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造句
“中庸”的解釋
中庸[zhōng yōng] 中庸 (漢語詞語)中庸,儒家的道德標準,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論根源源于人性。出自《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中庸》是儒家經典的《四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內文的寫成約在戰國末期至西漢之間,作者是誰尚無定論,一說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載于另一說是秦代或漢代的學者所作。宋朝的儒學家對中庸非常推崇而將其從《禮記》中抽出獨立成書,朱熹則將其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編為《四書》。
用“中庸”造句 第16組
151、中庸之輩,只能在喟然長嘆中唏噓度日,顫巍著佝僂軀體抱憾終生,油盡燈枯之時,兩行老淚縱橫,揮別半世辛酸。
152、要想適性怡情,濟人利物,就必須時刻把握這個度,無過無不及,得中庸,即是養生做人。
153、所謂“君子內省不疚,無惡于志”(《禮記·中庸》)。
154、子思以中庸名書,‘庸德之行庸言之慎’,庸字于道不遠人章點睛,自系全書宗旨。
155、孔子說,這個時候,應表現君子純正而中庸的德行,踐行“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防止邪念,對世人有貢獻而不自夸,以德服人。
156、其次,三代相傳,只交代一句“允執其中”,便可“天祿永終”,并說:“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157、“做人穩穩重重,講求中庸之道,明哲保身”是馬鴻賓的處世哲學。
158、《禮記·中庸》有‘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的名句。
159、“中庸“源于至圣孔子之講學,戰國時其嫡孫子思編為。
160、“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161、陳健華身材中庸,肥碩的臉有著濃理的江湖味,一進廳,他便城府深沉地掃了廳內一眼,把情況先探個三分,不過謙和的笑容打進門后一直堆在臉上,沒消退過。
* 在線查詢中庸造句,用中庸造句,用中庸組詞造句,包含中庸的句子。

關于中庸的詩句
中庸乃是庸
要識中庸義
端把中庸誦一篇
中庸亦良規
我愛中庸君子心
千里猶變中庸甿
好向中庸看未發
何骨中庸中
先師留中庸
先師留中庸
中庸道豈銷
中庸讀我詩
中庸遂變移
天下中庸系兩都
大學中庸正脈通
氣脈中庸大學
天下中庸
中庸一卷
君子中庸也
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
關于中庸的成語
其它詞語造句
中年人造句
中年造句
中山造句
中小學造句
中小造句
中學生造句
中學造句
一絲不茍造句
一一造句
丫頭造句
個數造句
個性造句
個別造句
個兒造句
個體造句
個位造句
個人主義造句
個個造句
喪氣造句
喪失造句
嚴陣以待造句
嚴重造句
嚴酷造句
嚴謹造句
嚴峻造句
嚴守造句
嚴冬造句
兩面造句
兩難造句
兩邊造句
兩敗俱傷造句
兩者造句
兩端造句
兩種造句
兩點造句
兩次造句
兩樣造句
兩極造句
兩條造句
兩旁造句
兩手造句
兩性造句
一葉知秋造句
井然造句
井下造句
五湖造句
五月造句
五星造句
五彩造句
五年造句
五官造句
五十造句
五體投地造句
五一造句
互補造句
互助造句
互不造句
云霧造句
云海造句
云彩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