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西安的詞語
形容西安的詞語:古都、文化、歷史、秦嶺、鐘樓、大雁塔、城墻、美食、陜西、兵馬俑、唐代、民俗、宮殿、書法、繁華、夜景、長安、風情、碑林、博物館。
形容西安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西京 | 西京 (封建王朝國都的“京號”)西京,中國歷史上西安沿襲過幾個朝代長期被稱作西京,是中國歷史上十三個王朝的首都、京師。西周的宗周鎬京,西漢京師長安,東漢的京師長安,曹魏黃初二年(221年),長安列為五都之一,稱西京。隋唐時期,長安為京師首都,有時也稱西京。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改京兆府長安為中京,改鳳翔為西京鳳翔府,在今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 唐代渤海國的西京鴨綠府,在今吉林白山市臨江,一說在朝鮮半島慈江道鴨綠江東岸。北宋西京河南府,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偽楚政權和偽齊(劉齊)政權定都開封,稱開封為“西京”。西夏西京西平府,在今寧夏靈武市。遼朝、金朝、元朝西京大同府,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以南京為首都,擬于今陜西省西安市建陪都,曾更名西京市。 在東亞其他國家,日本山口市的別稱,因在京都之西,又稱“西京區域”。朝鮮半島的王氏高麗于926年將平壤改為西京。越南的清化省,胡季犛曾遷都于此。 |
長安 | 長安 (中國古代都城)長安是西安的古稱,是歷史上第一座被稱為“京”的都城,也是歷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周文王時就定都于此,筑設豐京,武王即位后再建鎬京,合稱豐鎬,西安簡稱“鎬”(hào)即源于此。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長安縣,在渭河南岸、阿房宮北側、秦興樂宮的基礎上興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營建未央宮,同年國都由櫟陽遷移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名長安城,取意“長治久安”。 長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化的杰出代表,隋唐時期世界最大的城市。長安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和隋唐大運河的起點,是迄今為止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的中國城市,與雅典、羅馬、開羅并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擁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200多年(不計陪都)的建都史,歷史上曾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建都于此,唐朝鼎盛時期常住人口185萬。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一千多年,被譽為天然歷史博物館,是國際著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長安文化影響極其深遠,由于建都長安的周、秦、漢、隋、唐是中國古代最為強盛和文明的黃金時代,因此在唐以后,雖然長安不再為國都,但“長安”一詞卻成為國都別稱。今天首都北京最重要也最知名的神州第一街——長安街,就是以古長安命名。 |
陜西 | 陜西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陜西(Shaanxi),簡稱“陜”或“秦”,中國省級行政單位之一,省會西安。位于西北內陸腹地,東鄰山西、河南,西連寧夏、甘肅,南抵四川、重慶、湖北,北接內蒙,橫跨黃河和長江兩大流域中部,介于東經105°29′—111°15′,北緯31°42′—39°35′之間,自然區劃上因秦嶺-淮河一線而橫跨北方與南方,總面積20.58萬平方千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和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所在地。 陜西是中華民族及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上古時為雍州、梁州,是炎帝故里及黃帝的葬地。陜西自古是帝王建都之地,有西周、秦、西漢、新、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后秦、大夏、西魏、北周、隋、唐14個朝代在陜西建都。中國九個大一統王朝中有4個(秦、西漢、隋、唐)建都西安(咸陽),留下的帝王陵墓共79座,被稱為“東方金字塔”。 陜西是中國五大重要科教高地之一,擁有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8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及10余所陜西省省屬高水平大學或省部共建高校。陜西有三項九處世界遺產,分別是:長城、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大明宮、未央宮、彬縣大佛寺石窟、張騫墓。 截至2017年末,陜西省下轄10個設區市,含30個市轄區、72個縣、5個縣級市。常住人口3835.44萬,其中西安、寶雞兩市城市人口過百萬。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898.81億元,擁有西咸新區、西安國際港務區、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等經濟高地。 |
