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詩人大全

    [唐代] 韋元甫 韋元甫簡介與生平

    少修謹,敏于學行。初任白馬尉。探訪使韋陟深器之,奏充支使。累遷蘇州刺史,浙江西道團練觀察等使。大歷初,(公元七六六年)徵拜尚書右丞。出為淮南節度使,凡三年,以疾卒于位。今存之木蘭歌,相傳為元甫得自民間。他曾擬作一首,亦見樂府詩集及全唐詩中。

    [元代] 曹德 曹德簡介與生平

    曹德,字明善,衢州(今浙江衢縣)人。曾任衢州路吏,山東憲吏。后至元五年(一三三九)曹德在都下作〔清江引〕(又名〔岷江錄〕)二曲譏諷權貴伯顏擅自專權,殺害剡王徹徹篤,鍛煉諸獄,延及無辜。大書揭于五門之上,因此名聲大噪。

    [唐代] 于鵠 于鵠簡介與生平

    于鵠,大歷、貞元間詩人也。隱居漢陽,嘗為諸府從事。其詩語言樸實生動,清新可人;題材方面多描寫隱逸生活,宣揚禪心道風的作品。代表作有《巴女謠》、《江南曲》、《題鄰居》、《塞上曲》、《悼孩子》、《長安游》、《惜花 》、《南溪書齋》、《題美人》等,其中以《巴女謠》和《江南曲》兩首詩流傳最廣。

    [唐代] 劉滄 劉滄簡介與生平

    劉滄(約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蘊靈,汶陽(今山東寧陽)人。生卒年均不詳,比杜牧、許渾年輩略晚,約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體貌魁梧,尚氣節,善飲酒,好談古今,令人終日傾聽不倦。公元854年(大中八年),劉滄與李頻同榜登進士第。調華原尉,遷龍門令。滄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 劉滄為公元854年(宣宗大中八年)進士。據 《唐才子傳》,劉滄屢舉進士不第,得第時已白發蒼蒼。

    [清代] 褚人獲 褚人獲簡介與生平

    褚人獲,字稼軒,又字學稼,號石農,江蘇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末清初文學家,一生未曾中試,也未曾做官。但他有多方面的才能,著作頗豐。傳世的有《堅瓠集》、《讀史隨筆》、《退佳瑣錄》、《續蟹集》、《宋賢群輔錄》等。他交游廣泛,與尤侗、洪升、顧貞觀、毛宗崗等清初著名作家來往甚密。

    王鏊頭像 [明代] 王鏊 王鏊簡介與生平

    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學家。字濟之,號守溪,晚號拙叟,學者稱震澤先生,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十六歲時國子監諸生即傳誦其文,成化十一年進士。授編修,弘治時歷侍講學士,充講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進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博學有識鑒,有《姑蘇志》、《震澤集》、《震澤長語》。

    [宋代] 陶弼 陶弼簡介與生平

    陶弼(1015—1078)宋代詩人。字商翁,永州(今湖南省祁陽縣)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卒于神宗元豐元年。,年六十四歲。倜儻知兵,能為詩,有“左詩書,右孫吳”之譽。慶歷中(1045年左右)楊畋討湖南猺,授以兵,使往襲,大破之。以功得朔陽主簿,調朔陽令。兩知邕州,綏輯惠養,善政甚多。進西上閣門使,留知順州。交人襲取桄榔,弼獲間諜,諭以逆順,縱之去,終弼任不敢犯。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改東上閣門使,未拜,卒。弼的著作,本有集十八卷,今僅存《邕州小集》一卷,《四庫總目》傳于世。事跡見《豫章先生文集》卷二二《陶君墓志銘》。

