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桂花香的詞語
形容桂花香的詞語:1. 醉人;2. 芳香;3. 清新;4. 淡雅;5. 馥郁;6. 沁人心脾;7. 香氣撲鼻;8. 柔和;9. 甜美;10. 純凈;11. 活潑;12. 自然;13. 溫暖;14. 愉悅;15. 舒適;16. 恬靜;17. 沉靜;18. 神秘;19. 悠閑;20. 愜意
形容桂花香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桂竹香 | 桂竹香 (十字花科植物)桂竹香(學名:Cheiranthus cheiri L.)是十字花科科桂竹香屬植物,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莖直立,具棱角,下部木質化,具分枝,全體有貼生長柔毛。基生葉蓮座狀,倒披針形、披針形至線形,頂端急尖,基部漸狹;葉柄長7-10毫米;莖生葉較小,近無柄。總狀花序果期伸長;花桔黃色或黃褐色,芳香;花梗長4-7毫米;萼片長圓形;花瓣倒卵形,有長爪。長角果線形,直立;果梗上升;種子卵形,淺棕色,頂端有翅。花期4-5月,果期5-6月。 桂竹香原分布于歐洲南部,中國各地栽培供觀賞。 桂竹香花色有黃、橙、橙紅等,是春季常見的草本盆花。適合擺放花壇、花境和庭園景點。高稈、大花品種也可用于切花觀賞。花可人藥,有瀉下、通經之效。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
桂花 | 桂花 (中國木犀屬眾多樹木的習稱)桂花是中國木犀屬眾多樹木的習稱,代表物種木犀(學名:Osmanthus fragrans (Thunb.) Lour.),又名巖桂,系木犀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質堅皮薄,葉長橢圓形面端尖,對生,經冬不凋。花生葉腑間,花冠合瓣四裂,形小,其園藝品種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有金桂、銀桂、丹桂、月桂等。 桂花是中國傳統十大名花之一,集綠化、美化、香化于一體的觀賞與實用兼備的優良園林樹種,桂花清可絕塵,濃能遠溢,堪稱一絕。尤其是仲秋時節,叢桂怒放,夜靜輪圓之際,把酒賞桂,陳香撲鼻,令人神清氣爽。在中國古代的詠花詩詞中,詠桂之作的數量也頗為可觀。自古就深受中國人的喜愛,被視為傳統名花。 以桂花做原料制作的桂花茶是中國特產茶,它香氣柔和、味道可口,為大眾所喜愛。桂花在園林建設中有著廣泛的運用。 |
桂花酒 | 桂花酒 桂花酒為中國重慶北碚(bèi)的傳統特產名酒,至今廣西釀酒總廠釀的桂花酒里還有吳剛牌商標。桂花酒色澤淺黃,桂花清香突出,并帶有山葡萄的特有醇香,酸甜適口,醇厚柔和,余香長久。 |
花香 | 花香 《花香》是由陳信榮作詞,周傳雄作曲,美籍華人男歌手許紹洋演唱。歌曲于2002年作為電視劇薰衣草主題曲收錄于電視劇《薰衣草》的原聲帶中。 |
丹桂 | 丹桂 (桂花)丹桂,又名:木犀、桂花;拉丁文名:Osmanthus fragrans (Thunb.) Lour. 捩花目、木犀科、木犀屬常綠喬木,雌雄異株,葉長橢圓形,開橘紅色花,香味很濃,樹冠圓球形,枝條峭立,緊密度中等。樹皮淺灰色,皮孔圓或橢圓形,數量中等,是珍貴的觀賞植物。 分布于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北亞熱帶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區。花為名貴香料,并作食品香料。常用作園林景觀樹種使用。常綠喬木或灌木,高3-5米,最高可達18米;樹皮灰褐色。小枝黃褐色,無毛。葉片革質,橢圓形、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7-14.5厘米,寬2.6-4.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呈楔形或寬楔形,全緣或通常上半部具細鋸齒,兩面無毛,腺點在兩面連成小水泡狀突起,中脈在上面凹入,下面凸起,側脈6-8對,多達10對,在上面凹入,下面凸起;葉柄長0.8-1.2厘米,最長可達15厘米,無毛。 丹桂 (詞語概念)丹桂,指深黃色的木樨花;木犀的別名;比喻登科及第的人。見晉 嵇含 《南方草木狀》卷中:“桂有三種:葉如柏葉,皮赤者為丹桂。” |
桂子飄香 | 桂子飄香【解釋】指中秋前后桂花開放,散發馨香。【出處】唐·宋之問《靈隱寺》詩:“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語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指中秋前后桂花開放,散發濃香 |
桂子飄香 | 【解釋】指中秋前后桂花開放,散發馨香。【出處】唐·宋之問《靈隱寺》詩:“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語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指中秋前后桂花開放,散發濃香 |
