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登九峰樓寄張祜》閱讀答案及賞析
登九峰樓寄張祜
杜牧
百感衷來不自由,角聲孤起夕陽樓。
碧山終日思無盡,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
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注]據《云溪友議》載:白居易長慶(821-824)年間為杭州刺史時,張祜和徐凝同應貢舉而未能分出誰當首薦。白居易遂出試題命二人決賽。結果列徐第一,張第二。張以為恥,遂“行歌而返”。后杜牧頗為張祜抱不平,寫此詩寄贈張祜。
1.杜牧在詩中寫了“角聲”這一意象,請分析這一意象的特點及作用。(5分)
2.后人稱此詩“純乎寫情”,請結合具體詩句分析杜牧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復雜情感。(6分)
參考答案
1. 詩人登九峰樓,于黃昏時分聽到號角聲從城樓上響起,“角聲”這一意象在百感交集的詩人聽來是孤獨的、凄厲的。寫“角聲”意象的作用在于以寂靜曠漠處的號角聲渲染凄涼黯然的意境,烘托詩人岑寂凄惻的心境,引發下文復雜的情感。(此題考查對詩歌意象的理解。詩人用“孤起”來形容“角聲”,“角聲”本無孤獨之說,但黃昏時分于空曠處聽到,卻也引起了詩人內心諸多感嘆,因此答題時要抓住“孤起”與“百感衷來”分析“角聲”意象的特點,占2分;意象的作用在于營造意境、烘托心境、引發情感,因此要從意境、心境、情感三個角度答題,各占1分。)
2. ①詩歌描寫碧山芳草,寄寓了詩人對友人無盡的離思別恨;②杜牧以目不見睫喻指張祜不被人賞識,又稱道張祜詩藝高妙,有道在身,無須他求,寫出了對張祜的同情與安慰,更表達了贊賞之意;③詩人稱頌張祜清高豁達無人能及,以上千首詩篇蔑視權貴利祿,表達了詩人對其無限推崇與敬仰之心。(此題考查詩歌思想情感的理解與歸納。詩句內容是思想情感的依據,答題要包含詩句內容分析及詩人思想情感的歸納,每答對一點得2分。)
二
1.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A.首聯以先果后因的倒裝句式,造成突兀、警聳的藝術效果。以寂靜曠漠處的號角聲渲染凄涼黯然的意境,襯托詩人岑寂凄惻的心境,引發下文復雜的情感。
B.頷聯承上碧山芳草之景物,翠峰依舊,徒添知己之思;芳草連天,益增離別之恨。離思是無形的,把它寄寓在路遠山長的景物中,便顯得豐滿、具體,情深意長了。
C.頸聯議論,目不見睫,喻人之無識,“道非身外”,稱頌張祜詩藝之高,轉為安慰對方。這是富有理趣的畫龍點睛,直接點明寫作目的,成了本詩的“詩眼”。
D.尾聯中“千首詩輕萬戶侯”一句,采用對比手法。將“千首詩”補足“萬戶侯”做對比,突出前者輕,而后者重,從而巧妙地勸說朋友應該走科舉封侯之路。
E.這首詩純乎寫情,旁及景物,描寫碧山芳草,寄托了詩人對友人無盡的離思別恨;全詩格調蒼涼,感情沉痛,語言凝練,富有哲理,興寄深遠,情韻悠長。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CD(A項寫“角聲”應為“烘托”的手法,C項“直接點明寫作目的,成了本詩的詩眼”錯。本詩的“詩眼”是首句“百感衷來不自由”。D項,誤解詩句意義,“勸說朋友應該走科舉封侯之路”。本句寫出了他對詩歌的執著,和對科舉封侯的不屑。從而表達對張祜這種清高豁達精神的盛贊和敬重。)
2.①詩歌寄寓了詩人對友人無盡的離思別恨;②杜牧以目不見睫喻指張祜不被人賞識,又稱道張祜詩藝高妙,有道在身,無須他求,寫出了對張祜的同情與安慰,更表達了贊賞之意;③詩人稱頌張祜清高豁達無人能及,以上千首詩篇蔑視權貴利祿,表達了詩人對其無限推崇與敬仰之心。
賞析
此詩為友人張祜鳴不平,表達了作者對張祜懷才不遇的同情以及對白居易的不滿,抒發了詩人對世風日下的傷感之情。全詩格調蒼涼,感情沉痛,語言凝練,富有哲理,興寄深遠,情韻悠長,堪為抒情名篇。
