貶謫詩答題方法與技巧--古詩歌鑒賞
貶謫詩
貶謫,古代官吏因過失或犯罪而被降職或流放到遠離京城的地方。
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都以做官為最高理想,即所謂“學而優則仕”。的確,“學而優則仕”是古代知識分子實現人生理想及價值的主要途徑,問題是,他們一旦靠讀書做上官以后,就進入到了沉浮的宦海之中,稍不留神就有遭遇貶謫的危險。于是,在歷史上,便有了一個特殊的文人群體,即在參與朝政中遭遇挫折而受到貶謫的官員。當然,貶官的情況千差萬別。有的被貶是為一己私欲,有的卻是心懷天下。就其結局而言,有的建功立業,得以光照史冊;有的吟詩作賦,在文壇永垂風流;有的則并不為人同情,從而被遺忘。貶官的遭遇,除了降職、貶逐前往荒遠之地外,不少人還經歷過囹圄之禍。
大唐時代,文人遭遇貶謫的現象十分普遍。貶謫詩人,來到窮荒僻遠的貶所,除了自然環境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貧乏而導致生活的格外艱難之外,更難承受的是心靈的孤獨。生長在北方的詩人,初到南方,因語言不通,常會導致與當地人的疏離和隔閡而,這種疏離和隔閡又會日益加深他們的孤獨感。柳宗元所謂“異服殊音不可親”,就典型地表現了這種心態。
作為貶謫者,他們又常常遭受社會的歧視、朋友的誤解、旁人的冷落和上司的壓迫,孤獨之外又有深重的屈辱感。他們原本有著強烈的進取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迫切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而隨著貶居時間的延長,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有限的生命時光在窮鄉僻壤中白白流逝,被社會拋棄以及生命被拘囚以至于漸趨荒廢的怨憤便會不斷強化。
于是,這些貶謫文人便將仕途的不幸轉化為文學精神的升華,把文學創作看成是他們生命的另一種存在形式,以此為動力而進行他們精神世界的定位與重建。
當然,不同的人格個性,面對生命的沉淪,所表現的抗爭精神又不一樣。所以以下,我將例舉幾個舉足輕重的唐代貶謫詩人,試論政治貶謫生活對他們精神思想以及文學創作所造成的影響。
一、李白:從狂放浪漫到悲憤不平
李白終生幻想施展抱負,干一番經天緯地的大事業,這在他的詩中隨處可見。他在《上李邕》一詩中說: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時人見我恒殊調,見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他以《莊子》里那攪動天海的大鵬自比,對自己的政治才能充滿自信,受到世人嘲笑,還以孔子“后生可畏”的話為自己辯解。
李白長于描繪祖國大好河山,他的這類詩同王維、孟浩然的詩格調不同,如果說王維、孟浩然的風景詩是細致入微的工筆畫,那么李白的風景詩則是飛動椽筆的大寫意。他常常不是作一草一木的刻畫,而是從宏觀攝取大自然的神韻。長江大河,巉巖峭壁,萬里風云,幽石古木,一到他筆下立刻飛動起來,為他所驅遣,創造出一個與造化同在的神話般的世界。如《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中寫廬山景色:
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這是多么宏大的氣勢!真可開拓讀者的心胸神臆,令人魂悸魄動,驚起長嗟。只有李白的胸懷才能裝下這樣的氣勢,只有李白的神筆才能寫出這樣的氣勢!
可是,自古才子皆恃才傲物,李白亦是如此。當時,朝廷昏庸,權貴糜爛,他的政治抱負根本無法實現。李白不滿這樣的處境,對腐朽權貴更是鄙視輕蔑、嬉笑怒罵,因此受到了朝廷中腐朽勢力的種種詆毀,終于被排擠離開長安。宦海的沉浮,仕途的失意,雖未能使懷著“上為王師,下為伯友”的李白去實現自己“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的偉大抱負,卻使他在詩歌的創作上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就在這一時期,他滿懷悲憤地寫出了一系列揭露唐朝統治階級的黑暗,表達拯物濟世理想和反對黑暗現實、蔑視權貴的驚世之作。《蜀道難》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之一: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安史之亂期間,李白又因曾為永王李璘幕僚,受璘敗牽累,以“附逆”罪名流放夜郎。李白貶謫夜郎,雖避免了在戰火中的顛沛流離,卻也經歷了一場輾轉三千里,奔波勞累,餐風露宿之苦。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而夜郎的山水沉默無語,只將那一聲來自山腹深處的太息淹沒于長箐溝壑之中。風生水起,紫煙沖天。詩教之風,從此便深植于青翠如云的山巒,浩瀚如海的山浪之中了。一曲“夜郎天外怨寓居,明月樓中音信疏”,一支“拔劍擊前柱,悲歌難重論”;一首“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自此,李白徹底與政治絕緣。
二、王昌齡:從雄渾高遠到清逸明麗
王昌齡早年多寫邊塞詩,反映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篇篇是神品,首首是戰歌。尤其是王《出塞二首》(其一)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更被人們譽之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全詩的主調,是最末一句表現出來的衛國豪情,悲壯渾成,給人以大氣磅礴之感。詩人從秦漢的明月關山落筆,上下千年,同此悲壯,萬里征人,迄無還日,不僅寫出了沉思歷史時對勇于獻身邊關者的同情和民族自豪感,還隱含著對現實中將非其人的諷刺。如此豐富的內容和深厚的情感,壓縮在短短四句詩中,意脈細密曲折而情氣疏宕俊爽,堪稱大手筆。
