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曹魏的讀音 曹魏的意思

    曹魏 (三國時期政權)魏國(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后世史家多稱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稱作“后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并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由于曹魏在三國中占據中原地區,國力遠勝于蜀漢和東吳。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兩晉南北朝的政治產生深遠影響。在疆域上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設立西域長史府進行管理,在毌丘儉征伐高句麗后將朝鮮半島北部并入了版圖,南部諸州大致以秦嶺淮河與蜀、吳為界。公元263年,攻滅蜀漢將益州和南中納入版圖,曹魏國土約達四百萬平方公里。
    • cáo
    • wèi

    “曹魏”的讀音

    拼音讀音
    [cáo wèi]
    漢字注音:
    ㄘㄠˊ ㄨㄟˋ
    簡繁字形:
    是否常用:

    “曹魏”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朝代名。即三國魏。因系曹氏所建,故后稱曹魏,以別于拓跋魏。 2.指《詩.國風》中的《曹風》﹑《魏風》。

    辭典解釋

    曹魏  cáo wèi  ㄘㄠˊ ㄨㄟˋ  

    朝代名。(西元220~265)?即三國魏,因曹氏所建,故稱為「曹魏」。以別于拓跋魏而言。

    《詩經》中的曹風、魏風。
    《后漢書.卷四九.王充等傳.論曰》:「斯曹魏之刺,所以明乎國風。」

    英語 Cao Wei, the most powerful of the Three Kingdoms, established as a dynasty in 220 by Cao Pi 曹丕, son of Cao Cao, replaced by Jin dynasty in 265

    德語 Wei-Dynastie (S, Gesch)?

    法語 Royaume de Wei

    網絡解釋

    曹魏 (三國時期政權)

    魏國(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后世史家多稱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稱作“后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并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由于曹魏在三國中占據中原地區,國力遠勝于蜀漢和東吳。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兩晉南北朝的政治產生深遠影響。在疆域上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設立西域長史府進行管理,在毌丘儉征伐高句麗后將朝鮮半島北部并入了版圖,南部諸州大致以秦嶺淮河與蜀、吳為界。公元263年,攻滅蜀漢將益州和南中納入版圖,曹魏國土約達四百萬平方公里。

    “曹魏”的單字解釋

    】:1.等,輩:爾曹(你們)。吾曹。2.古代分科辦事的官署:部曹(中國明、清兩代各部司曹的通稱,源于漢代曹史的簡稱,相當于郡守的總務長)。3.訴訟的原告、被告兩方。4.姓。
    】:1.周朝國名(前403—前225)。戰國七雄之一。在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為秦所滅。2.朝代名。1.三國之一(220—265)。與吳、蜀并立。曹操子曹丕所建。占有黃河流域、淮河流域等地區,建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為晉所滅。2.北朝之一(386—534)。鮮卑族拓跋珪所建。公元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39年統一北方,公元494年遷都洛陽,史稱北魏,又稱后魏、拓跋魏、元魏。后分裂為東魏(534—550)、西魏(535—556)。東魏為北齊所滅,西魏為北周所滅。

    “曹魏”的相關詞語

    “曹魏”造句

    本文認為此制并非東吳獨創,而是借鑒并綜合曹魏的戶調制度與九品中正制度而來。

    自耕農是曹魏時期生產戰線上的主要生產者。

    曹魏正始年間,曹爽集團與司馬氏集團在文化領域展開激烈斗爭,雙方極力爭取學術精英的支持。

    曹魏建立戶調制為北朝繼承,孫吳最初則繼續推行漢制,并結合曹魏制度做了改革。

    姜維拼光了蜀國所有錢和物資,是個曹魏和司馬氏潛在的臥底。

    曹魏時期,陳群制定九品官人法,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賦論史上,曹魏賦論以創新大于繼承的特質開啟了中古賦論的新篇章。

    這一城制初具于東漢后期,經曹魏、后趙、東魏、北齊不斷改進,最終在鄴南城的制度中得到總結。

    摘要曹魏正始年間,由何晏、王弼所創建的玄學雖不同于經學.

    張華主要生活在曹魏末期和西晉初期,其人生經歷按朝代可分為曹魏時期、武帝時期、惠帝時期三個階段。

    * 曹魏的讀音是:cáo wèi,曹魏的意思:曹魏 (三國時期政權)魏國(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后世史家多稱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稱作“后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并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由于曹魏在三國中占據中原地區,國力遠勝于蜀漢和東吳。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兩晉南北朝的政治產生深遠影響。在疆域上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設立西域長史府進行管理,在毌丘儉征伐高句麗后將朝鮮半島北部并入了版圖,南部諸州大致以秦嶺淮河與蜀、吳為界。公元263年,攻滅蜀漢將益州和南中納入版圖,曹魏國土約達四百萬平方公里。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