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加勒斯條約的讀音 布加勒斯條約的意思
辭典解釋布加勒斯條約 bù jiā lè sī tiáo yuē 西元一八一二年結束俄土戰爭的和約,主要決定塞爾維亞人取得自治權,而土耳其軍隊仍有控制塞爾維亞要塞的權利。 西元一九一三年結束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的和約。保加利亞將領土割讓給希臘、塞爾維亞、羅馬尼亞。 西元一九一八年羅馬尼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敗于同盟國后被迫接受的條約。主要決定羅馬尼亞歸還一九一三年所得保加利亞土地,且奧匈帝國取得控制喀爾巴阡山山口權利。
- 布
- 加
- 勒
- 斯
- 條
- 約
“布加勒斯條約”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bù jiā lè sī tiáo yuē]
- 漢字注音:
- ㄅㄨˋ ㄐㄧㄚ ㄌㄜˋ ㄙ ㄊㄧㄠˊ ㄩㄝ
- 簡繁字形:
- 布加勒斯條約
- 是否常用:
- 否
“布加勒斯條約”的意思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布加勒斯條約 bù jiā lè sī tiáo yuē ㄅㄨˋ ㄐㄧㄚ ㄌㄜˋ ㄙ ㄊㄧㄠˊ ㄩㄝ 西元一八一二年結束俄土戰爭的和約,主要決定塞爾維亞人取得自治權,而土耳其軍隊仍有控制塞爾維亞要塞的權利。
西元一九一三年結束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的和約。保加利亞將領土割讓給希臘、塞爾維亞、羅馬尼亞。
西元一九一八年羅馬尼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敗于同盟國后被迫接受的條約。主要決定羅馬尼亞歸還一九一三年所得保加利亞土地,且奧匈帝國取得控制喀爾巴阡山山口權利。
網絡解釋
“布加勒斯條約”的單字解釋
【布】:1.用棉、麻等織成的,可以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材料:棉布。麻布。花布。粗布。布鞋。買一塊布。2.古代的一種錢幣。3.姓。4.宣告;宣布:發布。公布。布告。開誠布公。5.散布;分布:陰云密布。鐵路公路遍布全國。6.布置:布局。布防。布下天羅地網。
【加】:1.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東西或數目合在一起:二加三等于五。功上加功。2.使數量比原來大或程度比原來高;增加:加大。加強。加快。加速。加多。加急。加了一個人。3.把本來沒有的添上去:加符號。加注解。4.“加”跟“加以”用法不同之點是“加”多用在單音節狀語之后。5.姓。
【勒】:[lè]1.帶嚼子的馬籠頭。2.收住韁繩不讓騾馬等前進:懸崖勒馬。3.強制;逼迫:勒令。勒派。勒索。4.統率:親勒六軍。5.姓。6.雕刻:勒石。勒碑。7.勒克斯的簡稱。1流(流明)的光通量均勻地照在1平方米面積上時的光照度是1勒。[lēi]用繩子等捆住或套住,再用力拉緊;系緊:行李沒有捆緊,再勒一勒。中間再勒根繩子就不會散了。襪帶兒太緊,勒得腿肚子不舒服。
【斯】:1.文言指示代詞。這;這個;這里:斯人。生于斯。2.文言連詞。于是;就。3.上古漢語指劈、砍:斧以斯之。
【條】:[tiáo]1.木名。山楸。2.細長的樹枝。3.長。4.泛指長條形之物:麵條;布條;金條。5.直。參見“條長”。6.條理;次序。7.到達。8.治理。9.條目;條款。10.指法令、條文。11.猶言條陳,條奏。12.逐一登錄。13.編排。14.列舉。15.見“條遞”。16.量詞。用於計量長形物。17.量詞。用於計量抽象事物。18.古民族條戎的省稱。19.古地鳴條的省稱。20.指漢·條侯·周亞夫。21.姓。[tiāo]同“挑”。采摘。
【約】:[yuē]1.纏束;環束。2.繩子。3.約束;檢束。4.阻止;攔阻。5.指防水、攔水的堤壩。6.少;省減;簡約。7.簡要;簡單。8.貧困。9.引申為衰減。10.卑微;卑下。11.以語言或文字訂立共同應遵守的條件。12.邀結;邀請。13.置辦配備。14.屈折內縮。15.求取。16.估量。17.塗飾。18.掠,拂過。19.籠罩。20.大略;大約。21.數學上的約分。參見“約分”。22.姓。古有約續。見《通志·氏族五》。[yāo]方言。用秤稱。
