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形容紫荊花的詞語

    形容紫荊花的詞語:1. 絢麗;2. 瑰麗;3. 艷麗;4. 燦爛;5. 雍容華貴;6. 高貴;7. 典雅;8. 清新;9. 柔美;10. 純潔;11. 神秘;12. 嫵媚;13. 優美;14. 秀麗;15. 醉人;16. 欣欣向榮;17. 熱烈;18. 明亮;19. 活力四射;20. 茂盛

    形容紫荊花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拼音/解釋
    分荊 分荊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云,京兆人田真兄弟三人分家時議分堂前紫荊花,荊花因之枯死。田真兄弟相感復合,荊亦再茂。后因以"分荊"喻兄弟分居。
    分荊 分荊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云,京兆人田真兄弟三人分家時議分堂前紫荊花,荊花因之枯死。田真兄弟相感復合,荊亦再茂。后因以"分荊"喻兄弟分居。
    紫荊花 辭典解釋紫荊花  zǐ jīng huā     京兆田真三兄弟,共議分產,惟堂前一株紫荊樹,無法均分,于是決定破為三份。待明日就截時,其樹已枯死。三兄弟見而大驚,方醒悟,樹不欲分斫寧愿自枯,兄弟竟爭分產,乃人不如樹,于是兄弟合財不復解樹,樹亦應聲而榮茂。兄弟相感終為孝門的故事。見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后人則以紫荊花稱譽兄弟和睦,同居而不分家。 紫荊所開的花。參見「紫荊」條。
    荊花 1.即紫荊花。觀賞植物,春天開花,花紫紅色,布滿全枝,連成一片,爛漫如朝霞。 2.比喻兄弟昆仲同枝并茂。
    荊花 1.即紫荊花。觀賞植物,春天開花,花紫紅色,布滿全枝,連成一片,爛漫如朝霞。 2.比喻兄弟昆仲同枝并茂。
    和氣致祥 和氣致祥【解釋】致:招致。和睦融洽,可致吉祥。【出處】《漢書·劉向傳》:“和氣致祥,乖氣致異。”【示例】田家因不分家,那棵紫荊又活轉過來,豈不是“~”的明驗嗎?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一回【語法】主謂式;作謂語;
    和氣致祥 【解釋】致:招致。和睦融洽,可致吉祥。【出處】《漢書·劉向傳》:“和氣致祥,乖氣致異。”【示例】田家因不分家,那棵紫荊又活轉過來,豈不是“~”的明驗嗎?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一回【語法】主謂式;作謂語;
    羊蹄甲 羊蹄甲 (紫荊族羊蹄甲屬植物)羊蹄甲(學名:Bauhinia Linn.):羊蹄甲屬600種植物的統稱。喬木,灌木或攀援藤本。托葉常早落;單葉,全緣,先端凹缺或分裂為2裂片,有時深裂達基部而成2片離生的小葉;基出脈3至多條,中脈常伸出于2裂片間形成一小芒尖。花兩性,很少為單性,組成總狀花序,傘房花序或圓錐花序;苞片和小苞片通常早落;花托短陀螺狀或延長為圓筒狀;萼杯狀,佛焰狀或于開花時分裂為5萼片;花瓣5片,略不等,常具瓣柄。種子圓形或卵形,扁平,有或無胚乳,胚根直或近于直。 約600種,遍布于世界熱帶地區。中國有40種,4亞種,11變種,主產南部和西南部。
    豆科 豆科 豆科(拉丁學名:Leguminosae sp.)為雙子葉植物綱、薔薇目支下的一個科,屬于喬木、灌木、亞灌木或草本,直立或攀援,常有能固氮的根瘤植物。模式屬為Faba P. Miller 。約650屬,18000種,廣布于全世界。 豆科在中國有172屬,1485種,13亞種,153變種,16變型;各省區均有分布。豆科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它是人類食品中淀粉、蛋白質、油和蔬菜的重要來源之一。 豆科最常見的三個亞科,一是蝶形花亞科,代表植物:國槐(豆科,國槐屬。羽狀復葉)。二是云實亞科,代表植物:紫荊(落葉灌木,有莢果,花紫色,先葉開放)。三是含羞草亞科,代表植物:含羞草與合歡(喬木)。
    荊芥 荊芥 (唇形科荊芥屬植物)荊芥(Nepeta cataria L.),別名:香荊薺、線薺、四棱桿蒿、假蘇,是唇形科、荊芥屬多年生植物。莖堅強,基部木質化,多分枝,高40-150厘米,基部近四棱形,上部鈍四棱形,具淺槽,被白色短柔毛。入藥用其干燥莖葉和花穗。鮮嫩芽小兒鎮靜最佳,荊芥葉黃綠色,莖方形微帶紫色,橫切面黃白色,穗子稍黑紫黃綠色。味平,性溫,無毒,清香氣濃。荊芥為發汗,解熱藥,是中華常用草藥之一,能鎮痰、祛風、涼血。治流行感冒,頭疼寒熱發汗,嘔吐。
    莢果 莢果 莢果(legume)是由單心皮發育形成的果實,成熟時沿腹縫線和背縫線開裂,果皮裂成兩片。為豆科植物所特有的果實,如赤小豆、白扁豆等。但也有些成熟時不開裂的,如落花生、紫荊、皂莢。有的莢果成熟時,在種子間呈節節斷裂,每節含1種子,不開裂,如含羞草、山螞蟥。有的莢果呈螺旋狀,如苜蓿。還有的莢果肉質呈念珠狀,如槐。 莢果為干果的一種,由一個心皮發育成的果實,豆目植物的果實就屬于莢果。常見的莢果有;紫荊、紫藤、刺槐、黃花槐、黃檀、錦雞兒、油麻藤、黃花決明、扁豆、黃豆等。 莢果由單雌蕊發育而成的果實,如豆目三科的果實。但含羞草的果實,呈分節狀,但成熟時不開裂而成節莢。 常見有大豆、豌豆、槐樹角。 莢果(legume)莢果是單心皮發育而成的果實.
