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大全
王旭(生卒年不詳,約公元1264年前后在世),字景初,東平(今屬山東)人。以文章知名于時,與同郡王構、永年王磐并稱“三王”。早年家貧,靠教書為生。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受碭山縣令禮遇,被請到縣學主持講席。足跡遍及南北,但一生未入仕,依靠他人資助為生。主要活動于至元到大德年間。有《蘭軒集》二十卷,原本已不傳。清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曾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王旭詩文若干篇,重編為《蘭軒集》十六卷,其中詩九卷,文七卷。欒貴明《四庫輯本別集拾遺》又據《永樂大典》殘帙補輯出詩二首、文一篇。王旭上許衡書,曾自稱“旭布衣,窮居于時,世無所好,獨嘗有志于古”。與王構、王磐相比,王旭處境最不好,詩文中往往流露出懷才不遇情緒,《古風三十首》集中表達了對人生的感慨。生平事跡見《大明一統志》卷二三、《元詩選·癸集》乙集小傳、《元書》卷五八。
黃庚,字星甫,號天臺山人,天臺(今屬浙江)人。出生宋末,早年習舉子業。元初“科目不行,始得脫屣場屋,放浪湖海,發平生豪放之氣為詩文”。以游幕和教館為生,曾較長期客越中王英孫(竹所)、任月山家。與宋遺民林景熙、仇遠等多有交往,釋紹嵩《亞愚江浙紀行集句詩》亦摘錄其句。卒年八十馀。晚年曾自編其詩為《月屋漫稿》。事見本集卷首自序及集中有關詩文。 黃庚詩,以原鐵琴銅劍樓藏四卷抄本(今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兩本卷次不同,文字亦各有錯誨空缺,而底本多出校本詩十馀首。

李慈銘(1830~1894)晚清官員,著名文史學家。初名模,字式侯,后改今名,字愛伯,號莼客,室名越縵堂,晚年自署越縵老人。會稽(今浙江紹興)西郭霞川村人。光緒六年進士,官至山西道監察御史。數上封事,不避權要。日記三十余年不斷,讀書心得無不收錄。學識淵博,承乾嘉漢學之余緒,治經學、史學,蔚然可觀,被稱為“舊文學的殿軍”。

吳澄,字幼清,晚字伯清,學者稱草廬先生,撫州崇仁(今江西崇仁縣)人。平生著作有《吳文正集》100卷、《易纂言》10卷、《禮記纂言》36卷、《易纂言外翼》8卷、《書纂言》4卷、《儀禮逸經傳》2卷、《春秋纂言》12卷、《孝經定本》1卷、《道德真經注》4卷等并行于世。吳澄是元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與當世經學大師許衡齊名,并稱為“北許南吳”,以其畢生精力為元朝儒學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常慧(1557-1643),明末江西建昌云居山真如寺僧,曹洞宗三十二世高僧。諸緣洪斷禪師法嗣。字味白,號龜山,俗姓胡,南昌(今屬江西)人。世稱常慧味白禪師。年十五出家,旋受戒。奉師命廣參博采,道行日進。公元1598年(萬歷二十六年),上云居山謁洪斷禪師,留侍左右,得法為嗣。于重建真如禪寺立有大功。公元1612年(萬歷四十年)洪斷禪師退歸燕京,乃奉命率徒守祗樹堂。未久真如常住敦請出任住持。在任二十余年,維護道場,頗歷艱辛。公元1637年(崇禎十年),仍退守祇樹堂,課徒訓孫,克己修行。學識淵博,儒釋兼通,工詩善文,長于言辯,德才均堪稱同代僧俗師表。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學家、畫家。字梅伯,號復莊,又號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復翁、復道人、野橋、東海生等,浙江鎮海(今寧波北侖)人。道光舉人,以著作教授終身。治學廣涉經史、地理、釋道、戲曲、小說。工詩畫,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樂考證》、《大梅山館集》、《疏影樓詞》。
麥孟華(1875年-1915年)清末維新派。字孺博。廣東順德人。1888年入廣州學堂。1891年入萬木草堂,成為康有為的忠實弟子。生平喜愛吟詠,詞章綿麗沉郁,著有《蛻庵詩詞》三卷,后為友人收入《粵兩生集》。
