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山水的四字詞語
描寫山水的四字詞語:峰巒疊嶂、清澈湖泊、茫茫草原、翠竹幽林、藍天白云、奇峰異石、流水潺潺、紅葉滿山、秀麗山川、青山綠水、云霧繚繞、懸崖峭壁、湍急河流、浩瀚大海、迷人風景、蒼翠山林、廣袤草原、碧波蕩漾、鳥語花香、綠樹成蔭。
描寫山水的四字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山水 | 山水 (漢語詞語)山水一詞有三層意思:(1)山上流下來的水;(2)山和水,泛指山、江、河、湖、海;(3)山水畫的簡稱,指以風景為題材的中國畫。山水畫是以自然風景為主要描寫對象的繪畫,是中國傳統三大畫科之首。 |
金碧山水 | 金碧山水 中國山水畫之一種。以泥金﹑石青和石綠三種顏料作為主色﹐比"青綠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鉤染山廓﹑石紋﹑坡腳﹑沙嘴﹑彩霞﹐以及宮室樓閣等建筑物。現代畫壇杰出的金碧山水大家首推為張大千先生。當今國內金碧山水畫名家;祁恩進、滿云林、許俊、張大千、吳湖帆、黃秋園等。 |
山水畫 | 山水畫 山水畫:中國畫的一種 山水畫:邰正宵演唱歌曲 山水畫:北宋李公年創作繪畫 |
山水畫 | 山水畫 山水畫:中國畫的一種 山水畫:邰正宵演唱歌曲 山水畫:北宋李公年創作繪畫 |
山水詩 | 山水詩 山水詩,是指描寫山水風景的詩。雖然詩中不一定純寫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輔助內容,但是呈現耳目所及的山水狀貌聲色之美,則必須為詩人創作的主要目的。由謝靈運開創,脫胎于玄言詩。 |
山水詩 | 山水詩 山水詩,是指描寫山水風景的詩。雖然詩中不一定純寫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輔助內容,但是呈現耳目所及的山水狀貌聲色之美,則必須為詩人創作的主要目的。由謝靈運開創,脫胎于玄言詩。 |
青綠山水 | 青綠山水 青綠山水:畫種名稱 青綠山水:吳湖帆創作的中國畫 |
青綠山水 | 青綠山水 青綠山水:畫種名稱 青綠山水:吳湖帆創作的中國畫 |
山水意 | 山水意 含義賞玩山水的志趣 |
湖山 | 湖山 (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地名)湖山位于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城西北部,距縣城60公里,總面積3422公頃。其中水域面積2000公頃,山水相連,氣候宜人,自然風情濃郁,生態環境優越。景點主要分布在烏溪江兩岸,湖水晶瑩如玉、清澈見底,沿湖林木蔥郁,遍布奇峰異石,有勝景數十處,堪稱“千島湖”的湖光山色,桂林山水的秀麗多姿,長江三峽的奇絕險要,為公園贏得“小三峽”和“小桂林”的美稱。 湖山 (漢語詞語)湖山,兩種含義,一是指湖水與山巒;二是特指用太湖石堆迭成的假山,此二者出處皆為文人雅士的文章與詩賦。 |
山光水色 | 山光水色【解釋】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凈。形容山水景色秀麗。【出處】唐·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眺》詩:“樓閣高低樹淺深,山光水色暝暝沈沈。”【示例】一葉逡巡送客歸,~自相依。 ◎元·范子安《竹葉舟》第三折【近義詞】湖光山色【語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泛指山水的景色 |
匡廬圖 | 匡廬圖 《匡廬圖》傳為五代時期荊浩創作絹本墨筆畫,現藏于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全幅用水墨畫出,畫法皴染兼備,充分發揮了水墨畫的長處。畫幅上部危峰重疊,高聳入云,山巔樹木叢生,山崖間飛瀑直瀉而下,大有“銀河落九天”之勢。山腰密林之中深藏一處院落,從院落之中一路下山,山道蜿蜒盤旋,道旁溪流宛轉曲折,最后注入山下湖中。山腳水邊,巨石聳立,村居房舍掩映于密林之中。水上有漁人撐船,不遠的坡旁路上,有一人正趕著毛驢慢行。畫中只有兩人,人物在畫中只作為陪襯。其中有宋高宗所書“荊浩真跡神品”六個字,一般認為是其真跡。 此畫畫中絕磴懸崖,平麓云林,雖看不出具體皴法。但筆墨間表現出了山的雄偉氣勢,煙嵐的深遠縹緲,比唐代山水大大前進了一步。 |
水色山光 | 水色山光【解釋】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凈。形容山水景色秀麗。【出處】唐·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眺》詩:“樓閣高低樹淺深,山光水色暝暝沈沈。”【示例】既登途,凡道中風晨月夕,~,睹景懷人,只增悲惋。 ◎明·李昌祺《剪燈余話·賈云華還魂記》 |
