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唐代詩人大全

    [唐代] 于鵠 于鵠簡介與生平

    于鵠,大歷、貞元間詩人也。隱居漢陽,嘗為諸府從事。其詩語言樸實生動,清新可人;題材方面多描寫隱逸生活,宣揚禪心道風的作品。代表作有《巴女謠》、《江南曲》、《題鄰居》、《塞上曲》、《悼孩子》、《長安游》、《惜花 》、《南溪書齋》、《題美人》等,其中以《巴女謠》和《江南曲》兩首詩流傳最廣。

    [唐代] 韋元甫 韋元甫簡介與生平

    少修謹,敏于學行。初任白馬尉。探訪使韋陟深器之,奏充支使。累遷蘇州刺史,浙江西道團練觀察等使。大歷初,(公元七六六年)徵拜尚書右丞。出為淮南節度使,凡三年,以疾卒于位。今存之木蘭歌,相傳為元甫得自民間。他曾擬作一首,亦見樂府詩集及全唐詩中。

    [唐代] 李真 李真簡介與生平

    譙王李真,唐太祖李虎三子,從太祖戰歿,無嗣。高祖武德中,與六王同追封。

    呂渭頭像 [唐代] 呂渭 呂渭簡介與生平

    呂渭(734年--800年)字君載,河中(今山西永濟蒲州鎮)人。唐浙東道節度史呂延之長子。唐肅宗元年間登進士、759年為太子右庶子,后擢升禮部待郎,出任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湖南郡團練觀察史,后被贈予尚書右仆射,是代宗李豫年間的高級官員。在湖南執政多年。和夫人柳氏生子溫、恭、儉、讓四子都成才。據說呂洞賓乃其孫,呂讓之子。

    宇文融頭像 [唐代] 宇文融 宇文融簡介與生平

    宇文融,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市長安縣)人。明辨有吏干。開元初任監察御史。時土地兼并嚴重,人口流失,稅收受到影響。他建議檢括逃亡戶口和籍外占田,充使搜括戶口,并自任勸農使,率勸農判官20余人出使各地,清出客戶80余萬和大量土地。進御史中丞,出為魏州刺史。請復九河舊道,開稻田以利人,回易陸運。入為鴻臚卿,兼戶部侍郎,開元十七年(729),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善于薦舉人才,在相期間,薦宋璟為右丞相、裴耀卿為戶部侍郎、許景先為工部侍郎,甚允朝廷之望。在相位僅百日即罷貶為汝州刺史,又流嚴州,卒于途中。

    [唐代] 柳氏 柳氏簡介與生平

    柳氏,女,唐朝人,生活于安史之亂時期。姓名、生卒年、籍貫、字號均不詳。她與唐朝著名詩人韓翃有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愛情故事。主要見于傳奇小說《柳氏傳》,其作者為唐代許堯佐。

    [唐代] 李朝威 李朝威簡介與生平

    李朝威(約766—820),隴西人,唐代著名傳奇作家。他的作品僅存《柳毅傳》和《柳參軍傳》兩篇。其《柳毅傳》被魯迅先生與元稹的《鶯鶯傳》相提并論。他本人也被后來的一些學者譽之為傳奇小說的開山鼻祖。

    [唐代] 韓溉 韓溉簡介與生平

    韓溉,唐代江南詩人,代表著《松》、《柳》、《句》、《鵲》、《水》、《竹》等。

    [唐代] 暢當 暢當簡介與生平

    暢當,生卒年不詳,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唐后期儒士。官宦世家,暢璀之子。 初以子弟被召從軍,后登大歷七年進士第。貞元初,為太常博士,終果州刺史。與弟諸皆有詩名。詩一卷。暢當父親暢璀,唐肅宗時官至散騎常侍,唐代宗時,與裴冕、賈至、王延昌待制集賢院,終于戶部尚書。

    [唐代] 王質 王質簡介與生平

    王質,字華卿,太原祁人。五代祖通,字仲淹,隋末大儒,號文中子。通生福祚,終上蔡主簿。福祚生勉,登進士第,制策登科,位終寶鼎令。勉生怡,終渝州司戶。怡生潛,揚州天長丞。質則潛之第五子。少負志操,以家世官卑,思立名于世,以大其門。寓居壽春,躬耕以養母,專以講學為事,門人受業者大集其門。年甫強仕,不求聞達,親友規之曰:“以華卿之才,取名位如俯拾地芥耳,安自苦于亹茸者乎?揚名顯親,非耕稼可致也。”質乃白于母,請赴鄉舉。

    [唐代] 王鐸 王鐸簡介與生平

    王鐸(?-884年),字昭范,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唐朝宰相,司徒王播之侄。

    [唐代] 孫逖 孫逖簡介與生平

    孫逖(696~761) 唐朝大臣、史學家,今東昌府區沙鎮人。自幼能文,才思敏捷。曾任刑部侍郎、太子左庶子、少詹事等職。有作品《宿云門寺閣》《贈尚書右仆射》《晦日湖塘》等傳世。

    [唐代] 劉三復 劉三復簡介與生平

    [唐]潤州句容(今江蘇句容)人。鄴父。會昌中,累官至刑部侍郎弘文館學士。以文章見知于李德裕。聰敏絕人,善屬文,劉禹錫、李德裕深重其才。工八分書,嘗書唐滑州節堂記。《舊唐書本傳、墨池編》..............

