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書的讀音 樂書的意思
樂書 (從《史記》相關篇章中輯錄成關于音樂的著述)簡介:樂書是指《史記》中的《禮記·樂記》,而《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的內容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但是很可惜其中有部分內容已經散失。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史記·樂書》乃是后人從中補充進來的。雖然前后內容有所不同,但是音樂思想與司馬遷還是比較符合。《史記·樂書》深入地闡述了“禮”、“樂”的區別以及二者的社會功能。
- 樂
- 書
“樂書”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lè shū]
- 漢字注音:
- ㄌㄜˋ ㄕㄨ
- 簡繁字形:
- 樂書
- 是否常用:
- 否
“樂書”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史記》八書之一。 2.泛指論述音樂的著作。
網絡解釋
樂書 (從《史記》相關篇章中輯錄成關于音樂的著述)
簡介:樂書是指《史記》中的《禮記·樂記》,而《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的內容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但是很可惜其中有部分內容已經散失。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史記·樂書》乃是后人從中補充進來的。雖然前后內容有所不同,但是音樂思想與司馬遷還是比較符合。《史記·樂書》深入地闡述了“禮”、“樂”的區別以及二者的社會功能。
“樂書”的單字解釋
【樂】:[lè]1.歡喜、愉悅:“快樂”、“歡樂”、“樂事”。《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2.快樂的事或態度:“人生一大樂”。《左傳?隱公元年》:“其樂也融融。”《論語?雍也》:“回也不改其樂。”3.聲色情事。《國語?越語下》:“今吳王淫於樂而忘其百姓。”4.笑:“把一屋子的人都逗樂了!”5.喜愛:“樂於助人”、“樂於行善”。[yuè]1.有規律而和諧動人的聲音:“音樂”、“奏樂”、“軍樂”。《論語?子路》:“事不成,則禮樂不興。”2.六經之一。即樂經,相傳亡於秦火:“詩、書、禮、樂、易、春秋,謂之六經。”3.姓。如戰國時燕國有樂毅。[yào]喜好、欣賞。用於文言文。《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lào]地名用字。如河北省有樂亭、山東省有樂陵。
【書】:1.“書”的繁體字。2.有文字或圖畫的冊子:“教科書”﹑“圖畫書”﹑“百科全書”。3.信件:“家書”﹑“情書”。唐?杜甫《石壕吏詩》:“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4.文件:“證書”﹑“說明書”﹑“申請書”。《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卻因講親的時節,不曾寫個婚書,沒有憑據。”5.字體:“草書”﹑“楷書”﹑“隸書”。《隋書?卷六十八?閻毗傳》:“能篆書,工草隸。尤善畫,為當時之妙。”6.見“六書”。7.姓。如清代有書綸。8.寫:“請以中文書寫。”、“大書凌煙閣三字。”9.記載。《周禮?地官?黨正》:“正歲屬民讀法,而書其德行道藝。”
“樂書”的相關詞語
* 樂書的讀音是:lè shū,樂書的意思:樂書 (從《史記》相關篇章中輯錄成關于音樂的著述)簡介:樂書是指《史記》中的《禮記·樂記》,而《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的內容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但是很可惜其中有部分內容已經散失。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史記·樂書》乃是后人從中補充進來的。雖然前后內容有所不同,但是音樂思想與司馬遷還是比較符合。《史記·樂書》深入地闡述了“禮”、“樂”的區別以及二者的社會功能。
基本解釋
1.《史記》八書之一。 2.泛指論述音樂的著作。樂書 (從《史記》相關篇章中輯錄成關于音樂的著述)
簡介:樂書是指《史記》中的《禮記·樂記》,而《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的內容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但是很可惜其中有部分內容已經散失。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史記·樂書》乃是后人從中補充進來的。雖然前后內容有所不同,但是音樂思想與司馬遷還是比較符合。《史記·樂書》深入地闡述了“禮”、“樂”的區別以及二者的社會功能。【樂】:[lè]1.歡喜、愉悅:“快樂”、“歡樂”、“樂事”。《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2.快樂的事或態度:“人生一大樂”。《左傳?隱公元年》:“其樂也融融。”《論語?雍也》:“回也不改其樂。”3.聲色情事。《國語?越語下》:“今吳王淫於樂而忘其百姓。”4.笑:“把一屋子的人都逗樂了!”5.喜愛:“樂於助人”、“樂於行善”。[yuè]1.有規律而和諧動人的聲音:“音樂”、“奏樂”、“軍樂”。《論語?子路》:“事不成,則禮樂不興。”2.六經之一。即樂經,相傳亡於秦火:“詩、書、禮、樂、易、春秋,謂之六經。”3.姓。如戰國時燕國有樂毅。[yào]喜好、欣賞。用於文言文。《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lào]地名用字。如河北省有樂亭、山東省有樂陵。
【書】:1.“書”的繁體字。2.有文字或圖畫的冊子:“教科書”﹑“圖畫書”﹑“百科全書”。3.信件:“家書”﹑“情書”。唐?杜甫《石壕吏詩》:“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4.文件:“證書”﹑“說明書”﹑“申請書”。《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卻因講親的時節,不曾寫個婚書,沒有憑據。”5.字體:“草書”﹑“楷書”﹑“隸書”。《隋書?卷六十八?閻毗傳》:“能篆書,工草隸。尤善畫,為當時之妙。”6.見“六書”。7.姓。如清代有書綸。8.寫:“請以中文書寫。”、“大書凌煙閣三字。”9.記載。《周禮?地官?黨正》:“正歲屬民讀法,而書其德行道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