昌齡和李白、孟浩然既然都是好友,歷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以王昌齡肯定也是個不拘于世俗、特立特行的人,在當時也是毀謗多招。王昌齡在長期的貶謫中,雖有凄清幽怨之情,但由于對忠信節義操守的信奉,對入世功業的堅執,以及對大道玄化的體認和世外境界的向往,使他不斷地化解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從而心態變得開朗而豁達,自信而超越,深情而飄逸。如《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其一: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借送親友以自寫胸臆,用“冰心在玉壺”自喻高潔,意蘊含蓄而風調清剛,而在唐代贈答詩中獨創靈境,卓然一家。
三、韓愈:從劍拔弩張到寂寞悲涼
韓愈的仕途是不順的,他四次應試方才取得入仕的資格,求官幾乎近十年,卻無一官半職,后值右升,幾起幾落,才得任刑部侍郎。
按理說他應萬分珍惜,小心謹慎少逆龍顏,但他一心為國為君“除弊事”,文章寫得針鋒相對、劍拔弩張,不管頭上烏紗是否保得住,也不管項上腦袋是否有危險,終于犯了人主之怒,被貶為潮州刺史。
韓愈一生用世心甚切,是非觀念極強,性格木訥剛直,昂然不肯少屈。元和十四年正月,唐憲宗命宦官從鳳翔府法門寺塔中將所謂的釋迦文佛的一節指骨迎入宮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廟,要官民敬香禮拜。韓愈看到這種信佛行為,便寫了一篇《論佛骨表》,勸諫阻止唐憲宗,指出信佛對國家無益,而且自東漢以來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結果觸怒了唐憲宗,韓愈幾乎被處死。經裴度等人說情,最后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責求即日上道。潮州在廣東東部,距離當時的京師長安有八千里之遙。韓愈只身一人,倉促上路。走到藍田關口時,他的侄孫韓湘匆匆趕來,來陪伴這孤苦的老人。韓愈于是寫下了這首詩,悲歌當哭,送給侄孫韓湘。貶謫到潮州,對韓愈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那是何等的大起大落,更何況左遷途中還死了一個女兒。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地寫下名篇《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 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奏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邊。
“家何在”、“馬不前”六字,流露出的是怎樣的英雄失路之悲?末句“好收吾骨瘴江邊”更是向侄孫交代后事,進一步吐露了凄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此外,韓愈還作有一首七言絕句《湘中》,寫的是“猿愁魚踴水翻波,自古流傳是汨羅。蘋藻滿盤無處奠,空聞漁父扣舷歌。”自從漢代賈誼被貶長沙寫了《吊屈原賦》之后,憑借吊祭屈原來寄托失意之感,就成了遷謫詩中常見的手法。韓愈此詩別具匠心,不寫憑吊,反倒寫無處祭奠;典故也不直接用,象末句“漁父”幾乎看不出在用典。全詩以神秘空靈的意境烘托心頭的迷惘惆悵,這就更深刻地表現了世無知音的寂寞和悲涼。
四、柳宗元、劉禹錫:一生貶謫
永貞元年(805年)正月,唐順宗李誦即位,他在東宮20年,比較關心朝政,從旁觀者的角度對唐朝政治的黑暗有深切的認識,即位后就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進行改革。他們和劉禹錫、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劉柳”為核心的革新派勢力集團。他們維護統一,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反對宦官專權。但革新遭到了掌握實權的宦官們的抵制,憲宗即位后,革新派紛紛被貶斥,王叔文被貶為渝州司馬,第二年被賜死。王伾貶為開州(四川開縣)司馬,不久病死。其余柳宗元、劉禹錫等六人都被貶為邊遠州的司馬。
柳宗元與劉禹錫的政治遭遇十分近似,他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窮僻荒遠的貶所度過的,但兩人的思想性格卻有著明顯的差異。二人雖同經憂患,但劉禹錫仍然保持著倔強剛猛之氣,對時弊的譏彈,對新貴的嘲諷,以及傲視困苦的昂揚奮進,雖然使他屢受打擊,但畢竟令心中的郁結獲得宣泄與超越。柳宗元的性格比較沉郁,而對社會人事的深思敏悟,又加深了他這種性格氣質,他只能將感憤時事、自傷身世的激切與愁苦,寄托在孤傲高潔、幽峭孤直的懷抱中,但是他對那場導致自己終身沉淪的政治悲劇始終難以忘懷,因而很難超拔出來。
(一)柳宗元的怨懟忿憤
柳詩描寫其貶謫中的痛苦,讀來很令人震撼,如《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亂覘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藶墻。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詩中以“驚風”“密雨”刻畫憂患煎迫之狀十分傳神,這兩句既可以象征險惡的政治環境,也深刻地傳達了詩人飽受驚懼的心情,而“嶺樹”一聯則描繪出遠貶蠻荒之地的凄涼孤獨。全詩被凄風苦雨、蕭騷不寧的氣氛所籠罩,傳達出內心的“茫茫愁思”。確如沈德潛所說:“柳詩長于哀怨,得騷之余意。”
(二)劉禹錫的豁達明快
白居易給劉禹錫的贈詩中有“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相蹉跎”之句,他認為同僚大都得以升遷,只有劉禹錫在荒寂的和州空耗光陰。顯然,他是在為劉禹錫不平,正如他在詩中所說:“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大多。”對此,劉禹錫自己卻豁達得多,他在酬詩中樂觀地寫道: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沉舟”、“病樹”,以物喻己,是他人生概括的兩個物象,但詩句中卻沒有表露出怨尤,反而是在勸慰白居易不必為自己的人生失意和仕程失意介懷,表現為一種世事變遷和宦途謫升的豁達開朗,也一如他詩中所云,沉舟之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萌春。二十余年的謫居生活,并沒有讓他消沉頹傷,那是因為他親歷了人世榮辱、目睹他人宦海沉浮后早已寵辱不驚。
