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的讀音 素書的意思
素書 (2011年版本)素書相傳為秦末黃石公作,民間視為奇書、天書。它雖提出"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素書》以道理為宗旨,同時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揆度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以此認識事物本原。 傳說黃石公三試張良,而后把此書授予張良。張良憑借此書,助劉邦定江山。2012年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引用書中名句“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以守信約。
- 素
- 書
“素書”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sù shū]
- 漢字注音:
- ㄙㄨˋ ㄕㄨ
- 簡繁字形:
- 素書
- 是否常用:
- 否
“素書”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古人以白絹作書,故以稱書信。 2.兵書名。舊題漢黃石公撰,宋張商英注。以道﹑德﹑仁﹑義﹑禮五者為主旨,取老子之說為注釋。因本文及注文多如出一手,或疑為張商英所偽托。 3.泛指一般道書。 4.書籍。 辭典解釋
素書 sù shū ㄙㄨˋ ㄕㄨ 信函。
《文選.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長跪讀素書,書上竟何如。」
書名。舊題黃石公撰,一卷,宋張商英注。內容以仁、義、道、德、禮五者為主旨,本文及注文多如出一手,疑即商英所偽托。
網絡解釋
素書 (2011年版本)
素書相傳為秦末黃石公作,民間視為奇書、天書。它雖提出"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素書》以道理為宗旨,同時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揆度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以此認識事物本原。
傳說黃石公三試張良,而后把此書授予張良。張良憑借此書,助劉邦定江山。2012年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引用書中名句“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以守信約。
“素書”的單字解釋
【素】:1.白色;本色:素服。2.蔬菜類食品。與“葷”相對:素菜。素食。3.本來的;原始的:素質。素材。4.質樸;不華麗:樸素。素凈。5.構成事物的基本成分:要素。因素。元素。6.副詞。一向;向來;從來:素不相識。素有交往。7.古稱潔白的生絹:尺素。
【書】:1.“書”的繁體字。2.有文字或圖畫的冊子:“教科書”﹑“圖畫書”﹑“百科全書”。3.信件:“家書”﹑“情書”。唐?杜甫《石壕吏詩》:“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4.文件:“證書”﹑“說明書”﹑“申請書”。《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卻因講親的時節,不曾寫個婚書,沒有憑據。”5.字體:“草書”﹑“楷書”﹑“隸書”。《隋書?卷六十八?閻毗傳》:“能篆書,工草隸。尤善畫,為當時之妙。”6.見“六書”。7.姓。如清代有書綸。8.寫:“請以中文書寫。”、“大書凌煙閣三字。”9.記載。《周禮?地官?黨正》:“正歲屬民讀法,而書其德行道藝。”
“素書”的相關詞語
* 素書的讀音是:sù shū,素書的意思:素書 (2011年版本)素書相傳為秦末黃石公作,民間視為奇書、天書。它雖提出"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素書》以道理為宗旨,同時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揆度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以此認識事物本原。 傳說黃石公三試張良,而后把此書授予張良。張良憑借此書,助劉邦定江山。2012年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引用書中名句“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以守信約。
基本解釋
1.古人以白絹作書,故以稱書信。 2.兵書名。舊題漢黃石公撰,宋張商英注。以道﹑德﹑仁﹑義﹑禮五者為主旨,取老子之說為注釋。因本文及注文多如出一手,或疑為張商英所偽托。 3.泛指一般道書。 4.書籍。辭典解釋
素書 sù shū ㄙㄨˋ ㄕㄨ信函。
《文選.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長跪讀素書,書上竟何如。」
書名。舊題黃石公撰,一卷,宋張商英注。內容以仁、義、道、德、禮五者為主旨,本文及注文多如出一手,疑即商英所偽托。
素書 (2011年版本)
素書相傳為秦末黃石公作,民間視為奇書、天書。它雖提出"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素書》以道理為宗旨,同時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揆度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以此認識事物本原。傳說黃石公三試張良,而后把此書授予張良。張良憑借此書,助劉邦定江山。2012年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引用書中名句“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以守信約。
【素】:1.白色;本色:素服。2.蔬菜類食品。與“葷”相對:素菜。素食。3.本來的;原始的:素質。素材。4.質樸;不華麗:樸素。素凈。5.構成事物的基本成分:要素。因素。元素。6.副詞。一向;向來;從來:素不相識。素有交往。7.古稱潔白的生絹:尺素。
【書】:1.“書”的繁體字。2.有文字或圖畫的冊子:“教科書”﹑“圖畫書”﹑“百科全書”。3.信件:“家書”﹑“情書”。唐?杜甫《石壕吏詩》:“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4.文件:“證書”﹑“說明書”﹑“申請書”。《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卻因講親的時節,不曾寫個婚書,沒有憑據。”5.字體:“草書”﹑“楷書”﹑“隸書”。《隋書?卷六十八?閻毗傳》:“能篆書,工草隸。尤善畫,為當時之妙。”6.見“六書”。7.姓。如清代有書綸。8.寫:“請以中文書寫。”、“大書凌煙閣三字。”9.記載。《周禮?地官?黨正》:“正歲屬民讀法,而書其德行道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