長安 | 長安 (中國古代都城)長安是西安的古稱,是歷史上第一座被稱為“京”的都城,也是歷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周文王時就定都于此,筑設豐京,武王即位后再建鎬京,合稱豐鎬,西安簡稱“鎬”(hào)即源于此。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長安縣,在渭河南岸、阿房宮北側、秦興樂宮的基礎上興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營建未央宮,同年國都由櫟陽遷移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名長安城,取意“長治久安”。 長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化的杰出代表,隋唐時期世界最大的城市。長安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和隋唐大運河的起點,是迄今為止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的中國城市,與雅典、羅馬、開羅并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擁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200多年(不計陪都)的建都史,歷史上曾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建都于此,唐朝鼎盛時期常住人口185萬。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一千多年,被譽為天然歷史博物館,是國際著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長安文化影響極其深遠,由于建都長安的周、秦、漢、隋、唐是中國古代最為強盛和文明的黃金時代,因此在唐以后,雖然長安不再為國都,但“長安”一詞卻成為國都別稱。今天首都北京最重要也最知名的神州第一街——長安街,就是以古長安命名。 |
雁塔 | 雁塔 (西安大雁塔)大雁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城南大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相傳是玄奘大法師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后,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
終南山 | 終南山 (陜西省終南山)終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是“道文化”、“佛文化”、“孝文化”、“壽文化”、“鐘馗文化”、“財神文化”的發祥圣地,位于秦嶺山脈中段,是中國重要的地理標志。 終南山位于陜西省境內,它東起盛產美玉的藍田縣最東端的楊家堡,西至周至縣最西界的秦嶺主峰太白山南梁梁脊,介于東經107°37′—109°49′、北緯33°41′—34°22′之間,東西長約230千米,最寬處55千米,最窄處15千米,總面積約4851平方千米。橫跨藍田縣、長安區、鄠邑區、周至縣等縣區,綿延200余里,雄峙在古城長安(西安)之南,成為長安城高大堅實的依托、雄偉壯麗的屏障。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 終南山地處中國南北大陸板塊碰撞拼合的主體部位,是中國南北天然的地質、地理、生態、氣候、環境乃至人文的分界線,有“中國天然動物園”、“亞洲天然植物園”之稱,以秦嶺造山帶地質遺跡、第四紀地質遺跡、地貌遺跡和古人類遺跡為特色。 終南山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世界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自然保護區。2009年8月2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秦嶺終南山入選世界地質公園。 |
終南山 | 終南山 (陜西省終南山)終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是“道文化”、“佛文化”、“孝文化”、“壽文化”、“鐘馗文化”、“財神文化”的發祥圣地,位于秦嶺山脈中段,是中國重要的地理標志。 終南山位于陜西省境內,它東起盛產美玉的藍田縣最東端的楊家堡,西至周至縣最西界的秦嶺主峰太白山南梁梁脊,介于東經107°37′—109°49′、北緯33°41′—34°22′之間,東西長約230千米,最寬處55千米,最窄處15千米,總面積約4851平方千米。橫跨藍田縣、長安區、鄠邑區、周至縣等縣區,綿延200余里,雄峙在古城長安(西安)之南,成為長安城高大堅實的依托、雄偉壯麗的屏障。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 終南山地處中國南北大陸板塊碰撞拼合的主體部位,是中國南北天然的地質、地理、生態、氣候、環境乃至人文的分界線,有“中國天然動物園”、“亞洲天然植物園”之稱,以秦嶺造山帶地質遺跡、第四紀地質遺跡、地貌遺跡和古人類遺跡為特色。 終南山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世界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自然保護區。2009年8月2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秦嶺終南山入選世界地質公園。 |
