愚人千慮,必有一得。”
* 關于錯誤的成語 形容錯誤的成語 描述錯誤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