    莢果 莢果 莢果(legume)是由單心皮發育形成的果實,成熟時沿腹縫線和背縫線開裂,果皮裂成兩片。為豆科植物所特有的果實,如赤小豆、白扁豆等。但也有些成熟時不開裂的,如落花生、紫荊、皂莢。有的莢果成熟時,在種子間呈節節斷裂,每節含1種子,不開裂,如含羞草、山螞蟥。有的莢果呈螺旋狀,如苜蓿。還有的莢果肉質呈念珠狀,如槐。 莢果為干果的一種,由一個心皮發育成的果實,豆目植物的果實就屬于莢果。常見的莢果有;紫荊、紫藤、刺槐、黃花槐、黃檀、錦雞兒、油麻藤、黃花決明、扁豆、黃豆等。 莢果由單雌蕊發育而成的果實,如豆目三科的果實。但含羞草的果實,呈分節狀,但成熟時不開裂而成節莢。 常見有大豆、豌豆、槐樹角。 莢果(legume)莢果是單心皮發育而成的果實.
    黃荊 黃荊 (牡荊屬植物)黃荊 (學名:Vitex negundo L.)是馬鞭草科,牡荊屬灌木或小喬木;小枝四棱形,掌狀復葉,小葉片長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聚傘花序排成圓錐花序式,頂生,花序梗密生灰白色絨毛;花萼片鐘狀,花冠淡紫色,外有微柔毛,子房近無毛。核果近球形,4-6月開花,7-10月結果。 主要分布于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北達秦嶺淮河。生于山坡路旁或灌木叢中。非洲東部經馬達加斯加、亞洲東南部及南美洲的玻利維亞也有分布。 該種莖皮可造紙及制人造棉;莖葉治久痢;種子為清涼性鎮靜、鎮痛藥;根可以驅燒蟲;花和枝葉可提取芳香油。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荊條 荊條 牡荊在北京、河南等地區稱荊條,是馬鞭草科落葉灌木。葉對生,幼枝、新葉為綠色。花淡紫色,著生于當年生枝端,花期6~7月。中國北方地區廣為分布,常生于山地陽坡上,形成灌叢,資源極豐富,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中、西南等省、區。可釀花蜜。
    紫姑 紫姑 紫姑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司廁之神,又作子姑、廁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等。世人謂其能先知,多迎祀于家,占卜諸事。 每當上元節的時候,居家婦女便要迎廁神。說起來風俗很奇怪,節前的一天,鄧糞箕一只,飾以釵環,簪以花朵,另用銀釵一只插箕口,放在坑廁側設供。同時,另設供案,點燭焚香,讓小兒輩對它行禮。 從各地迎紫姑的活動看,紫姑的職責主要不是司人家之廁,而是代卜人事的吉兇和與人一起游樂了。
    累累如珠 累累如珠【解釋】累累:連接成串。一個緊接一個,就像一串珠子。【出處】《禮記·樂記》:“累累乎端如貫珠。”劉師培《文說》:“師乙論音,累如貫珠。”【示例】我愛繁花老干的杏,臨風婀娜的小紅桃,貼梗~的紫荊。 ◎朱自清《看花》
    荊芥 荊芥 (唇形科荊芥屬植物)荊芥(Nepeta cataria L.),別名:香荊薺、線薺、四棱桿蒿、假蘇,是唇形科、荊芥屬多年生植物。莖堅強,基部木質化,多分枝,高40-150厘米,基部近四棱形,上部鈍四棱形,具淺槽,被白色短柔毛。入藥用其干燥莖葉和花穗。鮮嫩芽小兒鎮靜最佳,荊芥葉黃綠色,莖方形微帶紫色,橫切面黃白色,穗子稍黑紫黃綠色。味平,性溫,無毒,清香氣濃。荊芥為發汗,解熱藥,是中華常用草藥之一,能鎮痰、祛風、涼血。治流行感冒,頭疼寒熱發汗,嘔吐。
    黃荊 黃荊 (牡荊屬植物)黃荊 (學名:Vitex negundo L.)是馬鞭草科,牡荊屬灌木或小喬木;小枝四棱形,掌狀復葉,小葉片長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聚傘花序排成圓錐花序式,頂生,花序梗密生灰白色絨毛;花萼片鐘狀,花冠淡紫色,外有微柔毛,子房近無毛。核果近球形,4-6月開花,7-10月結果。 主要分布于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北達秦嶺淮河。生于山坡路旁或灌木叢中。非洲東部經馬達加斯加、亞洲東南部及南美洲的玻利維亞也有分布。 該種莖皮可造紙及制人造棉;莖葉治久痢;種子為清涼性鎮靜、鎮痛藥;根可以驅燒蟲;花和枝葉可提取芳香油。