北周 | 北周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稱后周(唐宋以后鮮用),宇文周。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奠定國基,由其子宇文覺在其侄子宇文護的擁立下正式建立。歷五帝,共二十四年。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實際掌握西魏政權的宇文泰死后,第三子宇文覺繼任大冢宰,自稱周公。次年初,他廢西魏恭帝自立,國號周,建都于長安(今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史稱北周。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年幼,大權掌握在堂兄宇文護手中。九月,宇文護殺孝閔帝,立宇文毓為帝。武成二年(560年),宇文護又毒死宇文毓,立宇文邕為帝,史稱北周武帝。 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智誅權臣宇文護,親掌朝政,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581年,楊堅受禪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北周亡。 |
半坡遺址 | 半坡遺址 半坡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浐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隊在西安東部浐河東岸的二級階地上發現了半坡遺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較深入的調查,發現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1954一1957年,先后進行了五次較大規模的發掘,揭露面積1萬平方米。已發掘出46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半坡遺址博物館于1958年4月28日建成開放。 |
半坡遺址 | 半坡遺址 半坡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浐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隊在西安東部浐河東岸的二級階地上發現了半坡遺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較深入的調查,發現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1954一1957年,先后進行了五次較大規模的發掘,揭露面積1萬平方米。已發掘出46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半坡遺址博物館于1958年4月28日建成開放。 |
西周 | 西周 (中國歷史朝代)西周(前1046—前771),周是關中一個古老的部族,始祖名棄,善種植,堯舜時被封為“后稷”,封于邰(今陜西武功縣及楊陵區一帶)。公劉時由邰遷到邠(今彬縣、旬邑縣之間),到古公亶父時遷到岐山之陽的“周原”(今扶風縣與岐山縣交界處)。周人在這里興建城邑、疆理田地、設置官吏、建立軍隊,商代晚期已為渭水中游的強盛諸侯國。姬昌(文王)遷都豐(今西安市長安區馬王村一帶)。姬昌死,其子姬發(武王)即位,在灃河的東岸營建鎬京(今灃東新區斗門鎮一帶)并修文王緒業,公元前1046年,經牧野之戰,滅商建立周朝,史稱西周。 西周后期社會矛盾包括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激化,對土地以及政權的爭奪,加速了西周的滅亡。國人暴動動搖了西周統治的基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殺死,西周滅亡了。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諸侯立周平王(宜臼)為國王,平王將京都從宗周遷至洛邑(洛陽),歷史上稱東遷以后的周王朝為東周 。 |
霸橋 | 霸橋 霸橋(霸橋) 橋名。即灞橋 。在今陜西省 西安市城區東十公里灞水上。始建于漢。漢唐時送客多到此橋作別。故橋在今橋西北十馀里處,后因“灞水”東徙,橋移今址。《三輔黃圖·橋》:“ 霸橋在長安城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 王莽時,霸橋災,數千人以水沃救不滅,更霸橋為長存橋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三》:“霸水又北逕枳道,在長安縣東十三里……水上有橋,謂之霸橋。”元尚仲賢《柳毅傳書》第二折:“你覷那霸橋北,涇河岸東,俺只見淹淹的血水渲做江湖。” |
杜陵 | 杜陵 杜陵位于西安市三兆村南,陵區南北長約4公里,東西寬約3公里。是西漢后期宣帝劉詢的陵墓。陵墓所在地原來是一片高地,潏、浐兩河流經此地,漢代舊名“鴻固原”。宣帝少時好游于原上,他即帝位后,遂在此選擇陵地,建造陵園。 杜陵占地120多畝,四周環繞有夯土圍墻,墻基寬9米。陵園以殿為大門,殿與配殿共長30多米,寬20多米,門道寬約6米。墓冢在陵園的正中,平面呈正方形,邊長120米,高30米。陵前立有清代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沅所立的“漢宣帝杜陵”碑一通,碑銘清晰可辨。此外還有碑碣十余方。園內還有寢殿、便殿等遺跡,四周排水的溝渠仍清晰可見。 漢代以來,杜陵一直是長安的游覽圣地,文人學士常會集于此,登高覽勝,并留下了許多詩篇。考古工作者對杜陵進行了調查,并對其周圍的遺址進行了一些發掘,出土了很多文物。 |
霸橋 | 霸橋 霸橋(霸橋) 橋名。即灞橋 。在今陜西省 西安市城區東十公里灞水上。始建于漢。漢唐時送客多到此橋作別。故橋在今橋西北十馀里處,后因“灞水”東徙,橋移今址。《三輔黃圖·橋》:“ 霸橋在長安城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 王莽時,霸橋災,數千人以水沃救不滅,更霸橋為長存橋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三》:“霸水又北逕枳道,在長安縣東十三里……水上有橋,謂之霸橋。”元尚仲賢《柳毅傳書》第二折:“你覷那霸橋北,涇河岸東,俺只見淹淹的血水渲做江湖。” |
灞橋 | 灞橋 (西安灞橋)灞橋位于西安市城東,是一座頗有影響的古橋。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并修橋,故稱“灞橋”。灞橋的修建從古至今,圖為其近景。 |