    白敏中頭像 [唐代] 白敏中 白敏中簡介與生平

    白敏中(792年-861年),字用晦,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人,祖籍同州韓城(今陜西韓城),郡望太原陽谷(今山西太谷),唐朝宰相,刑部尚書白居易從弟。白敏中進士及第,早年曾入李聽幕府,后歷任大理評事、殿中侍御史、戶部員外郎、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兵部侍郎。唐宣宗繼位后,白敏中以兵部侍郎加同平章事頭銜成為宰相,后改任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又升任右仆射、門下侍郎,封太原郡公。大中五年(851年),白敏中以使相出鎮,授邠寧節度使,并討平黨項叛亂。后歷任西川節度使、荊南節度使,拜司徒,加太子太師。唐懿宗繼位后,白敏中回朝,授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又升侍中、中書令。咸通二年(861年),白敏中出任鳳翔節度使,并于同年七月病逝,終年70歲。追贈太尉,謚號丑。

    [唐代] 王泠然 王泠然簡介與生平

    王泠然(?692--?725),字仲清。太原(今屬山西)人。開元五年登進士第,后官太子校書郎。曾上書張說自薦,未果。秩滿,遷右威衛兵曹參軍。工文賦詩。氣質豪爽,當言無所回忌,乃卓犖奇才,濟世之器。惜其不大顯而終。有集今傳。

    李適頭像 [唐代] 李適 李適簡介與生平

    唐德宗李適(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唐代宗李豫長子,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則天和唐殤帝以外),在位二十六年(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 )。初封奉節郡王,代宗寶應元年(762年)為天下兵馬元帥,改封魯王。安史之亂平定后,拜尚書令,改封魯王、雍王。廣德二年(764年),被立為皇太子。大歷十四年(779年)五月,代宗駕崩,李適即位。李適在位前期,以強明自任,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干政,用楊炎為相,廢租庸調制,改行“兩稅法”,頗有一番中興氣象。后任用盧杞等,政局轉壞。建中四年(783年),爆發“涇原兵變”,李適出逃奉天,后依靠李晟等平亂,但叛亂中文官武將的相繼失節與宦官集團的忠心護駕所形成的強烈反差使李適放棄了以往的觀念。執政后期,李適委任宦官為禁軍統帥,在全國范圍內增收間架、茶葉等雜稅,導致民怨日深。對藩鎮多事姑息,使其勢力日漸增強。李適在位時期,對外聯合回紇、南詔,打擊吐蕃,成功扭轉對吐蕃的戰略劣勢,為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創造了較為有利的外部環境。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適于會寧殿駕崩,享壽六十四歲。謚號神武孝文皇帝,廟號德宗,葬于崇陵。李適善屬文,尤工于詩。《全唐詩》錄有其詩。

    [唐代] 沈亞之 沈亞之簡介與生平

    沈亞之(781—832),字下賢,漢族,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工詩善文,唐代文學家。沈亞之初至長安,曾投韓愈門下,與李賀結交,與杜牧、張祜、徐凝等友善。舉不第,賀為歌以送歸。元和十年(公元八一五年)第進士。涇原李匯辟掌書記,后入朝為秘書省正字。大和初,柏耆為德州行營諸軍計會使,召授判官。耆貶官,亞之亦貶南康尉。后于郢州掾任內去世。沈亞之兼長詩、文、傳奇,曾游韓愈門下,以文才為時人所重,李賀贈詩稱為“吳興才人”

    崔融頭像 [唐代] 崔融 崔融簡介與生平

    崔融(653-706),字安成。唐代齊州全節(今濟南市章丘市)人。崔融為文華美,當時無出其上者。凡朝廷大手筆,多由皇帝手敕,付其完成。其《洛出寶圖頌》、《則天哀冊文》尤見工力。作《則天哀冊文》時,苦思過甚,遂發病而卒。中宗以其有侍讀之恩,追贈為衛州刺史,謚號“文”。

    [唐代] 周繇 周繇簡介與生平

    周繇(841年-912年),字為憲,池州(今屬安徽)人(唐才子傳作江南人,此從唐詩紀事)。晚唐詩人,“咸通十哲”之一。家貧,工吟詠,時號為“詩禪”。與段成式友善。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舉進士及第。調福昌縣尉,遷建德令。后辟襄陽徐商幕府,檢校御史中丞。著有詩集《唐才子傳》傳世。《全唐詩》收有繇詩一卷共22首。

    [唐代] 于鄴 于鄴簡介與生平

    [唐](約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武陵,(他書均以于鄴、于武陵為二人,如:新唐書藝文志既錄于武陵詩一卷,又有于鄴詩一卷,全唐詩以于武陵為會昌時人,復以于鄴為唐末人。此從唐才子傳)杜曲人。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