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大全
王珪(570-639年),字叔玠,河東祁縣(今山西祁縣)人,唐初四大名相之一,南梁尚書令王僧辯之孫。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入召秘書內省,授為太常治禮郎。受叔父王頍牽連,逃遁終南山。唐朝建立后,歷任世子府咨議參軍、太子中舍人、太子中允,成為隱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后因楊文干事件被流放嶲州。貞觀年間,征召回朝,歷任諫議大夫、黃門侍郎、侍中、同州刺史、禮部尚書、魏王老師,封永寧郡公。貞觀十三年,病逝,追贈吏部尚書,予謚號為懿。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學家。祖籍成都華陽,幼時隨叔父遷居舒州(今安徽省潛山縣)。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王珪進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揚州,召直集賢院。歷官知制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等。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拜參知政事。熙寧九年(1076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元豐五年(1082年),拜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元豐六年(1083年),封郇國公。哲宗即位,封岐國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贈太師,謚文恭。王珪歷仕三朝,典內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冊,多出其手。自執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時稱“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庫全書》輯有《華陽集》四十卷。

張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字巡,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新唐書》本傳載為鄧州南陽)。唐代中期名臣。唐玄宗開元末年,張巡中進士,歷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縣令、真源縣令。安史之亂時,起兵守雍丘,抵抗叛軍。至德二載(757年),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軍十三萬南侵江淮屏障睢陽,張巡與許遠等數千人,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前后交戰四百馀次,使叛軍損失慘重,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了江淮地區,保障了唐朝東南的安全。終因糧草耗盡、士卒死傷殆盡而被俘遇害。后獲贈揚州大都督、鄧國公。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張巡繪像凌煙閣。至明清時,得以從祀歷代帝王廟。
梁鴻,字伯鸞,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人,生卒年不詳,約漢光武建武初年,至和帝永元末年間在世[1] 。少孤,受業太學,家貧而尚節介。學畢,牧豕上林苑,誤遺火延及他舍。鴻悉以豕償舍主,不足,復為傭以償。歸鄉里,勢家慕其高節,多欲妻以女,鴻盡謝絕。娶同縣孟女光,貌丑而賢,共入霸陵山中,荊釵布裙,以耕織為業,詠詩書彈琴以自娛。因東出關,過京師,作《五噫之歌》 。章帝(肅宗)聞而非之,求鴻不得。乃改復姓運期、名耀、字侯光,與妻子居齊、魯間。終于吳。
薛戎,字元夫,河中寶鼎人。少有學術,不求聞達,居于毗陵之陽羨山。年余四十,不易其操。江西觀察使李衡辟為從事,使者三返方應。故相齊映代衡,又留署職,府罷歸山。福建觀察使柳冕表為從事,累月,轉殿中侍御史。會泉州闕刺史,冕署戎權領州事。
《全唐詩》收《市中狂吟》詩1首,小傳未云其為何時人。按段谷,許州(今河南許昌)人。累舉進士。家豐于財。后發狂,常行吟于市中。宋仁宗慶歷末病死,權厝于野。數年后遷葬,發視僅存空棺,時以為尸遁升仙。事跡見《括異志》卷七。《全唐詩》誤作唐人收入。
沈瀛[yíng],字子壽,號竹齋,紹興三十年進士。吳興歸安(今浙江湖州市)人。生卒年不詳。紹興三十年(1160)進士。歷官江州守(今江西九江)、江東安撫司參議。有《竹齋詞》1卷,明吳訥《唐宋名賢百家詞》本,《□村叢書》本。
崔日用,唐朝大臣,詩人。進士出身,為芮城尉。先是攀附武三思,后附唐玄宗。在誅除太平公主前,玄宗跟崔日用討論,日用說:“太平公主謀逆有期,陛下往在宮府(太子),欲有討捕,猶是子道臣道,須用謀用力。今既光臨大寶,但須下一制,誰敢不從?”并建議“先定北軍”,七月初四,玄宗完全按照崔日用的計劃行事。遂誅太平公主。史稱崔日用“每朝廷有事,轉禍為福,以取富貴”。封齊國公。
卓田,[公元一二o三 年前后在世]字稼翁,號西山,建陽人。開禧元年(1205)進士。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寧宗嘉泰中前后在世。生平事跡不詳。能小詞,能賦馳聲。嘗作詞云:“丈夫只手把吳鉤。欲斷萬人頭。因何鐵石,打成心性,卻為花柔。君看項籍并劉季,一怒使人愁。只因撞著虞姬、戚氏,豪杰都休。”存于《花庵詞選》的凡三首。
周繇(841年-912年),字為憲,池州(今屬安徽)人(唐才子傳作江南人,此從唐詩紀事)。晚唐詩人,“咸通十哲”之一。家貧,工吟詠,時號為“詩禪”。與段成式友善。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舉進士及第。調福昌縣尉,遷建德令。后辟襄陽徐商幕府,檢校御史中丞。著有詩集《唐才子傳》傳世。《全唐詩》收有繇詩一卷共22首。

崔融(653-706),字安成。唐代齊州全節(今濟南市章丘市)人。崔融為文華美,當時無出其上者。凡朝廷大手筆,多由皇帝手敕,付其完成。其《洛出寶圖頌》、《則天哀冊文》尤見工力。作《則天哀冊文》時,苦思過甚,遂發病而卒。中宗以其有侍讀之恩,追贈為衛州刺史,謚號“文”。
孫逖(696~761) 唐朝大臣、史學家,今東昌府區沙鎮人。自幼能文,才思敏捷。曾任刑部侍郎、太子左庶子、少詹事等職。有作品《宿云門寺閣》《贈尚書右仆射》《晦日湖塘》等傳世。

王翱(1384-1467)明代大臣,字九皋,出生于今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王帽圈村。永樂十三年進士,授大理寺左寺正,左遷行人,宣德初擢御史,英宗即位,升右僉都御史,出鎮江西,懲貪治奸,七年冬督遼東軍務,景泰四年為吏部尚書,天順間續任,為英宗所重,稱先生而不呼其名。王翱一生歷仕七朝,輔佐六帝,剛明廉直,卒謚“忠肅”。
李朝威(約766—820),隴西人,唐代著名傳奇作家。他的作品僅存《柳毅傳》和《柳參軍傳》兩篇。其《柳毅傳》被魯迅先生與元稹的《鶯鶯傳》相提并論。他本人也被后來的一些學者譽之為傳奇小說的開山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