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大全
慧偘(524-605),隋高僧。俗姓湯,晉陵曲阿(今丹陽)人。住蔣州大歸善寺。《續高僧傳》有其小傳,傳末云:“以大業元年(605)終于蔣州大歸善寺,春秋八十有二”。《全唐詩》收錄其《聽獨杵搗衣》等詩二首。終其一生,并未入唐,《全唐詩》誤作唐人收入。
荊浩(約850-?),五代后梁畫家。字浩然,號洪谷子。沁水(今山西沁水)人,一說河南濟源人。因避戰亂,常年隱居太行山。擅畫山水,師從張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氣格,作畫“有筆有墨,水暈墨章”,勾皴之筆堅凝挺峭,表現出一種高深回環、大山堂堂的氣勢,為北方山水畫派之祖。所著《筆法記》為古代山水畫理論的經典之作,提出氣、韻、景、思、筆、墨的繪景“六要”。現存作品有《匡廬圖》《雪景山水圖》等。
約公元一一四七年前后在世]字彌性,江都(今江蘇揚州)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高宗紹興中前后在世。幼好學強記,其母嘗屏其所觀書,幾上僅余臺歷一冊,明旦默記,纖悉不誤。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進士,調平江府學教授。五年,通判湖州。七年,以張浚薦召至闕,為秦檜所阻,出通判鎮江府。十六年,為言者所劾,降二官(《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五),自是閑退二十年。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擢光祿丞,晚知蘄州。
龔日升,宋朝人,文學詞人。皇甫澈,貞元中蜀州刺史。齊州生蜀州刺史諱徹,永泰初登進士科,首冠群彥。由尚書郎出蜀郡守,文學政事,為時表儀。《柳梢青》(范系尉美任)二十年前。君家桃李,種滿螺川。凜凜英風,真如小范,不數梅仙。薰風吹送朝天。指何物、裝添去船。千首新詩,一輪明月,兩字清廉。

傅山(1607-1684)明清之際道家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濁翁、觀化等別名,漢族,山西太原人。傅山自稱為老莊之徒,他自己也在很多場合與作品中反復強調、自陳:“老夫學老莊者也”、“我本徒蒙莊”、“吾師莊先生”、“吾漆園家學”。自覺繼承道家學派的思想文化。他對老莊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泰初有無”、“隱而不隱”等命題,都作了認真的研究與闡發,對道家傳統思想作了發展。

宋湘(1757~1826)字煥襄,號芷灣,廣東嘉應州(今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清代中葉著名的詩人、書法家、教育家,政聲廉明的清官。他出身貧寒,受家庭影響勤奮讀書,年輕時便在詩及楹聯創作中展露頭角,被稱為“嶺南第一才子”。《清史稿· 列傳》中稱“粵詩惟湘為巨”。
馬子嚴(生卒年不詳),南宋文人,字莊父,自號古洲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甌)人。淳熙二年(1175)進士,歷鉛山尉,恤民勤政。長于文詞,為寺碑,隱然有排邪之意,為倉銘,藹然有愛民之心(《嘉靖鉛山縣志》卷九)。能詩,嘗與趙蕃等唱和,《詩人玉屑》卷一九引《玉林詩話》,謂《烏林行》辭意精深,不減張籍、王建之樂府”。嘗知岳陽,撰《岳陽志》二卷,不傳(劉毓盤《古洲詞輯本跋》)。其馀事跡無考。據集中《金陵懷古》、《詠瓊花》諸作,知其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近人趙萬里輯有《古洲詞》二十九首。《全宋詞》第三冊錄其詞。《全宋詩》卷二六五O錄其詩五首。