永貞遭貶對于劉禹錫的打擊可謂是致命的,他有一百條理由怨恨、沉淪或遁世,但是詩人沒有被擊倒。他沒有以淚洗面,灰心喪志,也沒有隱逸江湖,傲嘯林泉,更沒有留連詩酒,嘲風弄月,甚至沒有停留于呼冤叫屈,傾泄激憤,而是以豪邁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有悲而不哀,有怨而無悔,絕不沉淪,絕不頹廢。在貶謫的詩文里,他寄情的山水是明麗清新的,他縱目洞庭,看到的是“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劉禹錫不僅以巴山楚水二十三年的時間,刷新了中國文人遭貶期限的最高記錄,而且以豪邁樂觀的精神,創造了貶謫詩歌豪壯勁健的嶄新風貌,打破了貶謫文學沉湎于幽怨、孤憤的套數,開辟了貶謫詩歌寫作的新路徑。
貶謫對士人來說絕對是一場政治悲劇,心難免被莫名的悲涼哀傷籠罩。著名文人上官儀、李嶠、蘇味道、宋之問、柳宗元、李德裕等都是經不起生活和心靈的雙重磨難,在南方貶所赍志而歿的。就連平日里傲骨錚錚、豪氣萬丈的李白,一旦長流夜郎也變成了“愿結九江流,添成萬行淚”的低徊。至于韓愈,更是一貶而準備就死,囑侄孫“好收吾骨瘴江邊”,只是一片凄楚。早年抨擊權豪最切,“惟歌生民病”的白居易,一經貶謫,便已“面上消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躲到廬山與僧人結社唱和,詩酒度日去了。
可見,貶謫之于唐代文人,無異于滅頂之災。要在如此巨大的生活落差中經受住生命和心靈的磨難,保持平衡樂觀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精神,是非常困難的。因此,絕大多數的唐代遷謫文學作品,仍然是以“怨憤”為基調的,大體上都是凄怨的傾訴或激憤的抗爭。
花無百日紅,人無百日好。 再美的花經風雨都要凋零。古代讀書人十年寒窗苦讀,追求的是“學而優則仕”,但又有幾人仕途上始終春風得意呢? “詩人少達而多窮”,好在詩窮而后工, “世所傳詩者,多出于古窮人之辭也” (歐陽修《梅圣俞詩集序》) 。
貶謫詩人分類
我們所接觸到的貶謫詩人,屈原、柳宗元屬于一類,他們個人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幾乎承受不了被貶的打擊,缺乏逆境適應能力,心情抑郁、悲傷。其他如著名文人上官儀、李嶠、蘇味道、宋之問、李德裕等都是經不起生活和心靈的雙重磨難,在南方貶所赍志而歿的。
劉禹錫,蘇軾為一派,他們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沒有被貶斥擊倒,表現出曠達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劉禹錫被貶后還能在《秋詞》中唱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勵志高歌,表現出對人生得失的超然態度。蘇軾也是如此,在蘇軾的詞中總有一個“從想不開到想開了”的過程,仔細看看他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赤壁賦》,都是這么個思路。一開始憂憤難解,輾轉難眠,而后來見到了一個優美的景物,受到感染,擯棄了一切塵累,恢復了內心的淡泊與寧靜。
結合有關詩句,談談貶謫詩中會出現哪些常見的意象?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蘇軾《水調歌頭》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白居易《琵琶行》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
“關門不鎖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 ——李涉《再宿武關》
“澹澹長江水,悠悠遠客情。” ——韋承慶《南行別弟 》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張九齡《感遇(其七)》
江水:象征詩人的滿腹愁緒,或對年華流逝、 歷史變遷的感慨。
歸雁:重回故土或京城的愿望。
香草、柑橘:象征人們的高潔品質。
風霜 雨雪 夕陽 鷓鴣 落葉 孤燈……
貶謫詩中,詩人一般會抒發什么樣的情感?
1、英雄末路之哭 2、忠而被貶之憤(憤世嫉 俗、諷刺黑暗現實)
3、壯志難酬之悵 4、生不逢時之嘆
5、羈旅行役之苦 6、思鄉懷歸之念
7、豁達淡泊之情
貶謫詩中會出現哪些表現手法
①貶官士人出于自身特殊的處境考慮,貶官文學多采取比興手法,曲折地表現自己的情志。如以男女之愛喻君臣之情,善寫香草,美人之類,以屈原為代表。
②借景抒情“驚風亂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墻”詩人不露聲色地于景物描繪中抒寫身世之感,語意雙關暗含感慨仕途風波險惡之意。
③詠史抒懷。被貶后,他們從歷史中尋找古人的故事,借詠史懷古,委婉表達自己的心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中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借周瑜的故事抒發自己政途失意的悲傷,和渴望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
④有感于今昔身份的變化、處境的反差,貶官文學多用對比手法。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朝”奏 “夕”貶,一日之間命運發生急劇變化。悲憤之情寓含其中。
⑤貶官文學言將盡時常常忍不住直抒胸臆。
鞏固訓練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⑴作者為什么會被“左遷”?
“除弊事” 歷史背景:
元和十四年,唐憲宗要“迎佛骨入大內”,韓愈上《論佛骨表》勸諫,認為迎奉佛骨是“傷風敗俗、傳笑四方”的丑事,結果觸怒了唐憲宗,幸得好友裴度、崔群鼎力營救,才得以免死,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
⑵被左遷后的態度如何?
“豈將衰朽惜殘年”—— 肯,豈肯之意。衰朽指衰老,惜殘年“珍惜年老的生命”。全句意“怎能因衰老而珍惜我年老的生命”,反問語氣強調作者堅定的態度: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仍堅持己見,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⑶“藍關”是怎樣的一個地方?
