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造句
“孟子”的解釋
51、地處被譽為“孔孟桑梓之幫,文化發祥之地”的孟子故里鄒城市。
52、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王陽明
53、齊宣王讓孟子給他講一講善政是什么樣子的。
54、孟子出生在鄒縣,是現在山東省一個非常小的地方。
55、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人性。
56、亞圣孟子就尊之為“圣之時者”。
57、孟子和莊子一樣認為我們已經失掉了一些東西,哲學家的任務是去發現并取回已經失掉了的東西——據孟子的見解,這里所失掉的便是“赤子之心”。這位哲學家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林語堂
58、因此,對于孟子來說,文本并非無錯謬。
59、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
60、蘇東坡說:“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則忘其身,必不仕則忘其君。”這是孟子對孔夫子參政態度的概要結語。林語堂
61、周朝的儒家學者孟子曾經說過:“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62、而戀愛是人類生活的中心,孟子說:“食色性也。”。
63、但責己,不責人,此遠怨之道也。解讀:凡事從自身上找原因,就不會有抱怨了。這就是孟子說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王永彬
64、儒家孟子認為人天生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所以人性本善。
65、求靜是初學收心之法,若只在靜上用工,久之習成驕惰,遇事便不可耐。孟子四十不動心,正是從人情物理是非毀譽中磨煉出來,到得無動非靜,乃真靜矣。曾國藩
66、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
67、趙孟子所貴,趙孟能能賤之。民諺
68、在東方在中國,孔子之后是孟子,孟子是孔子的忠實信徒,他不僅接著孔子的思想往下講,而且沿用了孔子的對話體。
69、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孟子。民諺
70、談論到蘇東坡,我們就不能避免“氣”這個字。因為每個文學批評家綜括蘇東坡的個性,必用孟子所說的這個“氣”字。“氣”本是普通字,是空氣,是氣體,是大氣,是精神,是力量,是運動,是悶在心里的惱怒。在。林語堂
71、數千年前,偉大的哲學家孟子曾經說過:"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72、年份:南宋光宗紹熙年間,一代大儒朱熹將儒家經典禮記中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匯集一起刊刻,合稱四書。再加上先秦的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合稱五經。朱熹
73、“我叫孟玨,孟子的孟,玉中之王的玨。”“送你的。你送我地上星,我送你掌中雪。”。桐華
74、蘇軾藝術“尚質”的思想,包含了一種“盡性”、樸素與篤實的精神,正合于孟子所盛贊的美而大的境界。
75、尤其是他繼承了先賢孟子“民貴君輕”思想,提出了“國以民為本”、“均財無貧”、“教以孝友”等觀點,充分體現了王安石變法革新的民本思想。
76、第三次的新居在學校附近,孟子就跟著學生學習詩書禮儀,揖讓進退。
77、包括孔子、孟子名言錄和孔子、孟子故事四種。
78、后來孟子發揮這種樂道精神說: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79、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80、孟子對儒家民族思想最重要的發展,是明確提出了“用夏變夷”的概念。
81、古代哲學家孟子有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82、孟子的這種觀點體現了國際經濟倫理學的本質.
83、小時候崇拜孔子,長大后喜歡孟子,現在最愛妻子,如果給我生個兒子,讓我成為老子,我就幸福一輩子。愛妻日,逗你一下子,給你找點樂子,老婆別生氣喲。
84、古代孟母三遷是為了怕孩子受壞環境影響,要為自己就不必了,后來孟子長大成*后也沒聽說孟母再搬家。
85、孟子說: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伊北
86、道德學說是孟子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性善論從道德意識先驗論角度,論證了人的道德可能和為何可能。
87、中國古代儒家哲人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88、此類價值觀來源于獨尊儒術之前的“原本儒家”、孟子和荀子。
89、這年頭,多認識幾個孫子,比孔子老子孟子墨子都管用。混江湖,才高八斗是沒有用的,你得有點人脈。這幫孫子就是人脈的主要來源。蔚藍
90、幾千年前,偉大的哲學家孟子曾說過:“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
91、戲臺建于1874年,在外形、大小、色澤、布局上仿照北京故宮戲臺規格,臺前屋檐下橫懸一塊木匾,上書孟子的名言“與民偕樂”4個大字。
92、孟子并不否定人可以從感官欲望和自然生理本能的滿足中獲得快樂,但反對縱欲、佚游、晏樂的滿足和愉快。
93、方孝儒乃是一代大儒,博學多識,人品高潔,身為孔孟子弟,自然家教極嚴。
94、但司馬遷并非史上第一位受辱的文人,漢書上記載司馬遷冤如巷伯,如同巷伯一樣的冤屈,這個巷伯表字孟子,他才是史上慘遭宮刑的第一位文人。
95、按通行字隸定如下,“華孟子作中叚氏婦中子媵寶鼎其眉壽萬年無疆子子孫孫保用享”。
96、“宋德隆勝,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夫子兩人出,而有接乎孟子之傳,然后古者大學教人之法,圣經賢傳之旨燦然復明于世。
97、究其原因,皆因后世這些只知尋章摘句的腐儒未得儒家思想的精髓,缺少了孟子那一份學究天人的大智慧、濟世安民的大志向與哀眾生苦的大慈悲。
98、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思想則與孟子一脈相承。
99、一名考生告訴記者,語文考試僅一道題,選取了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和莊子的《人間世》作為材料,要求考生根據材料寫一篇文章。
100、孟子也躍躍一試,自以為推行仁政的機會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