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詩歌鑒賞模擬試題及答案解析(二)
詩歌鑒賞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題目。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陳與義
城中爆竹已殘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鬢毛隨節換,盡情燈火向人明。
比量舊歲聊堪喜,流轉殊方②又可驚。
明日岳陽樓上去,島煙湖霧看春生。
【注】①這首詩寫于北宋滅亡、詩人從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南渡,流離于今湖南湖北一帶。這首詩是詩人在岳陽度除夕時所作。②殊方:異鄉。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題為“除夜”,詩中多處與題目照應,如“城中爆竹”是除夜習俗,“隨節換”“比量舊歲”“ 看春生 ”則暗示時節變換,新舊交替。
B.詩歌頷聯對仗公整,“多事”“ 盡情”兩個詞語運用擬人和夸張的手法,含蓄卻又強烈的表達出詩人年歲將近時內心的復雜況味。
C.詩歌前兩聯作者由室外的爆竹聲和江水轉到室內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詩歌后兩聯作者又讓自己的思緒躍出窗外,設想明月登樓遠眺的情景。
D.本詩不用華麗辭藻,也不用典故,語言平淡自然,通篇語句朗朗上口,富有口語色彩,但讀起來讓人有韻味醇厚之感。
15.本詩表述了詩人哪些情感?情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4.B
15.①年華逝去、孤獨寂寥之悲。頷聯詩人怪鬢毛“多事”,也隨時節變白,慨嘆時光易逝;以惟有燈火明亮、“盡情”相慰來寫自己流離他鄉、無人安慰的孤獨寂寥。②顛沛流離、遠離家鄉之苦(或喜憂交織:暫得安穩的“喜”與遠離家鄉的“憂”)。頸聯寫詩人現在暫時安居岳陽,比起前兩年的顛沛流離,姑且可以稱得上喜悅,但轉念一想,自己與家鄉遠隔千里,又很感驚嘆。③春天來臨、國勢好轉之盼。尾聯預想明日登岳陽樓,遠眺“島煙湖霧”,仿佛看到春天來臨,寄托了詩人對于來年國勢好轉的期盼。(共6分;答出一點給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第一點如分開來答也可各給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給分。)
【解析】
14.
試題分析:本題綜合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這詩往往充滿感慨和傷離、諷寓和寄托之情,是屬于清新麗質的作品,進發出對現實強烈不滿的呼聲。語言淺近而不平淡,構詞講究而不生澀,娓娓動聽地表達出了作者深層的蘊藉之情。《四庫全書提要曾評論他說:“(陳)與義在南渡詩人之中,最為顯達,然皆非其杰構。至于湖南流落之余,汴京板蕩以后,感時撫事,慷慨激越,寄托遙意,乃往往突過古人。”B項頷聯中“多事”“盡情”兩個詞語并沒有運用夸張手法。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技巧點撥】本題主要考查詩歌的語言和表達技巧。在古詩鑒賞中,詩歌的表達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內容: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修辭手法(比喻、借代、夸張、對偶、比擬、排比、設問、反問、起興、互文)、表現手法(用典、聯想、想象、襯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對比、對照、抑揚、照應、動靜、正側、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比興等)這是詩詞考核鑒賞的重點,再次強調答題要領:內容(寫什么)、方法(怎么寫,也就是表達技巧)、效果(怎么樣)。(注意:這三者的順序可以按需要倒換,但答題時不可缺漏。)考生在具體答題時要結合詩句內容分析。例如本詩中就運用了虛實結合和對比(或反襯)的手法。考生答題時要結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賞析,不可只背術語。
15.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答題抓住關鍵意象和情感關鍵詞分析。頷聯詩人怪鬢毛“多事”,也隨時節變白,慨嘆時光易逝;以惟有燈火明亮、“盡情”相慰來寫自己流離他鄉、無人安慰的孤獨寂寥。頸聯寫詩人現在暫時安居岳陽,比起前兩年的顛沛流離,姑且可以稱得上喜悅,但轉念一想,自己與家鄉遠隔千里,又很感驚嘆。尾聯預想明日登岳陽樓,遠眺“島煙湖霧”,仿佛看到春天來臨,寄托了詩人對于來年國勢好轉的期盼。
