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吳濤《絕句》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

    絕句
    吳濤
    游子春衫已試單,桃花飛盡野梅酸。
    怪來一夜蛙聲歇,又作東風十日寒。
     
    1、 此詩體現了怎樣的季候特點?錢鐘書稱此詩表現了某種情味,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
           答:春夏之交乍暖忽寒。通過細節和景物描寫,表現游子對季候變化特別敏感的某種心理。第一問完全可以從春衫已試單、桃花飛盡、蛙聲歇和十日寒中分析理解出來。視覺——游子春衫單、桃花飛盡;味覺——野梅酸:表現天氣變暖的感受。聽覺——蛙聲歇;觸覺——東風寒:表現“寒”的感受。第二問,錢鐘書的原話是這樣的:“下面這一首寫春深夏淺、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極新穎的。”所以這種情味應該與變化的季候聯系在一起。季候的變化引起游子對家鄉、朋友的思念之情。這樣理解應該是恰當的。

    2.這首詩描寫了春夏之交 的氣候特點。(1分)
    3.全詩調動多種感覺來描寫時令特點,請作分析。(4分)
    4.分析第三句“怪來一夜蛙聲歇”在詩中的作用。(3分)
    參考答案:
    2.乍暖還寒(忽冷忽熱、冷暖交替)(1分)
    3.從視覺、味覺、聽覺、觸覺等角度進行描寫,先從視覺角度寫“游子春衫”、“桃花飛盡”,再從味覺角度寫“野梅酸”,預示春去夏來,天氣轉暖;接著從聽覺與觸覺的角度,以蛙聲停歇與東風之寒寫出氣候忽然轉冷。(4分)
    4.本來春去夏來,天氣轉暖,自然也蛙鳴悠揚,到第三句詩意陡然一轉,詩人生疑,不知為何蛙聲一夜之間全部停歇,末句解開謎底,原來是天氣轉冷。這樣寫使詩歌結構上起承轉合曲折有致(峰回路轉、波瀾起伏、一波三折、別開生面),豐富了詩歌的意境。(從承上啟下的角度講也可以。共3分,第三句詩意分析1分;表達效果2分)

    譯文:
         最易感知氣候冷暖長年離家遠游的人,已嘗試穿上了單薄的春裝,殘春三四月間,桃花已凋謝,落紅遍地,野梅葉稠陰翠,濃蔭中已結出了酸溜溜的梅子。怪不得一夜里蛙聲停了,原來是東風又起,天又變寒了。

    賞析:
    “游子春衫已試單,桃花飛盡野梅酸。”這兩句寫氣侯乍暖,并點出春夏之交的季節。詩人很善于選擇人與物的典型形象。先寫“游子春衫”。游子長年在外,對氣候冷暖的變化最易感知,此時游子脫去冬服而換上單薄的“春衫”,這個視覺形象反映出氣候的暖煦,又給人一種舒適、輕松的美感。一個“試”字寫出游子的心理狀態,寓有因氣溫不穩定而嘗試之意,也為后文埋下伏筆。次寫“桃花”與“野梅”。桃花于仲春開放,但此時已“飛盡”,梅花于初春開放,夏初結梅子,此時則“野梅酸”,二物皆足以顯示江南三四月的特征。寫桃花,后從視覺角度,不僅“桃花”二字有色彩感,“盡”前冠以“飛”又顯示了動態美。寫梅從味覺角度,一個“酸”字足使口舌生津。
      “怪來一夜蛙聲歇,又作東風十日寒。”這兩句寫氣候忽冷。詩人很會捕捉典型的細節:先是從聽覺角度著筆,因前兩天氣溫乍暖,青蛙也為之歡欣歌唱,陡然增添了暖意,但忽然“一夜蛙聲歇”,確令人感到“怪”;后是從觸覺角度落墨,原來是氣溫又變寒,青蛙于氣候變化極為敏感,它們躲進洞里,聲息全無,正顯示著“東風十日寒”。“十日”與“一夜”相對,時間更長,但畢竟已是“東風”,此“寒”自是強弩之末,不必為之生畏。
      這首詩純然寫春夏之交人們對乍暖還寒氣候的體驗,未必有什么寓意寄托。但選材精到,體驗細致,有跌宕曲折之致。特別是注意全面調動各種審美感覺,從視覺、味覺、聽覺、觸覺等角度進行描寫,使詩的意境顯出多層次,多側面,具有立體感,給人以更豐富的美感。正如錢鐘書評述的“寫春深夏淺,乍暖還寒的情味”,語句清晰,體驗真切。
    * 絕句吳濤游子春衫已試單,桃花飛盡野梅酸。怪來一夜蛙聲歇,又作東風十日寒。?1、此詩體現了怎樣的季候特點?錢鐘書稱此詩表現了某種情味,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答:春夏之交乍暖忽寒。通過細節和景物描寫,表現游子對季候變化特別敏感的某種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