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司空曙《賊平后送人北歸》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賊平后送人北歸
    司空曙
    世亂同南去,時清獨北還。
    他鄉生白發,舊國見青山。
    曉月過殘壘,繁星宿故關。
    寒禽與衰草,處處伴愁顏。

    [注]①本詩是作者于安史之亂平定后所作,本詩后四句想象友人“北歸”途中的境遇。賊平:指平定“安史之亂”。②南去:逃到南方。③時清:指時局已安定。④舊國:指故鄉。⑤殘壘:戰爭留下的軍事壁壘。 愁顏:指友北歸途中見此景象時的表情。

    ①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A.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內容寫的是詩人在安史之亂平定后送別友人。
    B.全詩顯著的特點是三聯運用對仗,對仗工整而且各聯之間聯系緊密。
    C.“他鄉”指的是南方,“舊國”和“殘壘”、“故關”全都指的是北方
    D.“曉月”、“繁星”、“寒禽”、“衰草”幾個意象中都透出一股愁情。
    E.本詩后兩聯既是想象,又是寫實,既寫出了離別之愁又寫出了鄉愁。
    ②有人說這首詩中“他鄉生白發。舊國見青山”一聯最好。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請談談你的看法和理由。
    參考答案
    ①CE(C項理解有誤“殘壘”、“故關”指的不一定是北方,指的應是友人歸途中所遇。E項“寫實”的說法有誤,本詩后兩聯全是想象之詞,并無寫實。)
    ②同意:此聯除對仗工整之外,還在全詩中起著前后關聯的作用。“他鄉生白發”上承首句“世亂同南去”,是就友我二人而言,“舊國見青山”上接第二句“時清獨北還”,寫友人;“見青山”又引領下面兩聯對友人旅途的想象,使全詩成為一個整體,從而表達出詩人復雜的感情。(這就是上題B項所謂“對仗工整而且各聯之間聯系緊密”的主要原因;也是上題E項中所謂“既寫出了離別之愁又寫出了鄉愁”。關于對仗工整可以略答,應該詳答出此聯在全詩中內容和形式兩方面的作用)
    (開放性試題,此題可以答同意,也可以答不同意,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
    如答不同意,也應該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闡明自己的理由。所謂“你的看法”不僅包括表明不同意的看法,還應包括認為哪一聯最好的看法并說明理由。
    對全詩的賞析,復雜感情的把握至關重要。安史之亂平定之后,當共同南奔的友人即將北歸時,獨自羈留他鄉的詩人,心情是復雜的。他自然替友人高興,而且不免欣羨,可更多的卻是觸景傷情——友人走后,自己就要獨嘗凄清孤獨的況味了。這復雜的感情全都融于詩中。頷聯有承上啟下之妙,所領起的后兩聯的想象,運用“曉月”、“繁星”、“寒禽”、“衰草”幾個意象,突出了一個“愁”字。詩人想象的是友人的“愁顏”,其實卻流露出詩人自己濃重的愁情。)

    二:
    1.本詩表達了詩人哪些思想情緒?請簡要分析。(5分)
    答:表達了詩人對安史之亂的痛恨之情;流落他鄉、無法歸家的惆悵之情;對友人“北歸”途中的憂慮和牽掛之情。
    2.這首詩采用了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表達效果顯著,請簡要分析。(6分)
    答:首聯寫實,交代詩人和友人當年同時離家避難,如今詩人送友人獨還,而自己卻“獨不得還”;頸聯、尾聯寫虛,想象友人“北還”旅途中寂寞和危險的處境。虛實結合,互為補充,開拓了詩的意境,豐富了詩的情感,為讀者提供了廣闊的審美空間。


    三:
    (3)請簡要分析這首詩頸聯和尾聯主要運用的表現手法。(3分)
    (4)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試作簡要分析。(3分)
    (5)者在頷聯中有意將“白發”與“青山”對舉,有什么好處?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3)這首詩的頸尾二聯運用了想象的手法(1分,答“虛寫”.“襯托”等亦可),想象友人北歸途中所見到的種種景象(1分),突出荒涼破敗之感(1分)。
    (4)詩歌通過殘壘、寒禽、衰草等意象(1),寫出戰后荒涼破敗的景象(1分),表達了作者對故園殘破的哀痛之情(1分)。(答’惜別”“獨居愁緒”等感情,分析合理;得2分。)     
    (5)“白發”極寫長期離亂中家國之愁的深廣(1分),“青山” 則意謂故鄉的田園廬舍一片廢墟,所見唯青山如故(1分),“白發”、“青山”兩相映照,更突出戰爭對社會對個人帶來的傷害(1分)。