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牡荊 牡荊 (馬鞭草科植物)牡荊(讀音:[mǔ jīng] 學名:Vitex negundo L.)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小枝方形,密生灰白色絨毛。葉對生,掌狀5出復葉,小葉片邊緣有多數鋸齒,無毛或稍有毛。圓錐狀花序頂生;花萼鐘形,頂端有5齒裂;花冠淡紫色,頂端有5裂片。生于山坡路旁,分布于全國各地。 牡荊 (詞語)牡荊,植物名。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廣布于我國長江以南各省。果實和葉皆可入藥。莖干堅勁,古以為刑杖。《史記·孝武本紀》:“其秋,為伐南越,告禱泰一,以牡荊畫幡日月北斗登龍。”
    荊條 荊條 牡荊在北京、河南等地區稱荊條,是馬鞭草科落葉灌木。葉對生,幼枝、新葉為綠色。花淡紫色,著生于當年生枝端,花期6~7月。中國北方地區廣為分布,常生于山地陽坡上,形成灌叢,資源極豐富,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中、西南等省、區。可釀花蜜。
    荊褐 荊褐 jīnɡ hè 荊褐 顏色名。 明 陶宗儀 《輟耕錄·寫像訣》:“凡調合服飾器用顏色者,緋紅,用銀朱紫花合……荊褐,用粉入槐花、螺青、土黃標合。”
    九芎 九芎 九芎(拉丁學名Lagerstoemia subcostata Koehne)別名小果紫薇、拘那花、猴難爬、苞飯花、九荊、南紫薇、Dari-nusu(排灣),分布在臺灣低海拔森林。九芎為植物界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又稱木蘭綱。
    藿香 藿香 (唇形科荊芥屬植物)藿香,學名:Agastache rugosa (Fisch. et Mey.)O. Ktze.;又名:合香、蒼告、山茴香等,屬唇形目、唇形科、藿香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高0.5~1.5m,四棱形,粗達7~8mm,葉心狀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花冠淡紫藍色,長約8mm,成熟小堅果卵狀長圓形,長約1.8mm,寬約1.1mm,花期6~9月,果期9~11月。
    衡山 衡山 (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國家5A級旅游景區)衡山(Mount Heng),又名南岳、壽岳、南山,為中國“五岳”之一,位于中國湖南省中部偏東南部,綿亙于衡陽、湘潭兩盆地間,,主體部分位于衡陽市南岳區、衡山縣和衡陽縣東部。衡山的命名,據戰國時期《甘石星經》記載,因其位于星座二十八宿的軫星之翼,“變應璣衡”,“銓德鈞物”,猶如衡器,可稱天地,故名衡山。 衡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佛教圣地,環山有寺、廟、庵、觀200多處。衡山是上古時期君王唐堯、虞舜巡疆狩獵祭祀社稷,夏禹殺馬祭天地求治洪方法之地。衡山山神是民間崇拜的火神祝融,他被黃帝委任鎮守衡山,教民用火,化育萬物,死后葬于衡山赤帝峰,被當地尊稱南岳圣帝。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有四處位于衡山之中,佛祖釋迦牟尼兩顆真身舍利子藏于衡山南臺寺金剛舍利塔中。 衡山主要山峰有回雁峰、祝融峰、紫蓋峰、岳麓山等,最高峰祝融峰海拔1300.2米。衡山主體部分介于北緯27°4′-27°20′,東經112°34′-112°44′之間,呈東北—西南走向,北起衡山縣福田鋪鄉,南迄衡陽縣樟木鄉,西起衡陽縣界牌鎮,東止衡陽市南岳區,長38千米,最寬處17千米,總面積640平方千米。 