“云橫秦嶺”“雪擁藍關”,說明藍關地偏路險,環境寒冷,路途艱難。
⑷作者要給他的侄孫說什么?為什么要這樣說?
“好收吾骨瘴江邊” 瘴江邊指潮州的江邊。當時嶺南一帶的河流多有瘴氣,故稱瘴江邊。瘴氣是一種惡性瘧疾的傳染病。韓愈料知此去兇多吉少,要求韓湘安排后事。心情抑郁,悲憤到了極點。
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與“夕貶”、“九重天”與“路八千”形成鮮明對比,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詩人命運的急劇變化,其中蘊含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朝奏”,點名獲罪的原因是“自取”,是盡職盡責;“路八千”指出貶所的遙遠偏僻。這兩句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貶的怨憤,也含蓄地表現了他剛直不阿、堅持真理的倔強性格。
2.第六句“雪擁藍關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與心中情的完美統一。請你對此評價加以分析。
答:“藍關”關山險惡,歸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馬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現了詩人對親人、對國都的眷顧與依戀。這句借景抒情,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
3、清人紀曉嵐認為此詩“語極凄切,卻不衰颯”,談談你的看法。
“朝奏夕貶”,“路八千”,“衰朽殘年”,“家何在”,“馬不前”,“好收吾骨瘴江邊”,用語都是極為凄切的。但詩人的情感并不衰颯。
詩中融入了詩人慷慨激昂、剛直不阿的情感;同時在寫景抒情上,“云橫雪擁”,境界雄渾,氣勢磅礴,具有撼動人心的力量。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樓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亂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墻。
嶺樹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腸。共來百越文身地, 猶自音書滯一鄉!
1、《登柳州城樓》詩眼 ,作者為什么而愁?
愁思
①連遭貶謫(注釋1背景介紹,知人論世)
②柳州偏僻荒涼。從“城上高樓接大荒”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等詩句中可看出,那兒山嶺重疊、江流迂回,一片荒蠻之地。
③景哀使心情更遭。“驚風亂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墻”,風急雨驟,摧殘芙蓉薜荔,殘酷無情。
④望不見朋友,也通不了音信,無法相互慰藉,心情更加愁苦抑郁。
2、唐代韓、柳齊名,皆遭屏逐,留下貶謫詩。比較《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兩首貶謫詩在思想感情上的差異。
柳詩主要通過對哀苦景色的鋪敘,表達自己遭貶后哀怨孤獨悲涼的情感。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是韓愈在離京去貶所的路途中藍關時寫的,藍關距京師不遠,此時詩人的怨憤尚未平息。此次為朝廷革除弊政,但皇帝不察忠心,幾至殺身,因此詩歌充滿不平之氣,有一種“忠犯人主之怒”的豪氣充斥在詩歌中。
昌黎《藍關》詩,見忠憤之氣,子厚柳州詩,多哀怨之音。 ——俞陛云《詩境淺說》
舟中讀元九詩
白居易
把君詩卷燈前讀, 詩盡燈殘天未明。
眼痛滅燈猶暗坐, 逆風吹浪打船聲。
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元稹
殘燈無焰影幢幢, 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注釋】⑴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⑵幢幢(chuáng):燈影昏暗搖曳之狀。
18、兩首詩內容相近,都 。
19、在寫法上,白詩純用白描手法,而元詩則 。
兩詩都寫了“殘燈”和“風”,白詩是客觀描寫,
而元詩 。
20、兩首詩的第三句同寫詩人在病痛之中都是傳神之筆。白詩寫“眼痛滅燈猶暗坐”,寫出了詩人讀完元稹的詩,勾起對好友的思念與關懷,以至不能入睡的情形。而元詩寫“垂死病中驚坐起”, 。
參考答案:
18、兩首詩內容相近,都描寫詩人懷念朋友,孤燈獨坐,夜不能寐的情景,抒發了一種凄苦悲涼的感情。
19、在寫法上,白詩純用白描手法,而元詩則富于變化,情景交融;兩詩都寫了“殘燈”和“風”,白詩是客觀描寫,而元詩只是寫主觀的感受。
20、兩首詩的第三句同寫詩人在病痛之中都是傳神之筆。白詩寫“眼痛滅燈猶暗坐”,寫出了詩人讀完元稹的詩,勾起對好友的思念與關懷,以至不能入睡的情形。而元詩寫“垂死病中驚坐起”,惟妙惟肖地摹寫出詩人初次聽到白居易被貶謫,出乎意料陡然震驚神態。
鵲橋仙 夜聞杜鵑 陸游
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注]:陸游四十歲來夔州任通判,途中作詩道:“四方男兒事,不敢恨飄零”.兩年后到 南鄭的王炎幕府里贊襄軍 事,使他得以親臨前線,心情十分振奮.這時他覺得王師北定中原有日.可只半年 多,王炎幕府解散.以后 他播遷于西川各地,無路請纓,沉淪下僚,直到離蜀東歸。
1、“茅檐人靜,蓬窗燈暗”一句在詞中渲染了一種什么氣氛?(2分)
2、上面這首詞運用了 的手法, 。請結合詞作及背景資料對此進行鑒賞。(4分)
1、渲染了蕭條寂寥憂愁的氣氛。
2、杜鵑的啼鳴往往給人以凄婉動人的聯想。詩人的人生歷程在經歷了從躊躇滿志到失意孤獨的過程之后,杜鵑的啼鳴更能引起詩人愁苦寂寥之情。
作者把自己比成一只“悲鳥”,由杜鵑起興,借物寓意,“況半世、飄然羈旅”,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的失落和對時局的憂慮.。
貶謫,古代官吏因過失或犯罪而被降職或流放到遠離京城的地方。
