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的讀音 喀斯特的意思
喀斯特 喀斯特(KARST)即巖溶,是水對可溶性巖石(碳酸鹽巖、石膏、巖鹽等)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流水的沖蝕、潛蝕和崩塌等機械作用為輔的地質作用,以及由這些作用所產生的現象的總稱。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稱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上的石灰巖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巖石裸露的地方。那里有發育典型的巖溶地貌。“喀斯特”一詞即為巖溶地貌的代稱。中國是世界上對喀斯特地貌現象記述和研究最早的國家,早在晉代即有記載,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記》中的記述最為詳盡。 地理分布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巖石地區。可溶性巖石有3類:①碳酸鹽類巖石(石灰巖、白云巖、泥灰巖等)。②硫酸鹽類巖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鹵鹽類巖石(鉀、鈉、鎂鹽巖石等)。總面積達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總面積的10%。從熱帶到寒帶、由大陸到海島都有喀斯特地貌發育。較著名的區域有中國廣西、云南和貴州等省(區),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爾卑斯山區,意大利和奧地利交界的阿爾卑斯山區,法國中央高原,俄羅斯烏拉爾山,澳大利亞南部,美國肯塔基和印第安納州,古巴及牙買加等地。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主要分布在碳酸鹽巖出露地區,面積約91~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和云南東部所占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
- 喀
- 斯
- 特
“喀斯特”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kā sī tè]
- 漢字注音:
- ㄎㄚ ㄙ ㄊㄜˋ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是
“喀斯特”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喀斯特 kāsītè
[karst] 巖溶的地形地貌,因在亞得里亞海沿岸的喀斯特高原最為典型而得名
網絡解釋
喀斯特
喀斯特(KARST)即巖溶,是水對可溶性巖石(碳酸鹽巖、石膏、巖鹽等)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流水的沖蝕、潛蝕和崩塌等機械作用為輔的地質作用,以及由這些作用所產生的現象的總稱。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稱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上的石灰巖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巖石裸露的地方。那里有發育典型的巖溶地貌。“喀斯特”一詞即為巖溶地貌的代稱。中國是世界上對喀斯特地貌現象記述和研究最早的國家,早在晉代即有記載,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記》中的記述最為詳盡。
地理分布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巖石地區。可溶性巖石有3類:①碳酸鹽類巖石(石灰巖、白云巖、泥灰巖等)。②硫酸鹽類巖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鹵鹽類巖石(鉀、鈉、鎂鹽巖石等)。總面積達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總面積的10%。從熱帶到寒帶、由大陸到海島都有喀斯特地貌發育。較著名的區域有中國廣西、云南和貴州等省(區),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爾卑斯山區,意大利和奧地利交界的阿爾卑斯山區,法國中央高原,俄羅斯烏拉爾山,澳大利亞南部,美國肯塔基和印第安納州,古巴及牙買加等地。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主要分布在碳酸鹽巖出露地區,面積約91~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和云南東部所占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
“喀斯特”的單字解釋
【喀】:形容嘔吐、咳嗽等的聲音。
【斯】:1.文言指示代詞。這;這個;這里:斯人。生于斯。2.文言連詞。于是;就。3.上古漢語指劈、砍:斧以斯之。
【特】:1.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特殊。特色。特產。特權。特性。特征。特需。特技。特務。特區。特價。特例。特效。2.單,單一:特為(wèi)。特設。特地。特惠。特輯。特使。特赦。特約。3.只,但:不特如此。“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4.三歲的獸,一說四歲的獸:“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特兮!”5.公牛,亦用以借指公馬和雄性的牲畜。6.配偶,匹配:“不因舊姻,求爾新特”。
“喀斯特”的相關詞語
“喀斯特”造句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有著舉世無雙的喀斯特地貌。
桂林有著舉世無雙的喀斯特地貌。
地處喀斯特石坳里的阿科.是安龍縣新橋鄉的一個彝族村.
建水燕子洞的旅游生命周期與一般喀斯特洞穴旅游生命周期有所不同,分為四個階段,即探查階段、參與階段、發展階段和衰落階段。
其中,虹吸式喀斯特周期泉具有比一般虹吸現象更為復雜的機理,它對管道水流的補排結構有特殊的要求。
標題茂蘭喀斯特森林區苔蘚植物初步調查報告。
喀斯特景觀會因地質和氣候不同而異。
美國俄勒岡州西南部喀斯特山脈一個火山凹湖。
喀斯特石漠化綜合防治是一項長期、龐大的系統工程.