【考點定位】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古典詩歌的作者在他們的作品中表達情感、主張、觀點和態度時,直白張揚(或開門見山,或卒章顯志)的少,含蓄隱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確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必須多管齊下,準確理解、仔細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讀。抓情感的關鍵詞,比如本題中的“多事”“盡情”“喜 ”“ 驚”,可以體會作者的心境。首先,熟悉形象的符號意義。眾所周知,古典詩歌乃至各類文學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來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詩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敘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這些形象,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稱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詩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比如題中“島煙湖霧”。然后,把握詩中的顯性信息,古典詩歌中,除了含蓄隱晦的隱性信息,也有一些顯性信息,鑒賞時要注意把握。 這些顯性信息,一般出現在詩歌的標題或由命題者提供的注釋中。第三,了解典故的關聯比照。典故辭約意豐,常為古人在詩詞中使用,以與所反映的時、事、人形成關聯比照。典故的含義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對詩歌內容的分析鑒賞有時可以從所用典故的聯想比照意義著手。第四,分析運用的表達技巧,表達技巧的運用,是為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服務的。不僅是在解答“表達技巧”類題目時,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類題目時,也需要對詩歌中所采用的表達技巧進行分析,通過對表達技巧的分析來把握詩意詩情。五,捕捉蘊含的情感理趣 。古詩詞大都采用兩種表達方式,一為描寫,一為抒情。結構上,往往描寫在前,抒情在后;描寫是為抒情作鋪墊,抒情是描寫的升華。詩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實飽滿,意蘊很深。分析詩人的心境與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這些詩句。
五、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題目。
公安縣懷古①
杜甫
野曠呂蒙營,江深劉備城。寒天催日短,風浪與云平。
灑落君臣契,飛騰戰伐名②。維舟倚前浦,長嘯一含情。
注:①本詩作于大歷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進犯靈武、邠州,京城震動。杜甫因好友嚴武去世,便離開蜀地到荊楚一帶的公安縣暫住。②此二句主要寫了三國時劉備君臣的關系及呂蒙的戰績。
19.下列對本詩的理解,正確的兩項是
A.這是一首五言古體詩。全詩八句四聯,對仗工整,頗顯詩人的詩律功底。
B.首聯構思精巧,用筆著力表現出“山野”之“曠”,“江水”之“深”。
C.頷聯中,“催”字將深秋季節里晝短夜長的自然情狀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
D.頸聯“用典”,主要表現出了劉備君臣的和睦關系以及呂蒙的赫赫戰功。
E.整首詩層次清晰明了,首敘古跡形勝,次寫想象之景,后直抒懷古情思。
20.本詩與杜甫的《蜀相》在思想情感上有何異同?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9.D C
20.①相同點:詩人在兩首詩中均流露出了對古人(諸葛亮、呂蒙、劉備)的緬懷、敬仰之情以及自己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無奈傷悲。(2分)②不同點主要表現在詩人對古人緬懷敬仰的具體情感。《蜀相》中,詩人主要表達對諸葛亮的贊美和功業未就的惋惜;(2分)《公安縣懷古》中,詩人主要表達對像“劉、關、張、孔”等君臣和睦關系的向往。(2分)(意思對即可)
【解析】
19.