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都以做官為最高理想,即所謂“學而優則仕”。的確,“學而優則仕”是古代知識分子實現人生理想及價值的主要途徑,問題是,他們一旦靠讀書做上官以后,就進入到了沉浮的宦海之中,稍不留神就有遭遇貶謫的危險。于是,在歷史上,便有了一個特殊的文人群體,即在參與朝政中遭遇挫折而受到貶謫的官員。當然,貶官的情況千差萬別。有的被貶是為一己私欲,有的卻是心懷天下。就其結局而言,有的建功立業,得以光照史冊;有的吟詩作賦,在文壇永垂風流;有的則并不為人同情,從而被遺忘。貶官的遭遇,除了降職、貶逐前往荒遠之地外,不少人還經歷過囹圄之禍。
大唐時代,文人遭遇貶謫的現象十分普遍。貶謫詩人,來到窮荒僻遠的貶所,除了自然環境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貧乏而導致生活的格外艱難之外,更難承受的是心靈的孤獨。生長在北方的詩人,初到南方,因語言不通,常會導致與當地人的疏離和隔閡而,這種疏離和隔閡又會日益加深他們的孤獨感。柳宗元所謂“異服殊音不可親”,就典型地表現了這種心態。
作為貶謫者,他們又常常遭受社會的歧視、朋友的誤解、旁人的冷落和上司的壓迫,孤獨之外又有深重的屈辱感。他們原本有著強烈的進取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迫切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而隨著貶居時間的延長,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有限的生命時光在窮鄉僻壤中白白流逝,被社會拋棄以及生命被拘囚以至于漸趨荒廢的怨憤便會不斷強化。
于是,這些貶謫文人便將仕途的不幸轉化為文學精神的升華,把文學創作看成是他們生命的另一種存在形式,以此為動力而進行他們精神世界的定位與重建。
當然,不同的人格個性,面對生命的沉淪,所表現的抗爭精神又不一樣。所以以下,我將例舉幾個舉足輕重的唐代貶謫詩人,試論政治貶謫生活對他們精神思想以及文學創作所造成的影響。
一、李白:從狂放浪漫到悲憤不平
李白終生幻想施展抱負,干一番經天緯地的大事業,這在他的詩中隨處可見。他在《上李邕》一詩中說: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時人見我恒殊調,見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他以《莊子》里那攪動天海的大鵬自比,對自己的政治才能充滿自信,受到世人嘲笑,還以孔子“后生可畏”的話為自己辯解。
李白長于描繪祖國大好河山,他的這類詩同王維、孟浩然的詩格調不同,如果說王維、孟浩然的風景詩是細致入微的工筆畫,那么李白的風景詩則是飛動椽筆的大寫意。他常常不是作一草一木的刻畫,而是從宏觀攝取大自然的神韻。長江大河,巉巖峭壁,萬里風云,幽石古木,一到他筆下立刻飛動起來,為他所驅遣,創造出一個與造化同在的神話般的世界。如《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中寫廬山景色:
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這是多么宏大的氣勢!真可開拓讀者的心胸神臆,令人魂悸魄動,驚起長嗟。只有李白的胸懷才能裝下這樣的氣勢,只有李白的神筆才能寫出這樣的氣勢!
可是,自古才子皆恃才傲物,李白亦是如此。當時,朝廷昏庸,權貴糜爛,他的政治抱負根本無法實現。李白不滿這樣的處境,對腐朽權貴更是鄙視輕蔑、嬉笑怒罵,因此受到了朝廷中腐朽勢力的種種詆毀,終于被排擠離開長安。宦海的沉浮,仕途的失意,雖未能使懷著“上為王師,下為伯友”的李白去實現自己“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的偉大抱負,卻使他在詩歌的創作上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就在這一時期,他滿懷悲憤地寫出了一系列揭露唐朝統治階級的黑暗,表達拯物濟世理想和反對黑暗現實、蔑視權貴的驚世之作。《蜀道難》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之一: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安史之亂期間,李白又因曾為永王李璘幕僚,受璘敗牽累,以“附逆”罪名流放夜郎。李白貶謫夜郎,雖避免了在戰火中的顛沛流離,卻也經歷了一場輾轉三千里,奔波勞累,餐風露宿之苦。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而夜郎的山水沉默無語,只將那一聲來自山腹深處的太息淹沒于長箐溝壑之中。風生水起,紫煙沖天。詩教之風,從此便深植于青翠如云的山巒,浩瀚如海的山浪之中了。一曲“夜郎天外怨寓居,明月樓中音信疏”,一支“拔劍擊前柱,悲歌難重論”;一首“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自此,李白徹底與政治絕緣。
二、王昌齡:從雄渾高遠到清逸明麗
王昌齡早年多寫邊塞詩,反映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篇篇是神品,首首是戰歌。尤其是王《出塞二首》(其一)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更被人們譽之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全詩的主調,是最末一句表現出來的衛國豪情,悲壯渾成,給人以大氣磅礴之感。詩人從秦漢的明月關山落筆,上下千年,同此悲壯,萬里征人,迄無還日,不僅寫出了沉思歷史時對勇于獻身邊關者的同情和民族自豪感,還隱含著對現實中將非其人的諷刺。如此豐富的內容和深厚的情感,壓縮在短短四句詩中,意脈細密曲折而情氣疏宕俊爽,堪稱大手筆。
昌齡和李白、孟浩然既然都是好友,歷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以王昌齡肯定也是個不拘于世俗、特立特行的人,在當時也是毀謗多招。王昌齡在長期的貶謫中,雖有凄清幽怨之情,但由于對忠信節義操守的信奉,對入世功業的堅執,以及對大道玄化的體認和世外境界的向往,使他不斷地化解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從而心態變得開朗而豁達,自信而超越,深情而飄逸。如《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其一: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借送親友以自寫胸臆,用“冰心在玉壺”自喻高潔,意蘊含蓄而風調清剛,而在唐代贈答詩中獨創靈境,卓然一家。
