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唐代詩人大全

    [唐代] 崔日用 崔日用簡介與生平

    崔日用,唐朝大臣,詩人。進士出身,為芮城尉。先是攀附武三思,后附唐玄宗。在誅除太平公主前,玄宗跟崔日用討論,日用說:“太平公主謀逆有期,陛下往在宮府(太子),欲有討捕,猶是子道臣道,須用謀用力。今既光臨大寶,但須下一制,誰敢不從?”并建議“先定北軍”,七月初四,玄宗完全按照崔日用的計劃行事。遂誅太平公主。史稱崔日用“每朝廷有事,轉禍為福,以取富貴”。封齊國公。

    [唐代] 荊浩 荊浩簡介與生平

    荊浩(約850-?),五代后梁畫家。字浩然,號洪谷子。沁水(今山西沁水)人,一說河南濟源人。因避戰亂,常年隱居太行山。擅畫山水,師從張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氣格,作畫“有筆有墨,水暈墨章”,勾皴之筆堅凝挺峭,表現出一種高深回環、大山堂堂的氣勢,為北方山水畫派之祖。所著《筆法記》為古代山水畫理論的經典之作,提出氣、韻、景、思、筆、墨的繪景“六要”。現存作品有《匡廬圖》《雪景山水圖》等。

    [唐代] 翁宏 翁宏簡介與生平

    [約公元九一五年前后在世]字大舉,桂林人。生卒年均不詳,不仕。入宋,寓居昭、賀間。與王元、廖融等交游唱和。《宮詞》(一作《春殘》)等詩最為當時所稱。所作詩今存三首。

    [唐代] 夏侯審 夏侯審簡介與生平

    [唐](約公元七七九年前后在世)字、里、均不詳,為大歷十才子之一。生卒年亦均不祥,約唐代宗大歷末前后在世。建中元年,(公元七八o年)試“軍謀越眾”科及第。授校書郎,又為參軍。仕終侍御史。初于華山下購買田園為別業,水木幽閑,云煙浩渺。晚年即退居其中。審吟詩頗多,但傳世甚少。

    [唐代] 段穀 段穀簡介與生平

    《全唐詩》收《市中狂吟》詩1首,小傳未云其為何時人。按段谷,許州(今河南許昌)人。累舉進士。家豐于財。后發狂,常行吟于市中。宋仁宗慶歷末病死,權厝于野。數年后遷葬,發視僅存空棺,時以為尸遁升仙。事跡見《括異志》卷七。《全唐詩》誤作唐人收入。

    [唐代] 薛戎 薛戎簡介與生平

    薛戎,字元夫,河中寶鼎人。少有學術,不求聞達,居于毗陵之陽羨山。年余四十,不易其操。江西觀察使李衡辟為從事,使者三返方應。故相齊映代衡,又留署職,府罷歸山。福建觀察使柳冕表為從事,累月,轉殿中侍御史。會泉州闕刺史,冕署戎權領州事。

    [唐代] 李遠 李遠簡介與生平

    李遠,字求古,一作承古,夔州云安(今重慶市云陽縣)人,大和五年(831)杜陟榜進士,官至御史中丞。李遠善為文, 尤工于詩。 常與杜牧、許渾、李商隱、溫庭筠等交游, 與許渾齊名, 時號 “ 渾詩遠賦”。

    [唐代] 王渙 王渙簡介與生平

    王渙(859--901),唐文學家。字文吉。太原(今屬山西)人。中和、光啟中,佐滑州王鐸、京兆鄭延昌幕掌箋奏。大順二年(891)登進士第。

    張巡頭像 [唐代] 張巡 張巡簡介與生平

    張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字巡,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新唐書》本傳載為鄧州南陽)。唐代中期名臣。唐玄宗開元末年,張巡中進士,歷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縣令、真源縣令。安史之亂時,起兵守雍丘,抵抗叛軍。至德二載(757年),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軍十三萬南侵江淮屏障睢陽,張巡與許遠等數千人,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前后交戰四百馀次,使叛軍損失慘重,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了江淮地區,保障了唐朝東南的安全。終因糧草耗盡、士卒死傷殆盡而被俘遇害。后獲贈揚州大都督、鄧國公。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張巡繪像凌煙閣。至明清時,得以從祀歷代帝王廟。

