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形容長江的詞語

    形容長江的詞語:1. 雄渾;2. 壯闊;3. 洶涌;4. 奔騰;5. 奔流;6. 磅礴;7. 豪邁;8. 悠長;9. 沉穩;10. 遼闊;11. 廣袤;12. 洪荒;13. 神秘;14. 深邃;15. 浩渺;16. 神奇;17. 奇妙;18. 壯觀;19. 恢弘;20. 洋溢

    形容長江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拼音/解釋
    長江 長江 (世界第三長河,亞洲第一長河)長江發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干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于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全長6397km,比黃河(5464km)長9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長度僅次于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居世界第三位。在世界大河水流量排行中,長江也居世界第三位,僅次于亞馬遜河和剛果河。但尼羅河流域跨非洲9國,亞馬遜河流域跨南美洲7國,剛果河流域跨非洲7國,長江則為中國所獨有。 長江干流自西而東橫貫中國中部。數百條支流輻輳南北,延伸至青海、四川、西藏、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的部分地區。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20%。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過大運河匯入長江。 長江干流宜昌以上為上游,長4504公里,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公里,其中直門達至宜賓稱金沙江,長3464公里。宜賓至宜昌河段習稱川江,長1040公里。宜昌至湖口為中游,長955公里,流域面積68萬平方公里。湖口至出海口為下游,長938公里,流域面積12萬平方公里。
    南京長江大橋 南京長江大橋 南京長江大橋位于南京市鼓樓區下關和浦口區橋北之間,是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在中國橋梁史乃至世界橋梁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是20世紀60年代中國經濟建設的重要成就、中國橋梁建設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極大的經濟意義、政治意義和戰略意義,有“爭氣橋”之稱。 南京長江大橋是中國東部地區交通的關鍵節點,上層為公路橋,長4589米,車行道寬15米,可容4輛大型汽車并行,兩側各有2米多寬的人行道,連通104國道、312國道等跨江公路,是溝通南京江北新區與江南主城的要道之一;下層為雙軌復線鐵路橋寬14米、全長6772米,連接津浦鐵路與滬寧鐵路干線,是國家南北交通要津和命脈。大橋由正橋和引橋兩部分組成,正橋9墩10跨,長1576米,最大跨度160米。通航凈空寬度120米,橋下通航凈空高度為設計最高通航水位以上24米,可通過5000噸級海輪。 長江大橋是南京的標志性建筑、江蘇的文化符號、共和國的輝煌,也是中國著名景點,被列為新金陵四十八景。從1970年至1993年,先后接待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及600多個外國代表團,來此觀覽的國內外游客更是難以計數。長江大橋建設8年,耗資達2.8758億人民幣,耗用38.41萬立方米混凝土、6.65萬噸鋼材。1960年以“世界最長的公鐵兩用橋”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2014年7月入選不可移動文物,2016年9月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 南京長江大橋于2016年10月28日22點整全封閉維修,歷時27個月。
    長江中下游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Yangtze Plain,Middle and Lower ;Ch'ang Chiang Chung-hsia-yu P'ing-yuen)是指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游沿岸帶狀平原,為中國三大平原之一,地跨中國鄂、湘、贛、皖、蘇、浙、滬等7省市,素有“水鄉澤國”之稱,主要工業有鋼鐵、機械、電力、紡織和化學等,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水陸交通發達。 長江中下游平原西起巫山東麓,東到黃海、東海濱,北接桐柏山、大別山南麓及黃淮平原,南至江南丘陵及錢塘江、杭州灣以北沿江平原,東西長約1000千米,南北寬100~400千米,總面積約20萬平方千米,主要由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皖蘇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及長江三角洲平原等6塊平原組成。一般海拔5~100米,多在海拔50米以下。年均溫14~18℃,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 長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揚子準地臺褶皺斷拗帶內,燕山運動產生一系列斷陷盆地,后經長江切通、貫連和沖積后,而形成。受新構造運動影響,平原邊緣白堊系―第三系紅層和第四紀紅土層微微掀升,經流水沖切,成為相對高度20~30米的紅土崗丘,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區則繼續下降形成泛濫平原和濱海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國重要的糧、油、棉生產基地,亦為中國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長江天然水系及縱橫交錯的人工河渠使該區成為中國河網密度最大地區。同時該區是中國淡水湖群分布最集中地區,著名淡水湖有鄱陽湖、洞庭湖等。
    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 (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南津關,全長193千米,沿途兩岸奇峰陡立、峭壁對峙,自西向東依次為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重慶市巫山縣境內,有大寧河小三峽、馬渡河小小三峽。長江沿線重慶境內,有“水下碑林”白鶴梁,“東方神曲之鄉”豐都鬼城,建筑風格奇特的石寶寨、“巴蜀勝境”張飛廟、蜀漢皇帝劉備的托孤堂、龍骨坡巫山文化遺址等景觀。 “長江三峽”是重慶十大文化符號,“長江三峽---夔門”是第五套人民幣10元紙幣背面的風景圖案。 2018年2月19日,長江三峽工程南線船閘啟動實施至3月24日8時為期33天的停航檢修,三峽工程北線船閘將采取單向通過、定時換向方式運行。