三、韓愈:從劍拔弩張到寂寞悲涼
韓愈的仕途是不順的,他四次應試方才取得入仕的資格,求官幾乎近十年,卻無一官半職,后值右升,幾起幾落,才得任刑部侍郎。
按理說他應萬分珍惜,小心謹慎少逆龍顏,但他一心為國為君“除弊事”,文章寫得針鋒相對、劍拔弩張,不管頭上烏紗是否保得住,也不管項上腦袋是否有危險,終于犯了人主之怒,被貶為潮州刺史。
韓愈一生用世心甚切,是非觀念極強,性格木訥剛直,昂然不肯少屈。元和十四年正月,唐憲宗命宦官從鳳翔府法門寺塔中將所謂的釋迦文佛的一節指骨迎入宮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廟,要官民敬香禮拜。韓愈看到這種信佛行為,便寫了一篇《論佛骨表》,勸諫阻止唐憲宗,指出信佛對國家無益,而且自東漢以來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結果觸怒了唐憲宗,韓愈幾乎被處死。經裴度等人說情,最后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責求即日上道。潮州在廣東東部,距離當時的京師長安有八千里之遙。韓愈只身一人,倉促上路。走到藍田關口時,他的侄孫韓湘匆匆趕來,來陪伴這孤苦的老人。韓愈于是寫下了這首詩,悲歌當哭,送給侄孫韓湘。貶謫到潮州,對韓愈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那是何等的大起大落,更何況左遷途中還死了一個女兒。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地寫下名篇《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 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奏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邊。
“家何在”、“馬不前”六字,流露出的是怎樣的英雄失路之悲?末句“好收吾骨瘴江邊”更是向侄孫交代后事,進一步吐露了凄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此外,韓愈還作有一首七言絕句《湘中》,寫的是“猿愁魚踴水翻波,自古流傳是汨羅。蘋藻滿盤無處奠,空聞漁父扣舷歌。”自從漢代賈誼被貶長沙寫了《吊屈原賦》之后,憑借吊祭屈原來寄托失意之感,就成了遷謫詩中常見的手法。韓愈此詩別具匠心,不寫憑吊,反倒寫無處祭奠;典故也不直接用,象末句“漁父”幾乎看不出在用典。全詩以神秘空靈的意境烘托心頭的迷惘惆悵,這就更深刻地表現了世無知音的寂寞和悲涼。
四、柳宗元、劉禹錫:一生貶謫
永貞元年(805年)正月,唐順宗李誦即位,他在東宮20年,比較關心朝政,從旁觀者的角度對唐朝政治的黑暗有深切的認識,即位后就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進行改革。他們和劉禹錫、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劉柳”為核心的革新派勢力集團。他們維護統一,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反對宦官專權。但革新遭到了掌握實權的宦官們的抵制,憲宗即位后,革新派紛紛被貶斥,王叔文被貶為渝州司馬,第二年被賜死。王伾貶為開州(四川開縣)司馬,不久病死。其余柳宗元、劉禹錫等六人都被貶為邊遠州的司馬。
柳宗元與劉禹錫的政治遭遇十分近似,他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窮僻荒遠的貶所度過的,但兩人的思想性格卻有著明顯的差異。二人雖同經憂患,但劉禹錫仍然保持著倔強剛猛之氣,對時弊的譏彈,對新貴的嘲諷,以及傲視困苦的昂揚奮進,雖然使他屢受打擊,但畢竟令心中的郁結獲得宣泄與超越。柳宗元的性格比較沉郁,而對社會人事的深思敏悟,又加深了他這種性格氣質,他只能將感憤時事、自傷身世的激切與愁苦,寄托在孤傲高潔、幽峭孤直的懷抱中,但是他對那場導致自己終身沉淪的政治悲劇始終難以忘懷,因而很難超拔出來。
(一)柳宗元的怨懟忿憤
柳詩描寫其貶謫中的痛苦,讀來很令人震撼,如《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亂覘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藶墻。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詩中以“驚風”“密雨”刻畫憂患煎迫之狀十分傳神,這兩句既可以象征險惡的政治環境,也深刻地傳達了詩人飽受驚懼的心情,而“嶺樹”一聯則描繪出遠貶蠻荒之地的凄涼孤獨。全詩被凄風苦雨、蕭騷不寧的氣氛所籠罩,傳達出內心的“茫茫愁思”。確如沈德潛所說:“柳詩長于哀怨,得騷之余意。”
(二)劉禹錫的豁達明快
白居易給劉禹錫的贈詩中有“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相蹉跎”之句,他認為同僚大都得以升遷,只有劉禹錫在荒寂的和州空耗光陰。顯然,他是在為劉禹錫不平,正如他在詩中所說:“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大多。”對此,劉禹錫自己卻豁達得多,他在酬詩中樂觀地寫道: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沉舟”、“病樹”,以物喻己,是他人生概括的兩個物象,但詩句中卻沒有表露出怨尤,反而是在勸慰白居易不必為自己的人生失意和仕程失意介懷,表現為一種世事變遷和宦途謫升的豁達開朗,也一如他詩中所云,沉舟之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萌春。二十余年的謫居生活,并沒有讓他消沉頹傷,那是因為他親歷了人世榮辱、目睹他人宦海沉浮后早已寵辱不驚。