游山玩水 | 游山玩水【解釋】游覽、玩賞山水景物。【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九:“問:‘如何是學人自己?’師曰:‘游山玩水去。’”【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
礬山水 | 礬山水 引證解釋 稱農歷六月中旬的 黃河 水。 唐 韓偓 《水衡記》:“ 黃河 正月水名凌解水……六月水名礬山水。”《宋史·河渠志一》:“朔野之地,深山窮谷,固陰沍寒,冰堅晚泮,逮乎盛夏,消釋方盡,而沃蕩山石,水帶礬腥,并流于 河 。故六月中旬后,謂之礬山水。”亦省作“ 礬水 ”。《宋史·河渠志五》:“自 慶歷 八年后,大水七至,方其盛時,游波有平堤者。今 河 流安順三年矣,設復礬水暴漲,則 河 身乃在牐口之上。” |
礬山水 | 礬山水 引證解釋 稱農歷六月中旬的 黃河 水。 唐 韓偓 《水衡記》:“ 黃河 正月水名凌解水……六月水名礬山水。”《宋史·河渠志一》:“朔野之地,深山窮谷,固陰沍寒,冰堅晚泮,逮乎盛夏,消釋方盡,而沃蕩山石,水帶礬腥,并流于 河 。故六月中旬后,謂之礬山水。”亦省作“ 礬水 ”。《宋史·河渠志五》:“自 慶歷 八年后,大水七至,方其盛時,游波有平堤者。今 河 流安順三年矣,設復礬水暴漲,則 河 身乃在牐口之上。” |
臨水登山 | 臨水登山【解釋】臨:到,靠近。原意是到達水邊又登上高山,寫送別的情景。現也泛指游覽山水名勝。 |
遊山玩水 | 【解釋】游覽、玩賞山水景物。【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九:“問:‘如何是學人自己?’師曰:‘游山玩水去。’”【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
水光山色 | 水光山色【解釋】泛指山水景色。 |
孟浩然 | 孟浩然 (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現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招致幕府,后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 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后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并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
水送山迎 | 水送山迎 水送山迎,漢語成語,欣賞風景,寄情山水。指旅途遙遠。 |
臨水登山 | 【解釋】臨:到,靠近。原意是到達水邊又登上高山,寫送別的情景。現也泛指游覽山水名勝。 |
山山水水 | 山山水水 山山水水是一款創意十足的豆腐菜,主要制作原料有豆腐、肉糜等,配料有枸杞、黃酒、香菜等,該菜是通過蒸制而成的美食。 |
朱耷 | 朱耷 朱耷(1626年—約1705年),明末清初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譜名統托[quàn,上林下金],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個山、人屋、道朗、刃庵等,出家時釋名傳綮,漢族,江西南昌人。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本是皇家世孫。明亡后削發為僧,成了亡命之徒,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譜道院。擅書畫,花鳥以水墨寫意為主,形象夸張奇特,筆墨凝煉沉毅,風格雄奇雋永;山水師法董其昌,筆致簡潔,有靜穆之趣,得疏曠之韻。擅書法,能詩文,用墨極少。朱耷一生坎坷,曾一度精神失常,痛定思痛后,他選擇背過身去,與世隔絕,在創作中安放自己孤獨的靈魂。用他自己的話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 (概述內圖片來源:清·黃安平為八大山人寫照《個山小像》八大山人紀念館藏) |
尺山寸水 | 尺山寸水【解釋】指每一小塊山水。【出處】清·張問陶《青神舟中飲酒排悶》詩:“丹稜彭君古豪杰,對予常笑峨嵋劣;曾向華嚴頂上來,尺山寸水皆能說。” |
米派 | 米派 宋代山水畫流派之一。米芾(古代著名書法家)所創,其子米友仁又加以繼承發展,其特點在于用水墨點染的方法,描繪煙云掩映的山川景色,自稱“墨戲”,世稱米氏云山”,或稱“米家山水”。 |
