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鑒賞題問答模式例析
提升鑒賞古典詩詞的能力
古典詩詞鑒賞題問答模式例析
【考點】
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A.詩歌大意——寫景 狀物 敘事
B.揣摩形象——形象 意象 意境
C.體會內涵——抒情 言志 寓理
【試題特點】
1.切入角度小,但以對全詩的理解為基礎,絕不能離開景、情、境。
2.文字淺易,抒發的是人之常情,闡釋的是普遍哲理。
【學生答題存在問題】
1.答題不規范,易漏掉一些要點。
2.只能意會,不能有效言傳。
【常見問答模式】
一、煉字型
提問方式:1.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為什么?
2.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同意嗎?為什么?
解答分析:
要求品味古人所錘煉的字的妙處,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讀,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煉字可以從以下入手體會:
動詞:重點關照動詞,特別是具有“多重含義”的動詞。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怨”字明顯用了擬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修飾語:大部分為形容詞.如: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一個“孤”字,寫盡環境之孤苦,由此可達人心。
特殊詞:在詩文中,有一些詞本身與眾不同,讀者能很快找到它們:
A.疊詞: 增強情感的表達,造成一種回環往復的效果,形成一種獨特的韻味。如: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竹枝詞>其一》擬聲詞:有些擬聲詞就屬于疊詞,因為其出現頻率很高,特單列一條。作用: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杜甫)
B.表顏色的詞:顏色一般表現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色彩的組合,給詩歌帶來了濃郁的畫意和鮮明的節奏。“兩個黃鵬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而且由點到線,向著無垠的空間延伸,畫面靜中有動,富有鮮明的立體節奏感。在這里,明麗的色彩組合,正繪出了詩人舒展開闊的心境。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的意境或表達的情感。
二、思想內容類
提問方式:1.請分析某句詩(某首詩)的思想感情或內涵。
2.評價詩作的思想感情。
3.闡述詩歌所表達的觀點(態度或主張)。
解答分析:
評價思想內容,首先必須明確詩歌的表層意思與深刻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和思想傾向。要立足于對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賞析之上,做到全面、準確、深入、客觀、恰如其分地進行分析評價。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現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問題,努力忠于原詩,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據。
答題步驟:
1.塑造的形象
2.作者的情感
3.作品的思想意義。
在具體操作中,我們往往用“描繪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發了詩人……的情感,歌頌了……的品質,批判了……的觀點等句式。
[示例] 下面這首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和矛盾的心理?
早寒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參考答案] 這首詩描繪了落木蕭蕭,鴻雁南飛,北風呼嘯,江上寒氣襲人的景象,抒發了作者的思鄉之情及隱居與從政的矛盾心理。也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其中“遙隔楚云端”“孤帆天際看”兩句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而“迷津欲有問”一句借用孔子使子路問津的典故表明了隱居與從政的矛盾心理。
三、分析意境型
提問方式:1.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意境指寄托詩人情感的意想(客觀景物)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聯想想象的境界。
答題步驟:
1.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
應抓住詩中主要的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想象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笨辦法:翻譯全詩。
2.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
一般用2個雙音節的詞概括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等。注意要準確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須答具體。如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示例] 試分析下面詩中畫眉鳥的形象。
畫眉鳥
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注:本詩為作者貶官外任時所作)
[參考答案] 詩歌描寫了一只畫眉鳥出籠后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形象。其中一、二兩句具體描寫畫眉鳥出籠后,自由自在地飛翔、無拘無束地歌唱的特點。其實畫眉鳥的形象就是擺脫了朝廷束縛后自由舒暢的詩人自身形象寫照。
四、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解答分析:
古詩特別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感情基調或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查出學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
[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參考答案] “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五、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1.這首詩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2.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藝術手法)。
3.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
解答分析:
表現手法——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
1.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
(1)直抒胸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的得開心顏!
(2)間接抒情
A.借景抒情(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
B.托物言志(虞世南《蟬》)
詩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來表達某種志向或情感,詩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蟬》“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詩中三四句借蟬聲遠傳的獨特感受,道出了蘊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從而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頌和高度自信。
C.托物寓理(朱熹《觀書偶感》)
D.借古諷今、懷古傷今等。
2.描寫手法
(1)襯托——正襯(李白《贈汪倫》)
反襯(動靜襯、聲寂襯、樂哀襯等)
以樂(哀)景寫哀(樂)情:如《謝亭送別》唐代謝諢“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上聯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2)聯想想象,也叫虛實結合
虛實結合的手法,可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望廬山瀑布》前三句描寫眼前所見,是實寫;第四句“疑是銀河落九天”,以銀河來比擬廬山瀑布,為虛寫。
(3)對比、白描(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田野無閑田,農夫皆餓死”)、動靜結合、欲揚先抑、欲抑先揚等。
3.修辭手法
(1)常見8種。
比喻為更形象生動(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擬人是把事物人格化(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反問為強調(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借代能以少勝多、化凡為奇(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夸張是為了強調和突出(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對偶是為了增強詩詞的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增強詩歌外在形式美(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用典
把作品所要抒發之感情暗寓于所用的典故史事,可收到言簡意賅的奇特效果①含蓄凝練,表意豐富,耐人尋味;②造成閱讀和理解上的困難。如“武陵人”、“廉頗老矣”、“青衫司馬”、“豆蔻詞工”、“封狼居胥”等。
4.多角度欣賞
有些詩詞從聽覺、觸覺、視覺等多方面渲染氣氛,豐富了詩文的內容。
答題步驟:
1.準確指出運用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
3.指出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示例] 試分析下面這首詩歌的表達技巧。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參考答案] 這首詩主要運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襯托的手法。其中三四兩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寫出了祠堂景色雖美,卻無人欣賞,以樂景寫哀情。“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一句用劉備三顧茅廬來襯托諸葛亮的杰出才能,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
六、分析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1.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什么特色?