“布加勒斯條約”的相關詞語
* 布加勒斯條約的讀音是:bù jiā lè sī tiáo yuē,布加勒斯條約的意思:辭典解釋布加勒斯條約 bù jiā lè sī tiáo yuē 西元一八一二年結束俄土戰爭的和約,主要決定塞爾維亞人取得自治權,而土耳其軍隊仍有控制塞爾維亞要塞的權利。 西元一九一三年結束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的和約。保加利亞將領土割讓給希臘、塞爾維亞、羅馬尼亞。 西元一九一八年羅馬尼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敗于同盟國后被迫接受的條約。主要決定羅馬尼亞歸還一九一三年所得保加利亞土地,且奧匈帝國取得控制喀爾巴阡山山口權利。
辭典解釋
布加勒斯條約 bù jiā lè sī tiáo yuē ㄅㄨˋ ㄐㄧㄚ ㄌㄜˋ ㄙ ㄊㄧㄠˊ ㄩㄝ西元一八一二年結束俄土戰爭的和約,主要決定塞爾維亞人取得自治權,而土耳其軍隊仍有控制塞爾維亞要塞的權利。
西元一九一三年結束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的和約。保加利亞將領土割讓給希臘、塞爾維亞、羅馬尼亞。
西元一九一八年羅馬尼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敗于同盟國后被迫接受的條約。主要決定羅馬尼亞歸還一九一三年所得保加利亞土地,且奧匈帝國取得控制喀爾巴阡山山口權利。
【布】:1.用棉、麻等織成的,可以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材料:棉布。麻布。花布。粗布。布鞋。買一塊布。2.古代的一種錢幣。3.姓。4.宣告;宣布:發布。公布。布告。開誠布公。5.散布;分布:陰云密布。鐵路公路遍布全國。6.布置:布局。布防。布下天羅地網。
【加】:1.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東西或數目合在一起:二加三等于五。功上加功。2.使數量比原來大或程度比原來高;增加:加大。加強。加快。加速。加多。加急。加了一個人。3.把本來沒有的添上去:加符號。加注解。4.“加”跟“加以”用法不同之點是“加”多用在單音節狀語之后。5.姓。
【勒】:[lè]1.帶嚼子的馬籠頭。2.收住韁繩不讓騾馬等前進:懸崖勒馬。3.強制;逼迫:勒令。勒派。勒索。4.統率:親勒六軍。5.姓。6.雕刻:勒石。勒碑。7.勒克斯的簡稱。1流(流明)的光通量均勻地照在1平方米面積上時的光照度是1勒。[lēi]用繩子等捆住或套住,再用力拉緊;系緊:行李沒有捆緊,再勒一勒。中間再勒根繩子就不會散了。襪帶兒太緊,勒得腿肚子不舒服。
【斯】:1.文言指示代詞。這;這個;這里:斯人。生于斯。2.文言連詞。于是;就。3.上古漢語指劈、砍:斧以斯之。
【條】:[tiáo]1.木名。山楸。2.細長的樹枝。3.長。4.泛指長條形之物:麵條;布條;金條。5.直。參見“條長”。6.條理;次序。7.到達。8.治理。9.條目;條款。10.指法令、條文。11.猶言條陳,條奏。12.逐一登錄。13.編排。14.列舉。15.見“條遞”。16.量詞。用於計量長形物。17.量詞。用於計量抽象事物。18.古民族條戎的省稱。19.古地鳴條的省稱。20.指漢·條侯·周亞夫。21.姓。[tiāo]同“挑”。采摘。
【約】:[yuē]1.纏束;環束。2.繩子。3.約束;檢束。4.阻止;攔阻。5.指防水、攔水的堤壩。6.少;省減;簡約。7.簡要;簡單。8.貧困。9.引申為衰減。10.卑微;卑下。11.以語言或文字訂立共同應遵守的條件。12.邀結;邀請。13.置辦配備。14.屈折內縮。15.求取。16.估量。17.塗飾。18.掠,拂過。19.籠罩。20.大略;大約。21.數學上的約分。參見“約分”。22.姓。古有約續。見《通志·氏族五》。[yāo]方言。用秤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