郭熙 | 郭熙 (北宋畫家)郭熙(約1000-約1090年),北宋杰出畫家、繪畫理論家。字淳夫,河陽溫縣人。他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于方外,以畫聞名。熙寧元年召入畫院,后任翰林待詔直長。山水師法李成,山石創為狀如卷云的皴筆,后人稱為“卷云皴”。他畫山水注重深入體察生活,能真實、細致、微妙地表現出不同地區、季節、氣候的特點,得“遠近淺深,四時朝暮,風雨明晦之不同”,創造出極其豐富優美動人的意境,另外他還長于影塑,在墻壁上用泥堆塑浮雕式的山水,別具情趣。 郭熙有《早春圖》、《關山春雪圖》、《窠石平遠圖》、《幽谷圖》、《古木遙山圖》等傳世。其中《早春圖》成功地表現出冬去春來、大地復蘇、萬物甦醒的細致季節變化。在繪畫理論上郭熙亦有很高建樹,其理論集中反映在他的《林泉高致》一書中。 |
展子虔 | 展子虔 展子虔(約545—618年),隋代繪畫大師,漢族,渤海(今山東陽信)人。歷經東魏、北齊、北周、隋朝,到隋代為隋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帳內都督等職。 他是唯一有畫跡可考的隋代著名畫家,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據著重要位置。他擅畫佛道、人物、鞍馬、車輿、宮苑、樓閣、翎毛、歷史故事,尤長于山水。人物描法細致,以色景染面部;畫馬入神,立馬有足勢,臥馬則腹有騰驤起躍之勢。寫山水遠近,有咫尺千里之勢,被稱為“唐畫之祖”。傳世作品《游春圖》是中國山水畫中獨具風格的畫體,亦是中國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畫。 |
披麻皴 | 披麻皴 山水畫皴法之一,亦稱“麻皮皴”,由五代董源創始,如元·湯垕《畫鑒》所述:董源“山水有二種:一種水墨礬頭,疏林野樹,平遠幽深,山石作麻皮皴。”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故曰“披麻皴” 。董源在《瀟湘圖》中運用披麻皴來表現南方秀潤多姿的山水風景。 |
戴進 | 戴進 戴進(1388—1462),字文進,號靜庵、玉泉山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為金銀首飾工匠,后改工書畫。宣德間(1426—1435)以畫供奉內廷,官直仁殿待詔。后因遭讒言被放歸,浪跡江湖。 擅畫山水、人物、花鳥、蟲草。山水師法馬遠、夏圭,中年猶守陳法,晚年縱逸出蹊徑,卓然一家。所作雄俊高爽,蒼郁渾厚,用筆勁挺方硬;畫人物筆法嫻熟,頓挫間風度益著;所作花鳥、蟲草亦饒有生意。為“浙派繪畫”開山鼻祖。作品有《春山積翠圖》《風雨歸舟圖》 《三顧茅廬圖》《達摩至惠能六代像》等。 |
黃賓虹 | 黃賓虹 黃賓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初名懋質,后改名質,字樸存,號賓虹,別署予向。原籍安徽省徽州歙縣,生于浙江金華,成長于老家歙縣潭渡村。 近現代畫家,擅畫山水,為山水畫一代宗師。六歲時,臨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冊,曾從鄭珊,陳崇光等學花鳥。精研傳統與關注寫生齊頭并進,早年受“新安畫派”影響,以干筆淡墨、疏淡清逸為特色,為“白賓虹”;八十歲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為特色,為“黑賓虹”。他的技法,得力於李流芳、程邃,所作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一;用筆如作篆籀,洗練凝重,遒勁有力,在行筆謹嚴處,有縱橫奇峭之趣。所謂“黑、密、厚、重”的畫風,正是他顯著的特色。 |
南北宗 | 南北宗 (中國山水畫派別)南北宗,是中國書畫史上一種理論學說。明代畫家董其昌所創。山水畫里的南北分宗論是明清時期繪畫理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深刻地影響了畫家的創作活動,及其對繪畫本身的理解和對中國山水畫史的把握,甚至波及了書法、詩詞等相關藝術門類的理論建構。 |
泉石膏肓 | 泉石膏肓【解釋】泉石:指山水;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臟和隔膜之間叫“肓”,據說這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比喻嗜好山水成癖。【出處】《新唐書·田游巖傳》:“臣所謂泉石膏肓,煙霞固疾者。”【示例】~,自敘不仁之意。 ◎宋·胡繼宗《書言故事·隱逸類》【語法】偏正式;作賓語;比喻嗜好山水成癖 |
破墨山水 | 辭典解釋破墨山水 pò mò shān shuǐ 使用破墨技巧繪制,以完成帶有蒼茫渾厚風格的山水畫,稱為「破墨山水」。 如:「王維的畫以破墨山水著稱。」 |
