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矩的讀音 裴矩的意思
裴矩 裴矩(547年-627年),本名世矩,字弘大,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北魏荊州刺史裴佗之孫,北齊太子舍人裴訥之之子。隋唐時期政治家、外交家、戰略家、地理學家。 裴矩出身于河東裴氏西眷房,早年歷仕北齊、北周、隋朝,曾參加隋滅陳之戰,并率三千敝卒定嶺南,安撫突厥啟民可汗,歷任民部侍郎、內史侍郎、尚書左丞、吏部侍郎等職,封聞喜縣公。 大業年間,裴矩仍受重用,與蘇威、宇文述、裴蘊、虞世基等人一同掌握朝政。他為隋煬帝經營西域,打擊吐谷渾,并用計分裂突厥。江都之變后,裴矩又先后效力于宇文化及、竇建德,始終受到尊重。 武德四年(621年),裴矩降唐,歷任殿中侍御史、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檢校侍中、民部尚書,封安邑縣公,受到唐高祖、唐太宗的推崇。貞觀元年(627年),裴矩病逝,時年80歲。追贈絳州刺史,謚號敬。
- 裴
- 矩
“裴矩”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péi jǔ]
- 漢字注音:
- ㄆㄟˊ ㄐㄩˇ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裴矩”的意思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裴矩 péi jǔ ㄆㄟˊ ㄐㄩˇ 人名。(?~西元627)?字弘大,唐河東聞喜人。頗愛文藻,有智數。早仕北齊,后歸隋,同隋文帝四處征戰。矩知煬帝方勤遠略,欲吞并夷狄,乃訪西域風俗及山川險易、君長姓族、物產服章,撰《西域圖記》三卷,入朝呈奏,帝遂委以經略,拓地數千里。降唐后,與虞世南合撰《吉兇書儀》一書,參按故實,甚合禮度,為學者所稱。另有《開業平陳記》十二卷,行于當代。貞觀元年卒,贈絳州刺史,謚曰敬。
網絡解釋
裴矩
裴矩(547年-627年),本名世矩,字弘大,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北魏荊州刺史裴佗之孫,北齊太子舍人裴訥之之子。隋唐時期政治家、外交家、戰略家、地理學家。
裴矩出身于河東裴氏西眷房,早年歷仕北齊、北周、隋朝,曾參加隋滅陳之戰,并率三千敝卒定嶺南,安撫突厥啟民可汗,歷任民部侍郎、內史侍郎、尚書左丞、吏部侍郎等職,封聞喜縣公。
大業年間,裴矩仍受重用,與蘇威、宇文述、裴蘊、虞世基等人一同掌握朝政。他為隋煬帝經營西域,打擊吐谷渾,并用計分裂突厥。江都之變后,裴矩又先后效力于宇文化及、竇建德,始終受到尊重。
武德四年(621年),裴矩降唐,歷任殿中侍御史、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檢校侍中、民部尚書,封安邑縣公,受到唐高祖、唐太宗的推崇。貞觀元年(627年),裴矩病逝,時年80歲。追贈絳州刺史,謚號敬。
“裴矩”的單字解釋
“裴矩”的相關詞語
* 裴矩的讀音是:péi jǔ,裴矩的意思:裴矩 裴矩(547年-627年),本名世矩,字弘大,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北魏荊州刺史裴佗之孫,北齊太子舍人裴訥之之子。隋唐時期政治家、外交家、戰略家、地理學家。 裴矩出身于河東裴氏西眷房,早年歷仕北齊、北周、隋朝,曾參加隋滅陳之戰,并率三千敝卒定嶺南,安撫突厥啟民可汗,歷任民部侍郎、內史侍郎、尚書左丞、吏部侍郎等職,封聞喜縣公。 大業年間,裴矩仍受重用,與蘇威、宇文述、裴蘊、虞世基等人一同掌握朝政。他為隋煬帝經營西域,打擊吐谷渾,并用計分裂突厥。江都之變后,裴矩又先后效力于宇文化及、竇建德,始終受到尊重。 武德四年(621年),裴矩降唐,歷任殿中侍御史、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檢校侍中、民部尚書,封安邑縣公,受到唐高祖、唐太宗的推崇。貞觀元年(627年),裴矩病逝,時年80歲。追贈絳州刺史,謚號敬。
辭典解釋
裴矩 péi jǔ ㄆㄟˊ ㄐㄩˇ人名。(?~西元627)?字弘大,唐河東聞喜人。頗愛文藻,有智數。早仕北齊,后歸隋,同隋文帝四處征戰。矩知煬帝方勤遠略,欲吞并夷狄,乃訪西域風俗及山川險易、君長姓族、物產服章,撰《西域圖記》三卷,入朝呈奏,帝遂委以經略,拓地數千里。降唐后,與虞世南合撰《吉兇書儀》一書,參按故實,甚合禮度,為學者所稱。另有《開業平陳記》十二卷,行于當代。貞觀元年卒,贈絳州刺史,謚曰敬。
裴矩
裴矩(547年-627年),本名世矩,字弘大,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北魏荊州刺史裴佗之孫,北齊太子舍人裴訥之之子。隋唐時期政治家、外交家、戰略家、地理學家。裴矩出身于河東裴氏西眷房,早年歷仕北齊、北周、隋朝,曾參加隋滅陳之戰,并率三千敝卒定嶺南,安撫突厥啟民可汗,歷任民部侍郎、內史侍郎、尚書左丞、吏部侍郎等職,封聞喜縣公。
大業年間,裴矩仍受重用,與蘇威、宇文述、裴蘊、虞世基等人一同掌握朝政。他為隋煬帝經營西域,打擊吐谷渾,并用計分裂突厥。江都之變后,裴矩又先后效力于宇文化及、竇建德,始終受到尊重。
武德四年(621年),裴矩降唐,歷任殿中侍御史、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檢校侍中、民部尚書,封安邑縣公,受到唐高祖、唐太宗的推崇。貞觀元年(627年),裴矩病逝,時年80歲。追贈絳州刺史,謚號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