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的讀音 春秋五霸的意思
- 春
- 秋
- 五
- 霸
“春秋五霸”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chūn qiū wǔ bà]
- 漢字注音:
- ㄔㄨㄣ ㄑㄧㄡ ㄨˇ ㄅㄚˋ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春秋五霸”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春秋時先后稱霸的五個諸侯。即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辭典解釋
春秋五霸 chūn qiū wǔ bà ㄔㄨㄣ ㄑㄧㄡ ㄨˇ ㄅㄚˋ 春秋時代擔任領導地位的五位諸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英語 the Five Hegemon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namely: Duke Huan of Qi 齊桓公|齊桓公[Qi2 Huan2 gong1], Duke Wen of Jin 晉文公|晉文公[Jin4 Wen2 gong1], King Zhuang of Chu 楚莊王|楚莊王[Chu3 Zhuang1 wang2], and alternatively Duke Xiang of Song 宋襄公[Song4 Xiang1 gong1] and Duke Mu of Qin 秦穆公[Qin2 Mu4 gong1] or King Helu of Wu 吳王闔閭|吳王闔閭[Wu2 wang2 He2 Lu:2] and King Gou Jian of Yue 越王勾踐|越王勾踐[Yue4 wang2 Gou1 Jian4]
網絡解釋
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五個諸侯之長)
霸,政之名,即伯,音轉為霸,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為挾天子以令諸侯。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后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此時的諸侯爭霸戰爭,為之后的戰國時期的兼并統一戰爭做了先期準備。
關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 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春秋五霸”的單字解釋
【春】:1.春季:春景。溫暖如春。2.指一年的時間:一臥東山三十春。3.指男女情欲:懷春。春心。4.比喻生機:妙手回春。5.姓。
【秋】:1.秋季:深秋。秋風。秋雨。秋高氣爽。2.莊稼成熟或成熟時節:麥秋。大秋。3.指一年的時間:千秋萬歲。一日不見,如隔三秋。4.指某個時期(多指不好的):多事之秋。危急存亡之秋。5.姓。6.見〖秋千〗。
【五】:1.四加一后所得的數目。見〖數字〗。2.姓。3.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于簡譜的“6”。見〖工尺〗。
【霸】:1.依靠權勢蠻橫地欺壓群眾的壞人:惡霸。2.霸占:軍閥混戰,各霸一方。3.古代諸侯聯盟的首領:春秋五霸。4.指霸權主義:反帝反殖反霸。
“春秋五霸”的相關詞語
“春秋五霸”造句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終成春秋五霸。
臨淄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作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都城長達800余年。
秦穆公和晉文公是中國春秋五霸中的兩位霸主,秦穆公的夫人是晉文公的長姐。
她是春秋五霸之一,齊國的公主,卻因為在出生時,發生了伏暑降冰雹的天災,而被人誣陷為國之禍水。
自古,霸者,不長矣;春秋五霸,孰過百之?縱觀吾國千秋,為天下一統,行皇道于天下,方有過百之盛世,且連綿不絕于千秋;可現千秋之道不在霸,而在一統……
如今權變之時不能單行道義,兼弱攻昧也是春秋五霸做的事情。
東周列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后秦一統天下僅二世而滅,漢有七王混戰之亂,唐有兵發長安之險。
陸續稱霸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在歷史上被統稱為春秋五霸,個個牛叉。
想當年楚莊王韜光養晦,在春秋爭霸之戰中,一鳴驚人,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 春秋五霸的讀音是:chūn qiū wǔ bà,春秋五霸的意思: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五個諸侯之長)霸,政之名,即伯,音轉為霸,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為挾天子以令諸侯。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后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此時的諸侯爭霸戰爭,為之后的戰國時期的兼并統一戰爭做了先期準備。 關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 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基本解釋
春秋時先后稱霸的五個諸侯。即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辭典解釋
春秋五霸 chūn qiū wǔ bà ㄔㄨㄣ ㄑㄧㄡ ㄨˇ ㄅㄚˋ春秋時代擔任領導地位的五位諸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英語 the Five Hegemon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namely: Duke Huan of Qi 齊桓公|齊桓公[Qi2 Huan2 gong1], Duke Wen of Jin 晉文公|晉文公[Jin4 Wen2 gong1], King Zhuang of Chu 楚莊王|楚莊王[Chu3 Zhuang1 wang2], and alternatively Duke Xiang of Song 宋襄公[Song4 Xiang1 gong1] and Duke Mu of Qin 秦穆公[Qin2 Mu4 gong1] or King Helu of Wu 吳王闔閭|吳王闔閭[Wu2 wang2 He2 Lu:2] and King Gou Jian of Yue 越王勾踐|越王勾踐[Yue4 wang2 Gou1 Jian4]
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五個諸侯之長)
霸,政之名,即伯,音轉為霸,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為挾天子以令諸侯。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后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此時的諸侯爭霸戰爭,為之后的戰國時期的兼并統一戰爭做了先期準備。關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 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終成春秋五霸。
臨淄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作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都城長達800余年。
秦穆公和晉文公是中國春秋五霸中的兩位霸主,秦穆公的夫人是晉文公的長姐。
她是春秋五霸之一,齊國的公主,卻因為在出生時,發生了伏暑降冰雹的天災,而被人誣陷為國之禍水。
自古,霸者,不長矣;春秋五霸,孰過百之?縱觀吾國千秋,為天下一統,行皇道于天下,方有過百之盛世,且連綿不絕于千秋;可現千秋之道不在霸,而在一統……
如今權變之時不能單行道義,兼弱攻昧也是春秋五霸做的事情。
東周列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后秦一統天下僅二世而滅,漢有七王混戰之亂,唐有兵發長安之險。
陸續稱霸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在歷史上被統稱為春秋五霸,個個牛叉。
想當年楚莊王韜光養晦,在春秋爭霸之戰中,一鳴驚人,成為春秋五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