黃賓虹 | 黃賓虹 黃賓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初名懋質,后改名質,字樸存,號賓虹,別署予向。原籍安徽省徽州歙縣,生于浙江金華,成長于老家歙縣潭渡村。 近現代畫家,擅畫山水,為山水畫一代宗師。六歲時,臨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冊,曾從鄭珊,陳崇光等學花鳥。精研傳統與關注寫生齊頭并進,早年受“新安畫派”影響,以干筆淡墨、疏淡清逸為特色,為“白賓虹”;八十歲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為特色,為“黑賓虹”。他的技法,得力于李流芳、程邃,所作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一;用筆如作篆籀,洗練凝重,遒勁有力,在行筆謹嚴處,有縱橫奇峭之趣。所謂“黑、密、厚、重”的畫風,正是他顯著的特色。 |
潑墨山水 | 辭典解釋潑墨山水 pō mò shān shuǐ 以水調墨,潑灑在礬紙絹上,然后就墨色的濃淡,墨跡的大小,為山為云,隨意點染,而成山水畫者,稱為「潑墨山水」。 |
煙霞痼疾 | 煙霞痼疾【解釋】煙霞:指山水;痼疾:久治不愈的病,比喻積久成習,不易改變的嗜好、習慣。指愛好山水成癖。【出處】《新唐書·田游巖傳》:“臣所謂泉石膏肓,煙霞痼疾者。”【語法】偏正式;作賓語、定語;指愛好山水成癖 |
煙霞痼疾 | 【解釋】煙霞:指山水;痼疾:久治不愈的病,比喻積久成習,不易改變的嗜好、習慣。指愛好山水成癖。【出處】《新唐書·田游巖傳》:“臣所謂泉石膏肓,煙霞痼疾者。”【語法】偏正式;作賓語、定語;指愛好山水成癖 |
霖漉 | 霖漉 lín lù 霖漉 謂山水往下流。《隸釋·漢李翕析里橋郙閣頌》:“涉秋霖漉。” 王念孫 《讀書雜志·漢隸拾遺》:“霖漉,謂山水下注也。《說文》云:‘淋淋,山水下也。’《一切經音義》二引《三倉》云:‘淋漉,水下也。’淋漉,與霖漉同。” |
風水 | 風水 (玄學術語)風水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一門玄術,也稱青烏術、青囊術,較為學術性的說法叫做堪輿。風水是自然界的力量,是宇宙的大磁場能量。風就是元氣和場能,水就是流動和變化。風水本為相地之術,即臨場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稱堪輿術,它是一種研究環境與宇宙規律的哲學,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風水的創始人是道家女神九天玄女,比較完善的風水學問興起于戰國時代。風水的核心思想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達到“天人合一”,早期的風水主要關乎宮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選址、座向、建設等方法及原則,為選擇合適的地方的一門玄學。 風水有兩種釋義,其一水腫病的一種,多由風邪侵襲,肺氣失于宣降、不能通調水道、水濕潴留體內所致。其二指住宅基地、墳地等的自然形勢,如地脈、山水的方向等的體系。 |
風水 | 風水 (玄學術語)風水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一門玄術,也稱青烏術、青囊術,較為學術性的說法叫做堪輿。風水是自然界的力量,是宇宙的大磁場能量。風就是元氣和場能,水就是流動和變化。風水本為相地之術,即臨場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稱堪輿術,它是一種研究環境與宇宙規律的哲學,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風水的創始人是道家女神九天玄女,比較完善的風水學問興起于戰國時代。風水的核心思想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達到“天人合一”,早期的風水主要關乎宮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選址、座向、建設等方法及原則,為選擇合適的地方的一門玄學。 風水有兩種釋義,其一水腫病的一種,多由風邪侵襲,肺氣失于宣降、不能通調水道、水濕潴留體內所致。其二指住宅基地、墳地等的自然形勢,如地脈、山水的方向等的體系。 |
楚水巴山 | 楚水巴山 楚水巴山,讀音是chǔ shuǐ bā shān,漢語詞語,泛指蜀楚之地的山水。 |