花茶 | 花茶 (茶葉種類)花茶(Scented tea),又名香片, 即將植物的花或葉或其果實泡制而成的茶,是中國特有的一類再加工茶。其是利用茶善于吸收異味的特點,將有香味的鮮花和新茶一起悶,茶將香味吸收后再把干花篩除,制成的花茶香味濃郁,茶湯色深。花茶又可細分為花草茶和花果茶。飲用葉或花的稱之為花草茶,如荷葉、甜菊葉。飲用其果實的稱之為花果茶,如:無花果、檸檬、山楂、羅漢果、有花果。其氣味芬香并具有養生療效。外形條索緊結勻整,色澤黃綠尚潤;內質香氣鮮靈濃郁,具有明顯的鮮花香氣,湯色淺黃明亮,葉底細嫩勻亮。花茶主要以綠茶、紅茶或者烏龍茶作為茶坯、配以能夠吐香 的鮮花作為原料,采用窨制工藝制作而成的茶葉。根據其所用的香花品種不同,分為茉莉花茶、玉蘭花茶、桂花花茶、珠蘭花茶等, 其中以茉莉花茶產量最大。 |
桂子 | 桂子 (植物名稱)桂花中的一種,常綠喬木。樹皮灰褐色,幼枝略呈四棱,被褐色短茸毛,全株有芳香氣。葉互生或近對生,革質,長橢圓形或近廣披針形,全緣,三出脈于下面隆起,細脈橫向平行。圓錐花序被短柔毛;花少,兩性,黃綠色;花托肉質。漿果橢圓形,熟時黑紫色。花期6~~7月,果期至次年2~3月。 |
天香 | 天香 (漢語詞匯)天香,漢語詞匯。 拼音 tiān xiāng, 釋義:1、指芳香的美稱。2、特指桂、梅、牡丹等花香。3、指宮廷中用的薰香;御香。4、祭神、禮佛的香。5、指美女。 |
羅文 | 羅文 羅文(1945年2月12日-2002年10月18日),出生于廣西百色,中國香港歌手、音樂人、演員。 1967年,成為“羅文四步合唱團”的成員,正式出道。1972年,與沈殿霞合組“情侶合唱團”。1973年,因演唱電視劇《獅子山下》的同名主題曲而走紅。1975年,獲得“全日本歌謠選手比賽”冠軍。1976年,在香港利舞臺舉行了15場個人演唱會,成為首位舉辦個人演唱會的藝人。1977年,發行個人首張專輯《前程錦繡》。1978年,憑借歌曲《小李飛刀》獲得第1屆十大中文金曲獎。1979年,演唱歌曲《獅子山下》。1981年,推出概念專輯《卉》。1983年,憑借與甄妮合唱電視劇《射雕英雄傳》的主題曲《鐵血丹心》以及《世間始終你好》獲得關注。 1986年,憑借歌曲《幾許風雨》獲得第4屆十大勁歌金曲獎以及第9屆十大中文金曲獎。1988年,演唱臺灣電視劇《八月桂花香》的主題曲《塵緣》。1991年,在第14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上獲得金針獎。1994年,出演個人首部電視劇《阿Sir早晨》。1996年,在舉辦“光輝舞臺”演唱會后退出舞臺。1998年,發行專輯《情系佛羅內斯》。2002年10月18日,因患肝癌于香港瑪麗醫院病逝。2003年,獲得十大勁歌金曲“勁歌金曲20周年榮譽大獎”。 |
羅文 | 羅文 羅文(1945年2月12日-2002年10月18日),出生于廣西百色,中國香港歌手、音樂人、演員。 1967年,成為“羅文四步合唱團”的成員,正式出道。1972年,與沈殿霞合組“情侶合唱團”。1973年,因演唱電視劇《獅子山下》的同名主題曲而走紅。1975年,獲得“全日本歌謠選手比賽”冠軍。1976年,在香港利舞臺舉行了15場個人演唱會,成為首位舉辦個人演唱會的藝人。1977年,發行個人首張專輯《前程錦繡》。1978年,憑借歌曲《小李飛刀》獲得第1屆十大中文金曲獎。1979年,演唱歌曲《獅子山下》。1981年,推出概念專輯《卉》。1983年,憑借與甄妮合唱電視劇《射雕英雄傳》的主題曲《鐵血丹心》以及《世間始終你好》獲得關注。 1986年,憑借歌曲《幾許風雨》獲得第4屆十大勁歌金曲獎以及第9屆十大中文金曲獎。1988年,演唱臺灣電視劇《八月桂花香》的主題曲《塵緣》。1991年,在第14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上獲得金針獎。1994年,出演個人首部電視劇《阿Sir早晨》。1996年,在舉辦“光輝舞臺”演唱會后退出舞臺。1998年,發行專輯《情系佛羅內斯》。2002年10月18日,因患肝癌于香港瑪麗醫院病逝。2003年,獲得十大勁歌金曲“勁歌金曲20周年榮譽大獎”。 |
龍鳳餅 | 龍鳳餅 龍鳳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名點,屬于川式糖皮糕點。酥脆,純甜,爽口,突出桂花香味。通常在中秋、春節生產,人們在婚娶壽慶大事時,也訂做龍鳳餅,或稱喜餅、壽餅(壽餅還有特定的樣式)。本品形制特大,花紋圖案有龍有鳳(或喜字、壽字),配以花草蟲魚,豐富多姿。工藝要求高,質量好,富有傳統的地方色彩。 |
龍鳳餅 | 龍鳳餅 龍鳳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名點,屬于川式糖皮糕點。酥脆,純甜,爽口,突出桂花香味。通常在中秋、春節生產,人們在婚娶壽慶大事時,也訂做龍鳳餅,或稱喜餅、壽餅(壽餅還有特定的樣式)。本品形制特大,花紋圖案有龍有鳳(或喜字、壽字),配以花草蟲魚,豐富多姿。工藝要求高,質量好,富有傳統的地方色彩。 |
壁花 | 壁花 的本義是“桂竹香(屬的植物)”,是一種香味馥郁、雅致的花,花朵的顏色有黃色、桔紅色和棕色等。桂竹香(Cheiranthus cheiri)之所以得名wallflower,是因為這種草本植物生命力很強,可以生活在舊墻面、巖石層或礦井面上。 |