試題分析:本題是對詩歌鑒賞的綜合考查。A項,“五言古體詩”有誤,應為“五言律詩”。B項,“用筆著力表現”的不應該是“山野”與“江水”,而應該是“營”與“城”。E項,“次寫想象之景”有誤,應為“眼前時景”。
【考點定位】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和思想內容。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這是詩詞5選2的題目,這類題型在詩詞鑒賞中比較少見,主要集中對詩意、詩的思想主旨、詩的語言、技巧、結構等內容的考核,賞析時首先要讀懂詩,然后根據選項進行分析,C項考查詩的語言,D項考查詩的表達技巧,E項考查詩的結構技巧。
20.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古代詩歌對比鑒賞以及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比較杜甫在兩首懷古詩中的異同,需要對兩首詩有比較準確的把握。從體裁上而言,兩首詩都是懷古詩,都是因為詩人來到了名人故地而自然生發的感慨。本詩是作者對曾經在公安縣建立功業的劉備、呂蒙等人的緬懷,表達對他們能建功立業的人生的羨慕和劉備君臣的和睦關系的向往。《蜀相》中,詩人主要表達對諸葛亮的贊美和功業未就的惋惜;
【考點定位】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比較兩首詩在思想情感上的異同,需要對兩首詩的情感有比較準確的把握。我們解答這類題目時,需要從兩首詩的題材、背景及詩本身抒情角度、抒情方式等方面去考慮。然后從情感角度逐一表述。如本題,是同一詩人的不同懷古詩的情感,就得從寫作背景、所緬懷的對象等方面去考慮情感上的異同點。
六、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題目。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闋范侍御
李白
我覺秋興選,誰云秋興悲?
山苷落日去,水與晴空宜。
魯酒白玉壺,送行駐金羈。
歇鞍憩古木,解帶掛橫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飆吹。
云歸碧海夕,雁沒青天對。
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
17.下列對整首詩內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當的兩項是
A.本詩標題交代了時間“秋日’’、地點“魯郡堯祠亭”、人物“杜補闕”“范侍御”及事件“宴別”。
B.詩開頭兩句“我覺”、“誰云”前后對照,以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體現李白的藝術個性,一“悲”字為全詩定下傷感的基調。
C.三、四兩句交代別宴的具體時間和場景,抓住群山、落日、水流、睛空等景物與后文“云歸碧海夕,雁沒青天時”共同營造了一種落寞凄清的氛圍。
D.送別宴會上大家開懷暢飲,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作者以正側面相結合的手法描寫了別宴上的熱烈場面。
E.此詩語言自然而夸張,層次分明而有節奏,增強了全詩的藝術感染力。
18.整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7.AE。
18.①樂觀、曠達。(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共3分)②對友人的深厚情誼和離別的愁緒。(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3分)
【解析】
17.
試題分析:題干要求選出“下列對整首詩內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當的兩項”,B“‘悲’字為全詩定下傷感的基調”有誤。C“落寞凄清”不妥,三、四句之境闊大疏朗。D“以正側面相結合的手法描寫”有誤,此處主要為正面描寫。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典例拓展】古典詩歌寫景的七種角度:一、正面與側面的結合。 (所有的烘托寫法都是側面描寫,在回答側面描寫時 要具體)題中“魯酒白玉壺,送行駐金羈”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飆吹”主要是正面描寫。二、動靜結合。在中國古代詩歌里, 詩人為了創造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一種重要的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詩人往往獨出心裁,每著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三、聲與色的結合 (利用感官多角度寫景)古代寫景常常涉及到聲音與顏色,這是詩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寫景,讓讀者如臨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藝術效果。四、虛與實的結合 "虛"與"實"是兩個極大的概念,具體點說是無形與有形,抽象與具體,想象回憶與現實。 五、點與面的結合。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寫的景物也一樣, 他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詩人在寫景狀物時,不是孤立靜止地寫主體物, ,還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系物,點面結合,烘云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六、遠與近的結合。看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 視覺形象會呈現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比如本題中運用的是空間角度中的高低結合,山上的樹木和山下的泉水,山崖上殘雪與山路上出征的騎兵,構成了高低有致,上下錯落的畫面。七、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畫法中的速寫或素描, 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勾勒畫面,賦形寫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這種畫法引入詩歌創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樸素平易的文字,干凈利索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 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寫景是詩歌的主要內容,鑒賞詩歌的寫景就要從詩人寫景方式入手, 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景物中所蘊含的詩人情感。
18.