廟堂碑 | 廟堂碑 1.即《孔子廟堂碑》。立于唐貞觀初,虞世南撰并書,記述唐武德九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孫孔德倫為"褒圣侯"及修葺孔廟等事,書法俊朗圓腴,內剛外柔,為唐楷典范作品之一。不久碑隨廟毀。武后長安三年重刻,相王李旦篆額,冠以"大周"二字,大中四年琢去,后佚。宋初王彥超重刻,今存西安碑林,俗稱"西廟堂碑"。山東城武亦存一石,元刻,稱"東廟堂碑"。東瘦西肥,字亦互有出入。參閱《金石粹編》卷四一。 |
蝦蟆陵 | 蝦蟆陵 蝦蟆陵亦作下馬陵,古地名,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學校園內。漢董仲舒葬于此。唐時為歌樓酒館集中地。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蟇陵下住。”清徐蘭《赤陵姐琵琶歌》:“宛似蝦蟆陵下人,潯陽江上傷潦倒。”參閱清顧炎武《日知錄·上下通稱》。 |
廟堂碑 | 廟堂碑 1.即《孔子廟堂碑》。立于唐貞觀初,虞世南撰并書,記述唐武德九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孫孔德倫為"褒圣侯"及修葺孔廟等事,書法俊朗圓腴,內剛外柔,為唐楷典范作品之一。不久碑隨廟毀。武后長安三年重刻,相王李旦篆額,冠以"大周"二字,大中四年琢去,后佚。宋初王彥超重刻,今存西安碑林,俗稱"西廟堂碑"。山東城武亦存一石,元刻,稱"東廟堂碑"。東瘦西肥,字亦互有出入。參閱《金石粹編》卷四一。 |
灞橋 | 灞橋 (西安灞橋)灞橋位于西安市城東,是一座頗有影響的古橋。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并修橋,故稱“灞橋”。灞橋的修建從古至今,圖為其近景。 |
僧肇 | 僧肇 僧肇(384~414),中國東晉僧人。俗姓張,為鳩摩羅什弟子,被羅什譽為“中華解空第一人”。據《高僧傳》卷六 ,為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原崇信老莊,讀《維摩經》,欣賞不已,遂出家從鳩摩羅什門下。擅長般若學,曾和道融等講習鳩摩羅什所譯三論,人稱解空第一;雖然他極力擺脫以往老莊對佛學的影響,然而其思想仍然在老莊哲學思維內。十七歲到涼州尋找西域的精神領袖鳩摩羅什學習,在姑臧(今河西走廊武威市)和長安于鳩摩羅什譯場從事譯經,評定經論。著有《肇論》等。 |
蝦蟆陵 | 蝦蟆陵 蝦蟆陵亦作下馬陵,古地名,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學校園內。漢董仲舒葬于此。唐時為歌樓酒館集中地。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蟇陵下住。”清徐蘭《赤陵姐琵琶歌》:“宛似蝦蟆陵下人,潯陽江上傷潦倒。”參閱清顧炎武《日知錄·上下通稱》。 |
西安市 | 辭典解釋西安市 xī ān shì 城市名。位于大陸地區渭河平原中央。為一古都,是渭河南岸最富庶的地方。中國漢、隋、唐各朝均在西安建都。附近農業發達,紡織、面粉等工業均盛,有隴海鐵路經此,為西北各省交通、文化中心。 英語 Xi’an, sub-provincial city and capital of Shaanxi 陝西省|陜西省[Shan3 xi1 Sheng3] in northwest China德語 Xian, Xi'an (Hauptstadt der Provinz Shaanxi, China)? (Eig, Geo)?, Si’an, Hsi-An, Sianfu (?ltere Namen der Stadt)? (Eig, Geo)? |
霸上 | 霸上 即灞上,在今西安市東,因在霸水西高原上得名,即如今的白鹿原。漢高祖劉邦(時為沛公)屯兵霸上與項羽大軍對峙,發生了鴻門宴的歷史典故。漢文帝時,為了抗擊匈奴,任命劉禮為將軍,駐軍在霸上。 |
杜牧 | 杜牧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大杜“。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
李成 | 李成 (五代宋初畫家)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畫家。字咸熙。原籍長安(今陜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于五代時避亂遷家營丘(今山東青州),故又稱李營丘。擅畫山水,師承荊浩、關仝,后師造化,自成一家。多畫郊野平遠曠闊之景。平遠寒林,畫法簡練,氣象蕭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稱;畫山石如卷動的云,后人稱為“卷云皴”;畫寒林創“蟹爪”法。對北宋的山水畫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北宋時期被譽為“古今第一”。存世作品有《讀碑窠石圖》《寒林平野圖》《晴巒蕭寺圖》《茂林遠岫圖》等。 |
顏真卿 | 顏真卿 (唐朝名臣、書法家)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祖籍瑯玡臨沂(今山東臨沂)。唐朝名臣、書法家,秘書監顏師古五世從孫、司徒顏杲卿從弟。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顏真卿登進士第,歷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權臣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率義軍對抗叛軍。后至鳳翔,被授為憲部尚書。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興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曉諭叛將李希烈,凜然拒賊,終被縊殺。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軍將士皆為之痛哭。追贈司徒,謚號“文忠”。 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初學褚遂良,后師從張旭,得其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顏體”楷書,對后世影響很大。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并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并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又善詩文,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均佚。宋人輯有《顏魯公集》。 概述內圖片來源:南熏殿舊藏《唐代名臣像冊》 |