永貞遭貶對于劉禹錫的打擊可謂是致命的,他有一百條理由怨恨、沉淪或遁世,但是詩人沒有被擊倒。他沒有以淚洗面,灰心喪志,也沒有隱逸江湖,傲嘯林泉,更沒有留連詩酒,嘲風弄月,甚至沒有停留于呼冤叫屈,傾泄激憤,而是以豪邁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有悲而不哀,有怨而無悔,絕不沉淪,絕不頹廢。在貶謫的詩文里,他寄情的山水是明麗清新的,他縱目洞庭,看到的是“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劉禹錫不僅以巴山楚水二十三年的時間,刷新了中國文人遭貶期限的最高記錄,而且以豪邁樂觀的精神,創造了貶謫詩歌豪壯勁健的嶄新風貌,打破了貶謫文學沉湎于幽怨、孤憤的套數,開辟了貶謫詩歌寫作的新路徑。
貶謫對士人來說絕對是一場政治悲劇,心難免被莫名的悲涼哀傷籠罩。著名文人上官儀、李嶠、蘇味道、宋之問、柳宗元、李德裕等都是經不起生活和心靈的雙重磨難,在南方貶所赍志而歿的。就連平日里傲骨錚錚、豪氣萬丈的李白,一旦長流夜郎也變成了“愿結九江流,添成萬行淚”的低徊。至于韓愈,更是一貶而準備就死,囑侄孫“好收吾骨瘴江邊”,只是一片凄楚。早年抨擊權豪最切,“惟歌生民病”的白居易,一經貶謫,便已“面上消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躲到廬山與僧人結社唱和,詩酒度日去了。
可見,貶謫之于唐代文人,無異于滅頂之災。要在如此巨大的生活落差中經受住生命和心靈的磨難,保持平衡樂觀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精神,是非常困難的。因此,絕大多數的唐代遷謫文學作品,仍然是以“怨憤”為基調的,大體上都是凄怨的傾訴或激憤的抗爭。
花無百日紅,人無百日好。 再美的花經風雨都要凋零。古代讀書人十年寒窗苦讀,追求的是“學而優則仕”,但又有幾人仕途上始終春風得意呢? “詩人少達而多窮”,好在詩窮而后工, “世所傳詩者,多出于古窮人之辭也” (歐陽修《梅圣俞詩集序》) 。
貶謫詩人分類
我們所接觸到的貶謫詩人,屈原、柳宗元屬于一類,他們個人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幾乎承受不了被貶的打擊,缺乏逆境適應能力,心情抑郁、悲傷。其他如著名文人上官儀、李嶠、蘇味道、宋之問、李德裕等都是經不起生活和心靈的雙重磨難,在南方貶所赍志而歿的。
劉禹錫,蘇軾為一派,他們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沒有被貶斥擊倒,表現出曠達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劉禹錫被貶后還能在《秋詞》中唱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勵志高歌,表現出對人生得失的超然態度。蘇軾也是如此,在蘇軾的詞中總有一個“從想不開到想開了”的過程,仔細看看他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赤壁賦》,都是這么個思路。一開始憂憤難解,輾轉難眠,而后來見到了一個優美的景物,受到感染,擯棄了一切塵累,恢復了內心的淡泊與寧靜。
結合有關詩句,談談貶謫詩中會出現哪些常見的意象?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蘇軾《水調歌頭》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白居易《琵琶行》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
“關門不鎖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 ——李涉《再宿武關》
“澹澹長江水,悠悠遠客情。” ——韋承慶《南行別弟 》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張九齡《感遇(其七)》
江水:象征詩人的滿腹愁緒,或對年華流逝、 歷史變遷的感慨。
歸雁:重回故土或京城的愿望。
香草、柑橘:象征人們的高潔品質。
風霜 雨雪 夕陽 鷓鴣 落葉 孤燈……
貶謫詩中,詩人一般會抒發什么樣的情感?
1、英雄末路之哭 2、忠而被貶之憤(憤世嫉 俗、諷刺黑暗現實)
3、壯志難酬之悵 4、生不逢時之嘆
5、羈旅行役之苦 6、思鄉懷歸之念
7、豁達淡泊之情
貶謫詩中會出現哪些表現手法
①貶官士人出于自身特殊的處境考慮,貶官文學多采取比興手法,曲折地表現自己的情志。如以男女之愛喻君臣之情,善寫香草,美人之類,以屈原為代表。
②借景抒情“驚風亂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墻”詩人不露聲色地于景物描繪中抒寫身世之感,語意雙關暗含感慨仕途風波險惡之意。
③詠史抒懷。被貶后,他們從歷史中尋找古人的故事,借詠史懷古,委婉表達自己的心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中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借周瑜的故事抒發自己政途失意的悲傷,和渴望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
④有感于今昔身份的變化、處境的反差,貶官文學多用對比手法。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朝”奏 “夕”貶,一日之間命運發生急劇變化。悲憤之情寓含其中。
⑤貶官文學言將盡時常常忍不住直抒胸臆。
鞏固訓練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⑴作者為什么會被“左遷”?
“除弊事” 歷史背景:
元和十四年,唐憲宗要“迎佛骨入大內”,韓愈上《論佛骨表》勸諫,認為迎奉佛骨是“傷風敗俗、傳笑四方”的丑事,結果觸怒了唐憲宗,幸得好友裴度、崔群鼎力營救,才得以免死,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
⑵被左遷后的態度如何?
“豈將衰朽惜殘年”—— 肯,豈肯之意。衰朽指衰老,惜殘年“珍惜年老的生命”。全句意“怎能因衰老而珍惜我年老的生命”,反問語氣強調作者堅定的態度: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仍堅持己見,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⑶“藍關”是怎樣的一個地方?
“云橫秦嶺”“雪擁藍關”,說明藍關地偏路險,環境寒冷,路途艱難。
⑷作者要給他的侄孫說什么?為什么要這樣說?
