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草書的詞語
形容草書的詞語:1. 狂草;2. 飛狂;3. 瀟灑;4. 灑脫;5. 草隸;6. 亂鉤;7. 飄逸;8. 亂絲;9. 草圣;10. 草魂;11. 草跡;12. 草書;13. 草風;14. 草韻;15. 草勢;16. 草意;17. 草氣;18. 草翰;19. 草潑;20. 草云
形容草書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草書 | 草書 草書有廣義和狹義。廣義的,不論時代,凡寫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草書。狹義的,即作為一種特定的字體。形成于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 草書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
章草 | 章草 章草,是書法的傳統書體之一,是早期的草書,始于秦漢年間,由草寫的隸書演變而成的標準草書。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今草產生于東漢末,是從章草變化來的。與“今草”的區別主要是保留隸書筆法的形跡,上下字獨立而基本不連寫。 章草,是篆書演進到隸書階段相應派生出來的一種書體。它屬于草書由胚胎時期逐漸走向規范化過程中的一種體段。 |
行書 | 行書 (書法名稱)行書是一種統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實用性和藝術性皆高,而楷書是文字符號,實用性高且見功夫;相比較而言,草書則是藝術性高,但是實用性顯得相對不足。 |
草書 | 草書 草書有廣義和狹義。廣義的,不論時代,凡寫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草書。狹義的,即作為一種特定的字體。形成于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 草書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
行書 | 行書 (書法名稱)行書是一種統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實用性和藝術性皆高,而楷書是文字符號,實用性高且見功夫;相比較而言,草書則是藝術性高,但是實用性顯得相對不足。 |
狂草 | 狂草 (草書分支)狂草,屬于草書最放縱的一種,筆勢相連而圓轉,字形狂放多變,在今草的基礎上將點畫連綿書寫,形成“一筆書”,在章法上與今草一脈相承。 在中國古代書論中,不論是對篆、隸、行、楷,還是對草書的論述,大多是以自然景觀或某些現象作比,加以形容和描述,讀者要靠一種生活感受、生活經驗去領悟,才能欣賞和理解。 |
草隸 | 草隸 1.草書的別稱。《南史·劉孝綽傳》載:“綽兼善草隸,自以書似父,乃變為別體。”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謂義之子獻之,“少有盛名,風流高邁,草隸繼父之美”。 |
祝允明 | 祝允明 祝允明(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生于天順四年十二月六日,卒于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字希哲,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因長像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世人稱為“祝京兆”,明代著名書法家。 祝允明的科舉仕途頗為坎坷,十九歲中秀才,五次參加鄉試,才于明弘治五年(1492)中舉,后七次參加會試不第。甚至其子祝續也在前一科中進士,于是祝允明絕了科舉念頭,以舉人選官,在正德九年(1514),授為廣東興寧縣知縣,嘉靖元年(1522),轉任為應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稱病還鄉。 祝允明擅詩文,尤工書法,名動海內。他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又與文徵明、王寵同為明中期書家之代表。楷書早年精謹,師法趙孟頫、褚遂良,并從歐、虞而直追“二王”。草書師法李邕、黃庭堅、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變化,風骨爛熳。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祝枝山的狂草,骨力弱于旭、素,但在宋人影響下,又自成一格”。其代表作有《太湖詩卷》《箜篌引》《赤壁賦》等。所書“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皆為傳世墨寶。 |
草隸 | 草隸 1.草書的別稱。《南史·劉孝綽傳》載:“綽兼善草隸,自以書似父,乃變為別體。”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謂義之子獻之,“少有盛名,風流高邁,草隸繼父之美”。 |
