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魏徵的讀音 魏徵的意思

    魏徵 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后人稱為“一代名相”。 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 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 wèi
    • zhēng

    “魏徵”的讀音

    拼音讀音
    [wèi zhēng]
    漢字注音:
    ㄨㄟˋ ㄓㄥ
    簡繁字形:
    魏征
    是否常用:

    “魏徵”的意思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魏征  wèi zhēng  ㄨㄟˋ ㄓㄥ  

    人名。(西元580~643)?字玄成,唐曲城(今山東省掖縣)?人。太宗時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諫諍剴切,累官至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后總修周、隋等史,多所損益,時稱良史。以疾卒于官,謚文貞。

    英語 Wei Zheng (580-643)?, Tang politician and historian, notorious as a critic, editor of History of the Sui Dynasty 隋書|隋書

    德語 Wei Zheng (Eig, Pers, 580 - 643)?

    法語 Wei Zheng

    網絡解釋

    魏徵

    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后人稱為“一代名相”。
    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
    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的單字解釋

    】:1.周朝國名(前403—前225)。戰國七雄之一。在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為秦所滅。2.朝代名。1.三國之一(220—265)。與吳、蜀并立。曹操子曹丕所建。占有黃河流域、淮河流域等地區,建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為晉所滅。2.北朝之一(386—534)。鮮卑族拓跋珪所建。公元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39年統一北方,公元494年遷都洛陽,史稱北魏,又稱后魏、拓跋魏、元魏。后分裂為東魏(534—550)、西魏(535—556)。東魏為北齊所滅,西魏為北周所滅。
    】:[zhǐ]古代五音之一。用來表示音調高低的詞。相當於西樂音階中的sol(即簡譜“5”)。《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五音者,宮、商、角、徵、羽。”[zhēng]1.“征”的繁體字。2.召集:“徵兵”。《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3.責問、詢問:“徵詢意見”。《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九上?滇遊日記十》:“即徵其地名,據云:為鳳田總府莊。”4.驗證、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5.公開尋求、招請:“徵婚”、“徵文”、“誠徵女工”。6.課取、收取:“徵稅”。《周禮?地官?閭師》:“以歲時徵野之貢賦。”《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徵斂無度。”7.預兆、跡象:“吉徵”﹑“兇徵”。《史記?卷四?周本紀》:“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8.姓。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

    “魏徵”的相關詞語

    “魏徵”造句

    魏徵忙命太醫煎了安神定魄湯,讓他喝下,又讓他吃些稀粥。

    唐太宗覺得魏徵說得入情入理,便轉怒為喜,不但沒有對皇甫德參治罪,還把他提升為監察御史。

    貞觀六年(632),有人告魏徵阿黨,李世民派溫彥博溫彥博按驗,并令其告謂魏徵以后在行事上“不得不存形跡”。

    魏徵罷為特進,知門下省事,參議朝章國典。

    由于魏徵能夠犯顏直諫,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

    魏徵雖裁其總論,其編次筆削,皆思廉之功也,賜彩絹五百段,加通直散騎常侍。

    古代最佳“進諫納諫”的樣板,大約非唐太宗和魏徵莫屬了,兩人君圣臣賢,受到古今輿論的一致稱贊。

    小鼉龍是誰?便是那個因為與算卦先生賭斗而不按玉帝敕旨司雨,“偏改了他一個時辰,克了他三寸八點”,最后因此被魏徵于夢中斬首的涇河龍王的兒子。

    便是那個因為與算卦先生賭斗而不按玉帝敕旨司雨,“偏改了他一個時辰,克了他三寸八點”,最后因此被魏徵于夢中斬首的涇河龍王的兒子。

    * 魏徵的讀音是:wèi zhēng,魏徵的意思:魏徵 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后人稱為“一代名相”。 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 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