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詩鑒賞方法及代表詩賞析
送別詩
送別詩是抒發離別之情的詩歌。詩歌所表達的是送別時的離情別緒。正如江淹《別賦》所說:“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在中國古代詩歌中,作為至情至性的詩人,面臨與摯友分別時,心中會產生一種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國詩壇上,送別詩可以說是詩歌中重要題材之一。在閱讀和欣賞這類詩詞,要注意離別的場所、時間、人物以及抒情視角。可以說,這是閱讀與欣賞送別詩的關鍵。
送別詩在寫法上主要有借景抒情和因事抒情。前者就是借景物來烘托情感,后者就是借故事演繹來抒發情感(這主要體現在詞中)。其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兩種方式。
第一、直接抒情的
直接抒情又稱為直抒胸臆,即詩人或者詩中人物不借他人、他事、他物、他景為媒介,直接表露自己內心的喜怒哀樂的情感的一種抒情方法。如,唐詩人高適意境高遠的七絕《別董大》: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在詩歌中,詩人在最后兩句以豪邁的氣勢,開朗的胸襟,不但敘寫離情,而且主要在于激勵友人。可以說,詩人在凄清纏綿、低回留連,悲涼傷感的情調之外,給有人以積極的鼓勵,在鼓勵中抒發了離愁別緒。
第二、間接抒情的
所謂間接抒情,就是詩人將自己或者詩歌中人物的情感借依附于人、事、景、物、理,通過記人、敘事、狀物、寫景、說理抒發和表露的一種抒情方法。間接抒情又有多種形式。
1、以喻顯情的
如李白景象宏闊、別情深摯的七絕《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詩的后兩句看起來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又包含了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遠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失了,而李白還在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惟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誰又能說是單純寫景呢?這浩浩蕩蕩東去的一江春水,正是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詩人以水喻情,不但形象生動,而且意蘊深刻,給人無盡的回味。
2、借酒抒情的
酒在古代詩歌中是一種特殊抒情“物”。曹操就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詩句,李白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的詩句,蘇軾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詞句。可以說,就在中國古代文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抒情“物”。
飲酒送別源于古代的“祖道”儀式。所謂“祖道”就是通常說的“路祭”,即祭祀路神祈求平安。發展到后來,“祖”就逐漸被“餞”所取代。在詩歌中,“酒”是詩人生命的外在表現形式,詩是內核和本真。如,王維構思精巧、語言新鮮的七絕《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詩的一二句交待了送別時間、地點和環境氣氛后,接著三四句寫了宴會即將結束時對主人的勸酒辭。送別詩總要表現離別。朋友上路的時刻終于到來了,主客之間惜別之情在這一刻都到了頂點,詩人說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勸酒辭就表達了對朋友最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
3、借物表情的
借物表情就是借助某一物體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一種方法。這在古代詩歌中比比皆是。送別詩中常用“物”即審美意象主要有“長亭”、“楊柳”、“夕陽”、“酒”、“秋”等。如,杜牧的七絕《贈別·其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炬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這首詩歌的“蠟炬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描寫別情。然而,詩人沒有正面表現,而是撇開自己抽象的不舍之情,而把重心傾向在告別宴會上那燃燒的蠟燭。正如《詩歌藝術鑒賞》中所說:“詩人常帶著感傷的心情去看周圍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帶上了感傷的色彩。”這里,因為詩人以傷感而不舍的眼光看蠟燭,而蠟燭的“燭芯”變成了“惜別”之心,“燭淚”就是為男女主人公離別而傷心流淚。詩人借蠟燭這一意象,表達了坦率真摯、留戀纏綿的感情。
4、借景抒情的
在詩歌中,寫景不是僅僅為了展示景物形象,而是為了把詩人的情感和思想寄寓其中,所以,借景抒情就成為詩歌詞作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如,唐詩人劉長卿的五絕《送靈澈上人》: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
這首詩歌不僅以山水、人物、動人形成畫面,而且詩人以畫外的形象出現,使讀者回味不盡。可以說,詩人在作筆于實,虛處藏神中構成了一種閑淡的意境。特別是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鐘,觸動詩人的思緒,勾惹詩人的歸意。詩人在優美而自然的環境中寄托不遇而閑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
但要注意,送別詩因各人的情況不同,故送別詩所寫的具體內容及思想傾向往往有別。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送別詩是抒發離別之情的詩歌。詩歌所表達的是送別時的離情別緒。正如江淹《別賦》所說:“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在中國古代詩歌中,作為至情至性的詩人,面臨與摯友分別時,心中會產生一種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國詩壇上,送別詩可以說是詩歌中重要題材之一。在閱讀和欣賞這類詩詞,要注意離別的場所、時間、人物以及抒情視角。可以說,這是閱讀與欣賞送別詩的關鍵。