2.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
3.請說說這首詩的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
該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求品味整首詩所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一般從下列詞語中選擇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淺顯、辭藻華麗、委婉含蓄、簡潔洗練、沉郁頓挫、渾厚雄壯、多用口語、明白如話等。分析語言特色,首先必須理解一些術語,如“清新”、“絢麗”、“明快”、“含蓄”、“簡潔”等。再熟悉一些著名詩人的語言特色,如陶淵明的平淡、李商隱的絢麗、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絕句的含蓄、賈島的簡潔等,了解這些對解題不無幫助。
答題步驟:
1.用1—2個4字詞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示例] 試分析下列這首詩語言上的特色。
長干曲四首(其一)
崔 顥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舟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參考答案] 這首詩歌的語言樸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處住,在橫塘,通過自問自答的對話形式,采用樸素的口頭語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個樸素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二: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于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后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第二種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詠物詩;托物寓理,如“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般是哲理詩。 描寫手法主要有:(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反襯又有動靜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聲寂襯,如“日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樂景襯哀情,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2)聯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如“野花留寶靨,碧草見羅裙”。(3)對比。(4)白描。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田野無閑田,農夫皆餓死”。 修辭手法在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有:(1)比興。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詠之物。(2)比喻。(3)擬人。(4)夸張。(5)雙關。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此外還有設問、反問、反語等。 答題步驟:(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第三種模式 分析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答題步驟:(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第四種模式 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其所有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第五種模式 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2002年高考題)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古典詩詞鑒賞題問答模式例析
【考點】
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A.詩歌大意——寫景 狀物 敘事
B.揣摩形象——形象 意象 意境
C.體會內涵——抒情 言志 寓理
【試題特點】
1.切入角度小,但以對全詩的理解為基礎,絕不能離開景、情、境。
2.文字淺易,抒發的是人之常情,闡釋的是普遍哲理。
【學生答題存在問題】
1.答題不規范,易漏掉一些要點。
2.只能意會,不能有效言傳。
【常見問答模式】
一、煉字型
提問方式:1.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為什么?
2.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同意嗎?為什么?
解答分析:
要求品味古人所錘煉的字的妙處,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讀,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煉字可以從以下入手體會:
動詞:重點關照動詞,特別是具有“多重含義”的動詞。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怨”字明顯用了擬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修飾語:大部分為形容詞.如: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一個“孤”字,寫盡環境之孤苦,由此可達人心。
特殊詞:在詩文中,有一些詞本身與眾不同,讀者能很快找到它們:
A.疊詞: 增強情感的表達,造成一種回環往復的效果,形成一種獨特的韻味。如: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竹枝詞>其一》擬聲詞:有些擬聲詞就屬于疊詞,因為其出現頻率很高,特單列一條。作用: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杜甫)
B.表顏色的詞:顏色一般表現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色彩的組合,給詩歌帶來了濃郁的畫意和鮮明的節奏。“兩個黃鵬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而且由點到線,向著無垠的空間延伸,畫面靜中有動,富有鮮明的立體節奏感。在這里,明麗的色彩組合,正繪出了詩人舒展開闊的心境。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的意境或表達的情感。
二、思想內容類
提問方式:1.請分析某句詩(某首詩)的思想感情或內涵。
2.評價詩作的思想感情。
3.闡述詩歌所表達的觀點(態度或主張)。
解答分析:
評價思想內容,首先必須明確詩歌的表層意思與深刻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和思想傾向。要立足于對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賞析之上,做到全面、準確、深入、客觀、恰如其分地進行分析評價。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現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問題,努力忠于原詩,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據。
答題步驟:
1.塑造的形象
2.作者的情感
3.作品的思想意義。
在具體操作中,我們往往用“描繪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發了詩人……的情感,歌頌了……的品質,批判了……的觀點等句式。
[示例] 下面這首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和矛盾的心理?
