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大全
李夷簡(757年—823年),字易之。李唐宗室、大臣。唐高祖李淵第十三子鄭惠王李元懿四世孫。歷官山南節度,御史大夫,官至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元和十三年七月,罷相,為淮南節度使。唐穆宗時,以檢校左仆射兼太子少師,分司東都。長慶三年卒,贈太子太保。
裴铏xíng,唐(約公元八六O年前后在世)字、里、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懿宗咸通初前后在世。咸通中,(公元八六七年左右)為靜海軍節度使高駢掌書記,加侍御史內供奉。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八七八年)以御史大夫為成都節度副使,作題《文翁石室詩》。裴铏著有《傳奇》三卷,《新唐書·藝文志》多記神仙恢譎之事。其中《聶隱娘》一篇,亦見袁郊《甘澤謠》及段成式《劍俠傳》。(此書系明人偽作)原書久佚,僅《太平廣記》所錄四則,得傳于今。

暢諸,唐朝,生卒年不詳,汝州(今河南臨汝縣)人。開元初登進士第,九年(721)中拔萃科,官至許昌尉。其《登鸛鵲樓》詩有”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之句,盛傳于時,歷代所賞。

陳慥(生卒年不詳),字季常,北宋眉州(今四川青神)人,一說永嘉(浙江今縣)人,陳希亮第四子。居于黃州(今湖北黃岡市黃州區)之歧亭,常信佛,飽參禪學,自稱龍丘先生,又曰方山子,與蘇東坡是好友,常與蘇軾論兵及古今成敗,喜好賓客,蓄納聲妓。

范致虛(?~1137年)字謙叔,福建建陽人。宋哲宗元祐三年,中進士,為太學博士,以祖送鄒浩獲罪停官。宋徽宗立,召為左正言,出郢州通判。崇寧初,召為中書舍人,改兵部侍郎。政和七年,入為侍讀、修國史,尋除刑部尚書、提舉南京鴻慶宮。宣和七年,以陜西五路經略使率兵勤王。宋高宗即位,徙知鄧州,尋加觀文殿學士,復知京兆府,因兵敗失城,責授安遠軍節度副使、英州安置。紹興七年,召復資政殿學士、知鼎州,行至巴陵而卒,贈銀青光祿大夫。
王嘉甫,生平里籍不詳。字國賓,號恕齋。早年 與王惲相交,與魏初同學。 《秋澗先生大全集 》卷十四有《送王嘉(甫)》詩二首,魏初《青崖集》卷三載 《送王國賓序》一文。或王嘉甫即王利用。
李宏皋,正確的名字應該是李弘臬(見《復溪州銅柱記》銘文)( ? - 951),五代十國時南楚國官員、學士,官至尚書左仆射,御史大夫,上柱國。李弘臬系長沙人。南楚王馬殷當國時,為營道令,遷都統掌書記。后為南楚文昭王馬希范所置天策府十八學士之一,授尚書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國。
李鄴,魏州人也。幼事楊師厚,及莊宗入魏,漸轉裨將,歷數郡刺史,后遷亳州。為政貪穢,有奴為人持金以賂鄴,奴隱其金,鄴殺之。其家上訴,因訐其陰事,詔貶郴州司戶參軍,又貶崖州長流百姓,所在賜自盡。
張蕭遠,唐詩人。祖籍吳郡(今蘇州)人。后遷居和洲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張籍弟,籍有《送蕭遠弟》、《弟蕭遠雪夜同宿》等詩,并稱之為“蜀客”或“蜀人”(今四川)。憲宗元和八年(813)登進士第,仕歷不詳。工詩,與舒元輿齊名。張為《詩人主客圖》將其列為瑰奇美麗主武元衡之升堂者之一。《全唐詩》錄存其《履春冰》、《觀燈》和《送宮人入道》詩三首。明朱承爵以為,《送宮人入道》詩在唐人同題諸作中“尤覺婉切可誦”(《存余堂詩話》)。另有散句、殘句若干。
潘牥(fāng)(1204——1246)字庭堅,號紫巖,初名公筠,避理宗諱改,福州富沙(今屬福建)人。端平二年(1235)進士第三名,調鎮南軍節度推官、衢州推官,皆未上。歷浙西茶鹽司干官,改宣教郎,除太學正,旬日出通判潭州。淳祐六年卒于官,年四十三。有《紫巖集》,已佚。劉克莊為撰墓志銘。《宋史》、《南宋書》有傳。趙萬里《校輯宋金元人詞》輯有《紫巖詞》一卷。存詞5首。
處默,唐末詩僧,生于唐文宗時期前后,公元874年前后去世,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幼出家于蘭溪某寺,與安國寺僧貫休為鄰,常作詩酬答。曾游歷杭州、潤州等處,與若虛同居廬山,又入九華山居住。后入長安,住慈恩寺。與羅隱、鄭谷等為詩友。約卒于唐末梁初,裴說有詩哭之。《崇文總目》《宋史·藝文志》著錄其詩集一卷,今不存。《全唐詩》卷八四九存詩八首。事跡見《唐才子傳校箋》卷三,參曇域《禪月集序》。
陳瓘(1057-1124年),字瑩中,號了齋,沙縣城西勸忠坊人。宋元豐二年(1079年)探花,授官湖州掌書記。 歷任禮部貢院檢點官、越州、溫州通判、左司諫等職。 陳瓘為人謙和,不爭財物,閑居矜莊自持,不茍言談,通《易經》。《宋史》稱其諫疏似陸贄,剛方似狄仁杰,明道似韓愈。與陳師錫被稱“二陳”,同斥蔡京、蔡卞、章敦、安敦等。雖為之忌恨,然其人品無不為之折服。因之坎坷,遭遇尤慘。四十二年間,調任凡二十三次,經八省歷十九州縣。欽宗即位,平反昭雪。其精神與岳飛、文天祥同輝,共祀于南通文廟、狼山準提庵及如皋定慧寺等處。陳瓘于書法,造詣亦頗深。真跡傳世唯《仲冬嚴寒帖》。李綱曰:“了翁書法,不循古人格轍,自有一種風味。觀其書,可以知氣節之勁也。”鄧肅曰:“開卷凜然,銅筋鐵骨,洗空千古,側眉之態,蓋魯公之后一人而已。”明陶宗儀曰:“精勁蕭散,有《蘭亭》典型”。由是觀之,其書法出神入化,可謂高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