行草 | 行草 行草,是介于行書、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和書法風格,可以說是行書的草化或草書的行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刻板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生的。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 |
草字 | 草字 草字,舊時向對方介紹自己表字的一種謙稱;草書,分章草與今草兩種。語出宋 張師正 《括異志》卷三:“公遽以筆濡雄黃大書一草字。” |
六體 | 六體 1.六種字體。(1)指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漢書.藝文志》:"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書幡信也。"(2)指大篆﹑小篆﹑八分﹑隸書﹑行書﹑草書。唐張懷瓘有《六體論》。 2.指六書,行書,草書,楷書,隸書,篆書,燕書。 3.《尚書》的六種文體。 4.《易》卦的六爻。 5.人的頭﹑身和四肢。 5.晉裴秀作《禹貢地域圖》十八篇﹐其制圖之標識體例有六:一﹑分率﹐計里畫方;二﹑準望﹐辨正方位;三﹑道里﹐道路相距之里數;四﹑高下;五﹑方邪;六﹑迂直。后三者皆道路夷險曲折之別。秀圖今不傳﹐《晉書.裴秀傳》錄《圖序》全文。參閱清胡渭《禹貢錐指.禹貢圖后識》。 書 體 點 畫 結 構 取 勢 運 筆 起 筆 收 筆 折 筆 篆書體 沒變化 正 右上 沒變化 藏鋒 回鋒 不停 楷書體 有變化 正 右上 有變化 藏鋒 回鋒 停頓 隸書體 有變化 正 右上 有變化 藏鋒 回鋒 停頓 行書體 有變化 變 變化 有變化 變化 變化 不停 草書體 有變化 變 變化 有變化 變化 變化 不停 燕書體 有變化 正 右下 有變化 露鋒 不回鋒 不停 |
六體 | 六體 1.六種字體。(1)指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漢書.藝文志》:"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書幡信也。"(2)指大篆﹑小篆﹑八分﹑隸書﹑行書﹑草書。唐張懷瓘有《六體論》。 2.指六書,行書,草書,楷書,隸書,篆書,燕書。 3.《尚書》的六種文體。 4.《易》卦的六爻。 5.人的頭﹑身和四肢。 5.晉裴秀作《禹貢地域圖》十八篇﹐其制圖之標識體例有六:一﹑分率﹐計里畫方;二﹑準望﹐辨正方位;三﹑道里﹐道路相距之里數;四﹑高下;五﹑方邪;六﹑迂直。后三者皆道路夷險曲折之別。秀圖今不傳﹐《晉書.裴秀傳》錄《圖序》全文。參閱清胡渭《禹貢錐指.禹貢圖后識》。 書 體 點 畫 結 構 取 勢 運 筆 起 筆 收 筆 折 筆 篆書體 沒變化 正 右上 沒變化 藏鋒 回鋒 不停 楷書體 有變化 正 右上 有變化 藏鋒 回鋒 停頓 隸書體 有變化 正 右上 有變化 藏鋒 回鋒 停頓 行書體 有變化 變 變化 有變化 變化 變化 不停 草書體 有變化 變 變化 有變化 變化 變化 不停 燕書體 有變化 正 右下 有變化 露鋒 不回鋒 不停 |
驚蛇入草 | 驚蛇入草【解釋】形容草書寫得矯健而活潑。【出處】《宣和書譜·草書七》:“若飛鳥出林,驚蛇入草。”【示例】作一戈如百鈞弩,作一點如高峰墮石,作一牽如百歲枯藤,作一放縱,如~。 ◎明·李贄《初潭集·師友四》【語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形容書法活潑有力 |
索靖 | 索靖 索靖(239年-303年),字幼安。敦煌郡龍勒縣(今甘肅敦煌)人。西晉將領、著名書法家,敦煌五龍之一。 索靖出身世宦家族,歷任州別駕、駙馬都尉、尚書郎、雁門太守等職。晉惠帝時封關內侯,以蕩寇將軍之職平定西羌叛亂。趙王司馬倫篡位時,索靖響應三王舉義有功,累官后將軍。河間王司馬颙進攻洛陽時,索靖率雍、秦、涼義兵大破其軍,卻因戰斗致傷而逝世,年六十五。累贈司空、安樂亭侯,謚號“莊”。 索靖善章草,傳東漢張芝之法,其書險峻堅勁。其章草書,自名“銀鉤蠆尾”。時人稱“瓘得伯英之筋,靖得伯英之肉。”索靖章草自成一家,張懷瓘評道“幼安善章草,書出于韋誕,峻險過之,有若山形中裂,水勢懸流,云嶺孤松,冰河危石,其堅勁則古今不逮。”著有《草書狀》等。 |
驚蛇入草 | 【解釋】形容草書寫得矯健而活潑。【出處】《宣和書譜·草書七》:“若飛鳥出林,驚蛇入草。”【示例】作一戈如百鈞弩,作一點如高峰墮石,作一牽如百歲枯藤,作一放縱,如~。 ◎明·李贄《初潭集·師友四》【語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形容書法活潑有力 |
一筆書 | 一筆書 一筆書又名草書屬書法術語。指漢字草書。草書體勢似一筆寫成,故稱。 |
稾書 | 稾書 稾書(稾書) gǎo shū 謂草書。因草書不謹飭,如禾稈散亂未修治,故稱。 唐 韋續 《五十六種書》:“稾書,行草之文, 晉 衛瓘 、 索靖 善之。” |
一筆書 | 一筆書 一筆書又名草書屬書法術語。指漢字草書。草書體勢似一筆寫成,故稱。 |
稾書 | 稾書 稾書(稾書) gǎo shū 謂草書。因草書不謹飭,如禾稈散亂未修治,故稱。 唐 韋續 《五十六種書》:“稾書,行草之文, 晉 衛瓘 、 索靖 善之。” |
草體 | 草體 (釋義)草體,指草書;拼音文字的手寫體。具有瀟灑飄逸,不拘細節的美感。 |
十七帖 | 十七帖 (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的代表作之一。 |