1982年,衡山風景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名單;2006年2月,衡山入選首批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名錄;2007年5月,衡山風景區被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2007年8月,衡山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衡山 (詞語)南岳,山名。(1)指衡山。五岳之一。 衡山,又名南岳、壽岳、南山,是中國五岳之一,位于衡陽市南岳區,舊時漢族民間廣泛崇拜的神祇,即南岳衡山君神,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海拔1300.2米。由于氣候條件較其他四岳為好,處處是茂林修竹,終年翠綠;奇花異草,四時飄香,自然景色十分秀麗,因而有“南岳獨秀”之美稱。清人魏源《衡岳吟》中說:“恒山如行,岱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惟有南岳獨如飛。” 衡山呈北東—南西走向,北起衡陽市衡山縣福田鋪鄉,南迄衡陽市衡陽縣樟木鄉,長38公里,西起衡陽縣界牌鎮,東止衡陽市南岳區,最寬處17公里,總面積640平方公里。[1] 衡山主要山峰有回雁峰、祝融峰、紫蓋峰、天柱峰、岳麓山等,最高峰祝融峰海拔1300.2米。衡山東北坡、東坡、東南坡共計河川26條,經衡陽、湘潭、衡山三縣的易俗河、荊坡河、烏石港、龍隱港、萱洲港、白鷺港等注入湘江。[1] 1982年,衡山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名單;2006年02月,衡山入選首批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名錄;2007年5月22日,被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2007年8月1日,衡山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 2008年衡山被評為最受群眾喜愛的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區。 。書·舜典》:“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禮。” 孔 傳:“南岳,衡山。”(2)指霍山,即天柱山。《爾雅·釋山》:“泰山為東岳,華山為西岳,霍山為南岳,恒山為北岳,嵩山為中岳。”
    芘芣 芘芣 芘芣,(音pífú),又名荊葵、錦葵、荍(音qiáo)。草本植物,株高60-100厘米。莖直立多分枝。葉腎形,葉脈掌狀。 花簇生于葉腋,花冠紫紅色,亦有白色。
    荊葵 荊葵 二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疏被粗毛;葉圓心形,兩面均無毛或僅脈上疏被毛,葉柄近無毛;花簇生,近無毛,紫紅色或白色;果扁圓形,種子黑褐色。常見于我國南北各城市。
    青蓮 青蓮 (漢語詞組)青蓮,是一種青色蓮花。花瓣長而廣,青白分明。唐朝時有李白號青蓮居士,宋代有周敦頤的《愛蓮說》提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常比喻性格品質高尚的君子。
    青蓮 青蓮 (漢語詞組)青蓮,是一種青色蓮花。花瓣長而廣,青白分明。唐朝時有李白號青蓮居士,宋代有周敦頤的《愛蓮說》提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常比喻性格品質高尚的君子。
    牡荊 牡荊 (馬鞭草科植物)牡荊(讀音:[mǔ jīng] 學名:Vitex negundo L.)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小枝方形,密生灰白色絨毛。葉對生,掌狀5出復葉,小葉片邊緣有多數鋸齒,無毛或稍有毛。圓錐狀花序頂生;花萼鐘形,頂端有5齒裂;花冠淡紫色,頂端有5裂片。生于山坡路旁,分布于全國各地。 牡荊 (詞語)牡荊,植物名。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廣布于我國長江以南各省。果實和葉皆可入藥。莖干堅勁,古以為刑杖。《史記·孝武本紀》:“其秋,為伐南越,告禱泰一,以牡荊畫幡日月北斗登龍。”
