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度的讀音 裴度的意思
裴度 裴度(765年-839年4月21日),字中立,漢族,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 裴度出身河東裴氏東眷房,為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年)進士。唐憲宗時累遷御史中丞。他支持憲宗削藩,因而與宰相武元衡均遇刺,武元衡遇害,裴度亦傷首。旋即代武元衡為相。后親自出鎮,督統諸將平定淮西之亂,以功封晉國公,世稱“裴晉公”。此后歷仕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數度出鎮拜相。晚年隨世俗沉浮,以求避禍,官終中書令。開成四年(839年)去世,年七十五。獲贈太傅,謚號“文忠”。會昌元年(846年)加贈太師,后配享憲宗廟廷。 裴度堅持正道,輔佐憲宗實現“元和中興”。為將相二十余年,薦引李德裕、李宗閔、韓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顏、李愬等名將,還保護劉禹錫等人。史稱其“出入中外,以身系國之安危、時之輕重者二十年”,被時人比作郭子儀。 在文學上,裴度主張“不詭其詞而詞自麗,不異其理而理自新”,反對在古文寫作上追求奇詭。他對文士多所提掖,頗受時人敬重。晚年留守東都時,與白居易、劉禹錫等唱酬甚密,為洛陽文事活動的中心人物。有文集二卷,《全唐文》及《全唐詩》等錄其詩文。 概述內圖片來源:南熏殿舊藏《唐代名臣像冊》
- 裴
- 度
“裴度”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péi dù]
- 漢字注音:
- ㄆㄟˊ ㄉㄨˋ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裴度”的意思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裴度 péi dù ㄆㄟˊ ㄉㄨˋ 人名。(西元765~839)?字中立,唐代名臣,聞喜人。憲宗時為宰相,封晉國公,入知政事,正色立朝,言無不盡,神觀邁爽,操守堅正,卒謚文忠。
網絡解釋
裴度
裴度(765年-839年4月21日),字中立,漢族,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
裴度出身河東裴氏東眷房,為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年)進士。唐憲宗時累遷御史中丞。他支持憲宗削藩,因而與宰相武元衡均遇刺,武元衡遇害,裴度亦傷首。旋即代武元衡為相。后親自出鎮,督統諸將平定淮西之亂,以功封晉國公,世稱“裴晉公”。此后歷仕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數度出鎮拜相。晚年隨世俗沉浮,以求避禍,官終中書令。開成四年(839年)去世,年七十五。獲贈太傅,謚號“文忠”。會昌元年(846年)加贈太師,后配享憲宗廟廷。
裴度堅持正道,輔佐憲宗實現“元和中興”。為將相二十余年,薦引李德裕、李宗閔、韓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顏、李愬等名將,還保護劉禹錫等人。史稱其“出入中外,以身系國之安危、時之輕重者二十年”,被時人比作郭子儀。
在文學上,裴度主張“不詭其詞而詞自麗,不異其理而理自新”,反對在古文寫作上追求奇詭。他對文士多所提掖,頗受時人敬重。晚年留守東都時,與白居易、劉禹錫等唱酬甚密,為洛陽文事活動的中心人物。有文集二卷,《全唐文》及《全唐詩》等錄其詩文。
概述內圖片來源:南熏殿舊藏《唐代名臣像冊》
“裴度”的單字解釋
【裴】:姓。
【度】:[dù]1.計量長短:度量衡。2.表明物質的有關性質所達到的程度,如硬度、熱度、濃度、濕度等。3.計量單位名稱。a)弧或角,把圓周分為360等份所成的弧叫1度弧。1度弧所對的圓心角叫1度角。1度等于60分。b)經度或緯度,如北緯38度。c)電量,1度即1千瓦小時。d)眼鏡焦度的單位,1度等于0.01米-1。4.程度:極度。知名度。透明度。高度的責任感。5.限度:勞累過度。以能熔化為度。6.章程;行為準則:法度。制度。7.哲學上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質的數量界限。在這個界限內,量的增減不改變事物的質,超過這個界限,就要引起質變。8.對人對事寬容的程度:度量。氣度。9.人的氣質或姿態:風度。態度。10.姓。[duó]推測;估計:揣度。測度。度德量力。