    王珪頭像 [唐代] 王珪 王珪簡介與生平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學家。祖籍成都華陽,幼時隨叔父遷居舒州(今安徽省潛山縣)。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王珪進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揚州,召直集賢院。歷官知制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等。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拜參知政事。熙寧九年(1076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元豐五年(1082年),拜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元豐六年(1083年),封郇國公。哲宗即位,封岐國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贈太師,謚文恭。王珪歷仕三朝,典內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冊,多出其手。自執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時稱“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庫全書》輯有《華陽集》四十卷。

    [唐代] 王珪2 王珪2簡介與生平

    王珪(570-639年),字叔玠,河東祁縣(今山西祁縣)人,唐初四大名相之一,南梁尚書令王僧辯之孫。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入召秘書內省,授為太常治禮郎。受叔父王頍牽連,逃遁終南山。唐朝建立后,歷任世子府咨議參軍、太子中舍人、太子中允,成為隱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后因楊文干事件被流放嶲州。貞觀年間,征召回朝,歷任諫議大夫、黃門侍郎、侍中、同州刺史、禮部尚書、魏王老師,封永寧郡公。貞觀十三年,病逝,追贈吏部尚書,予謚號為懿。

    [唐代] 竇冀 竇冀簡介與生平

    竇冀,官御史。

    [唐代] 吳涵虛 吳涵虛簡介與生平

    字含靈,江西(今江西省)人。五代時道士。居南岳六、七年。好睡,經旬不飲食,俗呼為吳猱。素不能文,偶作詩,甚奇絕。后唐末帝清泰間卒,傳為羽化升仙。或云有人于后漢乾祐間于嵩山見之。事跡見《詩話總龜》卷四六引《郡閣雅談》。《全唐詩》存詩1首。

    [唐代] 朱晝 朱晝簡介與生平

    [唐](約公元八o六午前后在世)字不詳,廣陵人。有詩三首。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憲宗元和元年前后在世。貞元間,慕孟郊之名,不遠千里而訪之,故為詩格范相似。與李涉友善,常相酬唱。其余事跡均不詳。

    [唐代] 蔣冽 蔣冽簡介與生平

    唐代詩人。生卒年未詳,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南)人。父挺,乃高宗時宰相高智周外孫。等進士第,開元中,歷侍御史、司封考功二員外郎。天寶中,歷禮、吏、戶三部侍郎,尚書左丞。安史亂起,陷賊,受偽職,后不知所終。《全唐詩》存詩七首。

    [唐代] 張昌宗 張昌宗簡介與生平

    張昌宗(?-705年),定州義豐(今河北省安國)人,排行第六。美姿容,人稱六郎美如蓮花。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張昌宗經太平公主推薦入宮侍奉武則天,張昌宗向武則天推薦了哥哥張易之,兄弟一起入寢宮侍奉。朝內高官、宗室并稱易之、昌宗二人為五郎、六郎。張昌宗官至春官侍郎,封為鄴國公。圣歷二年(699年),武則天敕張昌宗和李嶠、張說等學士編撰《三教珠英》。武周晚年,與其兄張易之把持朝政,敗壞朝綱。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十二日,張柬之、敬暉、桓彥范、崔玄暐、袁恕己、李多祚等大臣趁武則天病重發動神龍政變,迎李顯復辟,誅殺張昌宗、張易之。

    [唐代] 呂敞 呂敞簡介與生平

    生卒年不詳。緱氏(今河南偃師南)人。憲宗元和初官監察御史。事跡見《元和姓纂》卷六。《全唐詩》存詩2首,其中《龜茲聞鶯》一首為梁涉詩誤人。

    徐彥若頭像 [唐代] 徐彥若 徐彥若簡介與生平

    徐彥若(?-901年),祖籍偃師(今河南偃師),唐朝宰相,刑部侍郎徐有功六世孫,吏部尚書徐商之子。徐彥若出身于東海徐氏,進士及第,歷任尚書郎、中書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后以戶部侍郎之職拜相,又任中書侍郎。景福二年(893年),徐彥若出鎮鳳翔,但因李茂貞兵犯京師,又被召回朝中。乾寧元年(894年),徐彥若再次被拜為宰相。后累進司空、太保,兼任門下侍郎,封齊國公。光化三年(900年),徐彥若以使相出鎮廣州,擔任清海節度使、同平章事,次年病逝于廣州。

    [唐代] 周祚 周祚簡介與生平

    唐末進士。詩一首。

    高適頭像 [唐代] 高適 高適簡介與生平

    高適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世稱高常侍,作品收錄于《高常侍集》。高適與岑參并稱“高岑”,其詩作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