    惡實 惡實 鼠粘(《別錄》)、牛蒡(《別錄》)、大力子(《綱目》)、蒡翁菜(《綱目》)、便牽牛(《綱目》)、蝙蝠刺。 時珍曰∶其實狀惡而多刺鉤,故名也。俚人謂之便牽牛。河南人呼為夜叉頭。 頌曰∶實殼多刺,鼠過之則綴惹不可脫,故謂之鼠粘子,亦如羊負來之比。 《別錄》曰∶惡實生魯山平澤。恭曰∶魯山在鄧州東北。此草葉大如芋,子殼似栗狀,實細長如茺蔚子。 頌曰∶惡實即牛蒡子也,處處有之。葉大如芋葉而長。實似葡萄核而褐色,外殼似栗,而小如指時珍曰∶牛蒡古人種子,以肥壤栽之。剪苗淘為蔬,取根煮曝為脯,云甚益人,今人亦罕食之。三月生苗,起莖高者三、四尺。四月開花成叢,淡紫色。結實如楓而小,萼細刺百十攢簇之,一有子數十顆。其根大者如臂,長者近尺,其色灰黲。七月采子,十月采根。 凡用揀凈,以酒拌蒸,待有白霜重出,以布拭去,焙干,搗粉用。 辛,平,無毒。藏器曰∶苦。 元素曰∶辛,溫,陽中之陰,升也。 杲曰∶辛,平,陽也,降也。 舊四,新十二。 風水身腫欲裂∶鼠粘子二兩,炒研為末。每溫水服二錢,日三服。(風熱浮腫,咽喉閉塞∶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為末。熱酒服一寸匕痰厥頭痛∶牛蒡子(炒)、旋復花等分,為末。臘茶清服一錢,日二服頭痛連睛∶鼠粘子、石膏等分,為末,茶清調服。(《醫方摘要》) 咽膈不利,疏風壅,涎唾多∶牛蒡子(微炒)、荊芥穗各一兩,炙甘草半兩,為末。食后湯服二錢,當緩緩取效。(寇氏《本草衍義》) 懸癰喉痛,風熱上摶也。惡實(炒)、甘草(生)等分,水煎含咽,名啟關方》) 喉痹腫痛∶牛蒡子六分,馬藺子八分,為散。每空心溫水服方寸匕,日再服。仍以牛蒡子三兩,鹽二兩,研勻,炒熱包熨喉外。(《廣濟方》) 咽喉痘疹∶牛蒡子二錢,桔梗一錢半,粉甘草節七分,水煎服。(《痘風熱癮疹∶牛蒡子(炒)、浮萍等分,以薄荷湯服二錢,日二服。(初虞世《古今錄驗》) 風齲牙痛∶鼠粘子(炒),煎水含,冷吐之。(《延年方》) 小兒痘瘡,時出不快,壯熱狂躁,咽膈壅塞,大便秘澀,小兒咽喉腫,胸膈不利∶若大便利者,勿服。牛蒡子(炒)一錢二分,荊芥穗二分,甘草節四分。水一盞,同煎至七分,溫服。已出亦可服。名必勝散。(《和劑局方》) 婦人吹乳∶鼠粘二錢,麝香少許,溫酒細吞下。(《袖珍方》) 便癰腫痛∶鼠粘子二錢,炒研末,入蜜一匙,樸硝一匙,空心溫酒服。(《袖珍方》) 蛇蝎蠱毒∶大力子,煮汁服。(《衛生易簡方》) 水蠱腹大∶惡實(微炒)一兩,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米飲下十丸。(張文仲方) 歷節腫痛,風熱攻手指,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則大便秘∶牛蒡子三兩,新豆豉(炒)、羌活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白湯下。(《本事方》) 根、莖【氣味】苦,寒,無毒。權曰∶甘、平。 藏器曰∶根須蒸熟曝干用。不爾,令人欲吐。 傷寒寒熱汗出,中風面腫,消渴熱中,逐水。久服輕身耐老(《別錄》)。根∶主牙齒痛,勞瘧諸風,腳緩弱風毒,癰疽,咳嗽傷肺,肺壅疝瘕,冷氣積血(蘇恭)。根∶浸酒服,去風及惡瘡。和葉搗碎,敷杖瘡金瘡,永不畏風(藏器)。主面目煩悶,四肢不健,通十二經脈,洗五臟惡氣。可常作菜食,令人身輕(甄權)。切根如豆,拌面作飯食,消脹壅。莖葉煮汁作浴湯,去皮間習習如蟲行。又入鹽花生搗,拓一切腫毒(孟詵)。根作脯食甚良。莖葉宜煮汁釀酒服。冬月采根,蒸曝入藥。劉禹錫《傳信方》∶療暴中風,用緊細牛蒡根,取時避風,以竹刀或荊刀刮去土,生布拭了,搗絞取汁一大升,和好蜜四大合,溫分兩服,得汗出便瘥。此方得之岳鄂鄭中丞。鄭因食熱肉一頓,便中暴風。外甥盧氏為陽令,有此方。服,當時便瘥。 舊五,新一十六。 時氣余熱不退,煩躁發渴,四肢無力,不能飲食∶用牛蒡根搗汁,服一小盞,效。(《圣惠方》) 天行時疾∶生牛蒡根,搗汁五合,空腹分為二服。服訖,取桑葉一把,炙黃,以水一升,煮取五合,頓服取汗,無葉用枝。(孫真人《食忌》) 熱攻心煩恍惚∶以牛蒡根(搗汁)一升,食后分為二服。(《食醫心鏡》) 傷寒搐搦,汗后覆蓋不密,致腰背手足搐搦者,牛蒡根散主之∶牛蒡根十條,麻黃、牛膝、天南星各六錢銼,于盆內研細,好酒一升同研,以新布絞取汁。