木樨花 | 木樨花 木樨花(桂花)為木樨科植物木樨的花。別名:木樨,桂花。性溫,味辛香;入心、脾、肝、胃經。有行氣化痰,止血散瘀的功效。主治痰飲喘咳,腸風血痢,疝氣,牙痛,口臭等病癥。 |
火紙筒 | 火紙筒 (北京特色小吃)火紙筒,北京的特色風味小吃之一。具有色澤金黃,酥脆香甜,桂花香味濃郁的特色,因形似紙筒而得名。 |
火紙筒 | 火紙筒 (北京特色小吃)火紙筒,北京的特色風味小吃之一。具有色澤金黃,酥脆香甜,桂花香味濃郁的特色,因形似紙筒而得名。 |
余恨 | 余恨 余恨,讀音yú hèn,漢語詞語,指不盡的恨怒;遺憾。 《余恨》這首歌首次出現,是1988年9月26日播出的電視連續劇《八月桂花香》主題曲,原唱者是陳亮吟 |
六龜茶 | 辭典解釋六龜茶 liù guī chá 高雄市六龜區所產的茶。茶湯滋味甘醇而厚重,且具有特殊的桂花香。 |
餘恨 | 余恨 余恨,讀音yú hèn,漢語詞語,指不盡的恨怒;遺憾。 《余恨》這首歌首次出現,是1988年9月26日播出的電視連續劇《八月桂花香》主題曲,原唱者是陳亮吟 |
桂旗 | 桂旗 解釋 《楚辭·九歌·山鬼》:“乘赤豹兮從文貍,辛夷車兮結桂旗。” 王逸 注:“結桂與辛夷以為車旗,言其香絜也。”后因以“桂旗”指神祇車上所樹之旗。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左倚采旄,右蔭桂旗。”《花月痕》第五回:“黃蘆匝地,悲風吹《蒿里》之音;丹艧孔涂,落日下桂旗之影。” 王闿運 《采芬女子墓志銘》:“桂旗習禮,花紙能書。” |
銀柳 | 銀柳 銀柳(學名:Salix argyracea E. Wolf)是楊柳科,柳屬大灌木,高至可達5米,樹皮灰色。芽卵圓形,葉片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腺鋸齒,上面綠色,下面密被絨毛,有光澤,中脈淡褐色,葉柄褐色,有絨毛;花先葉開放,雄蕊離生,無毛;雌花序具短花序梗,花柱褐色,柱頭約與花柱等長;苞片卵圓形,5-6月開花,7-8月結果。 分布于中國新疆,俄羅斯也有分布。 生于山地云杉林緣或林中空地。產內蒙古西部沙漠里。因開花香味與江南桂花相似,生命力又非常頑強,故有“飄香沙漠的桂花”之美稱。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
銀柳 | 銀柳 銀柳(學名:Salix argyracea E. Wolf)是楊柳科,柳屬大灌木,高至可達5米,樹皮灰色。芽卵圓形,葉片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腺鋸齒,上面綠色,下面密被絨毛,有光澤,中脈淡褐色,葉柄褐色,有絨毛;花先葉開放,雄蕊離生,無毛;雌花序具短花序梗,花柱褐色,柱頭約與花柱等長;苞片卵圓形,5-6月開花,7-8月結果。 分布于中國新疆,俄羅斯也有分布。 生于山地云杉林緣或林中空地。產內蒙古西部沙漠里。因開花香味與江南桂花相似,生命力又非常頑強,故有“飄香沙漠的桂花”之美稱。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
金木犀 | 金木犀 金桂又名金木犀,屬于我國古老的一個桂花品種之一。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1578年)一書中記載:“巖桂,俗稱 為木犀,其花白者名銀桂,黃者名金桂,紅者為丹桂。有 秋花者,春花者,四季花者,逐月花者。” |
九里香 | 九里香 (蕓香科、九里香屬常綠灌木)九里香(學名:Murraya exotica),又稱:石辣椒、九秋香、九樹香、七里香、千里香、萬里香、過山香、黃金桂、山黃皮、千只眼、月橘。拉丁文名:Murraya exotica L.蕓香科、九里香屬常綠灌木,有時可長成小喬木樣,株姿優美,枝葉秀麗,花香濃郁。根、莖、葉所含化學成分與千里香類同,產臺灣、福建、廣東、海南、廣西五省區南部。常見于離海岸不遠的平地、緩坡、小丘的灌木叢中。喜生于砂質土、向陽地方。南部地區多用作圍籬材料,或作花圃及賓館的點綴品,亦作盆景材料。 |
傳奇 | 傳奇 (張愛玲著小說集)《傳奇》初版的確切時間是1944年8月15日,上海“雜志社”印行,平裝。初版的《傳奇》收入了十個張愛玲在1943-1944年發表的中、短篇小說,它們分別是:《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心經》、《花凋》、《年輕的時候》、《傾城之戀》、《金鎖記》、《封鎖》、《琉璃瓦》;再版時加入了一篇《傳奇·再版的話》。1947年出版《傳奇增訂本》時加收了五個短篇,分別是:《紅玫瑰與白玫瑰》、《留情》、《鴻鸞禧》、《桂花蒸·阿小悲秋》、《等》,另有前言《有幾句話與讀者說》和跋語《中國的日夜》。此后,由香港天風出版社和臺灣皇冠雜志社分別出版的《張愛玲短篇小說集》都是《傳奇增訂本》的翻版,其中香港天風版的書前有張愛玲寫的序。 傳奇 (詞語概念)傳奇是指情節離奇或人物行為不尋常的故事,是古代有幾種文體叫“傳奇”,小說體裁之一。一般指唐宋人用文言寫作的短篇小說。又有盛大網游《熱血傳奇》簡稱為《傳奇》、張愛玲小說集《傳奇》及幾首歌曲同名《傳奇》。 |