送別詩在寫法上主要有借景抒情和因事抒情。前者就是借景物來烘托情感,后者就是借故事演繹來抒發情感(這主要體現在詞中)。其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兩種方式。
第一、直接抒情的
直接抒情又稱為直抒胸臆,即詩人或者詩中人物不借他人、他事、他物、他景為媒介,直接表露自己內心的喜怒哀樂的情感的一種抒情方法。如,唐詩人高適意境高遠的七絕《別董大》: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在詩歌中,詩人在最后兩句以豪邁的氣勢,開朗的胸襟,不但敘寫離情,而且主要在于激勵友人。可以說,詩人在凄清纏綿、低回留連,悲涼傷感的情調之外,給有人以積極的鼓勵,在鼓勵中抒發了離愁別緒。
第二、間接抒情的
所謂間接抒情,就是詩人將自己或者詩歌中人物的情感借依附于人、事、景、物、理,通過記人、敘事、狀物、寫景、說理抒發和表露的一種抒情方法。間接抒情又有多種形式。
1、以喻顯情的
如李白景象宏闊、別情深摯的七絕《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詩的后兩句看起來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又包含了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遠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失了,而李白還在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惟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誰又能說是單純寫景呢?這浩浩蕩蕩東去的一江春水,正是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詩人以水喻情,不但形象生動,而且意蘊深刻,給人無盡的回味。
2、借酒抒情的
酒在古代詩歌中是一種特殊抒情“物”。曹操就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詩句,李白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的詩句,蘇軾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詞句。可以說,就在中國古代文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抒情“物”。
飲酒送別源于古代的“祖道”儀式。所謂“祖道”就是通常說的“路祭”,即祭祀路神祈求平安。發展到后來,“祖”就逐漸被“餞”所取代。在詩歌中,“酒”是詩人生命的外在表現形式,詩是內核和本真。如,王維構思精巧、語言新鮮的七絕《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詩的一二句交待了送別時間、地點和環境氣氛后,接著三四句寫了宴會即將結束時對主人的勸酒辭。送別詩總要表現離別。朋友上路的時刻終于到來了,主客之間惜別之情在這一刻都到了頂點,詩人說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勸酒辭就表達了對朋友最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
3、借物表情的
借物表情就是借助某一物體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一種方法。這在古代詩歌中比比皆是。送別詩中常用“物”即審美意象主要有“長亭”、“楊柳”、“夕陽”、“酒”、“秋”等。如,杜牧的七絕《贈別·其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炬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這首詩歌的“蠟炬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描寫別情。然而,詩人沒有正面表現,而是撇開自己抽象的不舍之情,而把重心傾向在告別宴會上那燃燒的蠟燭。正如《詩歌藝術鑒賞》中所說:“詩人常帶著感傷的心情去看周圍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帶上了感傷的色彩。”這里,因為詩人以傷感而不舍的眼光看蠟燭,而蠟燭的“燭芯”變成了“惜別”之心,“燭淚”就是為男女主人公離別而傷心流淚。詩人借蠟燭這一意象,表達了坦率真摯、留戀纏綿的感情。
4、借景抒情的
在詩歌中,寫景不是僅僅為了展示景物形象,而是為了把詩人的情感和思想寄寓其中,所以,借景抒情就成為詩歌詞作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如,唐詩人劉長卿的五絕《送靈澈上人》: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
這首詩歌不僅以山水、人物、動人形成畫面,而且詩人以畫外的形象出現,使讀者回味不盡。可以說,詩人在作筆于實,虛處藏神中構成了一種閑淡的意境。特別是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鐘,觸動詩人的思緒,勾惹詩人的歸意。詩人在優美而自然的環境中寄托不遇而閑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
但要注意,送別詩因各人的情況不同,故送別詩所寫的具體內容及思想傾向往往有別。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上一篇:貶謫詩答題方法與技巧--古詩歌鑒賞
下一篇:詩歌特點及鑒賞原則
* 送別詩送別詩是抒發離別之情的詩歌。詩歌所表達的是送別時的離情別緒。正如江淹《別賦》所說:“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在中國古代詩歌中,作為至情至性的詩人,面臨與摯友分別時,心中會產生一種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國詩壇上,送別詩可以說是詩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