以炭火半秤燒一地坑令赤,掃凈,傾藥汁入坑內,再燒令黑色,取出于乳缽內細研。每服一錢,溫酒下,日三服。 (朱肱《活人書》) 一切風疾十年、二十年者∶牛蒡根一升,生地黃、枸杞子、牛膝各三升,用袋盛藥,浸無灰酒三升內,每任意飲之。(《外臺秘要》方) 老人中風,口目動,煩悶不安。牛蒡根(切)一升(去皮曬干,杵為面),白米四合(淘凈)。和作,豉汁中煮,加蔥、椒五味,空心食之。恒服極效。(《壽親養老書》) 老人風濕久痹,筋攣骨痛。服此壯腎,潤皮毛,益氣力∶牛蒡根一升(切),生地黃一升(切),大豆二升(炒),以絹袋盛,浸一斗酒中,五六日,任性空心溫服二、三盞,日二服。(《集驗方》) 頭面忽腫,熱毒風氣內攻,或連手足赤腫,觸著痛者∶牛蒡子根(一名蝙蝠刺),洗凈研爛,酒煎成膏,絹攤貼腫處。仍以熱酒服一、二匙,腫消痛減。(《斗不可禁者,摩膏主之∶取牛蒡莖葉,搗取濃汁二升,無灰酒一升,鹽花一匙頭,火煎稠成膏,以摩痛處,風毒自散。摩時須極力令熱,乃效。冬月用根。(《篋中方》) 頭風白屑∶牛蒡葉搗汁,熬稠涂之。至明,皂莢水洗去。(《圣惠方》) 喉中熱腫∶鼠粘根一升,水五升,煎一升,分三服。(《延年方》) 小兒咽腫∶牛蒡根搗汁,細咽之。(《普濟方》) 熱毒牙痛,熱毒風攻頭面,齒齦腫痛不可忍∶牛蒡根一斤(搗汁),入鹽花一錢。銀器中熬成膏。每用涂齒齦上,重者不過三度,瘥。(《圣惠方》) 項下癭疾∶鼠粘子根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或為末,蜜丸常服之。(《救急方》) 小便不通,臍腹急痛∶牛蒡葉汁、生地黃汁二合,和勻,入蜜二合。每服一合,入水半盞,煎三五沸,調滑石末一錢服。(《圣濟總錄》) 癤子腫毒∶鼠粘子葉貼之。(《千金方》) 石出膿,堅實寒熱∶鼠粘子葉為末,和雞子白封之。(《外臺秘要》) 諸瘡腫毒∶牛蒡根三莖(洗)。煮爛搗汁,入米煮粥,食一碗,甚良。(《普濟方》) 積年惡瘡,反花瘡、漏瘡不瘥者。牛蒡根搗,和臘月豬脂,日日封之。(《千金方》) 月水不通,結成癥塊,腹肋脹大,欲死∶牛蒡根二斤(銼)。蒸三遍,以生絹袋盛之,以酒二斗浸五日,每食前溫服一盞。(《普濟方》)
    惡實 惡實 鼠粘(《別錄》)、牛蒡(《別錄》)、大力子(《綱目》)、蒡翁菜(《綱目》)、便牽牛(《綱目》)、蝙蝠刺。 時珍曰∶其實狀惡而多刺鉤,故名也。俚人謂之便牽牛。河南人呼為夜叉頭。 頌曰∶實殼多刺,鼠過之則綴惹不可脫,故謂之鼠粘子,亦如羊負來之比。 《別錄》曰∶惡實生魯山平澤。恭曰∶魯山在鄧州東北。此草葉大如芋,子殼似栗狀,實細長如茺蔚子。 頌曰∶惡實即牛蒡子也,處處有之。葉大如芋葉而長。實似葡萄核而褐色,外殼似栗,而小如指時珍曰∶牛蒡古人種子,以肥壤栽之。剪苗淘為蔬,取根煮曝為脯,云甚益人,今人亦罕食之。三月生苗,起莖高者三、四尺。四月開花成叢,淡紫色。結實如楓而小,萼細刺百十攢簇之,一有子數十顆。其根大者如臂,長者近尺,其色灰黲。七月采子,十月采根。 凡用揀凈,以酒拌蒸,待有白霜重出,以布拭去,焙干,搗粉用。 辛,平,無毒。藏器曰∶苦。 元素曰∶辛,溫,陽中之陰,升也。 杲曰∶辛,平,陽也,降也。 舊四,新十二。 風水身腫欲裂∶鼠粘子二兩,炒研為末。每溫水服二錢,日三服。(風熱浮腫,咽喉閉塞∶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為末。熱酒服一寸匕痰厥頭痛∶牛蒡子(炒)、旋復花等分,為末。臘茶清服一錢,日二服頭痛連睛∶鼠粘子、石膏等分,為末,茶清調服。(《醫方摘要》) 咽膈不利,疏風壅,涎唾多∶牛蒡子(微炒)、荊芥穗各一兩,炙甘草半兩,為末。食后湯服二錢,當緩緩取效。(寇氏《本草衍義》) 懸癰喉痛,風熱上摶也。惡實(炒)、甘草(生)等分,水煎含咽,名啟關方》) 喉痹腫痛∶牛蒡子六分,馬藺子八分,為散。每空心溫水服方寸匕,日再服。仍以牛蒡子三兩,鹽二兩,研勻,炒熱包熨喉外。(《廣濟方》) 咽喉痘疹∶牛蒡子二錢,桔梗一錢半,粉甘草節七分,水煎服。(《痘風熱癮疹∶牛蒡子(炒)、浮萍等分,以薄荷湯服二錢,日二服。(初虞世《古今錄驗》) 風齲牙痛∶鼠粘子(炒),煎水含,冷吐之。(《延年方》) 小兒痘瘡,時出不快,壯熱狂躁,咽膈壅塞,大便秘澀,小兒咽喉腫,胸膈不利∶若大便利者,勿服。牛蒡子(炒)一錢二分,荊芥穗二分,甘草節四分。水一盞,同煎至七分,溫服。已出亦可服。名必勝散。(《和劑局方》) 婦人吹乳∶鼠粘二錢,麝香少許,溫酒細吞下。