    茅坤頭像 [明代] 茅坤 茅坤簡介與生平

    茅坤(1512~1601)明代散文家、藏書家。字順甫,號鹿門,歸安(今浙江吳興)人,明末儒將茅元儀祖父。嘉靖十七年進士,官廣西兵備僉事時,曾領兵鎮壓廣西瑤族農民起義。茅坤文武兼長,雅好書法,提倡學習唐宋古文,反對“文必秦漢”的觀點,至于作品內容,則主張必須闡發“六經”之旨。編選《唐宋八大家文抄》,對韓愈、歐陽修和蘇軾尤為推崇。茅坤與王慎中、唐順之、歸有光等,同被稱為“唐宋派”。有《白華樓藏稿》,刻本罕見。行世者有《茅鹿門集》。

    [南北朝] 孔稚珪 孔稚珪簡介與生平

    孔稚珪(447~501)南朝齊駢文家。一作孔珪,字德璋,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劉宋時,曾任尚書殿中郎。齊武帝永明年間,任御史中丞。齊明帝建武初年,上書建議北征。東昏侯永元元年(499),遷太子詹事。死后追贈金紫光祿大夫。

    [未知] 張大烈 張大烈簡介與生平

    張大烈 又名張澄江。1911年出生于長涇鎮望族。初中畢業后,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西洋畫系。1929年留法深造。入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雕塑藝術。1931年,張大烈在旅法革命家何香凝的啟迪下,關心祖國的命運。何香凝回國前,親繪梅花、猛虎各1幅相贈。1936年10月張大烈學成,攜妻子司愛倫(波蘭人)轉道蘇聯回到長涇,致力于家鄉的教育事業。1937冬江陰淪陷,長涇初中校舍被毀,張捐賣田產,搶修校舍,使學校得以復課。1939年,出任長涇中學校長。偽政權以發放教育補助費為誘餌,要他開設日語課,遭其拒絕。1940年6月,"江抗"東路指揮部司令譚震林率部開辟澄錫虞抗日根據地,邀他為抗日救國出力。張表示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多次在中小學校及群眾集會上斥責消極抗日、熱衷摩擦的國民黨頑固派,遭"忠救軍"澄錫虞特派員包漢生的忌恨。于8月30日晚上,被包所派"暗殺黨"徒槍殺于長涇鎮龍園茶店。譚震林為其舉行隆重的追悼會。

    [明代] 王恭 王恭簡介與生平

    王恭(1343-? ),字安仲,長樂沙堤人。家貧,少游江湖間,中年隱居七巖山,為樵夫20多年,自號“皆山樵者”。善詩文,與高木秉、陳亮等諸文士唱和,名重一時。詩人王 曾為他作《皆山樵者傳》。明永樂二年(1404年),年屆六十歲的王恭以儒士薦為翰林待詔,敕修《永樂大典》。永樂五年,《永樂大典》修成,王恭試詩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辭官返里。王恭作詩,才思敏捷,下筆千言立就,詩風多凄婉,隱喻頗深。為閩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澤狂歌》五卷及《風臺清嘯》等。

    金章宗頭像 [宋代] 金章宗 金章宗簡介與生平

    完顏璟(公元1168-1208年),小字麻達葛,世宗完顏雍孫,完顏允恭子,世宗病死后繼位。章宗統治前期,金朝國力強盛,后期由盛轉衰。在位19年,病死,終年41歲,葬于道陵(今北京市房山縣大房山東北)。

    [清代] 陳洵 陳洵簡介與生平

    陳洵,字述叔,別號海綃,是廣東江門市潮連芝山人(前屬新會縣潮連鄉),生于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 。少有才思,聰慧非凡,尤好填詞。光緒間曾補南海縣學生員。后客游江西十余年,風塵仆仆,蹇滯殊甚。返回廣州之后為童子師,設館于廣州西關,以舌耕糊口,生活窮窘。辛亥(1911年)革命后,受到新潮流的影響,思想有所變化,是年在廣州加入南國詩社。晚歲教授廣州中山大學。