    長江天塹 長江天塹【解釋】塹:壕溝。長江為天然的坑塹、險要。舊時形容長江地勢險要,不可逾越。【出處】《南史·孫范傳》:“隋師將濟江,群官請為備防,范奏曰:‘長江天塹,古來險隔,虜軍豈能飛渡?’”【示例】占據江南八郡,隔著~,雙比淮西差多少來去。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一百十回
    長江三峽工程 長江三峽工程 《長江三峽工程(技術篇)》從工程技術的角度,對三峽工程建設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總結。主要介紹了樞紐工程的施工規劃、施工導流與通航、樞紐建筑物施工、機電安裝等方面的內容,重點論述了建設過程中采取的重要技術方案、解決的主要難題,以及實施的工藝措施。對于公眾普遍關心的三峽工程環境問題,《長江三峽工程(技術篇)》從環境評價、應對措施及監測成果等方面,作了較系統的介紹。同時,《長江三峽工程(技術篇)》還簡要回顧了三峽工程論證決策歷程和組織建設過程,并對工程建設質量和初期運行效益作了扼要分析。 《長江三峽工程(技術篇)》圖、文、表、照片并茂,內容豐富,語言平實,著重于工程實錄和工程紀實,許多施工技術和施工措施,都是建設者長期實踐經驗的沉淀和總結,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可供水利水電工程技術人員閱讀使用,也可供相關專業的研究人員和相近專業的技術人員參考。
    長江萬里圖 長江萬里圖 (吳冠中畫作)《長江萬里圖》為吳冠中創作的水墨書畫類型繪畫作品,描繪了萬里長江沿途的壯麗云山、幽谷山村、城鄉屋宇、江上風帆等。集中反映了畫家以氣勢取勝的藝術風采。
    飲馬長江 飲馬長江【解釋】在長江邊給戰馬喝水。指渡江南下進行征伐。
    長江后浪推前浪 長江后浪推前浪【解釋】比喻事物的不斷前進。多指新人新事代替舊人舊事。【出處】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二折:“水呵抵多少長江后浪推前浪,花呵早則一片西飛一片東,歲月匆匆。”
    長江中上游防護林 長江中上游防護林 中國在長江中上游流域各省區實施的林業生態工程
    金沙江 金沙江 金沙江,是中國長江的上游。因江中沙土呈黃色得名。又名繩水、淹水、瀘水。川藏界河。金沙江的發源地(即長江的發源地)20世紀70年代定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正源沱沱河。2008年調查確立當曲的上源且曲為正源,發源于唐古拉山脈東段北支5054米的無名山地東北處,行政隸屬玉樹州雜多縣結多鄉。 當曲與源于格爾木市的唐古拉山鎮的沱沱河匯合后,稱通天河。長江干流流經治多縣、曲麻萊縣、稱多縣,玉樹縣,于玉樹州直門達(稱多縣歇武鎮直門達村,巴塘河匯入口)以下,始稱金沙江。 金沙江穿行于川、藏、滇三省區之間,其間有最大支流雅礱江匯入,至四川宜賓納岷江始名長江。從青海省的河源至宜賓市干流河長3481千米(一說3364公里),流域面積50.2萬平方千米(一說47.32萬平方公里),約占長江流域面積26%。年平均流量4750立方米/秒。以降水補給為主,地下水和冰雪融水補給為輔。 金沙江落差3300米(一說5100米),水力資源一億多千瓦,占長江水力資源的40%以上。干流是規劃有多級梯級水電開發。金沙江流急坎陡,江勢驚險,航運困難。由于河床陡峻,流水侵蝕力強,金沙江是長江干流宜昌站泥沙的主要來源。 名片圖:金沙江云南省德欽縣段
    揚子江 揚子江 (長江下游河段的舊稱)揚子江(the Yangtze River),是長江從南京以下至入海口的下游河段的舊稱,流經江蘇省、上海市。 揚子江因古有揚子津渡口而得名,江闊水深浪大,受潮汐影響比較強烈。從鎮江開始,長江進入三角洲河段,其中江陰以下為河口段,江面不斷擴張成喇叭。長江在入海之前,接納最后一條支流黃浦江。江寬水深,萬噸海輪可以上溯到南京市。 由于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最先接觸的是揚子江這段長江,聽到的是“揚子江”這名稱,西方把中國長江通稱為“揚子江”,"Yangtze River"也成為長江在英語中的稱呼。 【概述圖為南京長江第三大橋】
    揚子江 揚子江 (長江下游河段的舊稱)揚子江(the Yangtze River),是長江從南京以下至入海口的下游河段的舊稱,流經江蘇省、上海市。 揚子江因古有揚子津渡口而得名,江闊水深浪大,受潮汐影響比較強烈。從鎮江開始,長江進入三角洲河段,其中江陰以下為河口段,江面不斷擴張成喇叭。長江在入海之前,接納最后一條支流黃浦江。江寬水深,萬噸海輪可以上溯到南京市。 由于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最先接觸的是揚子江這段長江,聽到的是“揚子江”這名稱,西方把中國長江通稱為“揚子江”,"Yangtze River"也成為長江在英語中的稱呼。 【概述圖為南京長江第三大橋】
    長江 長江 (世界第三長河,亞洲第一長河)長江發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干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于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全長6397km,比黃河(5464km)長9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長度僅次于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居世界第三位。在世界大河水流量排行中,長江也居世界第三位,僅次于亞馬遜河和剛果河。但尼羅河流域跨非洲9國,亞馬遜河流域跨南美洲7國,剛果河流域跨非洲7國,長江則為中國所獨有。 長江干流自西而東橫貫中國中部。數百條支流輻輳南北,延伸至青海、四川、西藏、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的部分地區。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20%。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過大運河匯入長江。 長江干流宜昌以上為上游,長4504公里,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公里,其中直門達至宜賓稱金沙江,長3464公里。宜賓至宜昌河段習稱川江,長1040公里。宜昌至湖口為中游,長955公里,流域面積68萬平方公里。湖口至出海口為下游,長938公里,流域面積12萬平方公里。