(《袖珍方》) 便癰腫痛∶鼠粘子二錢,炒研末,入蜜一匙,樸硝一匙,空心溫酒服。(《袖珍方》) 蛇蝎蠱毒∶大力子,煮汁服。(《衛生易簡方》) 水蠱腹大∶惡實(微炒)一兩,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米飲下十丸。(張文仲方) 歷節腫痛,風熱攻手指,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則大便秘∶牛蒡子三兩,新豆豉(炒)、羌活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白湯下。(《本事方》) 根、莖【氣味】苦,寒,無毒。權曰∶甘、平。 藏器曰∶根須蒸熟曝干用。不爾,令人欲吐。 傷寒寒熱汗出,中風面腫,消渴熱中,逐水。久服輕身耐老(《別錄》)。根∶主牙齒痛,勞瘧諸風,腳緩弱風毒,癰疽,咳嗽傷肺,肺壅疝瘕,冷氣積血(蘇恭)。根∶浸酒服,去風及惡瘡。和葉搗碎,敷杖瘡金瘡,永不畏風(藏器)。主面目煩悶,四肢不健,通十二經脈,洗五臟惡氣。可常作菜食,令人身輕(甄權)。切根如豆,拌面作飯食,消脹壅。莖葉煮汁作浴湯,去皮間習習如蟲行。又入鹽花生搗,拓一切腫毒(孟詵)。根作脯食甚良。莖葉宜煮汁釀酒服。冬月采根,蒸曝入藥。劉禹錫《傳信方》∶療暴中風,用緊細牛蒡根,取時避風,以竹刀或荊刀刮去土,生布拭了,搗絞取汁一大升,和好蜜四大合,溫分兩服,得汗出便瘥。此方得之岳鄂鄭中丞。鄭因食熱肉一頓,便中暴風。外甥盧氏為陽令,有此方。服,當時便瘥。 舊五,新一十六。 時氣余熱不退,煩躁發渴,四肢無力,不能飲食∶用牛蒡根搗汁,服一小盞,效。(《圣惠方》) 天行時疾∶生牛蒡根,搗汁五合,空腹分為二服。服訖,取桑葉一把,炙黃,以水一升,煮取五合,頓服取汗,無葉用枝。(孫真人《食忌》) 熱攻心煩恍惚∶以牛蒡根(搗汁)一升,食后分為二服。(《食醫心鏡》) 傷寒搐搦,汗后覆蓋不密,致腰背手足搐搦者,牛蒡根散主之∶牛蒡根十條,麻黃、牛膝、天南星各六錢銼,于盆內研細,好酒一升同研,以新布絞取汁。以炭火半秤燒一地坑令赤,掃凈,傾藥汁入坑內,再燒令黑色,取出于乳缽內細研。每服一錢,溫酒下,日三服。 (朱肱《活人書》) 一切風疾十年、二十年者∶牛蒡根一升,生地黃、枸杞子、牛膝各三升,用袋盛藥,浸無灰酒三升內,每任意飲之。(《外臺秘要》方) 老人中風,口目動,煩悶不安。牛蒡根(切)一升(去皮曬干,杵為面),白米四合(淘凈)。和作,豉汁中煮,加蔥、椒五味,空心食之。恒服極效。(《壽親養老書》) 老人風濕久痹,筋攣骨痛。服此壯腎,潤皮毛,益氣力∶牛蒡根一升(切),生地黃一升(切),大豆二升(炒),以絹袋盛,浸一斗酒中,五六日,任性空心溫服二、三盞,日二服。(《集驗方》) 頭面忽腫,熱毒風氣內攻,或連手足赤腫,觸著痛者∶牛蒡子根(一名蝙蝠刺),洗凈研爛,酒煎成膏,絹攤貼腫處。仍以熱酒服一、二匙,腫消痛減。(《斗不可禁者,摩膏主之∶取牛蒡莖葉,搗取濃汁二升,無灰酒一升,鹽花一匙頭,火煎稠成膏,以摩痛處,風毒自散。摩時須極力令熱,乃效。冬月用根。(《篋中方》) 頭風白屑∶牛蒡葉搗汁,熬稠涂之。至明,皂莢水洗去。(《圣惠方》) 喉中熱腫∶鼠粘根一升,水五升,煎一升,分三服。(《延年方》) 小兒咽腫∶牛蒡根搗汁,細咽之。(《普濟方》) 熱毒牙痛,熱毒風攻頭面,齒齦腫痛不可忍∶牛蒡根一斤(搗汁),入鹽花一錢。銀器中熬成膏。每用涂齒齦上,重者不過三度,瘥。(《圣惠方》) 項下癭疾∶鼠粘子根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或為末,蜜丸常服之。(《救急方》) 小便不通,臍腹急痛∶牛蒡葉汁、生地黃汁二合,和勻,入蜜二合。每服一合,入水半盞,煎三五沸,調滑石末一錢服。(《圣濟總錄》) 癤子腫毒∶鼠粘子葉貼之。(《千金方》) 石出膿,堅實寒熱∶鼠粘子葉為末,和雞子白封之。(《外臺秘要》) 諸瘡腫毒∶牛蒡根三莖(洗)。煮爛搗汁,入米煮粥,食一碗,甚良。(《普濟方》) 積年惡瘡,反花瘡、漏瘡不瘥者。牛蒡根搗,和臘月豬脂,日日封之。(《千金方》) 月水不通,結成癥塊,腹肋脹大,欲死∶牛蒡根二斤(銼)。蒸三遍,以生絹袋盛之,以酒二斗浸五日,每食前溫服一盞。(《普濟方》)
    荊褐 荊褐 jīnɡ hè 荊褐 顏色名。 明 陶宗儀 《輟耕錄·寫像訣》:“凡調合服飾器用顏色者,緋紅,用銀朱紫花合……荊褐,用粉入槐花、螺青、土黃標合。”