傳奇 | 傳奇 (張愛玲著小說集)《傳奇》初版的確切時間是1944年8月15日,上海“雜志社”印行,平裝。初版的《傳奇》收入了十個張愛玲在1943-1944年發表的中、短篇小說,它們分別是:《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心經》、《花凋》、《年輕的時候》、《傾城之戀》、《金鎖記》、《封鎖》、《琉璃瓦》;再版時加入了一篇《傳奇·再版的話》。1947年出版《傳奇增訂本》時加收了五個短篇,分別是:《紅玫瑰與白玫瑰》、《留情》、《鴻鸞禧》、《桂花蒸·阿小悲秋》、《等》,另有前言《有幾句話與讀者說》和跋語《中國的日夜》。此后,由香港天風出版社和臺灣皇冠雜志社分別出版的《張愛玲短篇小說集》都是《傳奇增訂本》的翻版,其中香港天風版的書前有張愛玲寫的序。 傳奇 (詞語概念)傳奇是指情節離奇或人物行為不尋常的故事,是古代有幾種文體叫“傳奇”,小說體裁之一。一般指唐宋人用文言寫作的短篇小說。又有盛大網游《熱血傳奇》簡稱為《傳奇》、張愛玲小說集《傳奇》及幾首歌曲同名《傳奇》。 |
秋香 | 秋香 (民間傳說人物)秋香,傳說是“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的妻子。 秋香 (詞語釋義)秋香,秋日開放的花。 |
桂秋 | 桂秋 桂秋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guì qiū,是指仲秋。 |
柳帶 | 柳帶 柳帶:漢語詞語 柳帶:圖書《貓武士》中的人物 柳帶 (漢語詞語)基本信息 (1).柳條。因其細長如帶,故稱。 (2).相傳唐時洛中名妓柳枝娘曾折柳結帶贈李商隱以索詩。 (3)《貓武士》中的人物 典故 五代 牛希濟 《臨江仙》詞:“柳帶搖風 漢水 濱,平蕪兩岸爭勻。” 宋柳永 《定風波》詞:“日上花梢,鶯穿柳帶,猶壓香衾臥。”《紅樓夢》第四八回:“淡淡梅花香欲染,絲絲柳帶露初乾。” 見《詞林海錯》卷二引《花寮集》。后因以“柳帶”為情人贈物。 元 張可久 《折桂令·高郵即事迭韻》曲:“眼擘金釵,情裁柳帶,粉改桃腮。” |
柳帶 | 柳帶 柳帶:漢語詞語 柳帶:圖書《貓武士》中的人物 柳帶 (漢語詞語)基本信息 (1).柳條。因其細長如帶,故稱。 (2).相傳唐時洛中名妓柳枝娘曾折柳結帶贈李商隱以索詩。 (3)《貓武士》中的人物 典故 五代 牛希濟 《臨江仙》詞:“柳帶搖風 漢水 濱,平蕪兩岸爭勻。” 宋柳永 《定風波》詞:“日上花梢,鶯穿柳帶,猶壓香衾臥。”《紅樓夢》第四八回:“淡淡梅花香欲染,絲絲柳帶露初干。” 見《詞林海錯》卷二引《花寮集》。后因以“柳帶”為情人贈物。 元 張可久 《折桂令·高郵即事迭韻》曲:“眼擘金釵,情裁柳帶,粉改桃腮。” |
桂酒 | 桂酒 桂酒,是用玉桂浸制的美酒。泛指美酒。 拼音:guì jiǔ |
寒香 | 寒香 寒香,漢語詞語,拼音是hán xiāng,釋義是清冽的香氣,形容梅花的香氣。 |
大八件 | 大八件 也稱北式糕點。京式糕點,品類繁多,滋味各異,具有重油、輕糖,酥松綿軟,口味純甜、純咸等特點。代表品種有京八件和紅、白月餅等。其中京八件有大八件、小八件和細八件之分。八件是采用山楂、玫瑰、青梅、白糖、豆沙、棗泥、椒鹽、葡萄干等八種餡心,外裹以含食油的面,放在各種圖案的印模里精心烤制面成。形狀有腰子型、圓鼓型、佛手型、蝙蝠型、桃型、石榴型等多種多樣且小巧玲瓏。特制是細八件,制作精細層多均勻,餡兒柔軟起沙,果料香味純厚。外型也有三仙、銀錠、桂花、福、祿、壽、喜桃等八種花樣,是京式糕點中的優質產品。 |
觀花植物 | 觀花植物 以觀花為主的植物。其花色艷麗,花朵碩大,花形奇異,并具香氣。 |
七里香 | 七里香 (周杰倫2004年發行專輯)《七里香》是周杰倫于2004年發行的專輯。該專輯的制作人由周杰倫擔任,共收錄了10首歌曲。 2005年,該專輯獲得第16屆臺灣金曲獎年度最佳專輯提名、HITO流行音樂獎年度DJ最愛專輯等獎項。 |
鎖窗 | 鎖窗 suǒ chuāng 鎖窗 雕刻或繪有連環形花飾的窗子。 唐 杜牧 《村舍燕》詩:“ 漢 宮一百四十五,多少珠簾閉鎖窗。” 明 高明 《琵琶記·丞相教女》:“笑鎖窗,多少玉人無賴。” 明 唐寅 《桂枝香·春情》套曲:“繡簾垂,鎖窗斜把熏籠倚。” |
鎖窗 | 鎖窗 suǒ chuāng 鎖窗 雕刻或繪有連環形花飾的窗子。 唐 杜牧 《村舍燕》詩:“ 漢 宮一百四十五,多少珠簾閉鎖窗。” 明 高明 《琵琶記·丞相教女》:“笑鎖窗,多少玉人無賴。” 明 唐寅 《桂枝香·春情》套曲:“繡簾垂,鎖窗斜把熏籠倚。” |
桂皮 | 桂皮 (植物)桂皮,學名:柴桂 ,又稱:香桂,為樟科、樟屬植物天竺桂、陰香、細葉香桂或川桂等樹皮的通稱。本品為食品香料或烹飪調料。商品桂皮的原植物比較復雜,約有十余種,均為樟科樟屬植物。各地常用的有8種,其中主要有桂樹、鈍葉桂、陰香及華南桂等其他種類多為地區用藥。各品種在西方古代被用作香料。中餐里用它給燉肉調味,是五香粉的成份之一。是最早被人類使用的香料之一。在公元前2800年的史料記載中就曾提到桂皮;在西方的《圣經》和古埃及文獻中也曾提及肉桂的名稱。秦代以前,桂皮在中國就已作為肉類的調味品與生姜齊名。桂皮,廣東民間叫“陰香”屬樟科肉桂之一種。中國廣東、福建、浙江、四川等省均產。用作芳香調味品,此外還可提取桂皮油,為食品工業之重要香料,亦入藥。桂皮,又稱香桂,是最早被人類使用的香料之一。 |
