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知道的成語 (258個)

    201

    隔墻有耳

    成語拼音:
    gé qiáng yǒu ěr
    成語解釋:
    隔著一墻,也有人偷聽。比喻即使秘密商量,別人也可能。也用于勸人說話小心,免得泄露。
    成語出處:
    管仲《管子 君臣下》:“墻有耳,伏寇在側。墻有耳者,微謀外泄之謂也。”
    202

    公諸于世

    成語拼音:
    gōng zhū yú shì
    成語解釋:
    向社會上公開,使人們
    成語出處:
    《上饒集中營·茅家嶺地獄》:“把許多革命青年、愛國志士的遭遇,公諸于世。”
    203

    戶告人曉

    成語拼音:
    hù gào rén xiǎo
    成語解釋:
    讓每家每人都
    成語出處:
    西漢 劉向《列女傳 梁節姑姊》:“梁國豈可戶告人曉也?被不義之名,何面目以見兄弟國人哉!”
    204

    諱莫如深

    成語拼音:
    huì mò rú shēn
    成語解釋:
    諱:瞞著不說;深:事件重大。原指事情重大;因而隱瞞不言。后比喻隱瞞得非常嚴;唯恐別人
    成語出處:
    《穀梁傳 莊公三十二年》:“何也?諱莫如深,深則隱。茍有所見,莫如深也。”
    205

    家見戶說

    成語拼音:
    jiā jiàn hù shuō
    成語解釋:
    每家每戶都
    成語出處:
    《后漢書·趙典傳》:“天下不可家見而戶說也。”
    206

    舉棋不定

    成語拼音:
    jǔ qí bù dìng
    成語解釋:
    舉:拿起;拿著。拿著棋子不該怎么下。比喻臨事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成語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二十五年》:“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
    207

    舉一反三

    成語拼音:
    jǔ yī fǎn sān
    成語解釋:
    反:類推。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相似的許多事情。比喻善于學習;能夠由此及彼。
    成語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208

    家至人說

    成語拼音:
    jiā zhì rén shuō
    成語解釋:
    傳到每一家,人人都
    成語出處:
    《漢書 匡衡傳》:“臣聞教化之流之流,非家至而人說之也。”
    209

    口耳之學

    成語拼音:
    kǒu ěr zhī xué
    成語解釋:
    指只耳朵進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見,而沒有真正的學識。
    成語出處:
    荀況《荀子 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210

    空臆盡言

    成語拼音:
    kōng yì jìn yán
    成語解釋:
    臆:胸。胸中毫無隱藏,把的東西全都說出來
    成語出處:
    《新唐書·劉蕡傳》:“今蕡所對,敢空臆盡言,漢魏以來,無與蕡比。”
    211

    刻舟求劍

    成語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成語解釋:
    舟:船;求:尋找;尋求。在船上刻記號;尋找失落水中的劍。比喻辦事方法不對頭;死守教條;拘泥固執;不隨著情勢的變化而變化。
    成語出處: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212

    六耳不同謀

    成語拼音:
    liù ěr bù tóng móu
    成語解釋:
    原意是三個人就不能保守秘密。后也比喻輕信傳聞的話沒有益處。
    成語出處: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六耳不同謀。且去,來日來。”
    213

    勞思逸淫

    成語拼音:
    láo sī yì yín
    成語解釋:
    逸:安逸。指參加實際勞動,才能想到愛惜物力,節儉;貪圖安逸就容易放蕩墮落。
    成語出處:
    《國語·魯語》:“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
    214

    履霜之戒

    成語拼音:
    lǚ shuāng zhī jiè
    成語解釋:
    走在霜上結冰的時候快要到來。比喻看到眼前的跡象而對未來提高警惕。
    成語出處:
    清 何琇《樵香小記》:“亂臣既得兵權,遂肇弒逆,圣人用示履霜之戒。”
    215

    馬齒加長

    成語拼音:
    mǎ chǐ jiā zhǎng
    成語解釋:
    馬的牙齒有多少,就可以它的年齡有多大。比喻自己虛度年華,沒有成就
    成語出處:
    《谷梁傳·僖公二年》:“荀息牽馬操璧而前曰:‘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
    216

    明恥教戰

    成語拼音:
    míng chǐ jiào zhàn
    成語解釋:
    教導士兵作戰,使他們退縮就是恥辱,因而能夠奮勇向前,殺敵取勝。
    成語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217

    馬齒徒增

    成語拼音:
    mǎ chǐ tú zēng
    成語解釋:
    馬的牙齒有多少,就可以它的年齡有多大。比喻自己年歲白白地增加了,學業或事業卻沒有什么成就。
    成語出處:
    《穀梁傳 僖公二年》:“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
    218

    秘而不宣

    成語拼音:
    mì ér bù xuān
    成語解釋:
    秘:不公開的;引申為隱匿;不能讓別人;宣:公開。把的消息、情況隱秘起來;不告訴別人。
    成語出處:
    晉 陳壽《三國志 呂蒙傳》:“密為肅陳三策,肅敬受之,秘而不宣。”
    219

    明見萬里

    成語拼音:
    míng jiàn wàn lǐ
    成語解釋:
    對于外界或遠方的情況,得很清楚。也比喻人有預見。
    成語出處:
    清 李漁《比目魚 征利》:“真可謂明見萬里,智察秋毫。”
    220

    懵懵懂懂

    成語拼音:
    měng měng dǒng dǒng
    成語解釋:
    糊涂,不明事理。形容什么也不
    成語出處: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八回:“呆子懵懵懂懂的,托著缽盂,拑著釘鈀,與沙僧徑直回來。”
    * 關于知道的成語 形容知道的成語 描述知道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