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策的讀音 還策的意思
還策 hái cè 還策(還策) (1).策杖而歸。《南史·隱逸傳上·褚伯玉》:“君當思遂其高步,成其羽化。望其還策之日,暫紆清塵,亦愿助為譬說。” (2).指還歸時需帶的手杖等行裝。 唐 王維 《贈裴十迪》詩:“請君理還策,敢告將農時
- 還
- 策
“還策”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hái cè]
- 漢字注音:
- ㄏㄞˊ ㄘㄜˋ
- 簡繁字形:
- 還策
- 是否常用:
- 否
“還策”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策杖而歸。 2.指還歸時需帶的手杖等行裝。
網絡解釋
還策
hái cè ㄏㄞˊ ㄘㄜˋ 還策(還策)
(1).策杖而歸。《南史·隱逸傳上·褚伯玉》:“君當思遂其高步,成其羽化。望其還策之日,暫紆清塵,亦愿助為譬說。”
(2).指還歸時需帶的手杖等行裝。 唐 王維 《贈裴十迪》詩:“請君理還策,敢告將農時
“還策”的單字解釋
【還】:[huán]1.返回。2.恢復;還復。3.來,到來。4.交還;歸還。5.償還;交付。6.回頭。7.回報;回擊。8.後退。9.罷歇;止息。10.環繞。11.包;保證。12.連詞。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其”,“假使”。13.同“營”。謀求。14.同“營”。惑亂。[hái]1.表示現象繼續存在或動作繼續進行。相當於“仍舊”。2.表示轉折,相當於“卻”、“反而”。3.表示時間,相當於“已”、“已經”。4.表示重複,相當於“再”、“又”。5.表示程度,相當於“更”、“更加”。6.表示項目、數量增加,範圍擴大。7.表示選擇,相當於“還是”。8.表示程度上勉強過得去,相當於“稍”。9.尚且。10.表示數量小,時間不到,限於某個範圍,相當於“僅”、“只”。11.表示進層。常與連詞“不但”等成對使用。12.表示對某件事物,沒想到如此,而居然如此。13.表示反問。用在反問句裡,加強反問語氣,有時含有責難、質問的語氣。
【策】:1.古代寫字用的竹片或木片:簡策。2.古代考試的一種文體,多就政治和經濟問題發問,應試者對答:對策。策問。3.我國數學上曾經用過的一種計算工具,形狀跟“籌”相似。清代初期把乘法的九九口訣寫在上面以計算乘除和開平方。4.計謀;辦法:上策。獻策。束手無策。5.謀劃;籌劃:策反。策應。6.姓。7.古代趕馬用的棍子,一端有尖刺,能刺馬的身體,使它向前跑。8.用策趕馬:鞭策。策馬前進。9.拐杖:扶策而行。
“還策”的相關詞語
* 還策的讀音是:hái cè,還策的意思:還策 hái cè 還策(還策) (1).策杖而歸。《南史·隱逸傳上·褚伯玉》:“君當思遂其高步,成其羽化。望其還策之日,暫紆清塵,亦愿助為譬說。” (2).指還歸時需帶的手杖等行裝。 唐 王維 《贈裴十迪》詩:“請君理還策,敢告將農時
基本解釋
1.策杖而歸。 2.指還歸時需帶的手杖等行裝。還策
hái cè ㄏㄞˊ ㄘㄜˋ 還策(還策)(1).策杖而歸。《南史·隱逸傳上·褚伯玉》:“君當思遂其高步,成其羽化。望其還策之日,暫紆清塵,亦愿助為譬說。”
(2).指還歸時需帶的手杖等行裝。 唐 王維 《贈裴十迪》詩:“請君理還策,敢告將農時
【還】:[huán]1.返回。2.恢復;還復。3.來,到來。4.交還;歸還。5.償還;交付。6.回頭。7.回報;回擊。8.後退。9.罷歇;止息。10.環繞。11.包;保證。12.連詞。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其”,“假使”。13.同“營”。謀求。14.同“營”。惑亂。[hái]1.表示現象繼續存在或動作繼續進行。相當於“仍舊”。2.表示轉折,相當於“卻”、“反而”。3.表示時間,相當於“已”、“已經”。4.表示重複,相當於“再”、“又”。5.表示程度,相當於“更”、“更加”。6.表示項目、數量增加,範圍擴大。7.表示選擇,相當於“還是”。8.表示程度上勉強過得去,相當於“稍”。9.尚且。10.表示數量小,時間不到,限於某個範圍,相當於“僅”、“只”。11.表示進層。常與連詞“不但”等成對使用。12.表示對某件事物,沒想到如此,而居然如此。13.表示反問。用在反問句裡,加強反問語氣,有時含有責難、質問的語氣。
【策】:1.古代寫字用的竹片或木片:簡策。2.古代考試的一種文體,多就政治和經濟問題發問,應試者對答:對策。策問。3.我國數學上曾經用過的一種計算工具,形狀跟“籌”相似。清代初期把乘法的九九口訣寫在上面以計算乘除和開平方。4.計謀;辦法:上策。獻策。束手無策。5.謀劃;籌劃:策反。策應。6.姓。7.古代趕馬用的棍子,一端有尖刺,能刺馬的身體,使它向前跑。8.用策趕馬:鞭策。策馬前進。9.拐杖:扶策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