中路梆子 | 中路梆子 晉劇,原名中路梆子,它是在蒲州梆子孕育下產生的一個劇種,起初主要活動在山西省中部地區,即清代的太原府、汾州府及平定州所轄的各縣。后來,由于發展迅猛,流傳地區逐步擴展,社會影響越來越大,直至成為今天山西省戲劇的代表劇種——晉劇。 起源探討 關于中路梆子的起源,曾經是晉劇史研究工作者多年爭論的一個問題。從我掌握的資料考證,中路梆子的起源應在清代咸豐年間為妥。因為在此之前,從大量舞臺題所揭示的山西中部城鄉戲劇演出中,主要為蒲州梆子、京都花腔班(今北京劇)和江南絲竹班(南昆曲)三種,根本未見有關“中路梆子”的記述痕跡。只是到了道光初年,被當時稱作山西梆子的蒲州梆子再度復興,所謂:“道光皇帝登龍廷,山西梆子又時興”時期,蒲梆北上,來到了晉中、太原一帶演出,不僅轟動了太原,而且也震撼了北京,這也正迎合了中路地區崛起的一批富商大賈們的娛樂要求,于是他們就以承包形式,邀請蒲梆班社在中路演出,這就是中路富商承辦戲班的開始,但劇種仍為蒲劇。其代表班有平遙縣的萬和班、小平遙班,及介休縣的吉慶班等。 到了咸豐初年,蒲梆開始冷落下來,此時正值太平天國起義發生,義軍一部于咸豐三年八月到達山西平陽府(今臨汾市),其矛頭直指清王朝的首都北京。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包括蒲劇在內的外地劇種,很少再來中路地區演出了,致使中路地區出現了一個戲劇活動相對空缺的時期,這對酷愛著戲的中路群眾,尤其是富商們來說倍感失望,于是少數人便開始邀請賦閑文人、票友以及秧歌、皮影藝人等,組織研討班子,擬創立自己的劇種。到了咸豐中后期,經過眾多班子的努力研討,終于在繼承蒲梆音韻和鑼鼓經點的基礎上,結合中路秧歌等的唱腔特點,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雛形班社,并開始試點演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榆次黑店班和祁縣三慶班,參加藝人,除了滯留的蒲梆藝人、秧歌及皮影藝人外,還有吹鼓手、店員、礦工、票友等。 到了同治初年,山西社會秩序好轉。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現,也受到了更多富商財主們的青睞。于是以祁縣城城金財主為代表的太谷、榆次平遙、孝義、介休等地的財主們,先后成立了上、下聚梨園班、四喜班、四興班、四慶班等班社,他們在演出實踐中,互相學習,不斷改進,使唱腔及文武場面日趨完善;又學習外地劇種管理班社的經驗,使戲班逐步走向了正規化。戲班人員,除文武場保留中路籍藝人外,其他演員大都以高薪從蒲州聘來,所以民間有:“祁太鎦子,蒲州丸子”的諺語。其次,大商家還修建戲房院,購置蘇杭刺繡行頭,增添運輸車輛,制定演出計劃。如戲班自負運輸,每個臺口大都演出三天,每天上、下午,晚三開戲,戲班自辦伙食。每年農歷十月十五日垛箱歇班,藝人放假,次年正月再來組班。班主宏觀領導,具體事物由承事人、掌班人負責。戲班不屬商業性質,盈虧全由班主自負。只是每到一處,將木制的、標有某某縣某某財主所承戲班名稱的虎牌立在前臺,以示夸耀,還要在后臺粉壁墻上題筆留名。這些舞臺題筆內容廣泛,成了我們今天研究晉劇發展史的金石之證。 隨著中路梆子的日益定型,引起了中小財主和中等商人的承班興趣。他們也從蒲州請來藝人或招來兒童,成立科班。至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班社已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少數州縣初具規模。比較出名的新承戲班有:介休的和盛班、徐溝的五義園、太谷的四盛和班、祁縣的雙慶園、太原的郝店班、汾州府的義慶班等。出名演員有一千紅、八百黑、王彩云、云遮月、天明亮、棒杵紅,以及鼓師楊青、宋興兒,琴師彭根只等。經常上演的劇目有:《和氏璧》、《棋盤街》、《春秋配》、《普救詩》、《御果園》、《漁家樂》、《趙家樓》、《炮烙柱》、《鋒箭頭》、《吉慶圖》、《落馬湖》、《北天門》、《撫琴》、《偷雞》、《掃雪》、及昆曲戲《草坡》、《賜副》、《慶頂珠》等。由于藝人的精湛表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晉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戲,禿紅、吐丑、蓋陜西。人參娃娃、大嘴丑,后邊跟的一桿旗……”等戲諺流傳。不過,此時的中路梆子,在山西戲苑中仍是一枝新秀,而以金和班為首的蒲州梆子、三慶班為首的京都花腔班、鳴福班為首的江南昆曲班等,仍活躍在中路地區,形成了多劇并存、爭芬斗妍的時代。 可惜上述局面維持不久,一場前所未有的劫難發生了。光緒元到四年,山西與鄰省陸續遭受特大旱蟲等自然災害,在此情況下,多數戲班停演,藝人失散或喪身,就連曾解囊資助的富商大賈也改變了初衷。到光緒六七年后,中路梆子才開始恢復,起班社有原來長年包份制的娛樂性團體,變為以名老藝人承班、或以財主領銜承班的商業性經營組織。此時,搭班藝人嚴重短缺,不得不就近收留中路籍貧苦兒童加入科班培養使用,他們經教學3-5月,便強行登臺,俗稱“強出窩”。有的靠打罵體罰逼迫學戲,當時比較出名的科班有榆次流村的而保和班、清源杜村的喜梨園、孟封村的小梨園等。其中二保和班,培養的演員最多,幾乎遍及中路各地。 