顏真卿 | 顏真卿 (唐朝名臣、書法家)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祖籍瑯玡臨沂(今山東臨沂)。唐朝名臣、書法家,秘書監顏師古五世從孫、司徒顏杲卿從弟。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顏真卿登進士第,歷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權臣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率義軍對抗叛軍。后至鳳翔,被授為憲部尚書。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興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曉諭叛將李希烈,凜然拒賊,終被縊殺。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軍將士皆為之痛哭。追贈司徒,謚號“文忠”。 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初學褚遂良,后師從張旭,得其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顏體”楷書,對后世影響很大。與趙孟?、柳公權、歐陽詢并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并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又善詩文,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均佚。宋人輯有《顏魯公集》。 概述內圖片來源:南熏殿舊藏《唐代名臣像冊》 |
多寶塔碑 | 多寶塔碑 《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是唐天寶十一年(752年)由當時的文人岑勛撰文、書法家徐浩題額、書法家顏真卿書丹、碑刻家史華刻石而成,是楷書書法作品。現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 此碑共三十四行,滿行六十六字,內容主要記載了西京龍興寺禪師楚金創建多寶塔之原委及修建經過。整體秀美剛勁,清爽宜人,有簡潔明快,字字珠璣之感。用筆豐厚遒美,腴潤沉穩;橫細豎粗,對比強烈;起筆多露鋒,收筆多鋒,轉折多頓筆。結體嚴謹道密,緊湊規整,平穩勻稱,又碑版精良,存字較多,學顏體者多從此碑下手,入其堂奧。 |
百塔寺 | 百塔寺 百塔寺為中國佛教三階宗祖庭,位于西安市終南山北麓長安區王莊鄉天子峪口,地勢高敞,視野遼闊。東眺五臺翠華,群峰聳立;西覽草堂煙霧,灃水碧濤;南依巍巍秦嶺,林木蔥郁;北視關中平原,沃野千里。正所謂龍脈龜背,風景絕佳,隋唐時期即為佛教僧侶修行之道場。 |
閻立本 | 閻立本 閻立本(約601年—673年), 雍州萬年(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人,唐代政治家、畫家。 隋朝,閻立本官至朝散大夫、將作少監。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閻立本繼任兄長閻立德為將作大匠,同年由將作大匠遷升為工部尚書。總章元年(668年)擢升為右相,封博陵縣男。當時姜恪以戰功擢任左相,因而時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之說。 閻立本擅長工藝,多巧思,工篆隸書,對繪畫、建筑都很擅長,兄閻立德亦長書畫、工藝及建筑工程。閻毗、閻立德、閻立本父子三人并以工藝、繪畫聞名于世。 代表作品有《步輦圖》《歷代帝王像》等。 (概述圖來源于新華網) |
閻立本 | 閻立本 閻立本(約601年—673年), 雍州萬年(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人,唐代政治家、畫家。 隋朝,閻立本官至朝散大夫、將作少監。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閻立本繼任兄長閻立德為將作大匠,同年由將作大匠遷升為工部尚書。總章元年(668年)擢升為右相,封博陵縣男。當時姜恪以戰功擢任左相,因而時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之說。 閻立本擅長工藝,多巧思,工篆隸書,對繪畫、建筑都很擅長,兄閻立德亦長書畫、工藝及建筑工程。閻毗、閻立德、閻立本父子三人并以工藝、繪畫聞名于世。 代表作品有《步輦圖》《歷代帝王像》等。 (概述圖來源于新華網) |
唐中 | 唐中 (漢代建筑)【詞目】唐中,【釋義】漢宮苑名。位于漢建章宮西。舊址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北。 |
杜工部祠 | 杜工部祠 杜工部祠:陜西省西安市 杜工部祠:甘肅省成縣 |
滮池水 | 滮池水 biāo chí shuǐ 古代水名。因附會《詩.小雅.白華》"滮池"得名。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渭水三》:“ 鄗水 又北流,西北注與 滮池水 合…… 《毛詩》云‘滮,流浪(貌)也’,而世傳以為水名矣。” 宋 樂史 《太平寰宇記·關西道一·雍州》:“ 滮池水 ,亦謂 圣女泉 ,又曰 高都水 。” |