導致貴州喀斯特森林發生退化的原因是火燒、開墾、放牧和樵采。
* 喀斯特的讀音是:kā sī tè,喀斯特的意思:喀斯特 喀斯特(KARST)即巖溶,是水對可溶性巖石(碳酸鹽巖、石膏、巖鹽等)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流水的沖蝕、潛蝕和崩塌等機械作用為輔的地質作用,以及由這些作用所產生的現象的總稱。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稱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上的石灰巖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巖石裸露的地方。那里有發育典型的巖溶地貌。“喀斯特”一詞即為巖溶地貌的代稱。中國是世界上對喀斯特地貌現象記述和研究最早的國家,早在晉代即有記載,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記》中的記述最為詳盡。 地理分布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巖石地區。可溶性巖石有3類:①碳酸鹽類巖石(石灰巖、白云巖、泥灰巖等)。②硫酸鹽類巖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鹵鹽類巖石(鉀、鈉、鎂鹽巖石等)。總面積達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總面積的10%。從熱帶到寒帶、由大陸到海島都有喀斯特地貌發育。較著名的區域有中國廣西、云南和貴州等省(區),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爾卑斯山區,意大利和奧地利交界的阿爾卑斯山區,法國中央高原,俄羅斯烏拉爾山,澳大利亞南部,美國肯塔基和印第安納州,古巴及牙買加等地。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主要分布在碳酸鹽巖出露地區,面積約91~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和云南東部所占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
基本解釋
喀斯特 kāsītè
[karst] 巖溶的地形地貌,因在亞得里亞海沿岸的喀斯特高原最為典型而得名
喀斯特
喀斯特(KARST)即巖溶,是水對可溶性巖石(碳酸鹽巖、石膏、巖鹽等)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流水的沖蝕、潛蝕和崩塌等機械作用為輔的地質作用,以及由這些作用所產生的現象的總稱。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稱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上的石灰巖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巖石裸露的地方。那里有發育典型的巖溶地貌。“喀斯特”一詞即為巖溶地貌的代稱。中國是世界上對喀斯特地貌現象記述和研究最早的國家,早在晉代即有記載,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記》中的記述最為詳盡。
地理分布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巖石地區。可溶性巖石有3類:①碳酸鹽類巖石(石灰巖、白云巖、泥灰巖等)。②硫酸鹽類巖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鹵鹽類巖石(鉀、鈉、鎂鹽巖石等)。總面積達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總面積的10%。從熱帶到寒帶、由大陸到海島都有喀斯特地貌發育。較著名的區域有中國廣西、云南和貴州等省(區),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爾卑斯山區,意大利和奧地利交界的阿爾卑斯山區,法國中央高原,俄羅斯烏拉爾山,澳大利亞南部,美國肯塔基和印第安納州,古巴及牙買加等地。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主要分布在碳酸鹽巖出露地區,面積約91~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和云南東部所占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

【喀】:形容嘔吐、咳嗽等的聲音。
【斯】:1.文言指示代詞。這;這個;這里:斯人。生于斯。2.文言連詞。于是;就。3.上古漢語指劈、砍:斧以斯之。
【特】:1.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特殊。特色。特產。特權。特性。特征。特需。特技。特務。特區。特價。特例。特效。2.單,單一:特為(wèi)。特設。特地。特惠。特輯。特使。特赦。特約。3.只,但:不特如此。“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4.三歲的獸,一說四歲的獸:“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特兮!”5.公牛,亦用以借指公馬和雄性的牲畜。6.配偶,匹配:“不因舊姻,求爾新特”。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有著舉世無雙的喀斯特地貌。
桂林有著舉世無雙的喀斯特地貌。
地處喀斯特石坳里的阿科.是安龍縣新橋鄉的一個彝族村.
建水燕子洞的旅游生命周期與一般喀斯特洞穴旅游生命周期有所不同,分為四個階段,即探查階段、參與階段、發展階段和衰落階段。
其中,虹吸式喀斯特周期泉具有比一般虹吸現象更為復雜的機理,它對管道水流的補排結構有特殊的要求。
標題茂蘭喀斯特森林區苔蘚植物初步調查報告。
喀斯特景觀會因地質和氣候不同而異。
美國俄勒岡州西南部喀斯特山脈一個火山凹湖。
喀斯特石漠化綜合防治是一項長期、龐大的系統工程.
導致貴州喀斯特森林發生退化的原因是火燒、開墾、放牧和樵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