白敏中(792年-861年),字用晦,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人,祖籍同州韓城(今陜西韓城),郡望太原陽谷(今山西太谷),唐朝宰相,刑部尚書白居易從弟。白敏中進士及第,早年曾入李聽幕府,后歷任大理評事、殿中侍御史、戶部員外郎、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兵部侍郎。唐宣宗繼位后,白敏中以兵部侍郎加同平章事頭銜成為宰相,后改任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又升任右仆射、門下侍郎,封太原郡公。大中五年(851年),白敏中以使相出鎮,授邠寧節度使,并討平黨項叛亂。后歷任西川節度使、荊南節度使,拜司徒,加太子太師。唐懿宗繼位后,白敏中回朝,授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又升侍中、中書令。咸通二年(861年),白敏中出任鳳翔節度使,并于同年七月病逝,終年70歲。追贈太尉,謚號丑。
暢當,生卒年不詳,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唐后期儒士。官宦世家,暢璀之子。 初以子弟被召從軍,后登大歷七年進士第。貞元初,為太常博士,終果州刺史。與弟諸皆有詩名。詩一卷。暢當父親暢璀,唐肅宗時官至散騎常侍,唐代宗時,與裴冕、賈至、王延昌待制集賢院,終于戶部尚書。

蕭泰來,字則陽,一說字陽山,號小山。宋代詩人,臨江(今四川忠縣)人。紹定二年(1229)進士。寶祐元年(1253),自起居郎出守隆興府。又曾為御史。著有《小山集》。存詞二首。

李光(1078年12月16日[1] —1159年4月22日),字泰發,一作字泰定,號轉物老人。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東南)人。南宋名臣、文學家、詞人,南宋四名臣之一,唐汝陽王李琎之后。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調知開化縣,移知常熟縣。累官至參知政事,因與秦檜不合,出知紹興府,改提舉洞霄宮。紹興十一年(1141年),貶藤州安置,后更貶至昌化軍。秦檜死,內遷郴州。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復左朝奉大夫。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致仕,行至江州卒,年八十二。宋孝宗即位后,贈資政殿學士,賜謚莊簡。有前后集三十卷,已佚。又有《椒亭小集》、《莊簡集》等。
廖行之(1137~1189) ,字天民,號省齋,南宋衡州(今湖南省衡陽市)人。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進士,調岳州巴陵尉。未數月,以母老歸養。告滿,改授潭州寧鄉主簿,未赴而卒,時淳熙十六年。品行端正,留心經濟之學。遺著由其子謙編為《省齋文集》十卷,已佚。

解縉(1369年-1415年),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明朝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進士,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務。解縉以才高好直言為人所忌,屢遭貶黜,終以“無人臣禮”下獄,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凍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贈朝議大夫,謚文毅。

王仲舒(762—823)字弘中,并州祁(今山西太原)人。唐朝文學家。少好學,工詩文。歷任蘇州刺史、洪州刺史、中書舍人等。元和年間(806—820),在南昌獎勵文學,文風盛開。還邀請當時擔任袁州刺史的韓愈來南昌,對南昌文學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作有《滕王閣記》和《鐘陵送別》等。
劉一止(1078~1160)字行簡,號太簡居士,湖州歸安(今浙江湖州)人。宣和三年進士,累官中書舍人、給事中,以敷文閣直學士致仕。為文敏捷,博學多才,其詩為呂本中、陳與義所嘆賞。有《苕溪集》。
詹時雨,明代戲曲家,字號里籍不詳。《錄鬼簿續編》載其“隨父宦游福建,因而家焉”。《錄鬼簿續編》在談及其性格時,言其“為人沉靜寡言,才思敏捷”。他工散曲,“樂府極多”,惜僅存一個套數,即《〔南呂〕一枝花·麗情》。另有《補西廂弈棋》一劇,僅一折,即為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三折崔張聯吟后,又增一折。明人閔遇五評其云:“然《圍棋》之詞,板直淡澀。”對其評價不高。然明代也有人說:“《對弈》一折,不詳何人所增。然大有元人老手,亦非近筆所能”(《暖紅室匯刻傳劇·晚進王生<圍棋闖局>跋》)。晚進王生名號里籍以及生卑皆無考,故今人多以為晚進王生為詹時雨之托名,莊一拂先生《古典戲曲存目匯考》、隋樹森先生《全元散曲》中關于詹氏介紹,都持此疑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