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恩忘義的讀音 背恩忘義的意思
【解釋】背:背叛。指背棄恩德,忘卻道義。【出處】《漢書·張敞傳》:“背恩忘義,傷化薄俗。”《晉書·劉聰傳》:“沈等皆刀鋸之余,背恩忘義之類。”【示例】幸得主人釋放,留為家丁,又以妻子配我,此恩天高地厚,未曾報得,豈可為此~之事。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九【近義詞】忘恩負義、背恩棄義【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 背
- 恩
- 忘
- 義
“背恩忘義”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bèi ēn wàng yì]
- 漢字注音:
- ㄅㄟˋ ㄣ ㄨㄤˋ ㄧˋ
- 簡繁字形:
- 背恩忘義
- 是否常用:
- 否
“背恩忘義”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背恩忘義 bèi ēn-wàngyì
[fail to live up to one's benevolence and loyalty(relationship)] 辜負別人對自己的恩義
背恩忘義,傷化薄俗。——《漢書·張敞傳》
辭典解釋
背恩忘義 bèi ēn wàng yì ㄅㄟˋ ㄣ ㄨㄤˋ ㄧˋ 辜負別人給予的恩義,而不思報答。《漢書.卷七六.張敞傳》:「背恩忘義,傷心薄俗。」《警世通言.卷三○.金明池吳清逢愛愛》:「小女蒙活命之恩,豈敢背恩忘義?」也作「背義忘恩」。
網絡解釋
【解釋】背:背叛。指背棄恩德,忘卻道義。
【出處】《漢書·張敞傳》:“背恩忘義,傷化薄俗。”《晉書·劉聰傳》:“沈等皆刀鋸之余,背恩忘義之類。”
【示例】幸得主人釋放,留為家丁,又以妻子配我,此恩天高地厚,未曾報得,豈可為此~之事。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九
【近義詞】忘恩負義、背恩棄義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背恩忘義”的單字解釋
【背】:[bèi]1.軀干的一部分,部位跟胸和腹相對:后背。背影。擦擦背。2.(背兒)某些物體的反面或后部:手背。刀背兒。墨透紙背。3.(Bèi)姓。4.背部對著(跟“向”相對):背山面海。背水作戰。人心向背。5.離開:背井離鄉。6.躲避;瞞:光明正大,沒什么背人的事。7.背誦:背臺詞。書背熟了。8.違背;違反:背約。背信棄義。9.朝著相反的方向:他把臉背過去,裝著沒看見。10.偏僻:背靜。背街小巷。深山小路很背。11.不順利;倒霉:手氣背。12.聽覺不靈:耳朵有點背。[bēi]1.(人)用脊背馱:把草捆好背回村去。2.負擔;承擔:背債。這個責任我還背得起。3.指一個人一次背的量:一背麥子。一背柴火。
【恩】:1.恩惠:恩德。恩深似海。他對我有恩。2.(ēn)姓。
【忘】:忘記:喝水不忘掘井人。這件事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義】:1.合宜的事情。《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淮南子?齊俗》:“為義者,布施而德。”2.正道、正理。《孟子?公孫丑上》:“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3.死節、殉難。《禮記?禮運》:“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宋史?卷四五○?忠義傳五?尹穀傳》:“尹務實,男子也,先我就義矣。”4.法則。《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無偏無頗,遵王之義。”5.意思:“意義”、“字義”。漢?孔安國《尚書序》:“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隸古定。”6.功用。《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故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7.姓。如漢代有義縱。8.合於正義的:“義民”、“義婦”、“義舉”。《書經?康誥》:“汝陳時臬事,罰蔽殷彝,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9.用來周濟公眾的:“義莊”、“義塾”、“義舍”。《三國志?卷八?魏書?張魯傳》:“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10.假的,有其名而非真﹑非親的:“義父”﹑“義子”﹑“義肢”﹑“義齒”。
“背恩忘義”的相關詞語
* 背恩忘義的讀音是:bèi ēn wàng yì,背恩忘義的意思:【解釋】背:背叛。指背棄恩德,忘卻道義。【出處】《漢書·張敞傳》:“背恩忘義,傷化薄俗。”《晉書·劉聰傳》:“沈等皆刀鋸之余,背恩忘義之類。”【示例】幸得主人釋放,留為家丁,又以妻子配我,此恩天高地厚,未曾報得,豈可為此~之事。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九【近義詞】忘恩負義、背恩棄義【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基本解釋
背恩忘義 bèi ēn-wàngyì
[fail to live up to one's benevolence and loyalty(relationship)] 辜負別人對自己的恩義
背恩忘義,傷化薄俗。——《漢書·張敞傳》
辭典解釋
背恩忘義 bèi ēn wàng yì ㄅㄟˋ ㄣ ㄨㄤˋ ㄧˋ辜負別人給予的恩義,而不思報答。《漢書.卷七六.張敞傳》:「背恩忘義,傷心薄俗。」《警世通言.卷三○.金明池吳清逢愛愛》:「小女蒙活命之恩,豈敢背恩忘義?」也作「背義忘恩」。
【解釋】背:背叛。指背棄恩德,忘卻道義。
【出處】《漢書·張敞傳》:“背恩忘義,傷化薄俗。”《晉書·劉聰傳》:“沈等皆刀鋸之余,背恩忘義之類。”
【示例】幸得主人釋放,留為家丁,又以妻子配我,此恩天高地厚,未曾報得,豈可為此~之事。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九
【近義詞】忘恩負義、背恩棄義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背】:[bèi]1.軀干的一部分,部位跟胸和腹相對:后背。背影。擦擦背。2.(背兒)某些物體的反面或后部:手背。刀背兒。墨透紙背。3.(Bèi)姓。4.背部對著(跟“向”相對):背山面海。背水作戰。人心向背。5.離開:背井離鄉。6.躲避;瞞:光明正大,沒什么背人的事。7.背誦:背臺詞。書背熟了。8.違背;違反:背約。背信棄義。9.朝著相反的方向:他把臉背過去,裝著沒看見。10.偏僻:背靜。背街小巷。深山小路很背。11.不順利;倒霉:手氣背。12.聽覺不靈:耳朵有點背。[bēi]1.(人)用脊背馱:把草捆好背回村去。2.負擔;承擔:背債。這個責任我還背得起。3.指一個人一次背的量:一背麥子。一背柴火。
【恩】:1.恩惠:恩德。恩深似海。他對我有恩。2.(ēn)姓。
【忘】:忘記:喝水不忘掘井人。這件事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義】:1.合宜的事情。《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淮南子?齊俗》:“為義者,布施而德。”2.正道、正理。《孟子?公孫丑上》:“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3.死節、殉難。《禮記?禮運》:“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宋史?卷四五○?忠義傳五?尹穀傳》:“尹務實,男子也,先我就義矣。”4.法則。《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無偏無頗,遵王之義。”5.意思:“意義”、“字義”。漢?孔安國《尚書序》:“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隸古定。”6.功用。《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故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7.姓。如漢代有義縱。8.合於正義的:“義民”、“義婦”、“義舉”。《書經?康誥》:“汝陳時臬事,罰蔽殷彝,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9.用來周濟公眾的:“義莊”、“義塾”、“義舍”。《三國志?卷八?魏書?張魯傳》:“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10.假的,有其名而非真﹑非親的:“義父”﹑“義子”﹑“義肢”﹑“義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