輝煌時期 光緒十年后,中路梆子再次興起,出現了中路藝人演中路戲的新氣象,使舊日那種蒲梆藝人演中路戲的局面開始改變。從光緒十五年后到清末中路梆子進入一個輝煌時期。此時,中路各地的富商、財主、職員等,再次支持中路梆子的發展,他們有的自己承班,有的做藝人承班的后臺,使戲劇班社像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每個府、州、縣在同一年里, 承辦班社不下兩三個,最多的為太谷、平遙兩縣,常年班子不下5個。演出活動有廟會戲、集市戲、踩臺戲、開光戲、商行戲、開市戲、求神戲、還愿戲、祭祀戲、婚喪壽慶戲及官戲等。一般村莊,每年也唱戲一臺;大型集鎮,每年多達5-10臺,中路梆子已成為中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主要劇種了,而且它也隨中路商人遠足張家口、包頭、歸化等地,與當地劇種競獻技。中路梆子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地域關系,吸收民間藝術等成份的不同,在表演程式、演唱風格,前場經譜上形成了三大流派,即以太原府轄縣的上路班;汾州府轄縣的下路班;平定、遼州所轄縣的東四處班而區分。直到解放后上述三者的較小差異,合為一體。 這個時期,中路出名的班次有榆次的三保和班、會音班、太谷的坤梨園,祁縣的榮升班、永盛園,平遙的同春園、祝豐園,介休的全福班、同盛園,汾州俯的春和園、如意班,孝義的長盛班、翠梨園,壽陽的小萬順園、三鴻班,盂縣的福順班、魁梨園,交城的仁義園,平定的四喜園等。北路有忻州的興盛班、峰縣的小景翠園、大同府的萬盛班、五臺縣的昌盛園、天城(鎮)縣的合義班等。名藝人有三盞燈、二八黑、福盛生、玉石娃娃(劉玉富)、十里麻、核桃紅、玻璃翠、玉昌紅、金大丑、狗兒旦、玉印里、夜壺丑、沒骨頭、草上飛、六月鮮、五月鮮、黃芽韭、曬鞋旦、子都生,及文武場師傅任應只、楊甲成、孫三蠻、馬鑼三、趙毛蠻、楊七成等。上演代表劇目有《北游宮》、《雁塔寺》、《葫蘆峪》、《乾坤帶》、《日月圖》、《牧虎關》、《忠孝義》、《贊王宮》、《蘆花河》、《黃河陣》、《光武興》、《南陽關》、《豫讓橋》、《烏玉帶》、《朝金鼎》、《鐵冠圖》、《奚皇莊》、《表功》、《戲叔》、《八蠟廟》、《寧武關》、《玉虎墜》等。廣大觀眾公認的上三班好戲為太谷的坤梨園、錦梨園和祁縣的榮升班。坤梨園在班主三盞燈的帶領下,演的很紅,被冠以“字號班”的美名。諺云:“三盞燈,進了城,買賣人,冒了魂……。”“三盞燈進了村,長工放羊的歇了工。前晌看了七星廟,后晌再看凳王宮。”可見演況之盛。 中路梆子的輝煌,還有一個標志是,遍布城鄉的票兒班、自樂班。所謂票兒班,就是由商人、農民、私墊先生等自發建立的娛樂組織,參加者稱票友,藝高的稱“合文家”,大多是業余農閑聚集起來,自拉自唱,吸引不少觀眾。這種組織起到了義務向群眾宣傳戲劇、加深群眾熱愛戲劇的橋梁作用。所瀝富樂班,是富豪人家利用歇班機會,將名藝人及文化名人請到家中一邊演唱、娛樂,一邊研討修改劇本、曲調,或改進表演招式等。這種活動也叫“走暗場”,待成熟之后,上臺正式演出,這叫“走明場”。這種由富人、知識分子和名老藝人組成的三結合自樂班,是中路梆子發展史上的一個創舉。其中,成效卓著者有太原縣(今晉源鎮)的聚文會、太谷北恍村曹家班、祁縣城渠家班等。 中路梆子走向極盛之后,這時江南絲竹班、京都花腔班等基本退出了中路舞臺,只有蒲梆偶爾還來,已勢頭大減。 辛亥革命后,中路各縣一度動蕩不安,有錢有勢者大都采取回避觀望態度。因此,中路梆子的承班人多改為前清衙門、鏢局遺老等人充任。同時中路籍藝人隊伍也已成長壯大,蒲梆藝人中除定居者外,其余已不再來中路搭班了。民國 5—19年(1916—1930),山西局勢相對穩定,中路梆子又進入第二個輝煌時期。特點是: (一)班社林立,流派擴大。此時的中路梆子,不僅扎根雁北、占領口外,且在河北省西部、陜西省東北部,以及省內原平陽府、潞安府所轄的北部各縣,也發展建立了班社,形成了橫跨我國北方的山西、陜西、河北、綏遠、察哈爾 5個省區的大型劇種,從而被人們稱為山西梆子。僅就中路地區30個縣來講,這個階段出現過的戲班就有 120余個,其中壽陽最多,陸續承辦過21個。著名的上三班好戲為太谷縣楊成齋的錦梨園、胡萬義的萬福園和徐溝縣陳玉的自誠園等。 (二)、名伶薈萃,競爭激烈。由于班社林立,互爭高低。民國14年后,徐溝自誠園班主陳玉,第一次從張家口調回大牛牛、二女只等坤角藝人,與本班男藝人同臺共演,引起轟動,觀者如潮。接著是河北梆子武打藝人來晉搭班,他們的真刀真槍、實打實拚的武功戲贏得了觀眾的好評。再是以太谷萬福園為代表的一些班社,也不甘落后,二返蒲州,選聘新秀。這樣就使中路梆子形成了一個人才濟濟、實力強大、互相競爭的大好局面。此時的名藝人,中路籍的有:蓋天紅、說書紅、李子健(后唱了京戲)、十三紅、小十二紅、三兒生、天貴旦、毛毛旦、獅子黑、十七生、福義丑、彥章黑、抓心旦、有福旦、玉蘭旦、靈石旦、李陽黑、燕憲旦、灌腸紅、發財生、雞毛丑、中頭黑等;著名戲曲研究工作者有,郭維芝、裴世昌等,口外坤角有大中 牛、二牛牛、二女只、極金枝、橙金梅等;文武場名師有高錫禹、楊甲成、程貽公、李萬業、萬金只、武滿倉、二丁只、馬步隆等。 (三)劇目繁多,文武齊備。由于人才輩出,上演的劇目多是名人手戲。