早寒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參考答案] 這首詩描繪了落木蕭蕭,鴻雁南飛,北風呼嘯,江上寒氣襲人的景象,抒發了作者的思鄉之情及隱居與從政的矛盾心理。也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其中“遙隔楚云端”“孤帆天際看”兩句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而“迷津欲有問”一句借用孔子使子路問津的典故表明了隱居與從政的矛盾心理。
三、分析意境型
提問方式:1.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意境指寄托詩人情感的意想(客觀景物)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聯想想象的境界。
答題步驟:
1.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
應抓住詩中主要的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想象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笨辦法:翻譯全詩。
2.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
一般用2個雙音節的詞概括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等。注意要準確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須答具體。如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示例] 試分析下面詩中畫眉鳥的形象。
畫眉鳥
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注:本詩為作者貶官外任時所作)
[參考答案] 詩歌描寫了一只畫眉鳥出籠后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形象。其中一、二兩句具體描寫畫眉鳥出籠后,自由自在地飛翔、無拘無束地歌唱的特點。其實畫眉鳥的形象就是擺脫了朝廷束縛后自由舒暢的詩人自身形象寫照。
四、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解答分析:
古詩特別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感情基調或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查出學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
[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參考答案] “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五、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1.這首詩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2.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藝術手法)。
3.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
解答分析:
表現手法——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
1.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
(1)直抒胸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的得開心顏!
(2)間接抒情
A.借景抒情(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
B.托物言志(虞世南《蟬》)
詩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來表達某種志向或情感,詩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蟬》“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詩中三四句借蟬聲遠傳的獨特感受,道出了蘊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從而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頌和高度自信。
C.托物寓理(朱熹《觀書偶感》)
D.借古諷今、懷古傷今等。
2.描寫手法
(1)襯托——正襯(李白《贈汪倫》)
反襯(動靜襯、聲寂襯、樂哀襯等)
以樂(哀)景寫哀(樂)情:如《謝亭送別》唐代謝諢“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上聯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2)聯想想象,也叫虛實結合
虛實結合的手法,可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望廬山瀑布》前三句描寫眼前所見,是實寫;第四句“疑是銀河落九天”,以銀河來比擬廬山瀑布,為虛寫。
(3)對比、白描(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田野無閑田,農夫皆餓死”)、動靜結合、欲揚先抑、欲抑先揚等。
3.修辭手法
(1)常見8種。
比喻為更形象生動(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擬人是把事物人格化(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反問為強調(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借代能以少勝多、化凡為奇(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夸張是為了強調和突出(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對偶是為了增強詩詞的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增強詩歌外在形式美(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用典
把作品所要抒發之感情暗寓于所用的典故史事,可收到言簡意賅的奇特效果①含蓄凝練,表意豐富,耐人尋味;②造成閱讀和理解上的困難。如“武陵人”、“廉頗老矣”、“青衫司馬”、“豆蔻詞工”、“封狼居胥”等。
4.多角度欣賞
有些詩詞從聽覺、觸覺、視覺等多方面渲染氣氛,豐富了詩文的內容。
答題步驟:
1.準確指出運用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
3.指出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示例] 試分析下面這首詩歌的表達技巧。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參考答案] 這首詩主要運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襯托的手法。其中三四兩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寫出了祠堂景色雖美,卻無人欣賞,以樂景寫哀情。“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一句用劉備三顧茅廬來襯托諸葛亮的杰出才能,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
六、分析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1.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什么特色?
2.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
3.請說說這首詩的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
該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求品味整首詩所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一般從下列詞語中選擇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淺顯、辭藻華麗、委婉含蓄、簡潔洗練、沉郁頓挫、渾厚雄壯、多用口語、明白如話等。分析語言特色,首先必須理解一些術語,如“清新”、“絢麗”、“明快”、“含蓄”、“簡潔”等。再熟悉一些著名詩人的語言特色,如陶淵明的平淡、李商隱的絢麗、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絕句的含蓄、賈島的簡潔等,了解這些對解題不無幫助。
答題步驟:
1.用1—2個4字詞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示例] 試分析下列這首詩語言上的特色。
長干曲四首(其一)
崔 顥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舟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參考答案] 這首詩歌的語言樸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處住,在橫塘,通過自問自答的對話形式,采用樸素的口頭語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個樸素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二: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于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后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第二種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詠物詩;托物寓理,如“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般是哲理詩。 描寫手法主要有:(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反襯又有動靜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聲寂襯,如“日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樂景襯哀情,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2)聯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如“野花留寶靨,碧草見羅裙”。(3)對比。(4)白描。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田野無閑田,農夫皆餓死”。 修辭手法在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有:(1)比興。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詠之物。(2)比喻。(3)擬人。(4)夸張。(5)雙關。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此外還有設問、反問、反語等。 答題步驟:(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第三種模式 分析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答題步驟:(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第四種模式 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其所有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第五種模式 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2002年高考題)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上一篇:《送魏二》《重送裴郎中貶吉州》閱讀答案對比賞析
下一篇:鄭谷《雪中偶題》閱讀答案
* 提升鑒賞古典詩詞的能力古典詩詞鑒賞題問答模式例析【考點】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A.詩歌大意——寫景狀物敘事B.揣摩形象——形象意象意境C.體會內涵——抒情言志寓理【試題特點】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