    岷江 岷江 (長江上游支流)岷江,長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歷史上,岷江曾被認為是長江正源,明代徐霞客通過實地踏查得出:金沙江一支才是長江正源。岷江傳統上以發源于四川松潘縣岷山南麓的一支為岷江正源,但實際上,其西支大渡河從河源學上才是正源。這一觀點,中科院于2013年予以確認。 但從傳統上,水文水利界仍以東支為正源。以東支為正源,岷江有東西二源:東源出自高程3727米的弓杠嶺;西源出自高程4610米的朗架嶺,一般以東源為正源,兩源匯合于虹橋關上游川主寺后,自北向南流經茂汶、汶川、都江堰市;穿過成都平原的新津、彭山、眉山;再經青神、樂山、犍為;于宜賓市注入長江。干流全長711公里(一說735公里,以大渡河(1062公里)為正源,則全長1279公里。 岷江總落差3560米(一說總落差2877米(▽3143-▽266)),流域面積135881平方公里,其中四川126280平方公里。岷江各支流流域面積大于500平方公里的支流30條,流域面積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10條。河口流量2830立方米/秒。水能蘊藏量820萬千瓦。 岷江是成都平原的最重要的水資源,歷史上岷江以都江堰為代表的灌溉工程造就了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其干支流上還建設了諸多水利工程,特別是水電工程,給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 名片圖:岷江茂縣疊溪海子上游段河谷
    珠江 珠江 珠江,又名粵江,是中國第二大河流,境內第三長河流。珠江原指廣州到入海口96公里長的一段水道,因為它流經著名的海珠島(石)而得名,后來逐漸成為西江、東江、北江以及珠江三角洲上各條河流的總稱。珠江發源于云貴高原烏蒙山系馬雄山,流經中國中西部六省區及越南北部,在下游從八個入海口注入南海。 2012年,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科研人員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珠江的長度和流域面積進行了量測,并得到了準確數據,確定珠江為我國第二大河流。珠江年徑流量3300多億立方米,居全國江河水系的第2位,僅次于長江,是黃河年徑流量的7倍,淮河的10倍。全長2320千米,流域面積453690平方公里(其中442100平方公里在中國境內,11590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是中國南方最大河系,是中國境內第三長河流。 珠江水系共有大小河流774條,總長36000多公里,豐盈的河水與眾多的支流,給珠江的航運事業帶來了優越條件,航運價值僅次于長江,居全國第二位。珠江水系水能資源蘊藏豐富,著名的天生橋、大藤峽、魯布革、新豐江等水電樞紐都屬于珠江水系。珠江流域面積廣闊,多為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94.5%,平原面積小而分散,僅占55%,比較大的是珠江三角洲平原。珠江流域旅游資源豐富,著名的黃果樹瀑布、桂林山水都在珠江流域。
    洞庭湖 洞庭湖 (長江流域湖泊)洞庭湖,古稱云夢、九江和重湖,處于長江中游荊江南岸,跨岳陽、汨羅、湘陰、望城、益陽、沅江、漢壽、常德、津市、安鄉和南縣等縣市。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戰國時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洞庭湖北納長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來水,南和西接湘、資、沅、澧四水及汨羅江等小支流,由岳陽市城陵磯注入長江。 洞庭湖古代曾號稱“八百里洞庭”。20世紀90年代末,據水利部門測算,有面積2579.2平方公里(一說2740平方公里);但它還有湘、資、沅、澧四水和“長江四口”1300多平方公里洪道面積(一說1.878萬平方公里)。兩者合計,仍有3879.2平方公里。湖盆周長為803.2公里,總容積220億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積178億立方米,河道容積42億立方米。 洞庭湖是長江流域重要的調蓄湖泊,具強大蓄洪能力,曾使長江無數次的洪患化險為夷,江漢平原和武漢三鎮得以安全渡汛。 洞庭湖是歷史上重要的戰略要地、中國傳統文化發源地,湖區名勝繁多,以岳陽樓為代表的歷史勝跡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資源。也是中國傳統農業發祥地,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是湖南省乃至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糧油基地、水產和養殖基地。 截至2018年共平退堤垸333處、搬遷55.8萬人,洞庭湖調蓄面積比1978年擴大了779平方公里。
    江南 江南 (地理區域概念)江南,是指地理區域,顧名思義,意為長江之南,在人文地理概念里特指長江中下游以南。先秦時期,江南屬漢地九州,被中原稱為"吳越"。江南以才子佳人、富庶水鄉、繁榮發達等著稱。 江南是一個人杰地靈、山清水秀的地方,從古至今“江南”一直是個不斷變化、富有伸縮性的地域概念,但始終代表著美麗富饒的水鄉景象;至今也是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資源豐富,商品生產發達,工業門類齊全,是中國綜合經濟水平最高的發達地區。 在不同歷史時期,江南的文學意象不盡相同。江南最早出現在先秦兩漢時期。在東周時期是以吳國、越國等諸侯國所在的長江中下游,即今上海、浙江北部、江蘇南部、安徽東南部、江西東北部等長江中下游以南部分地區(摘自央視紀錄片《何處是江南》)。 自古以來,江南漢族地區曾有會稽郡、吳郡、江南道、兩浙路等行政劃分。
    石鐘山 石鐘山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石鐘山)石鐘山,中國千古奇音第一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城區,長江與鄱陽湖交匯處。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長江下游沿線上的主要景點之一。 石鐘山海拔61.8米,相對高度約40米左右,面積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擊出如鐘鳴之聲而得名。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曾夜泊山下,他撰寫的《石鐘山記》聞名天下,與石鐘山相得益彰。 石鐘山,實際上不是一座山,而是兩座山,都由石灰巖構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鐘,面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擊,響聲如洪鐘,故皆名為“石鐘山”。兩山分據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瀕臨鄱陽湖,稱上鐘山;北面一座瀕臨長江,稱下鐘山,兩山合稱“雙鐘山”。 石鐘山傲然屹立于長江之岸,鄱陽湖之濱,風景雄奇秀麗。它猶如一把鐵鎖掛在湖口縣門前,號稱“江湖鎖鑰”,自古即為軍事要塞。 余亞飛詩稱:“鄱陽湖接近長江處,二水相交奇景生,澈液渾流互排斥,濁清界線見分明”。登上山頂,其南望匡廬,北鎮長江,看長江滔滔,觀鄱湖浩淼,江湖匯合處,水線分明,江水渾濁,湖水碧清,以截然不同的水色“劃”出了一條奇妙的界線,甚稱鄱陽湖上一大自然奇景,繪成一幅壯觀奇妙的《涇渭圖》,這就是著名的“江湖兩色”。 山上古建筑與碑、石刻相得益彰,互相輝映,集樓、臺、亭、閣等于一體,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園林。這里石塊具有天然形成的皺、透、瘦、漏、丑等特點,千姿百態,而且石叩之有聲,觀之出奇。
