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慎《江上望青山憶舊》與王士禎《江上》閱讀答案對比賞析
江上望青山憶舊
王士慎
揚子秋殘暮雨時,笛聲雁影共迷離。
重來三月青山道,一片風帆萬柳絲。
此詩是清代詩人王士慎的作品,共28個字。全詩通過景物差及時差的對比表現對揚子江漸生的熱愛。
江 上
清·王士禎
吳頭楚尾路如何?煙雨秋深暗自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王士禎(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謚文簡。新城(今山東桓臺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杰出詩人、學者、文學家。
1.請從虛與實的角度對兩首詩進行賞析。(4分)
2.這兩首詩雖都是寫江上之景,但所所表達的感情不同,請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江上望青山憶舊》前兩句寫記憶中的景物,深秋暮雨青山的迷蒙蕭瑟的景象,是虛景;后兩句寫眼前的景物,陽光明媚,一片風帆行駛在江面上,柳絲掛滿春堤,是實景。整首詩虛實結合,對照鮮明,產生了特殊的藝術效果。(2分)《江上》整首詩均描寫深秋時節的景象,是實景。詩人從不同角度描繪景物,江上、地上、空中多層面的渲染,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氛圍和效果。(2分)
2.《江上望青山憶舊》前兩句回憶過去所見迷蒙蕭瑟的秋景,表現詩人當時惘然的心境;后兩句描寫的是眼前晴朗明媚的春景,表現詩人愉悅之情,昂揚奮發之態。(2分)《江上》前兩句描寫的秋景開闊遼遠,是詩人心胸開闊的表現;后兩句勾勒出一幅由寒潮、山林、大雁、黃葉構成的秋景圖,秋江晚渡的行為表現了詩人超然灑脫,探賞大自然的情趣。(2分)
江上望青山憶舊 賞析
順治末年,詩人初下揚州不久,兩次經過儀征赴金隴,一次是在秋八月,另一次是在次年的春三月。這首詩寫于第二次經過時.詩中把兩次見到的景物對照起來描繪,一清晰,一朦朧,一蕭瑟,一明麗,造成了特殊的藝術效果。青山,在這里是地名,山位于今江蘇儀征西南,南臨揚子江,因山色常青而得名。
一、二句寫的是第一次經過的景象。深秋暮雨的揚子江,霧色迷蒙,細雨瀟瀟,江岸上隱隱的青山,紛飛的黃葉,給入一片迷茫的感覺。夭空中有一只依稀可見的孤雁,悄然地掠過,又沒入了迷蒙的天邊;岸邊上傳來隱隱的笛聲,似在向誰訴說,又似獨自孤吟。笛聲雁影,織出一派迷蒙蕭瑟的意境。“迷離”這個詞具有多重的意味,從表層著,景象模糊不清,樂調傳得不真,這是對景物實況的寫照。透過一層看,這其間恐怕更有詩人初到時,對這一帶景物的陌生之感。這是當時詩人心境的寫照,這種心境在今天已覺惘然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迷離”者,忘言之意也。
后兩句寫的是眼前的景象。這次重來青山,面貌完全不同了,詩中只用了一句來描寫春天的景色,表現力極強。顯然這是個晴朗和明媚的日子,遠遠的一片白帆鼓足了春風,在平靜的江面上自由地行駛,鵝黃的柳絲掛滿了春堤,在陽光下輕輕搖擺。“一”和“萬”,兩個數詞表現力何等豐富!遠處一切都可以看得真切入微,與前面的“迷離”形成了鮮明對照。當然這幅春江圖里也融進了詩人的心情。經過一年多的異地生活,詩人已消除了初到時的陌生感,他對揚子江漸生出許多的親切和熱愛,一景一物都成了自己的朋友,加上揚州任上的工作初見成效,這一切怎不讓年青的詩人感到興奮呢?