常見的有《六月雪》、《鳳儀亭》、《金沙灘》、《上天臺》、《白蛇傳》、《鐵弓緣》、《百子圖》、《法門寺》、《雙官諧》、《萬佛衣》、《中梁圖》、《梅降褒》、《雙羅衫》、《十三妹》、《塔子溝》、《玉棋子》、《烈火旗》、《一捧雪》、《金錢豹》等,共 200余本、回、出。可謂文武皆能、行行不擋。 (四)演技精湛,百花齊放。此時,各個班社盡展新招,各門藝人也在唱、做、念、打特技等表演方面各領風騷。如三兒生開辟的小生瀟灑腔和出汗功、毛毛旦的呀呀腔、天貴旦的咳咳腔、蓋蒲州的“十不該”、“十爐香”的垛板體、獅子黑的髓譜造形、翎翎生的翎子功、彥章黑的崩頭皺紋功、自來香的蹺子功、抓心旦的臺步功、油糕旦的疊衣功、萬人迷的水袖功、少少貞的不扶手朝天蹬、鹿兒紅的紙循功、天貴旦的鼻涕功、紅梅旦的噴火功、說書紅的茶盤功、有福旦的椅子功等,都令人拍案叫絕。既給觀眾以美的享受,也為我省戲曲藝術留下了寶貴遺產。民諺有,“寧肯擠的扯了褲腰,不要誤了三兒生的坐窯”,“寧肯挨一頓頂門棍,不要誤了天貴旦的血手印”、“看了萬人迷,一輩子不用吃(娶)婆姨”等。 從2O年代起,山西梆子由于部分老藝人健在,舞臺格局能維持男女同臺演出,故涌現出了太谷錦藝園等上三班好戲。民國24年(1935),以著名女藝人丁果仙為首的步云劇社,和以蓋天紅為首的唐風劇社,分赴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演出,大大地擴大了山西梆子的影響,也與兄弟劇種藝人交流了經驗,豐富了自己。后來山西梆子出現了由男角主演逐步向女角主演轉化的局面。隨之也帶來了潛在的問題:因女子演戲更能招來觀眾、更能掙錢的影響,各地掀起了一般專門培養女藝人的熱潮。如太谷富慶園科班、榆次坤梨園科班、祁縣小同梨園科班、盂縣承慶園科班等,都是收的清一色女戶,進行培訓。就連當時的老藝人說書紅、玉蘭旦、有福旦、五月鮮、二牛旦、蓋天紅、水仙花及名人丁果仙、彼吉仙、懿萬山等,也紛紛招收女弟子,隨班邊教邊演。所以到“七·七事變”前,山西梆子的舞臺名伶,絕大多數是坤角。如被桂桃、被桂君、被桂琴、劉桂英、程玉英、劉俊英、董翠紅、董桂花、黃彼樓、鐳蓮花、撼蓮春、牛桂英、郭鳳英、郭蘭英、冀美蓮、孫福娥、花艷君、丁艷霞、喬玉仙、張美琴、梁小云、劉芝蘭、冀蘭香、郭紅梅、馬秋仙、二奴奴、任玉珍等;男角新秀只有王銀柱、鄭雅樓、趙月樓、王正魁等極少數人。 山西梆子由于演員“陰盛陽衰”,所以使許多優秀的盔靠戲、硬功戲、武打戲以及花臉、丑角戲等。逐步停演或失傳,也使這個北方劇種特有的激昂奔放的道白、唱腔,和起伏跌宕的表演程式,逐步被婉轉悠揚的曲調和綿綿纏纏的作派所代替,從而失去其昔日的那種陽剛之氣和鏗鏘特色。 橫遭劫難 閻、馮倒蔣失敗后,山西經濟蕭條,晉鈔毛荒。山西梆子的部分班社中,由賭徒、毒品販、地痞等人把持或承辦。他們為了撈錢,常常利用演出機會,公開放賭、銷售毒品:還教唆引誘藝人沾染嗜好,誤入歧途,腐敗風氣傳入戲班,造成臺風不振,藝人思想墮落、藝術水平下降,給許多藝人的生活帶來嚴重困難,以至少數坤角藝人,迭遭不幸,陷入困境,不能自拔,這在廣大人民群眾中造成了極壞的影響。以上是使山西梆子從高峰向下滑的內因所在。然而使其慘遭摧殘的外因是日本侵略者的入侵。 蘆溝橋事變后,日本軍很快入侵山西,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迫使各地戲班全部解體,藝人四散,其中部分人亡命國外,部分入改行種地,部分人收縮到太原,榆次戲園之內,部分人如三兒生、蓋天紅等則受盡日軍欺凌,含恨而死。只有少數人進入太行、晉綏、晉察冀等革命根據地,以嶄新的面貌為抗日軍民演出服務。而在日軍侵華的 8年中,敵占區廣大農村觀眾,卻與山西梆子基本隔絕,農村個人承班的現象也不復存在。直至抗戰勝利后,閻錫山重返太原,組織文宣隊之類,才偶爾演出,但班內藝人受盡地方官僚、土豪等的凌侮和壓榨,哪有藝術表演可言。 縱觀抗戰前后的10多年間,山西梆子所遭受的劫難,造成了晉劇發展史上的第一次低潮時期。 中路梆子的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 中路梆子淵源于蒲州梆子,清道光、咸豐年間已經盛行。它吸收了蒲劇的許多特點,又經過許多藝人的豐富和發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可以說,它是在蒲劇基礎上大膽突破和創新而形成的一種別具一格的梆子戲。 近百年來,中路梆子的一些前輩、老藝人對這一劇種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如孟珍卿(藝名“三兒生”)、張景云(藝名“十三紅”)、高文翰(藝名“說書紅”)、喬國瑞(藝名“獅子黑”)、田桂子、毛毛旦、油樵旦等,在唱腔和做派上,不斷創新,不斷改進,路子越走越寬,戲越演越精。尤其是著名晉劇演員丁果仙登臺后,由于她的艱苦的戲曲舞臺實踐,在唱腔、道白、做派等方面,都有新的改進,對今日晉劇風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中路梆子最早主要活動在太原周圍,很容易吸收兄弟劇種的長處,融會貫通。因此,這一劇種演出范圍也隨之逐步擴大。抗日戰爭以前,已經擴展到河北西部、陜西北部、內蒙地區。在以上地區,相繼建立了固定的中路梆子劇團,演唱晉劇。