    贛江 贛江 長江主要支流之一,江西省最大河流。位于長江中下游南岸,源出贛閩邊界武夷山西麓,自南向北縱貫全省。有13條主要支流匯入。長766公里,流域面積83500平方公里。自然落差937米,多年平均流量2130立方米每秒,水能理論蘊藏量360萬千瓦。從河源至贛州為上游,稱貢水,在贛州市城西納章水后始稱贛江。貢水長255公里,穿行于山丘、峽谷之中。贛州至新干為中游,長303公里,穿行于丘陵之間。新干至吳城為下游,長208公里,江闊多沙洲,兩岸筑有江堤。贛江通過鄱陽湖與長江相連,是江西省水運大動脈,也是遠景規劃贛粵運河的組成河段。
    沱江 沱江 (長江上游四川段支流)沱江,長江上游支流。位于中國四川省中部。發源于川西北九頂山南麓,綿竹市斷巖頭大黑灣。南流到金堂縣趙鎮接納沱江支流——毗河、清白江、湔江及石亭江等四條上游支流后,穿龍泉山金堂峽,經簡陽市、資陽市、資中縣、內江市、自貢市、富順縣等至瀘州市匯入長江。全長712公里。流域面積3.29萬平方公里。從源頭至金堂趙鎮為上游,長127公里,稱綿遠河。從趙鎮起至河口稱沱江,長522公里。 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年徑流量351億立方米,其中岷江補給約占33.4%。水力資源蘊藏量約186.7萬千瓦。干流長年可通木船、機動船,中下游支流多已渠化。沱江流域森林覆被率僅6.1%,為四川各河中最低者,沱江流域內有成都、重慶、德陽、內江、自貢、資陽、綿陽、遂寧、瀘州等大中城市,大、中型工廠多達千余座,是四川省工業集中之地,人口密度之高冠于其他各河。沱江流域又是四川最大棉、蔗產地。 名片圖:沱江瀘州市區段
    石鐘山 石鐘山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石鐘山)石鐘山,中國千古奇音第一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城區,長江與鄱陽湖交匯處。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長江下游沿線上的主要景點之一。 石鐘山海拔61.8米,相對高度約40米左右,面積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擊出如鐘鳴之聲而得名。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曾夜泊山下,他撰寫的《石鐘山記》聞名天下,與石鐘山相得益彰。 石鐘山,實際上不是一座山,而是兩座山,都由石灰巖構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鐘,面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擊,響聲如洪鐘,故皆名為“石鐘山”。兩山分據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瀕臨鄱陽湖,稱上鐘山;北面一座瀕臨長江,稱下鐘山,兩山合稱“雙鐘山”。 石鐘山傲然屹立于長江之岸,鄱陽湖之濱,風景雄奇秀麗。它猶如一把鐵鎖掛在湖口縣門前,號稱“江湖鎖鑰”,自古即為軍事要塞。 余亞飛詩稱:“鄱陽湖接近長江處,二水相交奇景生,澈液渾流互排斥,濁清界線見分明”。登上山頂,其南望匡廬,北鎮長江,看長江滔滔,觀鄱湖浩淼,江湖匯合處,水線分明,江水渾濁,湖水碧清,以截然不同的水色“劃”出了一條奇妙的界線,甚稱鄱陽湖上一大自然奇景,繪成一幅壯觀奇妙的《涇渭圖》,這就是著名的“江湖兩色”。 山上古建筑與碑、石刻相得益彰,互相輝映,集樓、臺、亭、閣等于一體,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園林。這里石塊具有天然形成的皺、透、瘦、漏、丑等特點,千姿百態,而且石叩之有聲,觀之出奇。
    贛江 贛江 長江主要支流之一,江西省最大河流。位于長江中下游南岸,源出贛閩邊界武夷山西麓,自南向北縱貫全省。有13條主要支流匯入。長766公里,流域面積83500平方公里。自然落差937米,多年平均流量2130立方米每秒,水能理論蘊藏量360萬千瓦。從河源至贛州為上游,稱貢水,在贛州市城西納章水后始稱贛江。貢水長255公里,穿行于山丘、峽谷之中。贛州至新干為中游,長303公里,穿行于丘陵之間。新干至吳城為下游,長208公里,江闊多沙洲,兩岸筑有江堤。贛江通過鄱陽湖與長江相連,是江西省水運大動脈,也是遠景規劃贛粵運河的組成河段。
    黃浦江 黃浦江 (上海界內河流)黃浦江是上海的地標河流,流經上海市區,將上海分成浦西和浦東。黃浦江是上海的重要水道,在上海市中心外白渡橋接納吳淞江(蘇州河)后在吳淞口注入長江,是長江匯入東海之前的最后一條支流。 黃浦江全長約113公里,河寬300至770米。黃浦江始于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鎮淀峰的淀山湖,淀山湖接納了上游太湖流域的眾多來水。“浦”是古吳語中河的意思,一般多指人工河。黃浦江下游曾被稱為黃歇浦和春申江,有說法認為是因為上海曾為戰國楚春申君黃歇的封地。 黃浦兩岸薈萃了上海城市景觀的精華。黃浦江上已建成多條江底汽車隧道和大橋。黃浦江是兼有飲用水源、航運、排洪排澇、漁業、旅游等價值的多功能河流。
    夔門 夔門 夔門(kuí mén),又名瞿塘峽、瞿塘關,瞿塘峽之西門。三峽西端入口處,兩岸斷崖壁立,高數百丈,寬不及百米,形同門戶,故名。長江上游之水納于此門而入峽;是長江三峽的西大門, 峽中水深流急,江面最窄處不及50米,波濤洶涌,呼嘯奔騰,令人心悸,素有“夔門天下雄”之稱。因瞿塘峽地當川東門戶,故又別稱夔門。 夔門雄踞瞿塘峽之首,亦是長江三峽之首,西起重慶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巫山縣的大溪鎮,全長8公里。在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中,它是最窄、距離最短的一個峽,瞿塘峽谷窄如走廊,兩岸崖陡似城垣,郭沫若過此發出“若言風景異,三峽此為魁”的贊嘆。 夔門由兩岸高山凌江夾峙,在巍峨壯麗的白帝城下,是長江從四川盆地進入三峽的大門。夔門兩側的高山,南名“白鹽山”,北曰“赤甲山”,拔地而起,高聳入云。近江兩岸則壁立如削,恰似天造地設的大門。白鹽山系因粘附在巖石上的水溶液,主要含鈣質,色似白鹽而得名;赤甲山因含有氧化鐵的水溶液粘附在風化的巖層表面,此山土石呈紅色,如人袒背,故名赤甲山。隔江相望,一個紅裝,一個素裹,可謂奇景。兩座山都是石灰巖,長期的風剝雨蝕,使兩岸巖壁好似刀削斧砍一般,形成十分秀麗的片段景觀。面江迎風之絕壁陡巖,雖然寸草難生,而各現異彩,這些色調和晨曦、晚霞、明月交相輝映,形成了“赤甲晴暉”、“白鹽曙色”和“夔門秋月”等勝景。
    琵琶亭 琵琶亭 琵琶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九江長江大橋南岸東側處),面臨長江,背倚琵琶湖。 琵琶亭建于唐代元年,已有1200年歷史,原在九江城西長江之濱,即白居易送客之處,但歷代屢經興廢,多次移址。 唐代元和十年(815年),詩人白居易由長安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翌年秋天,送客于潯陽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長江一段)頭,有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訴說身世,觸景生情因作《琵琶行》贈之,亭名由此而來,現為江西省九江市著名景點。
