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2017年高考古詩歌鑒賞模擬試題及答案解析(三)

    古詩歌鑒賞
    七、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
    野泊對月有感?
    周 莘
    可憐江月亂中明,應識逋逃病客情。
    斗柄闌干洞庭野,角聲凄斷岳陽城。
    酒添客淚愁仍濺,浪卷歸心暗自驚。
    欲問行朝‚舊消息,眼中盜賊尚縱橫。
    【注】①本詩約作于北宋滅亡、南宋初建之際。②行朝,指朝廷遷移不定。
    17.對本詩的分析概括不恰當的兩項是
    A.本詩是一首七言律詩。律詩是一種詩歌體裁,盛行于唐代,屬于古體詩的一種,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
    B.首聯承題,上句切合題目“野泊對月”的內容,下句點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難在外,漂泊無家,故有“野泊”。
    C.后人評周莘此詩“最近杜味”。如本詩頷聯與杜甫《登岳陽樓》中“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聯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開闊,情感悲壯。
    D.詩歌頷聯上句寫動景,下句寫靜景。詩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橫斜,耳畔傳來岳陽城凄涼的角聲。動靜結合,渲染了空茫凄涼的意境。
    E.頸聯寫了酒化成過客之淚如愁緒滴濺,浪花仿佛卷動歸鄉之心使人暗自驚嘆的內容,與尾聯共同表現了“野泊”時所思、所感、所痛。
    18.詩的最后兩聯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參考答案
    17.AD(選對一項3分,選對兩項5分。)
    18.①漂泊思歸之情。(1分)“酒添客淚”寫出了詩人身在客中,不由傷感落淚,想要借酒澆愁,依舊愁心難抑,(1分)“歸心”則透露了詩人的思歸之情。(1分)②憂國傷時之情。(1分)“欲問行朝舊消息”一句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的關切,(1分)“眼中盜賊尚縱橫”一句則勾勒了遍地兵荒馬亂的景象。(1分)(意思對即可)
    【解析】
    17.試題分析:A.律詩是近體詩。律詩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漢族詩歌體裁,屬于近體詩的一種,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D.上句寫靜景,下句寫動景。視聽結合,寫“野泊”所見之景。天上參橫斗轉,地上洞庭茫茫,為視覺;角聲悲鳴,聲斷岳陽城,為聽覺。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開闊,情感悲壯。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本題考查對詩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各選項內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形象、主題的鑒賞,考生解答時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經歷及本詩詞的寫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然后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
    18.試題分析:首聯承題,寫“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難在外,漂泊無家,故有“野泊”。頷聯為“野泊”之境。見星斗橫斜、洞庭茫茫,聽角聲凄凄,皆扣“野泊”,景中見情。頸聯和尾聯為“野泊”之情,寫“野泊”時所思、所感、所痛。將“野泊”的原因由個人遭際引向國家戰亂這一深層根源。“客淚、歸心”兩詞可以看出作者漂泊思歸之情。從注解可知,行朝,指朝廷遷移不定。“欲問行朝舊消息”一句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的關切,“盜賊尚縱橫”描寫出遍地兵荒馬亂的景象。所以詩歌中表達作者的憂國傷時之情。
    【考點定位】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技巧點撥】本題考查鑒賞詩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這類題目解答時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抓顯情語。指詩中最生動傳神的、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和情感態度的詞語,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最能概括詩歌思想內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議論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語。鑒賞古代詩歌,把握情感態度,應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詩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結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創作風格。要注意平時積累一些詩人的相關材料,特別是對一些影響大、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詩人更要留心。當然考試中對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題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詩歌的內容。④了解古代詩歌類別和常見的內容,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數詩歌表達的思想情并非單一,而是豐富復雜的。⑤注意積累古詩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詞語:歡快、愉悅、激動、哀傷、悲憤、沉痛、惜別、依戀、贊美、仰慕、豪邁、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八、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題目。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萬里橋②。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壘,三城,與吐蕃臨界,為蜀邊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別之地。萬里橋,在成都杜甫草堂的東邊。③涓埃:細流與微塵,比喻微小。