試題分析:題干要求 “整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本題考查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詩歌四兩句寫別宴的具體時間和場景,詩人的感情同各種富有特征的物件、動作和音響效果等交融在一起,氣氛一句比一句濃烈,感情一層比一層推進,表現出詩人和友人們異乎尋常的樂觀、曠達,一掃一般送別詩那種常見的哀婉、悲切之情,而顯得熱烈、奔放。全詩以“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作結,酒酣席散,各奔一方,留下的是無盡的離情別緒。
【考點定位】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古典詩歌的作者在他們的作品中表達情感、主張、觀點和態度時,直白張揚(或開門見山,或卒章顯志)的少,含蓄隱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確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必須多管齊下,準確理解、仔細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讀。首先,熟悉形象的符號意義。眾所周知,古典詩歌乃至各類文學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來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詩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敘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這些形象,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稱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詩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詩中的顯性信息,古典詩歌中,除了含蓄隱晦的隱性信息,也有一些顯性信息,鑒賞時要注意把握。 這些顯性信息,一般出現在詩歌的標題或由命題者提供的注釋中。比如本題中的“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是關鍵詞。第三,了解典故的關聯比照。典故辭約意豐,常為古人在詩詞中使用,以與所反映的時、事、人形成關聯比照。典故的含義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對詩歌內容的分析鑒賞有時可以從所用典故的聯想比照意義著手。第四,分析運用的表達技巧,表達技巧的運用,是為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服務的。不僅是在解答“表達技巧”類題目時,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類題目時,也需要對詩歌中所采用的表達技巧進行分析,通過對表達技巧的分析來把握詩意詩情。第五,捕捉蘊含的情感理趣 古詩詞大都采用兩種表達方式,一為描寫,一為抒情。結構上,往往描寫在前,抒情在后;描寫是為抒情作鋪墊,抒情是描寫的升華。詩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實飽滿,意蘊很深。分析詩人的心境與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這些詩句。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題目。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陳與義
城中爆竹已殘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鬢毛隨節換,盡情燈火向人明。
比量舊歲聊堪喜,流轉殊方②又可驚。
明日岳陽樓上去,島煙湖霧看春生。
【注】①這首詩寫于北宋滅亡、詩人從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南渡,流離于今湖南湖北一帶。這首詩是詩人在岳陽度除夕時所作。②殊方:異鄉。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題為“除夜”,詩中多處與題目照應,如“城中爆竹”是除夜習俗,“隨節換”“比量舊歲”“ 看春生 ”則暗示時節變換,新舊交替。
B.詩歌頷聯對仗公整,“多事”“ 盡情”兩個詞語運用擬人和夸張的手法,含蓄卻又強烈的表達出詩人年歲將近時內心的復雜況味。
C.詩歌前兩聯作者由室外的爆竹聲和江水轉到室內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詩歌后兩聯作者又讓自己的思緒躍出窗外,設想明月登樓遠眺的情景。
D.本詩不用華麗辭藻,也不用典故,語言平淡自然,通篇語句朗朗上口,富有口語色彩,但讀起來讓人有韻味醇厚之感。
15.本詩表述了詩人哪些情感?情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4.B
15.①年華逝去、孤獨寂寥之悲。頷聯詩人怪鬢毛“多事”,也隨時節變白,慨嘆時光易逝;以惟有燈火明亮、“盡情”相慰來寫自己流離他鄉、無人安慰的孤獨寂寥。②顛沛流離、遠離家鄉之苦(或喜憂交織:暫得安穩的“喜”與遠離家鄉的“憂”)。頸聯寫詩人現在暫時安居岳陽,比起前兩年的顛沛流離,姑且可以稱得上喜悅,但轉念一想,自己與家鄉遠隔千里,又很感驚嘆。③春天來臨、國勢好轉之盼。尾聯預想明日登岳陽樓,遠眺“島煙湖霧”,仿佛看到春天來臨,寄托了詩人對于來年國勢好轉的期盼。(共6分;答出一點給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第一點如分開來答也可各給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給分。)
【解析】
14.