李成 | 李成 (五代宋初畫家)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畫家。字咸熙。原籍長安(今陜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于五代時避亂遷家營丘(今山東青州),故又稱李營丘。擅畫山水,師承荊浩、關仝,后師造化,自成一家。多畫郊野平遠曠闊之景。平遠寒林,畫法簡練,氣象蕭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稱;畫山石如卷動的云,后人稱為“卷云皴”;畫寒林創“蟹爪”法。對北宋的山水畫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北宋時期被譽為“古今第一”。存世作品有《讀碑窠石圖》《寒林平野圖》《晴巒蕭寺圖》《茂林遠岫圖》等。 |
傅抱石 | 傅抱石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新山水畫”代表畫家,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現代畫家。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后執教于中央大學。1949年后曾任南京師范學院教授、江蘇國畫院院長等職。 考察了傅抱石留日期間創作的和歸國后摹仿日本畫家的人物故事畫之后,并不能以充分實證的方式確認其對日本歷史畫直接的仿摹與復寫。 他擅畫山水,中年創為“抱石皴”,筆致放逸,氣勢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霧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氣魄雄健,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人物畫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著有《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中國繪畫變遷史綱》等。 2017年6月5日晚,傅抱石《茅山雄姿》在北京保利上拍,現場以1.45億元起拍,1.625億元落槌,加傭金1.87億元成交。 |
元四大家 | 元四大家 “元四大家”在明代中葉被認為是:趙孟頫、黃公望(字子久,號大癡道人)、王蒙(字叔明,號黃鶴山樵)、吳鎮(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明末董其昌等認為趙孟頫應有更高的位置,而替換上了倪瓚(字元鎮,號云林子,其他別號很多)。因皆在筆墨技法上成就顯著,畫山水以寄托清高避世的情感,對文人山水畫典范的形成做出貢獻,而在畫史上被稱作“元季四大家”。他們都是明清以來山水畫家心目中的旗幟。 |
真山真水 | 真山真水 真山真水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為zhēn shān zhēn shuǐ,基本意思是形容風景特別優美的山水。 |
眞山眞水 | 真山真水 真山真水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為zhēn shān zhēn shuǐ,基本意思是形容風景特別優美的山水。 |
金碧 | 金碧 金碧,中國畫顏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綠。凡用這三種顏料作為主色的山水畫,稱“金碧山水”,比“青綠山水”多泥金一色。 |
一丘一壑 | 一丘一壑【解釋】丘:土山;壑:山溝。原指隱者所居之地。后多用以指寄情山水。【出處】《漢書·敘傳上》:“漁釣于一壑,則萬物不奸其志;棲遲于一丘,則天下不易其樂。”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端委廟堂,使百官準則,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謂過之。”【示例】兄以~過之,且筑壙于側,與山締生死盟。 ◎明·徐宏祖《題小香山梅花堂詩序》 |
王維 | 王維 (唐朝詩人、畫家)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唐朝著名詩人、畫家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祖籍山西祁縣。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官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接受偽職。長安收復后,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存詩400余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