    16.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A.詩以“野望”為題,是詩人跨馬出郊時感傷時局,懷念諸弟的自我形象的生動刻畫。
    B.“南浦清江萬里橋”是遠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近景,遠眺和近看相互結合,扣住了詩題中的“望”字。
    C.頸聯寫出了詩人雖然年老多病,卻依然念念不忘李唐王朝,實在是一種愚忠。
    D.尾聯詩人“跨馬出郊”“極目”本是要排遣郁悶,卻不料觸動了對國家和個人際遇的種種感慨。
    E全詩憂國傷己,沉郁悲涼,使詩作散發出濃烈的藝術感染力。
    17.全詩是怎樣表現作者的情感的?請結合具體詩句加以賞析。()
    參考答案
    16.CB
    17.全詩表現了作者感傷時局,懷念諸弟,孤獨隱憂的思想情感。首聯寫作者野望所見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間兩聯寫作者由所望之景觸發的有關國家和個人的感懷。由戰亂推出懷念諸弟,自傷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絲毫貢獻報答“圣朝”的慚愧。尾聯寫出杜甫深為民不堪命而對世事產生“日”轉“蕭條”的隱憂。
    【解析】
    16.
    試題分析:題干“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答題關鍵詞“不正確”,選項中,B“南浦清江萬里橋”是近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遠景;C杜甫是把朝廷跟國家視為一體的,他的詩作表現的是強烈的愛國情懷。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技巧點撥】古典詩歌寫景的七種角度:一、正面與側面的結合。 (所有的烘托寫法都是側面描寫,在回答側面描寫時 要具體),二、動靜結合。在中國古代詩歌里, 詩人為了創造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一種重要的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詩人往往獨出心裁,每著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三、聲與色的結合 (利用感官多角度寫景)古代寫景常常涉及到聲音與顏色,這是詩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寫景,讓讀者如臨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藝術效果。四、虛與實的結合 "虛"與"實"是兩個極大的概念,具體點說是無形與有形,抽象與具體,想象回憶與現實。  五、點與面的結合。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寫的景物也一樣, 他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詩人在寫景狀物時,不是孤立靜止地寫主體物, ,還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系物,點面結合,烘云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六、遠與近的結合。本詩就是運用這種寫景手法。看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 視覺形象會呈現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七、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畫法中的速寫或素描, 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勾勒畫面,賦形寫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這種畫法引入詩歌創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樸素平易的文字,干凈利索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 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寫景是詩歌的主要內容,鑒賞詩歌的寫景就要從詩人寫景方式入手, 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景物中所蘊含的詩人情感。
    17.
    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全詩是怎樣表現作者的情感的?請結合具體詩句加以賞析。”考生要從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分析要圍繞詩句展開,抓住關鍵意象和情感詞,首聯 “西山”和“清江”,中間兩聯 “多病”,“未有”,尾聯 “蕭條”一步步分析情感。
    【考點定位】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古典詩歌的作者在他們的作品中表達情感、主張、觀點和態度時,直白張揚(或開門見山,或卒章顯志)的少,含蓄隱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確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必須多管齊下,準確理解、仔細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讀。首先,熟悉形象的符號意義。