這首詩純乎寫情,旁及景物,也無非為了映托感情。第一句用逆挽之筆,傾泄了滿腔感喟。眾多的感慨一齊涌上心頭,已經難于控制了。“角聲”句勢遒而意奇,為勾起偌多感嘆的“誘因”。這一聯以先果后因的倒裝句式,造成突兀、警聳的藝術效果。“孤起”二字,警醒俊拔,高出時流甚遠。一樣的斜陽畫角,用它一點染,氣格便覺異樣,似有一種曠漠、凄咽的情緒汩汩從行間流出。角聲本無所謂孤獨,是岑寂的心境給它抹上了這種感情色彩。行舊地,獨憑欄桿,自然要聯想到昔日同游的歡樂,相形之下,更顯得獨游的凄黯了。
三、四句承上而來,抒發別情。對面的青山──前番是把臂同游的處所;夾道的芳草──伴隨著友人遠去天涯。翠峰依舊,徒添知己之思;芳草連天,益增離別之恨。離思是無形的,把它寄寓在路遠山長的景物中,便顯得豐滿、具體,情深意長了。詩人正是利用這種具有多層意蘊的詞語暗示讀者,引發出豐富的聯想來,思致活潑,宛轉關情。
五、六兩句思筆俱換,由抽繹心中的懷想,轉為安慰對方。目不見睫,喻人之無識,這是對白居易的微詞。“道非身外”,稱頌張祜詩藝之高,有道在身,不必向別處追求。這是故作理趣語,來慰藉自傷淪落的詩友。自此,詩的境界為之一換,格調也迥然不同,可見作者筆姿的靈活多變。
七、八句就此更作發揮。“誰人得似”即無人可比之意,推崇之高,無以復加。末句“千首詩輕萬戶侯”補足“誰人得似”句意,大開大合,結構嚴謹。在杜牧看來,張祜把詩歌看得比高官厚祿更重,沒有誰及得上他的清高豁達。
此詩為抒情佳作,氣格清高俊爽,興寄深遠,情韻悠長,恰似倒卷簾櫳,一種如虹意氣照徹全篇,化盡涕洟,并成酣暢。這種旋折回蕩的藝術腕力,是很驚人的。它將對朋友的思念、同情、慰勉、敬重等意思,一一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含蓄婉轉而又激情蕩漾。
杜牧
百感衷來不自由,角聲孤起夕陽樓。
碧山終日思無盡,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
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注]據《云溪友議》載:白居易長慶(821-824)年間為杭州刺史時,張祜和徐凝同應貢舉而未能分出誰當首薦。白居易遂出試題命二人決賽。結果列徐第一,張第二。張以為恥,遂“行歌而返”。后杜牧頗為張祜抱不平,寫此詩寄贈張祜。
1.杜牧在詩中寫了“角聲”這一意象,請分析這一意象的特點及作用。(5分)
2.后人稱此詩“純乎寫情”,請結合具體詩句分析杜牧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復雜情感。(6分)
參考答案
1. 詩人登九峰樓,于黃昏時分聽到號角聲從城樓上響起,“角聲”這一意象在百感交集的詩人聽來是孤獨的、凄厲的。寫“角聲”意象的作用在于以寂靜曠漠處的號角聲渲染凄涼黯然的意境,烘托詩人岑寂凄惻的心境,引發下文復雜的情感。(此題考查對詩歌意象的理解。詩人用“孤起”來形容“角聲”,“角聲”本無孤獨之說,但黃昏時分于空曠處聽到,卻也引起了詩人內心諸多感嘆,因此答題時要抓住“孤起”與“百感衷來”分析“角聲”意象的特點,占2分;意象的作用在于營造意境、烘托心境、引發情感,因此要從意境、心境、情感三個角度答題,各占1分。)
2. ①詩歌描寫碧山芳草,寄寓了詩人對友人無盡的離思別恨;②杜牧以目不見睫喻指張祜不被人賞識,又稱道張祜詩藝高妙,有道在身,無須他求,寫出了對張祜的同情與安慰,更表達了贊賞之意;③詩人稱頌張祜清高豁達無人能及,以上千首詩篇蔑視權貴利祿,表達了詩人對其無限推崇與敬仰之心。(此題考查詩歌思想情感的理解與歸納。詩句內容是思想情感的依據,答題要包含詩句內容分析及詩人思想情感的歸納,每答對一點得2分。)
二
1.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A.首聯以先果后因的倒裝句式,造成突兀、警聳的藝術效果。以寂靜曠漠處的號角聲渲染凄涼黯然的意境,襯托詩人岑寂凄惻的心境,引發下文復雜的情感。
