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劉因《秋蓮》閱讀答案附賞析

    秋蓮
    劉因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誰通?
    不堪翠減紅銷際,更在江清月冷中。
    擬欲青房全晚節,豈知白露已秋風。
    盛衰老眠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注】①劉因(1249~1293)元代著名理學家、詩人。字夢吉,號靜修。才華出眾,性不茍合。因愛諸葛亮“靜以修身”之語,題所居為“靜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應召入朝,為承德郎、右贊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辭官歸。母死后居喪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劉因為官,他以疾辭。②青房:蓮蓬。

    (1)首聯和頷聯寫了秋蓮哪些特征?請用自己的話作答。(3分)
    (2)請簡要分析尾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參考答案:
    (1)莖干高聳,香氣清淡,荷葉枯萎,荷花凋謝。
    (2)蓮花雖由盛轉衰,但精氣猶存;詩人由此聯想到自己雖已衰老,但也不能放縱逍遙。表達了詩人不甘消沉、仍然要有所作為的思想感情。
    [4分。分析2分,思想感情2分。意思對即可。


    1.詩歌對“秋蓮”這一形象的刻畫,不乏精妙之處,請簡要賞析。(至少兩點)(6分)
    2.全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5分)
    參考答案
    1.答案示例:(至少兩點,各3分)
    首聯 “瘦影”中“瘦”字用得傳神,一個“瘦”字再現了荷花的情態,為作者惜荷之情、自傷之憂奠定了情感基調。
    “不自容”即不夸耀、不炫耀,依擬人手法把荷花的那種內斂的高貴品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杳杳”言淡香悠悠之狀,香本無形,作者采用通感手法,把本無形之物寫得形象可感。
    頸聯“擬欲青房全晚節,豈知白露已秋風。”情景交融。既有擬人,又有雙關手法的運用。
    2.借詠荷來表達自己追求高潔的精神世界的心智。前四句描寫了荷的形象及獨自面對秋風的孤清高潔。(2分)后四句借秋天的荷既標明了自矜晚節,矢志不渝的人生志向,又抒發壯志未酬,韶華易逝的悲戚與無奈。同時也流露出作者隱居亂世的孤寂情懷,和一種看空看淡的心理。(3分)


    三:
    1.這首詩的首聯描寫出秋蓮的哪些特點?請作簡要分析。(4分)
    2.這首詩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4分)
    參考答案
    1.詩中通過“瘦影”“亭亭”寫出秋蓮的外形纖弱、挺立的特點(2分);通過“淡香杳杳”,寫出了蓮的清香、邈遠的特點。(2分)
    2.表現手法:借物抒懷(或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也算對,1分)
    這首詩描寫了秋荷在白露秋風、江清月冷中,雖遭大自然無情的拒人于千里之外,仍留下“蓮蓬”與大自然抗爭,全其晚節。(1分)詩人以秋蓮自喻,寄托詩人身世之感,表達了詩人看淡人生盛衰榮辱、興寄高遠的豁達情懷。(2分)


    注釋:
    不自容:不好意思,無地自容,形容處境窘迫。
     無地自容:沒有地方可以讓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或處境窘迫。恨不得地上有條縫讓自己鉆進去。
     此處“亭亭”只有“高”的意思,沒有亭亭玉立的褒義,含自我否定,所以對象特征是“瘦高”,不是“亭亭玉立”或“高挑”等。
        1.杳: 無影無聲:~無音信。~然無聲。~如黃鶴(喻人或物全無蹤影)。
        2. 幽暗,深廣:~渺。~冥。
        3、渺茫;深遠;高遠:杳不知所之也。(杳,深遠沒有盡頭,這里表聽不到聲音。)——唐· 杜牧《阿房宮賦》


        前兩者可理解似有似無,看不見,聽不清,詩句此處理解為香氣似有似無,聞不真切更為恰當。與前面的“淡香”正相吻合。所以此處不能答“香氣濃郁”、“香氣四溢”或“香氣傳得遠”。

    試譯:

        秋天到了,荷葉失去往日的圓潤,形容枯瘦,高高挺立在水面,自己都覺得羞于見人。荷花的香氣清淡,似有似無,還指望與誰情意相通——世間恐怕是沒有人欣賞了。

        荷葉衰敗,荷花凋落,這種情景已讓人不堪忍受,更何況現在又處在清冷的江水和月色之中!

        雖然葉衰花敗,但還想保持蓮蓬完整,也算是保全晚節吧。誰知現在已是白露生秋風起的時節,恐怕蓮蓬不久也會破敗。

        荷花由盛轉衰,蓮子從蓮蓬里凸顯出來,像一位倔強的老人依然頑強地睜著眼睛,心中默默對自己說,我不會像某些人那些散發扁舟,載酒江湖。因為生命有時,酒壺易空啊。


    大意賞析:
    劉因(1249~1293) 元代著名理學家、詩人。字夢吉,號靜修。

    枯瘦的身影稀疏立于荷塘中,淡淡幽香縹緲,有誰能聞到?已是綠葉枯黃紅花慘敗之際,又身處凄清江水和冰冷的月光中。原想在茅草房中保全晚節,誰知道已是秋風勁吹的白露時節。依舊能夠將江山盛衰看在蒼老的眼中,還是不要沉醉在孤獨的扁舟中。

    朦朧曉色中, 看到將落未落的白蓮。 凌波獨立,露冷香消, 似乎含有一種幽恨,故云無情有恨。
    詩詠秋蓮,若即若離地從空際著筆,寫出了花的淡雅清幽的意態之美,同時也流露出作者亂世隱居的孤寂的情懷。
    * 秋蓮劉因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誰通?不堪翠減紅銷際,更在江清月冷中。擬欲青房全晚節,豈知白露已秋風。盛衰老眠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注】①劉因(1249~1293)元代著名理學家、詩人。字夢吉,號靜修。才華出眾,性不茍合。因愛諸葛亮“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