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不失義的讀音 窮不失義的意思
【解釋】義:禮義。雖然窮困,但不失禮義。【出處】《孟子·盡心上》:“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 窮
- 不
- 失
- 義
“窮不失義”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qióng bù shī yì]
- 漢字注音:
- ㄑㄩㄥˊ ㄅㄨˋ ㄕ ㄧˋ
- 簡繁字形:
- 窮不失義
- 是否常用:
- 是
“窮不失義”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窮不失義 qióngbùshīyì
[poor yet not losing one’s righteousness] 雖然貧窮,但禮義不可失
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孟子》
辭典解釋
窮不失義 qióng bù shī yì ㄑㄩㄥˊ ㄅㄨˋ ㄕ ㄧˋ 即使窮困,也不違背正道而作不義之事。
《孟子.盡心上》:「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
網絡解釋
【解釋】義:禮義。雖然窮困,但不失禮義。
【出處】《孟子·盡心上》:“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窮不失義”的單字解釋
【窮】:同“窮”。
【不】:[bù]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經濟。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法。不規則。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在身體好不?5.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拿不動。做不好。裝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錢不錢的,你喜歡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不會”、“不是”。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fǒu]相當于“否”
【失】:1.丟掉:遺失。喪失。2.找不著:迷失路徑。3.違背:失信。失約。4.沒有把握住:失手。失足。5.沒有達到目的:失意。失望。6.改變常態:失色。失神。7.錯誤:過失。千慮一失。
【義】:1.合宜的事情。《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淮南子?齊俗》:“為義者,布施而德。”2.正道、正理。《孟子?公孫丑上》:“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3.死節、殉難。《禮記?禮運》:“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宋史?卷四五○?忠義傳五?尹穀傳》:“尹務實,男子也,先我就義矣。”4.法則。《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無偏無頗,遵王之義。”5.意思:“意義”、“字義”。漢?孔安國《尚書序》:“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隸古定。”6.功用。《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故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7.姓。如漢代有義縱。8.合於正義的:“義民”、“義婦”、“義舉”。《書經?康誥》:“汝陳時臬事,罰蔽殷彝,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9.用來周濟公眾的:“義莊”、“義塾”、“義舍”。《三國志?卷八?魏書?張魯傳》:“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10.假的,有其名而非真﹑非親的:“義父”﹑“義子”﹑“義肢”﹑“義齒”。
“窮不失義”的相關詞語
* 窮不失義的讀音是:qióng bù shī yì,窮不失義的意思:【解釋】義:禮義。雖然窮困,但不失禮義。【出處】《孟子·盡心上》:“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基本解釋
窮不失義 qióngbùshīyì
[poor yet not losing one’s righteousness] 雖然貧窮,但禮義不可失
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孟子》
辭典解釋
窮不失義 qióng bù shī yì ㄑㄩㄥˊ ㄅㄨˋ ㄕ ㄧˋ即使窮困,也不違背正道而作不義之事。
《孟子.盡心上》:「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
【解釋】義:禮義。雖然窮困,但不失禮義。
【出處】《孟子·盡心上》:“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窮】:同“窮”。
【不】:[bù]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經濟。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法。不規則。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在身體好不?5.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拿不動。做不好。裝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錢不錢的,你喜歡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不會”、“不是”。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fǒu]相當于“否”
【失】:1.丟掉:遺失。喪失。2.找不著:迷失路徑。3.違背:失信。失約。4.沒有把握住:失手。失足。5.沒有達到目的:失意。失望。6.改變常態:失色。失神。7.錯誤:過失。千慮一失。
【義】:1.合宜的事情。《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淮南子?齊俗》:“為義者,布施而德。”2.正道、正理。《孟子?公孫丑上》:“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3.死節、殉難。《禮記?禮運》:“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宋史?卷四五○?忠義傳五?尹穀傳》:“尹務實,男子也,先我就義矣。”4.法則。《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無偏無頗,遵王之義。”5.意思:“意義”、“字義”。漢?孔安國《尚書序》:“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隸古定。”6.功用。《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故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7.姓。如漢代有義縱。8.合於正義的:“義民”、“義婦”、“義舉”。《書經?康誥》:“汝陳時臬事,罰蔽殷彝,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9.用來周濟公眾的:“義莊”、“義塾”、“義舍”。《三國志?卷八?魏書?張魯傳》:“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10.假的,有其名而非真﹑非親的:“義父”﹑“義子”﹑“義肢”﹑“義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