B.頷聯承上碧山芳草之景物,翠峰依舊,徒添知己之思;芳草連天,益增離別之恨。離思是無形的,把它寄寓在路遠山長的景物中,便顯得豐滿、具體,情深意長了。
C.頸聯議論,目不見睫,喻人之無識,“道非身外”,稱頌張祜詩藝之高,轉為安慰對方。這是富有理趣的畫龍點睛,直接點明寫作目的,成了本詩的“詩眼”。
D.尾聯中“千首詩輕萬戶侯”一句,采用對比手法。將“千首詩”補足“萬戶侯”做對比,突出前者輕,而后者重,從而巧妙地勸說朋友應該走科舉封侯之路。
E.這首詩純乎寫情,旁及景物,描寫碧山芳草,寄托了詩人對友人無盡的離思別恨;全詩格調蒼涼,感情沉痛,語言凝練,富有哲理,興寄深遠,情韻悠長。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CD(A項寫“角聲”應為“烘托”的手法,C項“直接點明寫作目的,成了本詩的詩眼”錯。本詩的“詩眼”是首句“百感衷來不自由”。D項,誤解詩句意義,“勸說朋友應該走科舉封侯之路”。本句寫出了他對詩歌的執著,和對科舉封侯的不屑。從而表達對張祜這種清高豁達精神的盛贊和敬重。)
2.①詩歌寄寓了詩人對友人無盡的離思別恨;②杜牧以目不見睫喻指張祜不被人賞識,又稱道張祜詩藝高妙,有道在身,無須他求,寫出了對張祜的同情與安慰,更表達了贊賞之意;③詩人稱頌張祜清高豁達無人能及,以上千首詩篇蔑視權貴利祿,表達了詩人對其無限推崇與敬仰之心。
賞析
此詩為友人張祜鳴不平,表達了作者對張祜懷才不遇的同情以及對白居易的不滿,抒發了詩人對世風日下的傷感之情。全詩格調蒼涼,感情沉痛,語言凝練,富有哲理,興寄深遠,情韻悠長,堪為抒情名篇。
這首詩純乎寫情,旁及景物,也無非為了映托感情。第一句用逆挽之筆,傾泄了滿腔感喟。眾多的感慨一齊涌上心頭,已經難于控制了。“角聲”句勢遒而意奇,為勾起偌多感嘆的“誘因”。這一聯以先果后因的倒裝句式,造成突兀、警聳的藝術效果。“孤起”二字,警醒俊拔,高出時流甚遠。一樣的斜陽畫角,用它一點染,氣格便覺異樣,似有一種曠漠、凄咽的情緒汩汩從行間流出。角聲本無所謂孤獨,是岑寂的心境給它抹上了這種感情色彩。行舊地,獨憑欄桿,自然要聯想到昔日同游的歡樂,相形之下,更顯得獨游的凄黯了。
三、四句承上而來,抒發別情。對面的青山──前番是把臂同游的處所;夾道的芳草──伴隨著友人遠去天涯。翠峰依舊,徒添知己之思;芳草連天,益增離別之恨。離思是無形的,把它寄寓在路遠山長的景物中,便顯得豐滿、具體,情深意長了。詩人正是利用這種具有多層意蘊的詞語暗示讀者,引發出豐富的聯想來,思致活潑,宛轉關情。
五、六兩句思筆俱換,由抽繹心中的懷想,轉為安慰對方。目不見睫,喻人之無識,這是對白居易的微詞。“道非身外”,稱頌張祜詩藝之高,有道在身,不必向別處追求。這是故作理趣語,來慰藉自傷淪落的詩友。自此,詩的境界為之一換,格調也迥然不同,可見作者筆姿的靈活多變。
七、八句就此更作發揮。“誰人得似”即無人可比之意,推崇之高,無以復加。末句“千首詩輕萬戶侯”補足“誰人得似”句意,大開大合,結構嚴謹。在杜牧看來,張祜把詩歌看得比高官厚祿更重,沒有誰及得上他的清高豁達。
此詩為抒情佳作,氣格清高俊爽,興寄深遠,情韻悠長,恰似倒卷簾櫳,一種如虹意氣照徹全篇,化盡涕洟,并成酣暢。這種旋折回蕩的藝術腕力,是很驚人的。它將對朋友的思念、同情、慰勉、敬重等意思,一一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含蓄婉轉而又激情蕩漾。
* 登九峰樓寄張祜杜牧百感衷來不自由,角聲孤起夕陽樓。碧山終日思無盡,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注]據《云溪友議》載:白居易長慶(821-824)年間為杭州刺史時,張祜和徐凝同應貢舉而未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