眾所周知,古典詩歌乃至各類文學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來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詩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敘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這些形象,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稱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詩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本題中的“西山”和“清江”。然后,把握詩中的顯性信息,古典詩歌中,除了含蓄隱晦的隱性信息,也有一些顯性信息,鑒賞時要注意把握。 這些顯性信息,一般出現在詩歌的標題或由命題者提供的注釋中。比如本題中“多病”,“未有” “蕭條”。第三,了解典故的關聯比照。典故辭約意豐,常為古人在詩詞中使用,以與所反映的時、事、人形成關聯比照。典故的含義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對詩歌內容的分析鑒賞有時可以從所用典故的聯想比照意義著手。第四,分析運用的表達技巧,表達技巧的運用,是為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服務的。不僅是在解答“表達技巧”類題目時,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類題目時,也需要對詩歌中所采用的表達技巧進行分析,通過對表達技巧的分析來把握詩意詩情。第五,捕捉蘊含的情感理趣  古詩詞大都采用兩種表達方式,一為描寫,一為抒情。結構上,往往描寫在前,抒情在后;描寫是為抒情作鋪墊,抒情是描寫的升華。詩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實飽滿,意蘊很深。分析詩人的心境與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這些詩句。
    九、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文后各題。
    泊岳陽樓下
    杜甫
    江國逾千里,山城近百層。
    岸風翻夕浪,舟雪灑寒燈。
    留滯才難盡,艱危氣益增。
    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
    17.下列對本詩理解,不正確的的兩項是(   )
    A.頷聯描繪了一幅冬夜羈旅圖,停船在岸,艙內,寒燈一莖;艙外,風吹浪翻夜雪紛飛,營造出蕭瑟凄涼的意境,抒發了詩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詩中,杜甫十分重視煉字,比如頷聯中的“翻”“灑”就是煉字的典范。
    C.“鯤鵬”“圖南”是作者化用典故,都出典為《莊子.秋水》。其中,以鯤鵬的變化無常來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預料。
    D.全詩以豪景抒悲情,岸風夕浪,舟雪寒燈做起伏,及滯留,危難而轉圖南鯤鵬,意境起伏,富于節奏;承轉頓挫,鏗鏘有力;情景呼應,渾然無間。
    E.作者在尾聯進行了情感的突轉,從頷聯的慷慨豪邁轉為尾聯的漂泊愁苦。
    18.本詩與《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相比情感有何異同?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7.C.E。
    18.同:兩首詩都有漂泊困頓和憂國傷時之感。異:但本詩中,盡管時局堪憂,前途未卜,但是詩人的報國豪情飽滿高漲,仍然期待傾盡才華實現匡時濟世的鯤鵬之志而《登高》則更側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時局動亂之感嘆,“艱難苦恨”“潦倒新停”等詞句帶有濃濃的凄涼落寞和無力感。
    【解析】
    17.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對詩句的綜合理解,C項典故錯,出自《莊子 逍遙游》;E項情感突轉,從頷聯的慷慨豪邁轉為尾聯的漂泊愁苦,錯。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技巧點撥】此類題目主要考查的內容有表達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分析選項的時候要注意結合題目、作者、注釋等內容分析。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如本題E項情感突轉,從頷聯的慷慨豪邁轉為尾聯的漂泊愁苦,錯。
    18.試題分析:這是一道分析詩歌的情感的題目,是詩歌的必考的題目之一。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歌的標題、注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字詞語進行分析。本題考查情感的比較,此詩是杜甫晚年兵荒流離時乘舟從湖北初到岳陽所作,整首詩歌以豪景與壯志襯托出豪邁基調,意境悲愴而宏偉有力,表現詩人的滿腔報國之心,臨危彌堅,不棄不餒。《登高》則更側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時局動亂之感嘆,“艱難苦恨”“潦倒新停”等詞句帶有濃濃的凄涼落寞和無力感。
    【考點定位】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技巧點撥】詩歌的情感分析的題目一直是考試的重點,但是考核的難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不知道答題的突破口,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中標題、注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句子作答,重點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詩歌中的重點詞語,這樣就能和給的答案無限接近,還要注意一般詩歌的情感都要求結合詩句分析,答題時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棄詩句。如本題分別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為:兩首詩都有漂泊困頓和憂國傷時之感。
    * 古詩歌鑒賞七、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野泊對月有感?周莘可憐江月亂中明,應識逋逃病客情。斗柄闌干洞庭野,角聲凄斷岳陽城。酒添客淚愁仍濺,浪卷歸心暗自驚。欲問行朝?舊消息,眼中盜賊尚縱橫。【注】①本詩約作于北宋滅亡、南宋初建之際。②行朝,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