    斗酒 斗酒 (行為)斗酒亦作“鬭酒”。 比酒量。唐 杜牧 《街西長句》:“游騎偶同人鬭酒,名園相倚杏交花。”《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七回:“高漸離聞荊軻入秦,亦持豚肩斗酒而至,荊軻使與太子丹相見,丹命入席同坐。” 清 陳維崧 《菩薩蠻·為竹逸題徐渭文畫紫牡丹》詞:“年時鬭酒紅欄下,一叢姹紫真如畫。” 清 陳于王 《燕九竹枝詞》之九:“觀傍培塿氍毺新,酒市爭看鬭酒人。”
    鬥酒 斗酒 (行為)斗酒亦作“鬭酒”。 比酒量。唐 杜牧 《街西長句》:“游騎偶同人鬭酒,名園相倚杏交花。”《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七回:“高漸離聞荊軻入秦,亦持豚肩斗酒而至,荊軻使與太子丹相見,丹命入席同坐。” 清 陳維崧 《菩薩蠻·為竹逸題徐渭文畫紫牡丹》詞:“年時鬭酒紅欄下,一叢姹紫真如畫。” 清 陳于王 《燕九竹枝詞》之九:“觀傍培?氍毺新,酒市爭看鬭酒人。”
    蔓荊 辭典解釋蔓荊  màn jīng     植物名。馬鞭草科黃荊屬,常綠小灌木。全株密被灰白色柔毛,揉汁會發出濃厚的芳香。單葉,對生。花為深藍色或紫色,形狀如唇。果實為核果,球狀,干燥后稱為「蔓荊子」,是上品藥材。生長在海濱沙地,量多而普遍,有定沙作用。 也稱為「海埔姜」。
    桑葉 桑葉 (桑科桑屬植物)桑葉,(Mulberry Leaf),學名:Folium Mori。中藥名,是桑科植物桑的干燥葉,是蠶的日常食物,又名家桑、荊桑、桑椹樹、黃桑葉等,我國南北各地廣泛種植桑樹,桑葉產量豐富。蠶的主要食物。完整葉片呈或寬卵形,葉片基部心臟形,頂端微尖,邊緣有鋸齒,葉脈密生白柔毛。老葉較厚暗綠色。嫩葉較薄,黃綠色。質脆易,握之扎手。氣淡,味微苦澀。 藥用一般認為霜后采者質佳。桑葉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的功效。且有治療風熱感冒,肺熱燥咳,頭暈頭痛,目赤昏花的作用。到2014年,有人將桑葉的芽頭做成了菜式,而使桑葉有了食療的價值,因其桑葉的芽頭營養價值豐富而被大眾喜愛,稱為桑芽菜。又以南潯輯里村,國絲文化園的桑樹芽最為出眾,考慮到穿珠灣水的灌溉,其桑葉芽的微量元素比一般桑芽的要高出很多。 桑椹兒果幼時青綠,成熟后呈黑紫色、紫紅色,味酸甜可口。
    桑葉 桑葉 (桑科桑屬植物)桑葉,(Mulberry Leaf),學名:Folium Mori。中藥名,是桑科植物桑的干燥葉,是蠶的日常食物,又名家桑、荊桑、桑椹樹、黃桑葉等,我國南北各地廣泛種植桑樹,桑葉產量豐富。蠶的主要食物。完整葉片呈或寬卵形,葉片基部心臟形,頂端微尖,邊緣有鋸齒,葉脈密生白柔毛。老葉較厚暗綠色。嫩葉較薄,黃綠色。質脆易,握之扎手。氣淡,味微苦澀。 藥用一般認為霜后采者質佳。桑葉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的功效。且有治療風熱感冒,肺熱燥咳,頭暈頭痛,目赤昏花的作用。到2014年,有人將桑葉的芽頭做成了菜式,而使桑葉有了食療的價值,因其桑葉的芽頭營養價值豐富而被大眾喜愛,稱為桑芽菜。又以南潯輯里村,國絲文化園的桑樹芽最為出眾,考慮到穿珠灣水的灌溉,其桑葉芽的微量元素比一般桑芽的要高出很多。 桑椹兒果幼時青綠,成熟后呈黑紫色、紫紅色,味酸甜可口。
    荊葵 荊葵 二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疏被粗毛;葉圓心形,兩面均無毛或僅脈上疏被毛,葉柄近無毛;花簇生,近無毛,紫紅色或白色;果扁圓形,種子黑褐色。常見于我國南北各城市。
    綽起 綽起 綽起:chāo qǐ 拿起來,抓起
    綽起 綽起 綽起:chāo qǐ 拿起來,抓起

    其它詞語熱搜

    * 形容紫荊花的詞語:1. 絢麗;2. 瑰麗;3. 艷麗;4. 燦爛;5. 雍容華貴;6. 高貴;7. 典雅;8. 清新;9. 柔美;10. 純潔;11. 神秘;12. 嫵媚;13. 優美;14. 秀麗;15. 醉人;16. 欣欣向榮;17. 熱烈;18. 明亮;19. 活力四射;20. 茂盛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