鎬池 | 鎬池 鎬池古水名,也做滈池或鄗池(鎬、滈、鄗、三字相通),其位置位于西周國都鎬京城城內,今陜西省西安市灃東新城北豐鎬村至南豐鎬村洼地一帶。 |
鎬池 | 鎬池 鎬池古水名,也做滈池或鄗池(鎬、滈、鄗、三字相通),其位置位于西周國都鎬京城城內,今陜西省西安市灃東新城北豐鎬村至南豐鎬村洼地一帶。 |
霸山 | 霸山 霸山,讀音bà shān,漢語詞語,灞水所經之山。即古芷陽地,在今陜西省西安市之東。 |
樂游苑 | 樂游苑 樂游苑:南京樂游苑 樂游苑:西安樂游苑 |
芷陽 | 芷陽 芷陽,讀音zhǐ yáng,漢語詞語,基本意思為秦縣名,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 |
望苑 | 望苑 望苑,即博望苑,漢宮苑名。故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 。漢武帝為戾太子建,以供其交接賓客。后亦泛指太子之宮。典出《漢書》卷六十三《戾太子劉據傳》:“及冠就宮,上為立博望苑,使通賓客,從其所好,故多以異端進者。” |
樂遊苑 | 樂游苑 樂游苑:南京樂游苑 樂游苑:西安樂游苑 |
博望苑 | 博望苑 博望苑,漢宮苑名。故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 。漢武帝為戾太子建,以供其交接賓客。后亦泛指太子之宮。典出《漢書》卷六十三《戾太子劉據傳》:“及冠就宮,上為立博望苑,使通賓客,從其所好,故多以異端進者。” |
長樂坡 | 長樂坡 地名,位于西安市城東的長樂東路上。 隋文帝楊堅曾在路北側建長樂宮,并于長樂東路南側(今華山廠北),建望春亭,親自命名浐河岸坡名長樂坡 (今長樂坡村)。 |
長樂坡 | 長樂坡 地名,位于西安市城東的長樂東路上。 隋文帝楊堅曾在路北側建長樂宮,并于長樂東路南側(今華山廠北),建望春亭,親自命名浐河岸坡名長樂坡 (今長樂坡村)。 |
方音 | 方音 方音:詞語解釋 方音:明朝中醫 方音 (詞語解釋)方音,指方言的語音,包括:1、方言所特有的元音、輔音、聲調,例如作為聲母的舌根鼻音ng(上海話‘牙、我’的聲母)。2、方言與標準語同有而使用上有分歧的元音、輔音、聲調,例如昆明話把‘雨’讀如‘椅’,西安話把‘稅’讀如‘費’等。 |
岣嶁碑 | 岣嶁碑 岣嶁碑(ɡǒu lǒu bēi ) 即。原在湖南省衡山縣云密峰,早佚。昆明﹑成都﹑紹興及西安碑林等處皆有摹刻。字似繆篆,又似符箓。相傳為夏禹所寫,實為后世偽托。 |
岣嶁碑 | 岣嶁碑 岣嶁碑(ɡǒu lǒu bēi ) 即。原在湖南省衡山縣云密峰,早佚。昆明﹑成都﹑紹興及西安碑林等處皆有摹刻。字似繆篆,又似符箓。相傳為夏禹所寫,實為后世偽托。 |
大順 | 大順 (中國歷史政權)大順(1644年—1645年)是上承大明下啟大清,由李自成在西安建立的政權。 明末,天災人禍不斷,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爆發農民起義。李自成加入高迎祥隊伍。1643年李自成改襄陽為襄京,稱新順王。1644年正月李自成稱帝,國號為大順,改西安為長安,稱西京;二月李自成率軍東征伐明;三月攻占北京,大明作為一個全國性質的統治結束;四月順軍于山海關被清軍擊敗,退回北京,李自成于紫禁城武英殿倉促稱帝,次日率軍離京。 永昌二年(1645年)正月多鐸在潼關擊敗順軍,李自成被迫放棄西安,經武關入襄陽;三月李自成倉促棄武昌向東南進發;四月清軍在湖北陽新、江西九江接連大敗順軍。五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縣南九宮山為地主團練武裝所殺;順軍余部被南明隆武政權所招撫為忠貞營。 大順疆域,東自山東,西至甘寧,北沿長城,南達江淮,掩有北直、山東、山西、陜西、河南五省,西北甘肅、青海、寧夏的一部分,川北保寧地區若干州縣,及今江蘇、安徽淮河流域地區,長江流域則有湖廣的荊州、襄陽、承天、德安四府等地。 |
大順 | 大順 (中國歷史政權)大順(1644年—1645年)是上承大明下啟大清,由李自成在西安建立的政權。 明末,天災人禍不斷,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爆發農民起義。李自成加入高迎祥隊伍。1643年李自成改襄陽為襄京,稱新順王。1644年正月李自成稱帝,國號為大順,改西安為長安,稱西京;二月李自成率軍東征伐明;三月攻占北京,大明作為一個全國性質的統治結束;四月順軍于山海關被清軍擊敗,退回北京,李自成于紫禁城武英殿倉促稱帝,次日率軍離京。 永昌二年(1645年)正月多鐸在潼關擊敗順軍,李自成被迫放棄西安,經武關入襄陽;三月李自成倉促棄武昌向東南進發;四月清軍在湖北陽新、江西九江接連大敗順軍。五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縣南九宮山為地主團練武裝所殺;順軍余部被南明隆武政權所招撫為忠貞營。 大順疆域,東自山東,西至甘寧,北沿長城,南達江淮,掩有北直、山東、山西、陜西、河南五省,西北甘肅、青海、寧夏的一部分,川北保寧地區若干州縣,及今江蘇、安徽淮河流域地區,長江流域則有湖廣的荊州、襄陽、承天、德安四府等地。 |
韋曲 | 韋曲 唐有韋曲鎮,在今西安市長安區,因諸韋聚居得名。以東五里即今長安城區東少陵原東南端,有杜曲,為諸杜世居之地。合稱韋杜 。 當今的韋曲鎮是西安的后花園,長安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擁有全西安最集中的教育資源。并逐漸承接小寨商圈部分客流,成為西安南郊又一大綜合性商圈。 韋曲自然環境較好,科教氣氛濃郁,被稱作西安市的“后花園”。 |