試題分析:本題綜合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這詩往往充滿感慨和傷離、諷寓和寄托之情,是屬于清新麗質的作品,進發出對現實強烈不滿的呼聲。語言淺近而不平淡,構詞講究而不生澀,娓娓動聽地表達出了作者深層的蘊藉之情。《四庫全書提要曾評論他說:“(陳)與義在南渡詩人之中,最為顯達,然皆非其杰構。至于湖南流落之余,汴京板蕩以后,感時撫事,慷慨激越,寄托遙意,乃往往突過古人。”B項頷聯中“多事”“盡情”兩個詞語并沒有運用夸張手法。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技巧點撥】本題主要考查詩歌的語言和表達技巧。在古詩鑒賞中,詩歌的表達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內容: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修辭手法(比喻、借代、夸張、對偶、比擬、排比、設問、反問、起興、互文)、表現手法(用典、聯想、想象、襯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對比、對照、抑揚、照應、動靜、正側、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比興等)這是詩詞考核鑒賞的重點,再次強調答題要領:內容(寫什么)、方法(怎么寫,也就是表達技巧)、效果(怎么樣)。(注意:這三者的順序可以按需要倒換,但答題時不可缺漏。)考生在具體答題時要結合詩句內容分析。例如本詩中就運用了虛實結合和對比(或反襯)的手法。考生答題時要結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賞析,不可只背術語。
15.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答題抓住關鍵意象和情感關鍵詞分析。頷聯詩人怪鬢毛“多事”,也隨時節變白,慨嘆時光易逝;以惟有燈火明亮、“盡情”相慰來寫自己流離他鄉、無人安慰的孤獨寂寥。頸聯寫詩人現在暫時安居岳陽,比起前兩年的顛沛流離,姑且可以稱得上喜悅,但轉念一想,自己與家鄉遠隔千里,又很感驚嘆。尾聯預想明日登岳陽樓,遠眺“島煙湖霧”,仿佛看到春天來臨,寄托了詩人對于來年國勢好轉的期盼。
【考點定位】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古典詩歌的作者在他們的作品中表達情感、主張、觀點和態度時,直白張揚(或開門見山,或卒章顯志)的少,含蓄隱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確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必須多管齊下,準確理解、仔細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讀。抓情感的關鍵詞,比如本題中的“多事”“盡情”“喜 ”“ 驚”,可以體會作者的心境。首先,熟悉形象的符號意義。眾所周知,古典詩歌乃至各類文學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來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詩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敘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這些形象,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稱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詩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比如題中“島煙湖霧”。然后,把握詩中的顯性信息,古典詩歌中,除了含蓄隱晦的隱性信息,也有一些顯性信息,鑒賞時要注意把握。 這些顯性信息,一般出現在詩歌的標題或由命題者提供的注釋中。第三,了解典故的關聯比照。典故辭約意豐,常為古人在詩詞中使用,以與所反映的時、事、人形成關聯比照。典故的含義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對詩歌內容的分析鑒賞有時可以從所用典故的聯想比照意義著手。第四,分析運用的表達技巧,表達技巧的運用,是為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服務的。不僅是在解答“表達技巧”類題目時,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類題目時,也需要對詩歌中所采用的表達技巧進行分析,通過對表達技巧的分析來把握詩意詩情。五,捕捉蘊含的情感理趣 。古詩詞大都采用兩種表達方式,一為描寫,一為抒情。結構上,往往描寫在前,抒情在后;描寫是為抒情作鋪墊,抒情是描寫的升華。詩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實飽滿,意蘊很深。分析詩人的心境與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這些詩句。
五、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題目。