    湘江 湘江 (長江?流域洞庭湖水系主要河流)湘江,長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是湖南省最大河流。湘江,其源頭有4種說法:一是傳統的正源(俗稱東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白石鄉的石梯,河源為海洋河,北流至興安縣分水塘與靈渠匯合稱湘江;二是南源,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海洋鄉龍門界;三是廣西興安縣南部白石鄉境內海洋山脈的近峰嶺,河源稱上桂河(白石河),往東流至西波江口稱湘江;四是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紫良瑤族鄉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野狗嶺,河源為瀟水,在永州市的萍島匯合廣西來水稱湘江。學界較流行的說法是白石河源。流經湖南省永州市、衡陽市、株洲市、湘潭市、長沙市,至岳陽市的湘陰縣注入長江水系的洞庭湖。如海洋河為源,湘江干流全長844公里, 流域面積94660平方公里
    淮河 淮河 位于中國東部,介于長江與黃河之間,是中國七大河之一。古稱淮水,與長江、黃河和濟水并稱“四瀆”,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淮河發源于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頂西北側河谷,干流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淮河干流可以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全長1000公里,總落差200米。洪河口以上為上游,長360公里,地面落差178米,流域面積3.06萬平方公里;洪河口以下至洪澤湖出口中渡為中游,長490公里,地面落差16米,中渡以上流域面積15.8萬平方公里;中渡以下至三江營為下游入江水道,長150公里,三江營以上流域面積為16.46萬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和山東五省,流域面積約為27萬平方公里,以廢黃河為界,整個流域分成淮河和沂沭泗河兩大水系,流域面積分別為19萬平方公里和8萬平方公里。
    江蘇 江蘇 江蘇,簡稱“蘇”,是中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南京,以“江寧府”與“蘇州府”之首字得名。位于中國大陸東部沿海中心、長江下游,東瀕黃海,東南與浙江和上海毗鄰,西接安徽,北接山東,地跨長江、淮河,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 江蘇是中國古代文明、遠古人類、吳越文化、長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自古便是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省區之一。江蘇擁有江淮、金陵、吳、中原四大多元文化,共擁有13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蘇旅游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名勝古跡遍布全省,全省13個城市被命名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同時也是中國5A級景區最多的省份。 江蘇轄江臨海,扼淮控湖,經濟繁榮,教育發達,文化昌盛,素有“山水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地理上跨越南北,同時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征。地形以平原為主,陸地面積10.32萬平方千米,占全國的1.08%。人均國土面積在全國各省區中最少,是中國面積較小的省份之一。 江蘇地處長江經濟帶,下轄13個設區市,全部進入百強,是唯一所有地級市都躋身百強的省份,截至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5900.9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07189元,常住人口8029.3萬人。江蘇人均GDP、綜合競爭力、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DLI)均居中國各省第一 ,成為中國綜合發展水平最高的省份 ,已步入“中上等”發達國家水平。 江蘇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第一,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省份之一,與上海、浙江、安徽共同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成為國際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
    烏江 烏江 (長江支流)烏江為貴州省第一大河,長江上游右岸支流,古稱黔江。發源于貴州省境內威寧縣香爐山花魚洞,流經黔北及渝東南酉陽彭水,在重慶市涪陵注入長江。 烏江干流全長1037公里,流域面積8.79萬平方公里。六沖河匯口以上為上游,匯口至思南為中游,思南以下為下游。較大支流有六沖河、貓跳河、清水江、湘江、洪渡河、芙蓉江、唐巖河等15條,天然落差2 123.5米,年均流量1 650立方米/秒。流域內年均徑流深600毫米,但年內分配不均,汛期5~9月占全年徑流量的80%。烏江水系呈羽狀分布,流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于地勢高差大,切割強,自然景觀垂直變化明顯。以流急、灘多、谷狹而聞名于世,號稱“天險”。
    烏江 烏江 (長江支流)烏江為貴州省第一大河,長江上游右岸支流,古稱黔江。發源于貴州省境內威寧縣香爐山花魚洞,流經黔北及渝東南酉陽彭水,在重慶市涪陵注入長江。 烏江干流全長1037公里,流域面積8.79萬平方公里。六沖河匯口以上為上游,匯口至思南為中游,思南以下為下游。較大支流有六沖河、貓跳河、清水江、湘江、洪渡河、芙蓉江、唐巖河等15條,天然落差2 123.5米,年均流量1 650立方米/秒。流域內年均徑流深600毫米,但年內分配不均,汛期5~9月占全年徑流量的80%。烏江水系呈羽狀分布,流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于地勢高差大,切割強,自然景觀垂直變化明顯。以流急、灘多、谷狹而聞名于世,號稱“天險”。
    黃浦江 黃浦江 (上海界內河流)黃浦江是上海的地標河流,流經上海市區,將上海分成浦西和浦東。黃浦江是上海的重要水道,在上海市中心外白渡橋接納吳淞江(蘇州河)后在吳淞口注入長江,是長江匯入東海之前的最后一條支流。 黃浦江全長約113公里,河寬300至770米。黃浦江始于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鎮淀峰的淀山湖,淀山湖接納了上游太湖流域的眾多來水。“浦”是古吳語中河的意思,一般多指人工河。黃浦江下游曾被稱為黃歇浦和春申江,有說法認為是因為上海曾為戰國楚春申君黃歇的封地。 黃浦兩岸薈萃了上海城市景觀的精華。黃浦江上已建成多條江底汽車隧道和大橋。黃浦江是兼有飲用水源、航運、排洪排澇、漁業、旅游等價值的多功能河流。