咸陽 | 咸陽 (陜西省地級市)咸陽,陜西省地級市,是中國首個封建王朝“大秦帝國”的都城,位于陜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亙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咸陽東鄰省會西安,西接國家級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西北與甘肅接壤。轄2區2市9縣,總面積10189.4平方公里(其中644.56平方公里被西安托管,亦未包含楊陵區)。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37.60萬,中心城區人口91.5萬,位居陜西省第三位,僅次于西安、寶雞。咸陽是中國甲級對外開放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魅力城市、中國地熱城、全國十佳宜居城市、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市及中華養生文化名城。 咸陽擁有陜西中醫藥大學、咸陽師范學院、西藏民族大學(西藏管理)、陜西科技大學鎬京學院、陜西國際商貿學院、陜西服裝工程學院、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陜西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咸陽職業技術學院、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多所高校。 2017年11月,咸陽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2017年11月,咸陽獲評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區)。 |
西漢 | 西漢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2月)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后的大一統王朝,共歷十二帝,享國二百一十年,史稱西漢,與東漢統稱為漢朝。 秦末,天下揭竿而起,經過楚漢之爭,劉邦擊敗項羽,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國號漢,定都長安(今陜西西安)。西漢在諸多制度上承襲了秦制,漢初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國策,社會經濟迅速恢復,農業、手工業及商業空前繁榮,史稱文景之治。 漢武帝繼位后,推行推恩令、中朝、刺史、鹽鐵官營等制度加強中央集權,并獨尊儒術統一思想。對外則開拓了東并朝鮮、南據越南、西逾蔥嶺、北達陰山的遼闊疆域,奠定漢地基本范圍;又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溝通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拓展對外交往,并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 漢昭帝繼位后,霍光輔政,沿襲武帝晚年息兵養民的國策,恢復漢朝的國力。至漢宣帝時期,對外降服匈奴并設西域都護府正式將西域納入版圖,對內整頓吏治、輕徭薄賦,開創了國力極盛的孝宣之治。公元前36年,陳湯斬殺郅支單于,標志西漢時期的漢匈戰爭結束。公元8年,王莽廢西漢末帝,定都長安,史稱新朝,西漢覆滅。 西漢的政治制度多沿襲秦朝,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地方實行郡國制,而此時的牛耕和鐵器普遍流行。西漢時期諸夏人民的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西漢也是中國的黃金時代,文學、史學、藝術和科技等領域的成就輝煌燦爛,隨著絲綢之路,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成為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強國。西漢出土文物種類豐富,展現出多姿多彩的風貌。 |
韋曲 | 韋曲 唐有韋曲鎮,在今西安市長安區,因諸韋聚居得名。以東五里即今長安城區東少陵原東南端,有杜曲,為諸杜世居之地。合稱韋杜 。 當今的韋曲鎮是西安的后花園,長安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擁有全西安最集中的教育資源。并逐漸承接小寨商圈部分客流,成為西安南郊又一大綜合性商圈。 韋曲自然環境較好,科教氣氛濃郁,被稱作西安市的“后花園”。 |
咸陽 | 咸陽 (陜西省地級市)咸陽,陜西省地級市,是中國首個封建王朝“大秦帝國”的都城,位于陜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亙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咸陽東鄰省會西安,西接國家級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西北與甘肅接壤。轄2區2市9縣,總面積10189.4平方公里(其中644.56平方公里被西安托管,亦未包含楊陵區)。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37.60萬,中心城區人口91.5萬,位居陜西省第三位,僅次于西安、寶雞。咸陽是中國甲級對外開放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魅力城市、中國地熱城、全國十佳宜居城市、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市及中華養生文化名城。 咸陽擁有陜西中醫藥大學、咸陽師范學院、西藏民族大學(西藏管理)、陜西科技大學鎬京學院、陜西國際商貿學院、陜西服裝工程學院、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陜西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咸陽職業技術學院、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多所高校。 2017年11月,咸陽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2017年11月,咸陽獲評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區)。 |
