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手中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放手中書”全詩
自鋤畦上草,不放手中書。
人遠來求字,童閑去釣魚。
山民山上住,卻羨水邊居。
分類:
作者簡介(徐照)
徐照(?~1211)南宋詩人。字道暉,一字靈暉,自號山民,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家境清寒,一生未仕,布衣終身,以詩游士大夫間,行跡扁及今湖南、江西、江蘇、四川等地。寧宗嘉定四年卒。徐照是“永嘉四靈”之一,其詩宗姚合、賈島,題材狹窄,刻意煉字煉句。他在《山中寄翁卷》中寫道:“吟有好懷忘瘦苦”,可見苦吟情狀。據葉適說,他是“四靈”中首先反對江西派而提倡晚唐詩的詩人。徐照有《促促詞》,通過農民與小吏的勞逸悲歡對比來揭露社會不平,有張籍、王建樂府詩意味,被不少選本選錄。但他主要寫近體詩,五律尤多。徐照一生有三種愛好:嗜苦茗、游山水、喜吟詠。死后朋友出錢為他安葬。
《題薛景石瓜廬》徐照 翻譯、賞析和詩意
《題薛景石瓜廬》是宋代徐照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何地有瓜廬,平湖四畝余。
自鋤畦上草,不放手中書。
人遠來求字,童閑去釣魚。
山民山上住,卻羨水邊居。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薛景石建在山間的瓜廬,瓜廬所在的平湖面積有四畝余。詩人自己親手除去田畦上的草,不放下手中的書籍。有人遠道而來向他求字,而他的孩童則閑暇時去釣魚。山上的居民住在山上,卻羨慕水邊的居所。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景物和人物,表達了詩人徐照對自然和田園生活的向往和喜愛。詩中的瓜廬象征著寧靜和簡樸的生活,山上的居民和水邊的居民則代表了不同的生活選擇。詩人通過與自然的親密接觸,體驗到了寧靜和自由的美好,而山上的居民卻羨慕水邊的居所,這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環境的不同取向和追求。
詩中的"自鋤畦上草,不放手中書"表達了詩人對務實和學習的態度。他不僅勤勞地除草,保持了農田的良好狀態,還堅持不放下手中的書籍,顯示了他對知識的追求和珍視。這種勤勞和求知的精神展示了徐照對于實踐和智慧的重視。
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展示了自然和人文景觀,通過景物和人物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寧靜田園生活的向往和對自然之美的贊美。這首詩詞揭示了徐照對于自然、田園和知識的熱愛,以及對簡樸生活的珍視。
“不放手中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 xuē jǐng shí guā lú
題薛景石瓜廬
hé dì yǒu guā lú, píng hú sì mǔ yú.
何地有瓜廬,平湖四畝余。
zì chú qí shàng cǎo, bù fàng shǒu zhōng shū.
自鋤畦上草,不放手中書。
rén yuǎn lái qiú zì, tóng xián qù diào yú.
人遠來求字,童閑去釣魚。
shān mín shān shàng zhù, què xiàn shuǐ biān jū.
山民山上住,卻羨水邊居。
“不放手中書”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六魚 (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