    青弋江 青弋江 青弋江,中國長江下游支流。古稱“清水”、“泠水”或“涇溪”、“涇水”。唐及北宋時稱青弋水。青弋江之名始自南宋。《寧國府志》記載:“青弋江古名清水,一名泠水,又名清弋水。稱其為清弋江,是因為它發源于黃山,會石臺、太平、旌德、涇縣諸水后,河身漸廣,春暖水漲,波濤洶涌,故曰江。” 青弋江源出中國安徽省黟縣黃山北麓,源頭主河為清溪河(美溪河),經石臺縣、黃山區,于周家坦注入陳村水庫(太平湖),出陳村水庫流經涇縣(此段原名施溪河)、宣城、南陵、蕪湖等地,于蕪湖市區入長江。安徽省志載:青弋江全長275千米,有大小支流30余條,流域面積8178平方千米,(蕪湖市志(1999年版)、蕪湖縣志、南陵縣志:在關門洲注入長江,全長291公里,有大小支流23條,流域面積4340平方公里。)是安徽省境內,也是長江下游最大的一條支流。 (名片圖:青弋江蕪湖市區段)
    夔門 夔門 夔門(kuí mén),又名瞿塘峽、瞿塘關,瞿塘峽之西門。三峽西端入口處,兩岸斷崖壁立,高數百丈,寬不及百米,形同門戶,故名。長江上游之水納于此門而入峽;是長江三峽的西大門, 峽中水深流急,江面最窄處不及50米,波濤洶涌,呼嘯奔騰,令人心悸,素有“夔門天下雄”之稱。因瞿塘峽地當川東門戶,故又別稱夔門。 夔門雄踞瞿塘峽之首,亦是長江三峽之首,西起重慶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巫山縣的大溪鎮,全長8公里。在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中,它是最窄、距離最短的一個峽,瞿塘峽谷窄如走廊,兩岸崖陡似城垣,郭沫若過此發出“若言風景異,三峽此為魁”的贊嘆。 夔門由兩岸高山凌江夾峙,在巍峨壯麗的白帝城下,是長江從四川盆地進入三峽的大門。夔門兩側的高山,南名“白鹽山”,北曰“赤甲山”,拔地而起,高聳入云。近江兩岸則壁立如削,恰似天造地設的大門。白鹽山系因粘附在巖石上的水溶液,主要含鈣質,色似白鹽而得名;赤甲山因含有氧化鐵的水溶液粘附在風化的巖層表面,此山土石呈紅色,如人袒背,故名赤甲山。隔江相望,一個紅裝,一個素裹,可謂奇景。兩座山都是石灰巖,長期的風剝雨蝕,使兩岸巖壁好似刀削斧砍一般,形成十分秀麗的片段景觀。面江迎風之絕壁陡巖,雖然寸草難生,而各現異彩,這些色調和晨曦、晚霞、明月交相輝映,形成了“赤甲晴暉”、“白鹽曙色”和“夔門秋月”等勝景。
    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 (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南津關,全長193千米,沿途兩岸奇峰陡立、峭壁對峙,自西向東依次為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重慶市巫山縣境內,有大寧河小三峽、馬渡河小小三峽。長江沿線重慶境內,有“水下碑林”白鶴梁,“東方神曲之鄉”豐都鬼城,建筑風格奇特的石寶寨、“巴蜀勝境”張飛廟、蜀漢皇帝劉備的托孤堂、龍骨坡巫山文化遺址等景觀。 “長江三峽”是重慶十大文化符號,“長江三峽---夔門”是第五套人民幣10元紙幣背面的風景圖案。 2018年2月19日,長江三峽工程南線船閘啟動實施至3月24日8時為期33天的停航檢修,三峽工程北線船閘將采取單向通過、定時換向方式運行。
    荊江 荊江 荊江( Ching River 、Ching Chiang、Jing Jiang),中國長江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陽縣城陵磯段的別稱。全長360公里。藕池口以上稱上荊江,以下稱下荊江。下荊江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腸”之稱。荊江以北是古云夢大澤范圍,以南是洞庭湖,地勢低洼,長江帶來的泥沙在此大量沉積。東晉時代開始筑堤防水,圍墾云夢大澤,至明代形成北岸荊江大堤。由于泥沙不斷沉積,河床已高出兩岸平原,成了“地上河”。北岸靠180多公里的荊江大堤保衛富饒的江漢平原。大堤經多次全面整修,防洪能力有了提高。 三峽大壩,葛洲壩等水利工程的建成,改善了荊江區域的航運能力。
    鄱陽湖 鄱陽湖 (長江流域湖泊)鄱陽湖,古稱彭蠡、彭蠡澤、彭澤。鄱陽湖,為長江流域的重要一個過水性 、 吞吐型 、 季節性的淺水湖泊。鄱陽湖地處江西省的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湖區面積,在平水位(14~15米)時湖水面積為3,150平方公里,高水位(20m)時為4,125k㎡以上。但低水位(12m)時僅500k㎡,據2008年水文資料,當湖水位22.59m時,湖泊面積為4070 k㎡。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湖,位于江西省北部,中國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湖。 鄱陽湖在調節長江水位、涵養水源、改善當地氣候和維護周圍地區生態平衡等方面都起著巨大的作用。 名片圖:鄱陽湖星子縣境內落星墩附近湖面
    城陵磯 城陵磯 城陵磯(Chenglingji) 長江中游第一磯,與南京燕子磯、馬鞍山采石磯并稱“長江三大名磯”,“長江八大良港”之一。長江中游水陸聯運、干支聯系的綜合樞紐港口。湖南省水路第一門戶,國家一類口岸。位于岳陽市東北15公里江湖交會的右岸,距市中心區7.5千米,當長江與洞庭湖交匯處,隔江與湖北省監利縣相望。《水經注》載:“江之右岸有城陵山,山有故城。”
    鄱陽湖 鄱陽湖 (長江流域湖泊)鄱陽湖,古稱彭蠡、彭蠡澤、彭澤。鄱陽湖,為長江流域的重要一個過水性 、 吞吐型 、 季節性的淺水湖泊。鄱陽湖地處江西省的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湖區面積,在平水位(14~15米)時湖水面積為3,150平方公里,高水位(20m)時為4,125k㎡以上。但低水位(12m)時僅500k㎡,據2008年水文資料,當湖水位22.59m時,湖泊面積為4070 k㎡。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湖,位于江西省北部,中國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湖。 鄱陽湖在調節長江水位、涵養水源、改善當地氣候和維護周圍地區生態平衡等方面都起著巨大的作用。 名片圖:鄱陽湖星子縣境內落星墩附近湖面
    城陵磯 城陵磯 城陵磯(Chenglingji) 長江中游第一磯,與南京燕子磯、馬鞍山采石磯并稱“長江三大名磯”,“長江八大良港”之一。長江中游水陸聯運、干支聯系的綜合樞紐港口。湖南省水路第一門戶,國家一類口岸。位于岳陽市東北15公里江湖交會的右岸,距市中心區7.5千米,當長江與洞庭湖交匯處,隔江與湖北省監利縣相望。《水經注》載:“江之右岸有城陵山,山有故城。”
