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中書的讀音 中書的意思

    中書 中書為中國古代文官官職名,清代沿明制,于內閣置中書若干人。在清朝之位階約為從七品,中書職能通常為輔佐主官,為基層官員編制之一。設置在如六部之中央機構官署,負責典章法令編修撰擬、記載、翻譯、繕寫等工作。或由舉人考授,或由特賜。若進士經朝考后以內閣中書任用者,并可充鄉試主考官。而依工作性質不同亦有“辦事中書”或“掌印中書”等細分區別。1910年代,清朝滅亡后,該官職廢除。
    • zhōng
    • shū

    “中書”的讀音

    拼音讀音
    [zhōng shū]
    漢字注音:
    ㄓㄨㄥ ㄕㄨ
    簡繁字形:
    中書
    是否常用:

    “中書”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皇宮中的藏書。亦特指宮中記事的書。官名。中書令的省稱。官署名。官名。中書舍人的省稱。毛筆的別稱,“中書君 ”的省稱。

    辭典解釋

    中書  zhōng shū  ㄓㄨㄥ ㄕㄨ  

    宮中所藏的書籍。
    《漢書.卷八八.儒林傳.孔安國傳》:「成帝時求其古文者,霸以能為百兩征,以中書校之,非是。」
    《后漢書.卷六四.盧植傳》:「并在東觀校中書五經記傳,補續漢記。」

    中書令的簡稱。參見「中書令」條。

    中書舍人的簡稱。參見「中書舍人」條。

    中書省的簡稱。參見「中書省」條。

    宋代的政事堂。
    宋.葉少蘊《石林詩話.卷中》:「文潞公在樞府,嘗一日過中書,與荊公行至題下,特遲留誦詩。」

    網絡解釋

    中書

    中書為中國古代文官官職名,清代沿明制,于內閣置中書若干人。在清朝之位階約為從七品,中書職能通常為輔佐主官,為基層官員編制之一。設置在如六部之中央機構官署,負責典章法令編修撰擬、記載、翻譯、繕寫等工作。或由舉人考授,或由特賜。若進士經朝考后以內閣中書任用者,并可充鄉試主考官。而依工作性質不同亦有“辦事中書”或“掌印中書”等細分區別。1910年代,清朝滅亡后,該官職廢除。

    “中書”的單字解釋

    】:[zhōng]1.方位詞。跟四周的距離相等;中心:中央。華中。居中。2.指中國:中文。古今中外。3.方位詞。范圍內;內部:家中。水中。山中。心中。隊伍中。4.位置在兩端之間的:中指。中鋒。中年。中秋。中途。5.等級在兩端之間的:中農。中學。中型。中等。6.不偏不倚:中庸。適中。7.中人:作中。8.適于;合于:中用。中看。中聽。9.成;行;好:中不中?。這辦法中。飯這就中了。10.姓。[zhòng]1.正對上;恰好合上:中選。猜中了。三槍都打中了目標。2.受到;遭受:中毒。中暑。胳膊上中了一槍。
    】:1.“書”的繁體字。2.有文字或圖畫的冊子:“教科書”﹑“圖畫書”﹑“百科全書”。3.信件:“家書”﹑“情書”。唐?杜甫《石壕吏詩》:“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4.文件:“證書”﹑“說明書”﹑“申請書”。《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卻因講親的時節,不曾寫個婚書,沒有憑據。”5.字體:“草書”﹑“楷書”﹑“隸書”。《隋書?卷六十八?閻毗傳》:“能篆書,工草隸。尤善畫,為當時之妙。”6.見“六書”。7.姓。如清代有書綸。8.寫:“請以中文書寫。”、“大書凌煙閣三字。”9.記載。《周禮?地官?黨正》:“正歲屬民讀法,而書其德行道藝。”

    “中書”的相關詞語

    * 中書的讀音是:zhōng shū,中書的意思:中書 中書為中國古代文官官職名,清代沿明制,于內閣置中書若干人。在清朝之位階約為從七品,中書職能通常為輔佐主官,為基層官員編制之一。設置在如六部之中央機構官署,負責典章法令編修撰擬、記載、翻譯、繕寫等工作。或由舉人考授,或由特賜。若進士經朝考后以內閣中書任用者,并可充鄉試主考官。而依工作性質不同亦有“辦事中書”或“掌印中書”等細分區別。1910年代,清朝滅亡后,該官職廢除。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