公安縣懷古①
杜甫
野曠呂蒙營,江深劉備城。寒天催日短,風浪與云平。
灑落君臣契,飛騰戰伐名②。維舟倚前浦,長嘯一含情。
注:①本詩作于大歷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進犯靈武、邠州,京城震動。杜甫因好友嚴武去世,便離開蜀地到荊楚一帶的公安縣暫住。②此二句主要寫了三國時劉備君臣的關系及呂蒙的戰績。
19.下列對本詩的理解,正確的兩項是
A.這是一首五言古體詩。全詩八句四聯,對仗工整,頗顯詩人的詩律功底。
B.首聯構思精巧,用筆著力表現出“山野”之“曠”,“江水”之“深”。
C.頷聯中,“催”字將深秋季節里晝短夜長的自然情狀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
D.頸聯“用典”,主要表現出了劉備君臣的和睦關系以及呂蒙的赫赫戰功。
E.整首詩層次清晰明了,首敘古跡形勝,次寫想象之景,后直抒懷古情思。
20.本詩與杜甫的《蜀相》在思想情感上有何異同?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9.D C
20.①相同點:詩人在兩首詩中均流露出了對古人(諸葛亮、呂蒙、劉備)的緬懷、敬仰之情以及自己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無奈傷悲。(2分)②不同點主要表現在詩人對古人緬懷敬仰的具體情感。《蜀相》中,詩人主要表達對諸葛亮的贊美和功業未就的惋惜;(2分)《公安縣懷古》中,詩人主要表達對像“劉、關、張、孔”等君臣和睦關系的向往。(2分)(意思對即可)
【解析】
19.
試題分析:本題是對詩歌鑒賞的綜合考查。A項,“五言古體詩”有誤,應為“五言律詩”。B項,“用筆著力表現”的不應該是“山野”與“江水”,而應該是“營”與“城”。E項,“次寫想象之景”有誤,應為“眼前時景”。
【考點定位】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和思想內容。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這是詩詞5選2的題目,這類題型在詩詞鑒賞中比較少見,主要集中對詩意、詩的思想主旨、詩的語言、技巧、結構等內容的考核,賞析時首先要讀懂詩,然后根據選項進行分析,C項考查詩的語言,D項考查詩的表達技巧,E項考查詩的結構技巧。
20.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古代詩歌對比鑒賞以及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比較杜甫在兩首懷古詩中的異同,需要對兩首詩有比較準確的把握。從體裁上而言,兩首詩都是懷古詩,都是因為詩人來到了名人故地而自然生發的感慨。本詩是作者對曾經在公安縣建立功業的劉備、呂蒙等人的緬懷,表達對他們能建功立業的人生的羨慕和劉備君臣的和睦關系的向往。《蜀相》中,詩人主要表達對諸葛亮的贊美和功業未就的惋惜;
【考點定位】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比較兩首詩在思想情感上的異同,需要對兩首詩的情感有比較準確的把握。我們解答這類題目時,需要從兩首詩的題材、背景及詩本身抒情角度、抒情方式等方面去考慮。然后從情感角度逐一表述。如本題,是同一詩人的不同懷古詩的情感,就得從寫作背景、所緬懷的對象等方面去考慮情感上的異同點。
六、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題目。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闋范侍御
李白
我覺秋興選,誰云秋興悲?
山苷落日去,水與晴空宜。
魯酒白玉壺,送行駐金羈。
歇鞍憩古木,解帶掛橫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飆吹。
云歸碧海夕,雁沒青天對。
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
17.下列對整首詩內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當的兩項是
A.本詩標題交代了時間“秋日’’、地點“魯郡堯祠亭”、人物“杜補闕”“范侍御”及事件“宴別”。
B.詩開頭兩句“我覺”、“誰云”前后對照,以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體現李白的藝術個性,一“悲”字為全詩定下傷感的基調。
C.三、四兩句交代別宴的具體時間和場景,抓住群山、落日、水流、睛空等景物與后文“云歸碧海夕,雁沒青天時”共同營造了一種落寞凄清的氛圍。
D.送別宴會上大家開懷暢飲,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作者以正側面相結合的手法描寫了別宴上的熱烈場面。
E.此詩語言自然而夸張,層次分明而有節奏,增強了全詩的藝術感染力。
18.整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7.AE。
18.①樂觀、曠達。(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共3分)②對友人的深厚情誼和離別的愁緒。(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3分)
【解析】
17.