    大運河 大運河 (古代修筑的人工運河)大運河(Grand Canal)是中國東部平原上的偉大工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筑,為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大運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三部分,全長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縱貫在中國華北大平原上,通達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至今大運河歷史延續已2500余年。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包括中國8個省、直轄市,27座城市,大運河河道遺產27段,以及運河水工遺存、運河附屬遺存、運河相關遺產共計58處遺產點,河道總長度1011公里。
    潯陽 潯陽 潯陽,即潯城、潯陽城,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稱,因古時流經此處的長江一段被稱為潯陽江,而縣治在長江之北,即潯水之陽而得名。 后長江改道,縣治變為江南,原九江郡分為江南江北兩地,南面即今江西境內的九江市所屬地區,北面包括今天的湖北省黃梅縣小池至孔垅一帶,使潯陽之名仍得以延續。 而今,潯陽作為九江的古稱,在九江人民心中依舊擁有著極其強烈的歷史文化歸屬感。 九江,這座美麗厚重的千年古城正在新一輪的發展浪潮中散發著勃勃生機。
    江表 江表 江表是指長江以南的地區,從中原看,地處長江之外,南方六朝都泛稱江表。晉虞溥有《江表傳》,以記錄三國東吳之事,后加入《三國志》,成為《三國志》的添注。
    通天河 通天河 (長江的河源段(青海玉樹))通天河,長江源頭干流河段。位于青海省的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自長江源當曲、沱沱河匯合點的治多縣西部的囊極巴隴起,流經青海省治多縣、曲麻萊縣、稱多縣、玉樹市4縣市,至青海省玉樹州的玉樹市區結古鎮西巴塘河口為止,以下始稱金沙江。 通天河自囊極巴隴算起,河長828公里;自源頭算起,干流河長為1174公里,流域面積總計約14萬平方公里。天然落差940米,平均流量每秒400立方米,年總徑流量約130億立方米,含沙量每立方米0.74克,河水清澈,水質優良,干流水力理論蘊藏量近300萬千瓦。 傳說,《西游記》中著名的過渡曬經的章節就發生在這里。 通天河水系呈樹枝狀分布,南岸支流水量較北岸支流為豐。通天河流域屬高寒氣候區,除高原東部邊緣外,大部地區風大,氣溫低,空氣稀薄,垂直差異很大,多年平均氣溫在0℃以下。下段河谷地區,氣候比較溫和濕潤。通天河兩岸,由于自然地理環境相當復雜,形成了多種類型的草原牧場,是長江上游的重要畜牧區之一。新中國成立前,除放牧外,只能在小塊土地上種植青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農業區面積擴大,作物品種也有增加,先后試種小麥、蔬菜和各類瓜果都獲得成功,產量也不斷提高。通天河沿岸盛產沙金,河湖中魚類資源豐富。 名片圖:通天河下段江秦段
    大運河 大運河 (古代修筑的人工運河)大運河(Grand Canal)是中國東部平原上的偉大工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筑,為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大運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三部分,全長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縱貫在中國華北大平原上,通達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至今大運河歷史延續已2500余年。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包括中國8個省、直轄市,27座城市,大運河河道遺產27段,以及運河水工遺存、運河附屬遺存、運河相關遺產共計58處遺產點,河道總長度1011公里。
    江湘 江湘 長江 和 湘江 。也指 長江 和 湘江 流域。《楚辭·九章·涉江》:“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 江 湘 。” 漢 張衡 《南都賦》:“穢 長沙 之無樂,歷 江 湘 而北征。”《晉書·王鑒傳》:“時 杜弢 作逆, 江 湘 流弊, 王敦 不能制,朝廷深以為憂。 鑒 上疏勸帝征之。”
    潯陽 潯陽 潯陽,即潯城、潯陽城,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稱,因古時流經此處的長江一段被稱為潯陽江,而縣治在長江之北,即潯水之陽而得名。 后長江改道,縣治變為江南,原九江郡分為江南江北兩地,南面即今江西境內的九江市所屬地區,北面包括今天的湖北省黃梅縣小池至孔垅一帶,使潯陽之名仍得以延續。 而今,潯陽作為九江的古稱,在九江人民心中依舊擁有著極其強烈的歷史文化歸屬感。 九江,這座美麗厚重的千年古城正在新一輪的發展浪潮中散發著勃勃生機。
    雅魯藏布江 雅魯藏布江 (藏南大河)雅魯藏布江:是中國最長的高原河流,位于西藏自治區境內,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發源于西藏西南部喜馬拉雅山北麓的杰馬央宗冰川,上游稱為馬泉河,由西向東橫貫西藏南部,繞過喜馬拉雅山脈最東端的南迦巴瓦峰轉向南流,經巴昔卡出中國境。水能蘊藏量豐富,在中國僅次于長江。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是世界第一大峽谷,獲得中國世界紀錄協會的世界最深大峽谷、世界最長大峽谷兩項世界紀錄的認證。
    巫峽 巫峽 (長江三峽第二峽)巫峽自巫山縣城東大寧河起,至巴東縣官渡口止,全長46公里,有大峽之稱。 巫峽綺麗幽深,以俊秀著稱天下。它峽長谷深,奇峰突兀,層巒疊嶂,云騰霧繞,江流曲折,百轉千回,船行其間,宛若進入奇麗的畫廊,充滿詩情畫意。“萬峰磅礴一江通,鎖鑰荊襄氣勢雄”是對它真實的寫照。峽江兩岸,青山不斷,群峰如屏,船行峽中,時而大山當前,石塞疑無路;忽又峰回路轉,云開別有天,宛如一條迂回曲折的畫廊。巫峽兩岸群峰,它們各具特色。有詩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澎浪磯 澎浪磯 澎浪磯位于江西九江彭澤縣城下游約0.5公里處的長江南岸,與“長江絕島”小孤山(小姑山)隔江相望。澎浪磯(彭郎磯)以怪石屹立江中,頂風遏浪,驚濤澎湃而得名。石磯依山傍水,地勢險要,為長江流域三大名磯之一,與小孤山合稱為“江南第一景”。
    雅魯藏布江 雅魯藏布江 (藏南大河)雅魯藏布江:是中國最長的高原河流,位于西藏自治區境內,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發源于西藏西南部喜馬拉雅山北麓的杰馬央宗冰川,上游稱為馬泉河,由西向東橫貫西藏南部,繞過喜馬拉雅山脈最東端的南迦巴瓦峰轉向南流,經巴昔卡出中國境。水能蘊藏量豐富,在中國僅次于長江。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是世界第一大峽谷,獲得中國世界紀錄協會的世界最深大峽谷、世界最長大峽谷兩項世界紀錄的認證。
    巫峽 巫峽 (長江三峽第二峽)巫峽自巫山縣城東大寧河起,至巴東縣官渡口止,全長46公里,有大峽之稱。 巫峽綺麗幽深,以俊秀著稱天下。它峽長谷深,奇峰突兀,層巒疊嶂,云騰霧繞,江流曲折,百轉千回,船行其間,宛若進入奇麗的畫廊,充滿詩情畫意。“萬峰磅礴一江通,鎖鑰荊襄氣勢雄”是對它真實的寫照。峽江兩岸,青山不斷,群峰如屏,船行峽中,時而大山當前,石塞疑無路;忽又峰回路轉,云開別有天,宛如一條迂回曲折的畫廊。巫峽兩岸群峰,它們各具特色。有詩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澎浪磯 澎浪磯 澎浪磯位于江西九江彭澤縣城下游約0.5公里處的長江南岸,與“長江絕島”小孤山(小姑山)隔江相望。澎浪磯(彭郎磯)以怪石屹立江中,頂風遏浪,驚濤澎湃而得名。石磯依山傍水,地勢險要,為長江流域三大名磯之一,與小孤山合稱為“江南第一景”。