“裴度”的相關詞語
* 裴度的讀音是:péi dù,裴度的意思:裴度 裴度(765年-839年4月21日),字中立,漢族,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 裴度出身河東裴氏東眷房,為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年)進士。唐憲宗時累遷御史中丞。他支持憲宗削藩,因而與宰相武元衡均遇刺,武元衡遇害,裴度亦傷首。旋即代武元衡為相。后親自出鎮,督統諸將平定淮西之亂,以功封晉國公,世稱“裴晉公”。此后歷仕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數度出鎮拜相。晚年隨世俗沉浮,以求避禍,官終中書令。開成四年(839年)去世,年七十五。獲贈太傅,謚號“文忠”。會昌元年(846年)加贈太師,后配享憲宗廟廷。 裴度堅持正道,輔佐憲宗實現“元和中興”。為將相二十余年,薦引李德裕、李宗閔、韓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顏、李愬等名將,還保護劉禹錫等人。史稱其“出入中外,以身系國之安危、時之輕重者二十年”,被時人比作郭子儀。 在文學上,裴度主張“不詭其詞而詞自麗,不異其理而理自新”,反對在古文寫作上追求奇詭。他對文士多所提掖,頗受時人敬重。晚年留守東都時,與白居易、劉禹錫等唱酬甚密,為洛陽文事活動的中心人物。有文集二卷,《全唐文》及《全唐詩》等錄其詩文。 概述內圖片來源:南熏殿舊藏《唐代名臣像冊》
辭典解釋
裴度 péi dù ㄆㄟˊ ㄉㄨˋ人名。(西元765~839)?字中立,唐代名臣,聞喜人。憲宗時為宰相,封晉國公,入知政事,正色立朝,言無不盡,神觀邁爽,操守堅正,卒謚文忠。
裴度
裴度(765年-839年4月21日),字中立,漢族,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裴度出身河東裴氏東眷房,為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年)進士。唐憲宗時累遷御史中丞。他支持憲宗削藩,因而與宰相武元衡均遇刺,武元衡遇害,裴度亦傷首。旋即代武元衡為相。后親自出鎮,督統諸將平定淮西之亂,以功封晉國公,世稱“裴晉公”。此后歷仕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數度出鎮拜相。晚年隨世俗沉浮,以求避禍,官終中書令。開成四年(839年)去世,年七十五。獲贈太傅,謚號“文忠”。會昌元年(846年)加贈太師,后配享憲宗廟廷。
裴度堅持正道,輔佐憲宗實現“元和中興”。為將相二十余年,薦引李德裕、李宗閔、韓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顏、李愬等名將,還保護劉禹錫等人。史稱其“出入中外,以身系國之安危、時之輕重者二十年”,被時人比作郭子儀。
在文學上,裴度主張“不詭其詞而詞自麗,不異其理而理自新”,反對在古文寫作上追求奇詭。他對文士多所提掖,頗受時人敬重。晚年留守東都時,與白居易、劉禹錫等唱酬甚密,為洛陽文事活動的中心人物。有文集二卷,《全唐文》及《全唐詩》等錄其詩文。
概述內圖片來源:南熏殿舊藏《唐代名臣像冊》
【裴】:姓。
【度】:[dù]1.計量長短:度量衡。2.表明物質的有關性質所達到的程度,如硬度、熱度、濃度、濕度等。3.計量單位名稱。a)弧或角,把圓周分為360等份所成的弧叫1度弧。1度弧所對的圓心角叫1度角。1度等于60分。b)經度或緯度,如北緯38度。c)電量,1度即1千瓦小時。d)眼鏡焦度的單位,1度等于0.01米-1。4.程度:極度。知名度。透明度。高度的責任感。5.限度:勞累過度。以能熔化為度。6.章程;行為準則:法度。制度。7.哲學上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質的數量界限。在這個界限內,量的增減不改變事物的質,超過這個界限,就要引起質變。8.對人對事寬容的程度:度量。氣度。9.人的氣質或姿態:風度。態度。10.姓。[duó]推測;估計:揣度。測度。度德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