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來忽往的意思 倏來忽往的讀音和出處
- 倏
- 來
- 忽
- 往
- 成語名稱:
- 倏來忽往
- 成語拼音:
- [shū lái hū wǎng]
- 成語解釋:
- 倏:極快的;忽:突然。指來去迅速
- 成語出處:
- 晉·潘岳《射雉賦》:“櫟雌妒異,倏來忽往。”
- 成語例句:
- 唐·楊炯《浮謳賦》:“倏來忽往,不可為象。”
- 是否常用:
- 常用成語
- 感情褒貶:
- 中性成語
- 成語詞性:
- 作謂語、狀語;指來去迅速
- 結構類型:
- 聯合式成語
- 形成年代:
- 古代成語
- 標準拼音:
- 繁體字形:
- 倏來忽往
- 英文翻譯:
- Come and go
- 成語故事:
- 成語接龍:
- “倏來忽往”成語接龍
- 成語分類:
- 四字成語 聯合式成語 S開頭的成語
- 成語關注:
- 極快 突然 迅速
“倏來忽往”的單字解釋
【倏】:副詞。極快地;忽然:倏爾而逝。
【來】:1.從別的地方到說話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對):來往。來賓。來信。從縣里來了幾個干部。2.(問題、事情等)發生;來到:問題來了。開春以后,農忙來了。3.做某個動作(代替意義更具體的動詞):胡來。來一盤棋。來一場籃球比賽。你歇歇,讓我來。何必來這一套?4.趨向動詞。跟“得”或“不”連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們倆很談得來。這個歌我唱不來。5.用在另一動詞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來念一遍。大家來想辦法。6.用在另一動詞或動詞結構后面,表示來做某件事:我們賀喜來了。他回家探親來了。7.用在動詞結構(或介詞結構)與動詞(或動詞結構)之間,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個荷葉來當雨傘。你又能用什么理由來說服他呢?8.來著:這話我多會兒說來?9.未來的:來年。來日方長。10.姓。11.詩歌、熟語、叫賣聲里用作襯字:正月里來是新春。不愁吃來不愁穿。黑白桑葚來大櫻桃。12.用在動詞后,表示動作朝著說話人所在的地方:把鋤頭拿來。各條戰線傳來了振奮人心的消息。13.用在動詞后,表示結果:信筆寫來。一覺醒來。說來話長。看來今年超產沒有問題。想來你是早有準備的了。
【忽】:1.不注意;不重視:忽略。忽視。疏忽。2.姓。3.忽而:天氣忽冷忽熱。油燈被風吹得忽明忽暗。4.計量單位名稱。a)長度,10忽等于1絲。b)質量或重量,10忽等于1絲。
【往】:1.去:徒步前往。2.向;朝:往東。往何處去?3.過去的:往日。
“倏來忽往”的相關成語
“倏來忽往”的關聯成語
倏字的成語
來字的成語
忽字的成語
往字的成語
倏開頭的成語
來開頭的成語
忽開頭的成語
往開頭的成語
shu的成語
lai的成語
hu的成語
wang的成語
slhw的成語
倏來什么什么的成語
倏什么忽什么的成語
倏什么什么往的成語
什么來忽什么的成語
什么來什么往的成語
什么什么忽往的成語
“倏來忽往”造句
才重天人,昔嘗共游東壁,同宴北渚,倏來忽往,物在人亡。
你這人一看就是屬風的,倏來忽往,正常。
所以周無上算,漢收下策,以其倏來忽往,云屯霧散,強則騁其犯塞,弱又不可盡除故也。
茫茫涉海,世敵諸華,風行鳥逝,倏來忽往,既飲醇醪,附同膠漆,毛裘委仞,奇獸銜尾,此又王之功也。
“飆舉電至”,“風弛鳥赴,倏來忽往”,“頭別沖突,乍出乍入”,“倏來忽往,云飛鳥集”,很難抵御。
胡兵倏來忽往,不能久留;晉安大寨甚固,況已發三道兵救之。
* 倏來忽往的意思 倏來忽往的成語解釋 倏來忽往的拼音、詞性、造句、出處、近義詞、反義詞以及成語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