兩幅景象寫出了兩種心貴時差和景差的對照,說到底是一種心靈的對照。當詩人用審美的眼光觀照生活時,往日和眼前的一切,遠處和近處的一切全放射出了誘人的光彩。
王士慎
揚子秋殘暮雨時,笛聲雁影共迷離。
重來三月青山道,一片風帆萬柳絲。
此詩是清代詩人王士慎的作品,共28個字。全詩通過景物差及時差的對比表現對揚子江漸生的熱愛。
江 上
清·王士禎
吳頭楚尾路如何?煙雨秋深暗自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王士禎(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謚文簡。新城(今山東桓臺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杰出詩人、學者、文學家。
1.請從虛與實的角度對兩首詩進行賞析。(4分)
2.這兩首詩雖都是寫江上之景,但所所表達的感情不同,請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江上望青山憶舊》前兩句寫記憶中的景物,深秋暮雨青山的迷蒙蕭瑟的景象,是虛景;后兩句寫眼前的景物,陽光明媚,一片風帆行駛在江面上,柳絲掛滿春堤,是實景。整首詩虛實結合,對照鮮明,產生了特殊的藝術效果。(2分)《江上》整首詩均描寫深秋時節的景象,是實景。詩人從不同角度描繪景物,江上、地上、空中多層面的渲染,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氛圍和效果。(2分)
2.《江上望青山憶舊》前兩句回憶過去所見迷蒙蕭瑟的秋景,表現詩人當時惘然的心境;后兩句描寫的是眼前晴朗明媚的春景,表現詩人愉悅之情,昂揚奮發之態。(2分)《江上》前兩句描寫的秋景開闊遼遠,是詩人心胸開闊的表現;后兩句勾勒出一幅由寒潮、山林、大雁、黃葉構成的秋景圖,秋江晚渡的行為表現了詩人超然灑脫,探賞大自然的情趣。(2分)
江上望青山憶舊 賞析
順治末年,詩人初下揚州不久,兩次經過儀征赴金隴,一次是在秋八月,另一次是在次年的春三月。這首詩寫于第二次經過時.詩中把兩次見到的景物對照起來描繪,一清晰,一朦朧,一蕭瑟,一明麗,造成了特殊的藝術效果。青山,在這里是地名,山位于今江蘇儀征西南,南臨揚子江,因山色常青而得名。
一、二句寫的是第一次經過的景象。深秋暮雨的揚子江,霧色迷蒙,細雨瀟瀟,江岸上隱隱的青山,紛飛的黃葉,給入一片迷茫的感覺。夭空中有一只依稀可見的孤雁,悄然地掠過,又沒入了迷蒙的天邊;岸邊上傳來隱隱的笛聲,似在向誰訴說,又似獨自孤吟。笛聲雁影,織出一派迷蒙蕭瑟的意境。“迷離”這個詞具有多重的意味,從表層著,景象模糊不清,樂調傳得不真,這是對景物實況的寫照。透過一層看,這其間恐怕更有詩人初到時,對這一帶景物的陌生之感。這是當時詩人心境的寫照,這種心境在今天已覺惘然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迷離”者,忘言之意也。
后兩句寫的是眼前的景象。這次重來青山,面貌完全不同了,詩中只用了一句來描寫春天的景色,表現力極強。顯然這是個晴朗和明媚的日子,遠遠的一片白帆鼓足了春風,在平靜的江面上自由地行駛,鵝黃的柳絲掛滿了春堤,在陽光下輕輕搖擺。“一”和“萬”,兩個數詞表現力何等豐富!遠處一切都可以看得真切入微,與前面的“迷離”形成了鮮明對照。當然這幅春江圖里也融進了詩人的心情。經過一年多的異地生活,詩人已消除了初到時的陌生感,他對揚子江漸生出許多的親切和熱愛,一景一物都成了自己的朋友,加上揚州任上的工作初見成效,這一切怎不讓年青的詩人感到興奮呢?
兩幅景象寫出了兩種心貴時差和景差的對照,說到底是一種心靈的對照。當詩人用審美的眼光觀照生活時,往日和眼前的一切,遠處和近處的一切全放射出了誘人的光彩。
* 江上望青山憶舊王士慎揚子秋殘暮雨時,笛聲雁影共迷離。重來三月青山道,一片風帆萬柳絲。此詩是清代詩人王士慎的作品,共28個字。全詩通過景物差及時差的對比表現對揚子江漸生的熱愛。江??上清·王士禎吳頭楚尾路如何?煙雨秋深暗自波。晚趁寒潮渡江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