漓江 | 漓江 漓江,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為支流桂江上游河段的通稱,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傳統意義上的漓江起點為桂江源頭越城嶺貓兒山,現代水文定義為興安縣溶江鎮靈渠口,終點為平樂三江口。漓江上游河段為大溶江,下游河段為傳統名稱的桂江。靈渠河口為桂江大溶江段和漓江段的分界點,荔浦河、恭城河口為漓江段和桂江段的分界點。漓江段全長164公里。沿江河床多為水質卵石,泥沙量小,水質清澈,兩岸多為巖溶地貌。旅游資源豐富,著名的桂林山水就在漓江上。 關于旅游文化請參閱:桂林漓江風景區 |
煙霞侶 | 煙霞侶 煙霞侶(yān xiá lǚ),漢語詞語,亦作“煙霞侶”,與山水結成伴侶。喻性好山水。 |
灕江 | 漓江 漓江,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為支流桂江上游河段的通稱,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傳統意義上的漓江起點為桂江源頭越城嶺貓兒山,現代水文定義為興安縣溶江鎮靈渠口,終點為平樂三江口。漓江上游河段為大溶江,下游河段為傳統名稱的桂江。靈渠河口為桂江大溶江段和漓江段的分界點,荔浦河、恭城河口為漓江段和桂江段的分界點。漓江段全長164公里。沿江河床多為水質卵石,泥沙量小,水質清澈,兩岸多為巖溶地貌。旅游資源豐富,著名的桂林山水就在漓江上。 關于旅游文化請參閱:桂林漓江風景區 |
王維 | 王維 (唐朝詩人、畫家)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唐朝著名詩人、畫家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祖籍山西祁縣。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官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接受偽職。長安收復后,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存詩400余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
煙霞侶 | 煙霞侶 煙霞侶(yān xiá lǚ),漢語詞語,亦作“煙霞侶”,與山水結成伴侶。喻性好山水。 |
山水衲 | 山水衲 【山水衲】 為宋代禪僧之服。乃以名貴絲織品(繒)裁剪而成,且有花紋。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下三(大四○·三九一中):‘今時禪眾,多作納衫,而非法服,裁剪繪彩,刺綴花紋,號山水納,價值數千。’ |
醉翁之意不在酒 | 醉翁之意不在酒【解釋】原是作者自說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賞山里的風景。后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出處】宋·歐陽修《醉甕亭記》:“醉甕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示例】松坡果樂此不倦,我也可高枕無憂,但恐~,只借此過渡,瞞人耳目呢。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五二回【語法】復句式;作分句;形容人的行動與言語 |
放情丘壑 | 放情丘壑【解釋】指縱情游山玩水,不以世務為念。丘壑,泛指山水。【出處】《晉書·謝安傳》:“安雖放情丘壑,然每游賞,必以妓女從。” |
米芾 | 米芾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湖北襄陽人,時人號海岳外史,又號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祖籍山西,然遷居湖北襄陽,后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集書畫家、鑒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又稱“米襄陽”、“米南宮”。 米芾書畫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畫獨具風格特點。在書法也頗有造詣,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主要作品有《多景樓詩》《虹縣詩》《研山銘》》《拜中岳命帖》等。 |
春山如笑 | 春山如笑【解釋】形容春天的山色明媚。【出處】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訓》:“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