草體 | 草體 (釋義)草體,指草書;拼音文字的手寫體。具有瀟灑飄逸,不拘細節的美感。 |
醉帖 | 醉帖 zuì tiē 醉帖 指草書。 宋 蘇軾 《孫莘老寄墨》詩之三:“便有好事人,敲門求醉帖。” 王十朋 集注:“《唐書》: 張旭 醉,以指頭濡墨而書。” 王文誥 輯注引 施元之 曰:“《法書苑》:僧 懷素 善草書,常作醉帖。” 宋 陸游 《醉中作行草數紙》詩:“還家痛飲洗塵土,醉帖淋漓寄豪舉。” 金 元好問 《下黃榆嶺》詩:“直須 潮陽 老筆廻萬牛,露頂 張顛 揮醉帖。” |
真草 | 真草 真草亦作“ 真艸 ”書體名,真書和草書。 |
眞草 | 真草 真草亦作“ 真艸 ”書體名,真書和草書。 |
草法 | 草法 【拼音】cǎo fǎ 【注音】 【條目】草法 【引證解釋】草書之法。 宋 黃庭堅 《山谷題跋·跋法帖》:“觀史孝岑《出師頌》數字,頗得草法。蓋陶冶草法,悉自小篆中來。” 宋 沈遼 《贈清道》詩:“諸公草法無可稱,中葉始有張顛名。” |
龍草書 | 龍草書 即龍爪書。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廣知》:“百體中有懸針書……龍草書、狼書、犬書、雞書。”。 |
散草 | 散草 散草,漢語詞匯,讀音sàn cǎo,是草書的一種。 |
署字 | 署字 shǔ zì ㄕㄨˇ ㄗㄧˋ 署字 在文書上簽名。因簽名是為了防止作偽,字亦常為行草書,故亦名押字或畫押。 唐 劉禹錫 《送王司馬之陜州》詩:“案牘來時唯署字,風煙入興便成章。”《元史·拜住傳》:“ 拜住 為太常禮儀院使,年方二十,吏就第請署字。” 清 顧炎武 《日知錄·押字》:“《集古録》有 五代 時帝王將相等署字一卷。所謂署字者,皆草書其名,今俗謂之畫押。” |
屋漏痕 | 屋漏痕 書法術語。比喻用筆如破屋壁間之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自然,故名。唐代陸羽《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載:顏真卿與懷素論書法,懷素稱:“吾觀夏云多奇峰,輒常效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顏真卿謂:“何如屋漏痕?”懷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又,南宋姜夔《續書譜》稱:“屋漏痕者,欲其無起止之跡。” |
趙草 | 趙草 趙草是漢語詞匯,讀音zhàocǎo,意思是趙孟頫的草書。 |
飛草 | 飛草 飛草 ,以散筆所作之草書。出自宋代沈括 《夢溪筆談·技藝》 |
飛草 | 飛草 飛草 ,以散筆所作之草書。出自宋代沈括 《夢溪筆談·技藝》 |
趙草 | 趙草 趙草是漢語詞匯,讀音zhàocǎo,意思是趙孟?的草書。 |
假名 | 假名 (日語注音)假名,日語的表音文字。“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漢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義,所以叫“假名(kana)”。漢字為“真名(mana)”。 假名主要分為“平假名”和“片假名”兩種。平假名源于漢字草書,正式使用約從公元九世紀起;片假名源于漢字楷書,正式使用約從公元十世紀起。 早期的日語沒有文字系統,自漢字傳入日本,日語開始用漢字來書寫。當時的日語文字系統和今天的漢語文字系統一樣是單一的,不過,日語的文字系統并沒有停留在這一狀態。約公元九世紀,日本人以中國漢字為基礎創造了假名,并排列成五十音圖。 |
濡頭 | 濡頭 (1).濡首。 清 鈕琇 《觚賸·五華山故宮》:“ 邵子 詩筆敏妙,惜有濡頭之癖,落魄寡儔,故不甚顯於時。”參見“ 濡首 ”。 (2).謂頭浸水墨中。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上:“﹝ 張旭 ﹞飲酒輒草書,揮筆而大叫,以頭揾水墨中而書之,天下呼為 張顛 。”后因以“濡頭”為典。 清 唐孫華 《草圣祠》詩:“九天鸞鶴濡頭下,百變蛟龍運腕生。” |
濡頭 | 濡頭 (1).濡首。 清 鈕琇 《觚賸·五華山故宮》:“ 邵子 詩筆敏妙,惜有濡頭之癖,落魄寡儔,故不甚顯于時。”參見“ 濡首 ”。 (2).謂頭浸水墨中。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上:“﹝ 張旭 ﹞飲酒輒草書,揮筆而大叫,以頭揾水墨中而書之,天下呼為 張顛 。”后因以“濡頭”為典。 清 唐孫華 《草圣祠》詩:“九天鸞鶴濡頭下,百變蛟龍運腕生。” |
漢字 | 漢字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又稱中文字、中國字、方塊字,屬于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用文字 ,也被借用于書寫日語、韓語、越南語等語言,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達的表意文字。 廣義的漢字指從石刻字符、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準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為上古時代的中華民族先民所發明創制并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石刻字符以及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書,至唐朝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正楷。 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范文字,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制漢字。非漢語體系中,日本將部分漢字自行作簡后成為現在的日本新字體,韓國也制定了官方的朝鮮漢字使用規范;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朝鮮、蒙古等國,漢字現今已不再具有官方規范地位。 |