“好收吾骨瘴江邊” 瘴江邊指潮州的江邊。當時嶺南一帶的河流多有瘴氣,故稱瘴江邊。瘴氣是一種惡性瘧疾的傳染病。韓愈料知此去兇多吉少,要求韓湘安排后事。心情抑郁,悲憤到了極點。
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與“夕貶”、“九重天”與“路八千”形成鮮明對比,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詩人命運的急劇變化,其中蘊含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朝奏”,點名獲罪的原因是“自取”,是盡職盡責;“路八千”指出貶所的遙遠偏僻。這兩句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貶的怨憤,也含蓄地表現了他剛直不阿、堅持真理的倔強性格。
2.第六句“雪擁藍關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與心中情的完美統一。請你對此評價加以分析。
答:“藍關”關山險惡,歸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馬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現了詩人對親人、對國都的眷顧與依戀。這句借景抒情,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
3、清人紀曉嵐認為此詩“語極凄切,卻不衰颯”,談談你的看法。
“朝奏夕貶”,“路八千”,“衰朽殘年”,“家何在”,“馬不前”,“好收吾骨瘴江邊”,用語都是極為凄切的。但詩人的情感并不衰颯。
詩中融入了詩人慷慨激昂、剛直不阿的情感;同時在寫景抒情上,“云橫雪擁”,境界雄渾,氣勢磅礴,具有撼動人心的力量。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樓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亂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墻。
嶺樹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腸。共來百越文身地, 猶自音書滯一鄉!
1、《登柳州城樓》詩眼 ,作者為什么而愁?
愁思
①連遭貶謫(注釋1背景介紹,知人論世)
②柳州偏僻荒涼。從“城上高樓接大荒”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等詩句中可看出,那兒山嶺重疊、江流迂回,一片荒蠻之地。
③景哀使心情更遭。“驚風亂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墻”,風急雨驟,摧殘芙蓉薜荔,殘酷無情。
④望不見朋友,也通不了音信,無法相互慰藉,心情更加愁苦抑郁。
2、唐代韓、柳齊名,皆遭屏逐,留下貶謫詩。比較《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兩首貶謫詩在思想感情上的差異。
柳詩主要通過對哀苦景色的鋪敘,表達自己遭貶后哀怨孤獨悲涼的情感。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是韓愈在離京去貶所的路途中藍關時寫的,藍關距京師不遠,此時詩人的怨憤尚未平息。此次為朝廷革除弊政,但皇帝不察忠心,幾至殺身,因此詩歌充滿不平之氣,有一種“忠犯人主之怒”的豪氣充斥在詩歌中。
昌黎《藍關》詩,見忠憤之氣,子厚柳州詩,多哀怨之音。 ——俞陛云《詩境淺說》
舟中讀元九詩
白居易
把君詩卷燈前讀, 詩盡燈殘天未明。
眼痛滅燈猶暗坐, 逆風吹浪打船聲。
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元稹
殘燈無焰影幢幢, 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注釋】⑴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⑵幢幢(chuáng):燈影昏暗搖曳之狀。
18、兩首詩內容相近,都 。
19、在寫法上,白詩純用白描手法,而元詩則 。
兩詩都寫了“殘燈”和“風”,白詩是客觀描寫,
而元詩 。
20、兩首詩的第三句同寫詩人在病痛之中都是傳神之筆。白詩寫“眼痛滅燈猶暗坐”,寫出了詩人讀完元稹的詩,勾起對好友的思念與關懷,以至不能入睡的情形。而元詩寫“垂死病中驚坐起”, 。
參考答案:
18、兩首詩內容相近,都描寫詩人懷念朋友,孤燈獨坐,夜不能寐的情景,抒發了一種凄苦悲涼的感情。
19、在寫法上,白詩純用白描手法,而元詩則富于變化,情景交融;兩詩都寫了“殘燈”和“風”,白詩是客觀描寫,而元詩只是寫主觀的感受。
20、兩首詩的第三句同寫詩人在病痛之中都是傳神之筆。白詩寫“眼痛滅燈猶暗坐”,寫出了詩人讀完元稹的詩,勾起對好友的思念與關懷,以至不能入睡的情形。而元詩寫“垂死病中驚坐起”,惟妙惟肖地摹寫出詩人初次聽到白居易被貶謫,出乎意料陡然震驚神態。
鵲橋仙 夜聞杜鵑 陸游
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注]:陸游四十歲來夔州任通判,途中作詩道:“四方男兒事,不敢恨飄零”.兩年后到 南鄭的王炎幕府里贊襄軍 事,使他得以親臨前線,心情十分振奮.這時他覺得王師北定中原有日.可只半年 多,王炎幕府解散.以后 他播遷于西川各地,無路請纓,沉淪下僚,直到離蜀東歸。
1、“茅檐人靜,蓬窗燈暗”一句在詞中渲染了一種什么氣氛?(2分)
2、上面這首詞運用了 的手法, 。請結合詞作及背景資料對此進行鑒賞。(4分)
1、渲染了蕭條寂寥憂愁的氣氛。
2、杜鵑的啼鳴往往給人以凄婉動人的聯想。詩人的人生歷程在經歷了從躊躇滿志到失意孤獨的過程之后,杜鵑的啼鳴更能引起詩人愁苦寂寥之情。
作者把自己比成一只“悲鳥”,由杜鵑起興,借物寓意,“況半世、飄然羈旅”,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的失落和對時局的憂慮.。
上一篇:詩歌特點及鑒賞原則
下一篇:詠史懷古詩鑒賞及答題方法
* 貶謫詩貶謫,古代官吏因過失或犯罪而被降職或流放到遠離京城的地方。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都以做官為最高理想,即所謂“學而優則仕”。的確,“學而優則仕”是古代知識分子實現人生理想及價值的主要途徑,問題是,他們一旦靠讀書做上官以后,就進入到了沉浮的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