    [宋代] 謝克家 謝克家簡介與生平

    謝克家(?—1134)字任伯,上蔡(今屬河南)人。紹圣四年(1097)中進士。親歷靖康之變,作《憶君王》:“依依宮柳拂宮墻,樓殿無人春晝長,燕子歸來依舊忙。憶君王,月破黃昏人斷腸。”建炎四年(1130)官參知政事。紹興元年(1131),以資政殿學士提舉洞宵宮,寓居臨海。紹興二年(1132年)上書彈劾秦檜。紹興四年卒。事跡見于《嘉定赤城志》卷三四、張守《祭謝參政文》(《毘陵集》卷一二)。詞存《憶君王》一首,見《避戎夜話》。《全宋詞》輯錄。

    [宋代] 完顏璹 完顏璹簡介與生平

    完顏璹(1172-1232)本名壽孫,字仲實,一字子瑜,號樗軒老人。金世宗孫,越王完顏永功長子。「天資雅重,薄于世味」(《中州集》卷五),累封密國公。天興元年(1232)蒙古軍攻金者汴梁,圍城中以疾卒,年六十一。《金史》卷八五附傳永功。璹博學有俊才,喜為詩。平生詩文甚多,自刪其詩存三百首,樂府一百首,號《如庵小稿》詩詞賴《中州集》以傳。周泳先《唐宋金元詞鉤沉》輯為《如庵小稿》一卷,凡九首。元好問推為「百年以來,宗室中第一流人也」(《中州集》卷五)。多寫隨緣忘機、蕭散淡泊意緒。況周頤稱其「姜史、辛劉兩派,兼而有之」(《惠風詞話》卷三)

    何承天頭像 [南北朝] 何承天 何承天簡介與生平

    何承天(370-447),南朝宋大臣、著名天文學家、無神論思想家,漢族,東海郯(今郯城 )人。五歲喪父,賴母徐氏撫孤成人。承天自幼聰明好學,諸子百家,莫不博覽,幼年從學于當時的學者徐廣。歷官街陽內史,御史中丞等。世稱何衡陽。元嘉時為著作佐郎,撰修宋書未成而卒。承天通覽儒史百家,經史子集,知識淵博。精天文律歷和計算,對天文律歷造詣頗深。

    [明代] 王象春 王象春簡介與生平

    王象春(1578~1632)明末詩人。原名王象巽,字季木,號虞求,別號山昔湖居士,新城(今山東淄博市桓臺縣新城鎮)人,清初文學家王士禎從祖。萬歷三十八年進士第二,官至南京吏部考功郎,終因剛直而免官歸田。象春才氣奔軼,詩宗前后七子,詩文結集為《齊音》(亦題《濟南百詠》)、《問山亭集》。

    [宋代] 章良能 章良能簡介與生平

    章良能(?~1214),父章駒,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授上虞知事。兄良肱,淳熙十一年(1184)進士。

    [清代] 左輔 左輔簡介與生平

    左輔(1751—1833)字仲甫,一字蘅友,號杏莊,江蘇陽湖人。乾隆進士。以知縣官安徽,治行素著,能得民心。嘉慶間,官至湖南巡撫。輔工詩詞古文,著有《念菀齋詩、詞、古文、書牘》五種,傳于世。

    [清代] 成鷲 成鷲簡介與生平

    成鷲(1637-1722),清朝初年廣東肇慶鼎湖山慶云寺僧。又名光鷲,字跡刪,號東樵山人。俗姓方,名覬愷,字麟趾,番禺(今屬廣東省)人。出身書香仕宦世家。年四十一,從本師西來離幻即石洞和尚披剃。繼法于碩堂禪師,系憨山大師徒孫。與陶環、何絳等南明抗清志士為生死之交。與屈大均、梁佩蘭唱酬,粵中士人多從教游。先后主持澳門普濟寺、肇慶慶云寺、廣州大通寺,終于大通。其為人豪放倜儻,詩文亦卓厲痛快,盡去雕飾,頗有似莊子處。沈德潛譽為詩僧第一。作品有《楞嚴直說》十卷、《鼎湖山志》八卷、《咸陟堂集》四十三卷、《金剛直說》一卷、《老子直說》二卷、《莊子內篇注》一卷等。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