平假名 | 平假名 平假名是日語使用的一種表音文字,除一兩個平假名之外,均由漢字的草書演化而來,形成于公元9世紀。早期為日本女性專用,后隨著紫式部所作《源氏物語》的流行而使得日本男性也開始接受和使用。 平假名的日文寫法及讀音:平仮名(ひらがな)(Hiragana)。 現代,人們把平假名的用處分為4種: 1.標注漢字的讀音; 2.作為助詞; 3.與漢字混合使用; 4.寒暄語的組成。 |
漢字 | 漢字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又稱中文字、中國字、方塊字,屬于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用文字 ,也被借用于書寫日語、韓語、越南語等語言,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達的表意文字。 廣義的漢字指從石刻字符、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準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為上古時代的中華民族先民所發明創制并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石刻字符以及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書,至唐朝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正楷。 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范文字,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制漢字。非漢語體系中,日本將部分漢字自行作簡后成為現在的日本新字體,韓國也制定了官方的朝鮮漢字使用規范;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朝鮮、蒙古等國,漢字現今已不再具有官方規范地位。 |
二王帖 | 二王帖 晉 王羲之 、 王獻之 父子的行書 草書帖。 宋 高宗 《翰墨志》:“ 希白 於字畫得佳處,故於二 王 帖尤邃。” |
三體 | 三體 (劉慈欣著科幻小說)《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由《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組成,第一部于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雜志上連載,第二部于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則于2010年11月出版。 作品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其第一部經過劉宇昆翻譯后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三體 (書法名詞)三體真書流行前,古文、篆、隸稱三體,后來真書、行書、草書也稱三體。 |
三體 | 三體 (劉慈欣著科幻小說)《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由《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組成,第一部于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雜志上連載,第二部于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則于2010年11月出版。 作品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其第一部經過劉宇昆翻譯后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三體 (書法名詞)三體真書流行前,古文、篆、隸稱三體,后來真書、行書、草書也稱三體。 |
花押 | 花押 花押,漢語詞匯。 拼音:huā yā 釋義:舊時文書契約末尾的草書簽名或代替簽名的特種符號。 花押又稱“押字”、“畫押”,興于宋,盛于元,故又稱“元押”。元押多為長方,一般上刻楷書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 |
一臺二妙 | 一臺二妙 衛瓘學問淵博、明習文藝,與尚書郎敦煌索靖俱善草書,時人號為“一臺二妙”。 后因用以喻同一官署內的兩個有聲名的人,也用做稱美他人善于書法的典故。 |