    長江天塹 【解釋】塹:壕溝。長江為天然的坑塹、險要。舊時形容長江地勢險要,不可逾越。【出處】《南史·孫范傳》:“隋師將濟江,群官請為備防,范奏曰:‘長江天塹,古來險隔,虜軍豈能飛渡?’”【示例】占據江南八郡,隔著~,雙比淮西差多少來去。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一百十回
    瀘州 瀘州 瀘州,四川省地級市,古稱江陽,別稱酒城、江城,川滇黔渝結合部的國家區域中心城市,成渝經濟圈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長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是世界級白酒產業基地,國家重要的以名優酒為主體的食品工業基地、循環型化工基地、清潔能源生產基地、國家高性能液壓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9大工程機械生產基地之一。全市下轄3區4縣,幅員面積1.2萬平方公里,2016年總人口509萬人,城鎮化率為49%。 瀘州位于四川省東南部,長江和沱江交匯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疊合部,盛產國家名酒“瀘州老窖”和“郎酒”,享有“ 中國酒城 ”美名;擁有瀘州老窖旅游區、堯壩古鎮等11處4A級景區,擁有瀘州老窖酒釀制技藝、古藺郎酒傳統釀造技藝、瀘州油紙傘、古藺花燈等國家級非遺項目。擁有四川省第一大港口和第三大航空港,設有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瀘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經濟高地。 瀘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兩千多年歷史文化;西漢設江陽侯國;梁武帝大同年間建置瀘州;宋代瀘州成為“西南會要”,為潼川府路駐地;明代瀘州升為直隸州,直隸于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清代移民入川,瀘州成為川滇黔接合部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先后獲得過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最佳范例獎(迪拜獎)、中國地級市民生發展100強、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等榮譽。被列為首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外江 外江 外江,江名。長江至湖北枝江縣東分為二支,流經 百里洲 以南的為外江。
    滁河 滁河 滁河位于江淮之間,為長江下游左岸一級支流,古稱涂水,酈道元《水經注》云:“滁水出浚遒縣也。”《宋史·虞允文傳》:紹興十一年(1141年),金主亮南侵,允文命別將“張深守滁河口,扼大江之沖”,即此。唐代改名滁河。發源于安徽省肥東縣梁園鎮,主要流經安徽合肥市(肥東縣)、滁州市、馬鞍山(含山縣)、馬鞍山(和縣)及南京江北,自南京市六合區龍袍街道入長江,干流全長約 269km。主要支流有清流河、來安河、襄河、大馬廠河等。滁河流域地跨安徽省和江蘇省所轄的 9 個縣(區、市),流域面積約 8057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 6250平方公里 ,江蘇省 1750平方公里 。
    京廣鐵路 京廣鐵路 京廣鐵路(北京-廣州)是一條從首都北京市通往廣東省廣州市的鐵路,于1957年全線建成,全長2302千米。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之前,隔江分為北南兩段。北段從北京市到湖北省武漢市漢口,稱為“京漢鐵路”(1949年以前稱“盧漢鐵路”“平漢鐵路”),于1897年4月動工到1906年4月建成。南段從廣東省廣州市到湖北省武漢市武昌,稱為“粵漢鐵路”,于1900年7月動工到1936年4月建成。在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后,兩條鐵路接軌,并正式更名為京廣鐵路,1955年12月開始復線工程,1988年12月完工;1992年部分線路路徑改線并于12月開始電氣化工程,2001年9月10日完工。京廣鐵路是中國最重要的一條南北走向的鐵路干線,其連接了6座省會、直轄市,以及多座大中城市。 京廣鐵路連接五省一市,是貫通中國南北的重要鐵路大通道,是國家鐵路南北交通大動脈,也是中國鐵路運輸最為繁忙的主要干線,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京廣線南運貨物以煤炭、鋼鐵、石油、木材及出口物資為主,北運貨物主要是有色金屬礦產品以及糧、糖、茶、水果等農產品和進口物資。 京廣鐵路途經地形為華北平原、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湘東丘陵、衡陽盆地、南嶺、珠江三角洲,溝通了華北、華中與華南,是我國鐵路網的中軸。
    嘉陵江 嘉陵江 嘉陵江:長江主要支流 嘉陵江:大型紀錄片
    南嶺 南嶺 (長江與珠江流域的分水嶺及周圍群山)南嶺是秦漢早期開始的朝廷及其相關人員對楚國之南的(湘桂贛粵相連區)的群山區域的總稱,后承其名,因此南嶺指中國湖南省、江西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4省(區)相連的群山區域。范圍:西起于廣西桂林市,東到江西贛州市大余縣,北線是湖南邵陽市南部—永州市大部分—郴州市南部,南線是廣西賀州市北部——廣東清遠市北部的連陽地區—韶關市北部。 南嶺是個秦漢時期確定的稱呼(相關的是嶺南概念),是長江水系(里洞庭湖水系—鄱陽湖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及其周圍群山,并非當代人泛稱的南方山嶺,因此一般情況下不包括云南云嶺、貴州苗嶺山脈、廣西大瑤山脈-大桂山脈、廣東九連山等。 南嶺大于五嶺:南嶺和嶺南都是地域片區概念,五嶺是南嶺里的代表性山脈,與秦漢早期重大的南下行軍路線相關的五個戰略駐地被突出而稱為五嶺,即越城嶺、都龐嶺(一說揭陽嶺)、萌渚嶺、騎田嶺和大庾嶺,后來以之泛稱其所在大山乃至山脈。 南嶺里的其它山脈:桂林海洋山、永州九嶷山、郴州香花嶺、清遠市北部的起微山和大東山、韶關北部的大瑤山和蔚嶺、韶關東北部跨贛州南部全南縣的青云山脈(主峰在兩省邊界上)和九連山(主峰靠近省界),贛州東南部的三百山(跨三省交點)等。

    其它詞語熱搜

    * 形容長江的詞語:1. 雄渾;2. 壯闊;3. 洶涌;4. 奔騰;5. 奔流;6. 磅礴;7. 豪邁;8. 悠長;9. 沉穩;10. 遼闊;11. 廣袤;12. 洪荒;13. 神秘;14. 深邃;15. 浩渺;16. 神奇;17. 奇妙;18. 壯觀;19. 恢弘;20. 洋溢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