張景祁(1827-?) 清末文學家。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原名左鉞,字蘩甫,號韻梅(一作蘊梅),又號新蘅主人。同治十三年(公元一八七四年)進士。曾任福安、連江等地知縣。晚年渡海去臺灣,宦游淡水、基隆等地。工詩詞。歷經世變,多感傷之音,作品貼近時代,有許多敘事詠史之作。有《新蘅詞》、《蘩圃集》、《研雅堂詩、文、駢體文》等。
[約公元一二oo年前后在世]字謙父,號壺山,南昌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寧宗慶元末前后在世。文筆高絕,當代名流皆敬愛之。與戴復古尤有交誼。他的詞集名漁樵笛譜,《花庵詞選》行于世。
黃燮清(1805~1864)晚清詩人、劇作家。原名憲清,字韻甫,號韻珊,又號吟香詩舫主人。浙江海鹽武原鎮人。道光十五年(1835)舉人,后屢試不第,晚年始得宜都縣令,調任松滋,未幾卒。少工詞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詩文。其詩多抒寫個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詠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頗具特色。有《倚晴樓詩集》及《倚睛樓七種曲》傳世。
朱晞顏(1132~1200年),字子淵、子囝,休寧(今屬安徽)人,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進士,曾知靖州永平縣,政績頗好,當地為他立了生祠。隆興元年調當陽尉。歷知永平、廣濟縣,通判閬州,知興國軍、吉州,廣南西路、京西路轉運判官。光宗紹熙四年,除知靜江府。寧宗慶元二年除太府少卿,總領淮東軍馬錢糧。四年,遷權工部侍郎,俄兼實錄院同修撰。五年,兼知臨安府。六年卒,年六十六。著作已佚,僅《兩宋名賢小集》卷二一七存《桂巖吟藁》一卷。事見《新安文獻志》卷八二宋談鑰《朱公行狀》。
董以寧(約公元一六六六年前后在世),字文友,武進(今江蘇省武進市)人,清代初期詩人。性豪邁慷慨,喜交游,重然諾。明末為諸生。少明敏,為古文詩歌數十萬言,尤工填詞,聲譽蔚然。同里結國儀社,委以啟札。與鄒只謨齊名,時稱“鄒董”。又與陳維崧及只謨有才子之目。魏裔介未與一面,為之傾倒。以寧于歷象、樂律、方與之指,多所發明。著有《正誼堂集》和《蓉度詞》。其中《蓉度詞》中大量的“艷體詞”作品又尤為學界所爭議。然詳究其實,董氏除在“艷詞”創作多發越外、為前賢所不及之外,其以《滿江紅·乙巳述哀》十二首為代表的“悼母詞”更為詞史補填了空白,系“不可無一、不能有二” 之佳篇什,而董氏之詞史地位亦可由此二者結合而認知。
陳霆(約1477年-1550年),字聲伯,號水南,浙江德清縣人。明朝官員,學者。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進士,官刑科給事中。為人耿直。正德元年(1506年),因上書彈劾張瑜,被其同黨劉瑾陷害入獄。劉瑾被誅后,復官刑部主事,次年出任山西提學僉事。不久辭官回鄉,隱居著述。著有《仙潭志》、《兩山墨談》、《水南稿》、《清山堂詩話》、《清山堂詞話》等。
[明](公元?年至約一四六七年)字公讓,濠人。生年不詳,約卒于明憲宗成化三年。為諸生。工詩,負才使氣。巡撫尚書周忱使作啟事,即席成數萬言。忱薦之朝,少保于謙召詢古今將略及兵事,應對如響。稍遷至指揮僉事。天順中,錦衣偵事者摭允績舊事以聞,謫為民。成化初,復故官。三年,擢都指揮僉事,分守孤山堡,與賊戰死。允績官京師時,與王淮、劉溥等唱酬,號景泰十才子。著有東谷集十卷,《明史藝文志》傳于世。
文及翁(生卒年不詳)字時學,號本心,綿州(今四川綿陽)人,徙居吳興(今浙江湖州)。寶祐元年(1253)中一甲第二名進士,為昭慶軍節度使掌書記。景定三年(1262),以太學錄召試館職,言公田事,有名朝野。除秘書省正字,歷校書郎、秘書郎、著作佐郎、著作郎。咸淳元年(1265)六月,出知漳州。四年,以國子司業,為禮部郎官兼學士院權直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年末,以直華文閣知袁州。德祐初,官至資政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元兵將至,棄官遁去。入元,累征不起。有文集二十卷。不傳。《全宋詞》據《錢塘遺事》卷一輯其詞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