銀鉤 | 銀鉤 銀鉤:漢語詞匯 銀鉤:毛峰茶葉的一個品種 銀鉤 (漢語詞匯)銀鉤,漢語詞匯。 拼音:yín gōu 釋義:1、銀質或銀色的簾鉤。2、一種銀質的婦女飾物。3、比喻遒媚剛勁的書法。4、比喻彎月。 《晉書·索靖傳》:“蓋草書之為狀也,婉若銀鉤,飄若驚鸞。” |
一臺二妙 | 一臺二妙 衛瓘學問淵博、明習文藝,與尚書郎敦煌索靖俱善草書,時人號為“一臺二妙”。 后因用以喻同一官署內的兩個有聲名的人,也用做稱美他人善于書法的典故。 |
銀鉤 | 銀鉤 銀鉤:漢語詞匯 銀鉤:毛峰茶葉的一個品種 銀鉤 (漢語詞匯)銀鉤,漢語詞匯。 拼音:yín gōu 釋義:1、銀質或銀色的簾鉤。2、一種銀質的婦女飾物。3、比喻遒媚剛勁的書法。4、比喻彎月。 《晉書·索靖傳》:“蓋草書之為狀也,婉若銀鉤,飄若驚鸞。” |
銀鈎 | 銀鉤 銀鉤:漢語詞匯 銀鉤:毛峰茶葉的一個品種 銀鉤 (漢語詞匯)銀鉤,漢語詞匯。 拼音:yín gōu 釋義:1、銀質或銀色的簾鉤。2、一種銀質的婦女飾物。3、比喻遒媚剛勁的書法。4、比喻彎月。 《晉書·索靖傳》:“蓋草書之為狀也,婉若銀鉤,飄若驚鸞。” |
麤書 | 麤書 麤書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cū shū ,是指草書。 |
龍飛鳳舞 | 龍飛鳳舞【解釋】原形容山勢的蜿蜒雄壯,后也形容書法筆勢有力,靈活舒展。【出處】漢·張衡《東京賦》:“我世祖龍飛白水,鳳翔參墟。”宋·蘇軾《表忠觀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龍飛鳳舞,萃于臨安。”【示例】抬頭看見北墻上掛著四幅大屏,草書得~,出色驚人。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九回【近義詞】揮灑自如、無拘無束【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形容書法筆勢有力 |
麤書 | 麤書 麤書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cū shū ,是指草書。 |
龍飛鳳舞 | 【解釋】原形容山勢的蜿蜒雄壯,后也形容書法筆勢有力,靈活舒展。【出處】漢·張衡《東京賦》:“我世祖龍飛白水,鳳翔參墟。”宋·蘇軾《表忠觀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龍飛鳳舞,萃于臨安。”【示例】抬頭看見北墻上掛著四幅大屏,草書得~,出色驚人。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九回【近義詞】揮灑自如、無拘無束【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形容書法筆勢有力 |
殺字 | 殺字 殺字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是shā zì,指書法中草書的收筆。 |
殺字 | 殺字 殺字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是shā zì,指書法中草書的收筆。 |
藏文 | 藏文 藏文(???????),指藏族使用的藏語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適用地區主要有:中國境內的藏族人,以及尼泊爾、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境內的一部分人。藏文屬于音位文字類的元音附標文字,關于藏文的起源有兩種說法。有學者認為是吐蕃時代公元7世紀由國王松贊干布派遣藏族語言學家吞彌·桑布扎到北印度學習梵文,回國后引用梵文字母創制的。雍仲本教則認為藏文是從象雄文演變而來。 據載: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大臣吐彌桑布扎等16人赴天竺(印度)求學、拜師。返藏后,仿梵文“蘭扎體”,結合藏文聲韻,創制藏文正楷字體,又根據“烏爾都體”創制藏文草書。但這一傳統觀點已受到許多學者的懷疑。他們以為創造藏文的并不是被人們一再頌揚的吐彌桑布扎,而可能在吐蕃(松贊干布時代)之前就有古代文字,是用來記錄原始宗教經典的。甚至有的學者傾向于認為“藏文是依據象雄文創制的”。 藏文字母能一一地轉寫梵文字母。認為藏文改造自梵文者認為這種改造關系就是“能一一轉寫”的原因;而認為藏文自起自象雄文者則認為這種能力是藏人為了能不有損地誦讀佛咒而改添定制的。不過,即便藏文字母能一一地轉寫梵文字母,藏、梵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藏文雖能毫不有損地復述出梵文的語音,卻對其意思仍毫無辦法,還是只能倚靠翻譯。另外,在漢藏語系諸語中、同時也在中國各族文字中,藏文的歷史長度、文獻豐富程度都僅次于漢文。 |
張顛 | 張顛 張顛,名叫張旭,唐著名草書家 ,因為醉后往往有顛狂之態,所以人稱張顛。字伯高,一字季明,吳郡(江蘇蘇州)人。 |
張顛 | 張顛 張顛,名叫張旭,唐著名草書家 ,因為醉后往往有顛狂之態,所以人稱張顛。字伯高,一字季明,吳郡(江蘇蘇州)人。 |
超俗絕世 | 超俗絕世【解釋】指超出世俗,無人可比。【出處】漢·趙壹《非草書》:“夫杜崔張之,皆有超俗絕世之才,博學余暇游手于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