西漢 | 西漢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2月)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后的大一統王朝,共歷十二帝,享國二百一十年,史稱西漢,與東漢統稱為漢朝。 秦末,天下揭竿而起,經過楚漢之爭,劉邦擊敗項羽,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國號漢,定都長安(今陜西西安)。西漢在諸多制度上承襲了秦制,漢初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國策,社會經濟迅速恢復,農業、手工業及商業空前繁榮,史稱文景之治。 漢武帝繼位后,推行推恩令、中朝、刺史、鹽鐵官營等制度加強中央集權,并獨尊儒術統一思想。對外則開拓了東并朝鮮、南據越南、西逾蔥嶺、北達陰山的遼闊疆域,奠定漢地基本范圍;又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溝通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拓展對外交往,并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 漢昭帝繼位后,霍光輔政,沿襲武帝晚年息兵養民的國策,恢復漢朝的國力。至漢宣帝時期,對外降服匈奴并設西域都護府正式將西域納入版圖,對內整頓吏治、輕徭薄賦,開創了國力極盛的孝宣之治。公元前36年,陳湯斬殺郅支單于,標志西漢時期的漢匈戰爭結束。公元8年,王莽廢西漢末帝,定都長安,史稱新朝,西漢覆滅。 西漢的政治制度多沿襲秦朝,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地方實行郡國制,而此時的牛耕和鐵器普遍流行。西漢時期諸夏人民的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西漢也是中國的黃金時代,文學、史學、藝術和科技等領域的成就輝煌燦爛,隨著絲綢之路,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成為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強國。西漢出土文物種類豐富,展現出多姿多彩的風貌。 |
安門 | 安門 漢長安城全城共有12個城門,每門3個門道。東面自北而南為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南面自東而西為覆盎門、安門、西安門,北面自西而東為橫門、廚城門、洛城門,西面自北而南為雍門、直城門、章城門。 安門是漢長安城南面最中間的門。 |
安門 | 安門 漢長安城全城共有12個城門,每門3個門道。東面自北而南為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南面自東而西為覆盎門、安門、西安門,北面自西而東為橫門、廚城門、洛城門,西面自北而南為雍門、直城門、章城門。 安門是漢長安城南面最中間的門。 |
后秦 | 后秦 后秦(384年-417年)是十六國時期羌人貴族姚萇建立的政權。傳三世共三帝,歷經三十四年。 前秦苻堅淝水兵敗后,關中空虛,原降于前秦的羌人貴族姚萇在渭北叛秦,晉太元九年(384年)自稱“萬年秦王”,都北地(今陜西耀縣東南),次年擒殺苻堅。 太元十一年(386年)姚萇稱帝于長安(今陜西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國號秦,史稱后秦。統治地區包括今陜西、甘肅東部和河南部分地區。 后秦建初七年(393年)姚萇卒,子姚興繼位,攻殺前秦苻登,掃除前秦殘部;又乘后燕滅西燕,盡占原西燕河東之地;弘始元年(399年)乘東晉內亂,陷洛陽,淮漢以北諸城多請降,國勢遂與后燕相當。伐后涼,得鳩摩羅什。是年,法顯從長安出發西行求經。 弘始十八年(416年)姚興卒,子姚泓繼位。國內曾歸降的多族勢力趁機反叛,乘喪發兵。同年八月,東晉太尉劉裕親率大軍分四路北伐,克許昌,收復洛陽。后秦宗室皇弟為奪位反叛,被姚泓消滅。 義熙十三年(417年)劉裕大軍攻破潼關,圍攻長安,姚泓舉國投降,后秦亡。 |
後秦 | 后秦 后秦(384年-417年)是十六國時期羌人貴族姚萇建立的政權。傳三世共三帝,歷經三十四年。 前秦苻堅淝水兵敗后,關中空虛,原降于前秦的羌人貴族姚萇在渭北叛秦,晉太元九年(384年)自稱“萬年秦王”,都北地(今陜西耀縣東南),次年擒殺苻堅。 太元十一年(386年)姚萇稱帝于長安(今陜西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國號秦,史稱后秦。統治地區包括今陜西、甘肅東部和河南部分地區。 后秦建初七年(393年)姚萇卒,子姚興繼位,攻殺前秦苻登,掃除前秦殘部;又乘后燕滅西燕,盡占原西燕河東之地;弘始元年(399年)乘東晉內亂,陷洛陽,淮漢以北諸城多請降,國勢遂與后燕相當。伐后涼,得鳩摩羅什。是年,法顯從長安出發西行求經。 弘始十八年(416年)姚興卒,子姚泓繼位。國內曾歸降的多族勢力趁機反叛,乘喪發兵。同年八月,東晉太尉劉裕親率大軍分四路北伐,克許昌,收復洛陽。后秦宗室皇弟為奪位反叛,被姚泓消滅。 義熙十三年(417年)劉裕大軍攻破潼關,圍攻長安,姚泓舉國投降,后秦亡。 |
朱雀門 | 朱雀門 (西安(長安)朱雀門)朱雀門曾是唐皇城的正南門,因四象中的朱雀代表南方而得名。門下是唐長安城的中軸線朱雀大街。隋唐時,皇帝常在這里舉行慶典活動。 貞觀三年(629年)玄奘為了求得真經離開長安出涼州,經玉門關沿絲綢之路獨自向西而行,途中歷盡艱險,最終歷時4年、穿越數十國,終于抵達天竺(今印度)那爛陀寺。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取經歸來,返回長安,帶回了657部梵文佛經。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齡迎接玄奘,迎接儀式就在唐皇城的正門朱雀門舉行。 現代考古證明,朱雀門共五個門道,是古代都城城門的最高等級,與同樣五門道的丹鳳門、明德門一起構成隋唐長安城皇城、大明宮宮城、長安城正門。 如今的明城墻朱雀門位于永寧門西邊,城門內是南廣濟街,城門外仍是繁華依舊的朱雀大街。1985年修整城墻時,發現隋唐朱雀門遺址,遂于遺址西側重開朱雀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