試題分析:題干要求選出“下列對整首詩內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當的兩項”,B“‘悲’字為全詩定下傷感的基調”有誤。C“落寞凄清”不妥,三、四句之境闊大疏朗。D“以正側面相結合的手法描寫”有誤,此處主要為正面描寫。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典例拓展】古典詩歌寫景的七種角度:一、正面與側面的結合。 (所有的烘托寫法都是側面描寫,在回答側面描寫時 要具體)題中“魯酒白玉壺,送行駐金羈”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飆吹”主要是正面描寫。二、動靜結合。在中國古代詩歌里, 詩人為了創造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一種重要的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詩人往往獨出心裁,每著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三、聲與色的結合 (利用感官多角度寫景)古代寫景常常涉及到聲音與顏色,這是詩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寫景,讓讀者如臨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藝術效果。四、虛與實的結合 "虛"與"實"是兩個極大的概念,具體點說是無形與有形,抽象與具體,想象回憶與現實。 五、點與面的結合。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寫的景物也一樣, 他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詩人在寫景狀物時,不是孤立靜止地寫主體物, ,還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系物,點面結合,烘云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六、遠與近的結合。看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 視覺形象會呈現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比如本題中運用的是空間角度中的高低結合,山上的樹木和山下的泉水,山崖上殘雪與山路上出征的騎兵,構成了高低有致,上下錯落的畫面。七、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畫法中的速寫或素描, 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勾勒畫面,賦形寫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這種畫法引入詩歌創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樸素平易的文字,干凈利索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 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寫景是詩歌的主要內容,鑒賞詩歌的寫景就要從詩人寫景方式入手, 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景物中所蘊含的詩人情感。
18.
試題分析:題干要求 “整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本題考查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詩歌四兩句寫別宴的具體時間和場景,詩人的感情同各種富有特征的物件、動作和音響效果等交融在一起,氣氛一句比一句濃烈,感情一層比一層推進,表現出詩人和友人們異乎尋常的樂觀、曠達,一掃一般送別詩那種常見的哀婉、悲切之情,而顯得熱烈、奔放。全詩以“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作結,酒酣席散,各奔一方,留下的是無盡的離情別緒。
【考點定位】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古典詩歌的作者在他們的作品中表達情感、主張、觀點和態度時,直白張揚(或開門見山,或卒章顯志)的少,含蓄隱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確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必須多管齊下,準確理解、仔細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讀。首先,熟悉形象的符號意義。眾所周知,古典詩歌乃至各類文學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來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詩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敘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這些形象,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稱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詩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詩中的顯性信息,古典詩歌中,除了含蓄隱晦的隱性信息,也有一些顯性信息,鑒賞時要注意把握。 這些顯性信息,一般出現在詩歌的標題或由命題者提供的注釋中。比如本題中的“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是關鍵詞。第三,了解典故的關聯比照。典故辭約意豐,常為古人在詩詞中使用,以與所反映的時、事、人形成關聯比照。典故的含義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對詩歌內容的分析鑒賞有時可以從所用典故的聯想比照意義著手。第四,分析運用的表達技巧,表達技巧的運用,是為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服務的。不僅是在解答“表達技巧”類題目時,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類題目時,也需要對詩歌中所采用的表達技巧進行分析,通過對表達技巧的分析來把握詩意詩情。第五,捕捉蘊含的情感理趣 古詩詞大都采用兩種表達方式,一為描寫,一為抒情。結構上,往往描寫在前,抒情在后;描寫是為抒情作鋪墊,抒情是描寫的升華。詩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實飽滿,意蘊很深。分析詩人的心境與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這些詩句。
* 詩歌鑒賞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題目。除夜二首(其一)①陳與義城中爆竹已殘更,朔吹翻江意未平。多事鬢毛隨節換,盡情燈火向人明。比量舊歲聊堪喜,流轉殊方②又可驚。明日岳陽樓上去,島煙湖霧看春生。【注】①這首詩寫于北宋滅亡、詩人從陳留(今河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