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怎么讀 忽的意思

漢字 | 忽 |
---|---|
讀音 |
|
注音 | ㄏㄨ |
部首 | [心] 心字底 |
筆畫 | 總筆畫:8 部外:4 |
異體字 | ?? ?? |
字形結構 | 上下結構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5FFD |
其它編碼 | 五筆:qrnu 倉頡:php 鄭碼:ryow 四角:27332 |
筆順編碼 | 35334544 |
筆順筆畫 | ノフノノ丶フ丶丶 |
筆順名稱 | 撇 橫折鉤 撇 撇 點 斜鉤 點 點 |
忽字的意思
1.不注意;不重視:忽略。忽視。疏忽。
2.姓。
3.忽而:天氣忽冷忽熱。油燈被風吹得忽明忽暗。
4.計量單位名稱。a)長度,10忽等于1絲。b)質量或重量,10忽等于1絲。
忽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忽
hū ㄏㄨˉ
粗心,不注意:忽視。疏忽。忽略。玩忽職守。迅速,突然:忽而。忽然。忽地。忽高忽低。長度和重量單位(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忽微(極言細微)。微忽其微。英語 suddenly, abruptly; neglect
德語 vernachl?ssigen, übersehen, ignorieren (V)?,pl?tzlich, unvermittelt (Adj)?,Hu (Eig, Fam)
法語 négliger,ne pas tenir compte de,soudainement,tant?t... tant?t...
忽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忽 hū
〈動〉
(1) (形聲。從心,勿聲。本義:不重視;忽略)
(2) 同本義 [neglect]
忽,忘也。——《說文》
忽,輕也。——《廣雅·釋詁三》
奈何而忽。——《漢書·食貨志》
忽于小過。——《漢書·王嘉傳》
忽于道德。——《漢書·東平思王宇傳》
不可忽也。——《聊齋志異·促織》
(3) 又如:疏忽;忽忘(忘記);忽易(忽略,忽視);忽睨(傲視);忽怠(輕慢);忽慢(輕慢);忽薄(輕視)
(4) 好像 [seem]。如:忽似(恍若,好像);忽若(恍若,好像);忽怳(似有似無)
詞性變化
◎ 忽 hū
〈副〉
(1) 忽然;突然 [suddenly]
忽逢桃花林。——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路轉溪頭忽見。——宋· 辛棄疾《西江月》詩
忽聞客大呼。——明· 魏禧《大鐵椎傳》
忽一人大呼。——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2) 又如:忽冷忽熱;忽明忽暗;忽漫(忽而,偶然);忽剌巴(忽然);忽兒(突然,忽然);忽流(忽然)
◎ 忽 hū
〈形〉
(1) 急速 [swiftly]
其亡也忽焉。——《左傳·莊公十一年》
忽反顧以游目兮。——《楚辭·離騷》
(2) 又如:忽眨(眼睛不停地開閉);忽焉(快速的樣子);忽溜(轉動的樣子);忽騰騰(快迅奔騰的樣子);忽驟(猶急速)
(3) 渺茫;遼遠;恍忽 [dim;remote]
忽乎吾將行兮。——《楚辭·屈原·涉江》
◎ 忽 hū
〈名〉
(1) 中國古代的長度和重量單位,1忽等于1/1000分,即等于1/3000厘米或1/20000克 [hu]
(2) 姓
忽字的辭典解釋
不留心、不注意。如:「忽略」、「疏忽」。唐·魏征〈論時政疏〉:「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明·方孝孺〈深慮論〉:「然而禍常發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輕視、瞧不起。漢·曹操〈表劉琮令〉:「蔑萬里之業,忽三軍之眾。」唐·李白〈與韓荊州書〉:「愿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之。」
副突然。如:「忽喜忽憂」、「忽冷忽熱」。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唐·白居易〈琵琶行〉:「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形快速的、一瞬間。如:「倏忽」。《左傳·莊公十一年》:「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
名姓。如明代有忽仲、忽明。
康熙字典解釋
忽【卯集上】【心部】 康熙筆畫:8畫,部外筆畫:4畫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呼骨切,音笏。《說文》忘也。忽忽不省事也。《晏子春秋·齊役者歌》忽忽矣,若之何。
又《廣韻》倏忽也。《爾雅·釋詁》盡也。《註》忽然盡貌。《左傳·文五年》臯陶庭堅,不祀忽諸。
又滅也。《詩·大雅》是絕是忽。《傳》忽,滅也。
又《集韻》輕也。一蠶爲一忽,十忽爲一絲。《劉德曰》忽,蜘蛛網也。
又慢忽也。《後漢·崔駰傳》公愛班固而忽崔駰。
又忽荒,空無著也。《賈誼·服賦》寥廓忽荒兮,與道翱翔。
又姓。明有忽忠,忽明。
又通作曶。《前漢·揚雄傳》時人皆曶之。《註》與忽同。
又仲忽,人名。《前漢·古今人表》作中曶。亦通作笏。《儀禮·士喪禮》竹笏。《註》今文笏作忽。亦通作芴。《荀子·正名篇》芴然而粗。《註》與忽同。無根本貌。
又葉火一切,音翕。《前漢·班固敘傳》元元本,木數始於一,產氣黃鍾,造計杪忽。
又葉許月切,音血。《陸機·雲賦》盈八紘以餘憤,雖彌天其未泄。豈假期于遷晷,邁崇朝而倏忽。《說文》從心勿聲。《長箋》亦書作??。◎按今字,皆從小篆出,止可依《說文》疏解,如忽字,借義通義甚多,而精蕰正譌必援古文大篆,以折今文,則衆義皆可廢矣。說今文之字,惟從今文,駁正經史借用處,則字義已明,不必過爲迂論臆斷也。凡諸部字,不多引精蕰正譌辨駁者,俱倣此。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忽【卷十】【心部】
忘也。從心勿聲。呼骨切
說文解字注
(忽)忘也。古多叚?爲之。?俗作曶。從心。勿聲。呼骨切。十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