    四:
    1、除借景抒情外,整首詩歌還有一種突出的表現手法。請指出該手法,并分析。(5分)
    2、本詩表達了詩人哪些思想情緒?請簡要概括。(6分)
    參考答案
    1、本詩突出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2分)首聯實寫,交代詩人和友人當年同時離家避難,如今詩人送友人“獨北還”;頷聯首句實寫流落他鄉白發已生,而后句則虛寫“舊國”青山如故;最后兩聯虛寫,想象友人“北還”途中的寂寞、艱辛、愁容面帶。(2分)虛實結合,互為補充,拓展了詩歌的意境,豐富了詩歌的情感。(1分)
    2、①表達了詩人對安史之亂(戰爭)的痛恨之情。②多年流落他鄉,無法歸家的惆悵之緒。③對故國殘破的悲痛之情④對友人“北歸”旅途艱辛的牽掛之情。⑤對歲月易逝,人生多舛的感慨。(每點2分,答滿3點給6分)


    1、時清:指時局已安定。
    2、舊國句:意謂你到故鄉,所見者也惟有青山如故。舊國,指故鄉。
    3、壘:即殘破的壁壘,泛指戰爭遺留下來的痕跡。


    譯文:
    安史作亂你我一同流落江南;
    時局安定之后你卻獨自北返。
    八年光陰漂泊他鄉已生白發;
    你回故鄉所見依舊當年青山。
    你踏曉月早行所過盡是殘壘;
    繁星密布之夜該是宿于故關?
    一路上只有寒禽和萋萋衰草;
    處處跟著你的愁顏相依相伴!

    二:
    戰亂時我和你一同逃到南方,時局安定你卻獨自北歸家園。
    流落他鄉頭上已經生出白發,戰后的家鄉也只能見到青山。
    曉行要經過許多殘破的營壘,夜里只能披星露宿荒涼故關。
    曠野里的飛禽與枯黃的野草,將處處伴隨著你的悲苦愁顏。

    簡評:
      詩意在寫送故人返鄉,傷自己不能與之同返。詩扣緊亂離主題,由亂起南來,到亂平北還,到所見劫后荒涼,環環相扣。



    賞析:
    《賊平后送人北歸》是唐代詩人司空曙的作品。此詩前半部分詩人先回憶安史之亂爆發時與友人一起逃往南方;再寫戰亂平定后友人一人北歸,詩人送行;后設想在這長長的歲月里,大家都在輾轉他鄉的過程中頭生白發,戰后故鄉當殘破不堪,也只有青山依舊了。詩的后半部分想像友人一路上早行晚停,回歸故里,見到的只能是寒禽衰草。詩人寫出了惜別友人之意,并曲折地表達了故國殘破的悲痛之情。
    此詩意在感傷自己亂平之后獨留南方,不能與朋友同來同返,并抒發了對亂后形勢的憂慮之情。
    “世亂同南去,時清獨北還。”首聯交代送人北歸的原因,抒寫自己不能還鄉的痛苦,“世亂”之時,司空曙和友人一起逃到江南避難,如今天下已經太平,友人得以回去,自己仍滯留他鄉,“獨”字含義豐富,一指友人獨自北還,一指自己獨不得還,含有無限悲感。
    “他鄉生白發,舊國見青山。”上句“生白發”亦有雙重涵義:一是形容亂離中家國之愁的深廣,一是說時間的漫長,從戰亂開始到結束,前后歷時九年。“見青山”是說假如友人回到故鄉,田園廬舍肯定是一片廢墟,所見也惟有青山如故。從這句起,以下都是想象北歸人途中的心情和所見的景物。律詩講究“起承轉合”,一般在第三聯轉折,此詩卻在第二聯完成“承”“轉”,章法上別具一格。
    “曉月過殘壘,繁星宿故關”。頸聯及尾聯單從友人方面落筆。“曉月”句想象其早行情景,“繁星”句虛擬其晚宿情景。這一聯點明“殘壘”。“故關”,為兵家必爭之地,估計也殘破不堪了。因而這一聯著重寫“賊平”后殘破、荒涼之景,筆力所致,“描盡亂離之后荒亂風景”(王文濡《歷代詩評注讀本》)。
    “寒禽與衰草,處處伴愁顏。”尾聯繼續虛寫友人歸途中所見所感。上句寫景,“禽”和“草”本無知覺,而曰“寒禽”“衰草”,正寫出詩人心中對亂世的感受。下句直接寫“愁”,言愁無處不在,“愁”既指友人之愁,也兼含作者之愁,這里與一、二兩聯遙相呼應,針線細密,用筆嫻熟。
    這是一首酬贈詩,這類題材在“大歷十才子”集中比比皆是,但多數思想平庸,藝術才力貧乏,缺少真情實感,這首詩卻能獨辟蹊徑,通過送北歸的感傷寫出“舊國殘壘”“寒禽衰草”的亂后荒敗之景,由送別的感傷推及時代的感傷、民族的感傷。
    * 賊平后送人北歸司空曙世亂同南去,時清獨北還。他鄉生白發,舊國見青山。曉月過殘壘,繁星宿故關。寒禽與衰草,處處伴愁顏。[注]①本詩是作者于安史之亂平定后所作,本詩后四句想象友人“北歸”途中的境遇。賊平:指平定“安史之亂”。②南去:逃到南方。③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