抗日戰爭中,許多中路梆子藝人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挽救民族危亡的英勇斗爭,在晉察冀、晉綏、太行等革命根據地演出。他們不僅演傳統戲,而且還演現代戲、新編劇目。在前方和根據地公演,受到人民的贊揚,對鼓舞人民的士氣,起到一定的作用。晉綏七月劇社(中路梆子)曾隨軍到西安、成都、甘肅天水等地進行過較長時期的演出活動。 解放以后,中路梆子劇團逐漸增多,尤其在晉中、呂梁、太原地區,差不多縣縣有專業劇團,許多村鎮有業余劇團。著名劇目《打金技》已拍成電影。 山西省晉劇院是山西省晉劇主要演出團體。成立于一九五九年二月。這個劇團演出歷史較久,多年來,培養了不少青年演員,積累了豐富的舞臺實踐經驗,許多優秀演員薈萃于此,受到了山西省晉劇到好者的擁戴。 山西省晉劇院設在太原,現有演職人員二百八十七人。這個劇院,在歷史上曾經匯集了山西省內晉劇的老藝人丁果仙、牛桂英、郭鳳英、梁巧云、冀美蓮等人。這些老藝人,經過舞臺生活的千雕百鑿,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表演風格、唱腔,在群眾中留有很深的印象和很高的威信。 現在,這個劇院的著名演員有王愛愛、田桂蘭、冀平、馬玉樓、劉漢銀、郭鳳英、王寶釵等。山西省晉劇院的代表劇目有傳統戲《打金枝》、《含嫣》、《小宴》、《殺宮》、《算糧》等。 中路梆子溯源及發展概況 晉劇,原名中路梆子,它是在蒲州梆子孕育下產生的一個劇種,起初主要活動在山西省中部地區,即清代的太原府、汾州府及平定州所轄的各縣。后來,由于發展迅猛,流傳地區逐步擴展,社會影響越來越大,直至成為今天山西省戲劇的代表劇種——晉劇。 |
木犀 | 1.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葉橢圓形,花簇生于葉腋,黃色或黃白色,有極濃郁的香味。可制作香料。通稱桂花。有金桂﹑銀桂﹑四季桂等,原產我國,為珍貴的觀賞芳香植物。 2.指這種植物的花。通稱桂花。 3.指經過烹調的打碎的雞蛋。 |
月桂 | 月桂 (樟科月桂屬植物)月桂(Laurus nobilis) 樟科月桂屬的一種,為亞熱帶樹種。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樹冠卵圓形,分枝較低,小枝綠色,全體有香氣。葉互生,革質,廣披針形,邊緣波狀,有醇香。單性花,雌雄異株,傘形花序簇生葉腋間,小花淡黃色。核果橢圓狀球形,熟時呈紫褐色。花期3-5月,果熟期6-9月。 月桂喜光,稍耐陰。喜溫暖濕潤氣候,也耐短期低溫(-8℃)。原產地中海一帶,中國浙江、江蘇、福建、臺灣、四川及云南等省有引種栽培。 月桂的拉丁字源Laudis意為“贊美”,羅馬人視之為智能、護衛與和平的象征。所以在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勝的人,都會受贈一頂月桂編成的頭環,而“桂冠詩人”的意象,也正是由這個典故衍生出來的。人們也常將月桂樹與醫療之神阿波羅聯想在一起。 月桂 (漢語詞匯)月桂,漢語詞匯。 拼音:yuè guì 釋義:1、植物名。樟科月桂樹屬,常綠喬木。2、神話傳說中的月中桂樹。亦借指月亮。3、舊稱登科為折桂,其後因月中有桂,故亦稱為「月桂」。 |
肉桂 | 肉桂 (植物)肉桂(拉丁學名:Cinnamomum cassia Presl)是樟科,樟屬中等大喬木,樹皮灰褐色。葉互生或近對生,長橢圓形至近披針形,革質,邊緣軟骨質,內卷,綠色,有光澤,無毛,葉柄粗壯。圓錐花序腋生或近頂生。花白色,花被裂片,花絲被柔毛,扁平,花藥卵圓狀長圓形,子房卵球形。果橢圓形,成熟時黑紫色,無毛,果托淺杯狀。花期6-8月,果期10-12月。 原產中國,印度、老撾、越南至印度尼西亞等地也有。喜溫暖氣候,喜濕潤,忌積水,但雨水過多會引起根腐葉爛。幼苗喜陰,成齡樹在較多陽光下才能正常生長。該種要求土層深厚、質地疏松、排水良好、通透性強的微酸性或酸性沙壤土或壤土。繁殖方式有萌蘗繁殖、扦插繁殖和種子繁殖。 肉桂的樹皮常被用作香料,烹飪材料及藥材。其木材可供制造家具,該種也能作為園林綠化樹種。 (概述圖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
桂香飄 | 桂香飄 【詞語】:桂香飄 【注音】:guì xiāng piāo 【釋義】:1.詞牌名。即《花心動》,又名《好心動》﹑《上升花》﹑《花心動慢》。此調始自宋周邦彥。雙調,一百四字。前段十句,四仄韻;后段八句,五仄韻。參閱《詞譜》卷三三。 |
五香 | 五香 五香為多年生高大草本。主根粗壯,圓柱形,外表褐色;支根稀疏。具有利尿、促進纖維蛋白溶解、促進消化液分泌、松弛氣管平滑肌及抑制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及多種真菌的作用。此外,五香還是烹調食物所用茴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等五種主要香料。 |
桂香飄 | 桂香飄 【詞語】:桂香飄 【注音】:guì xiāng piāo 【釋義】:1.詞牌名。即《花心動》,又名《好心動》﹑《上升花》﹑《花心動慢》。此調始自宋周邦彥。雙調,一百四字。前段十句,四仄韻;后段八句,五仄韻。參閱《詞譜》卷三三。 |
香林 | 香林 香林是柯巖風景區的一個特色景區,位于柯橋區湖塘街道香林村。景區風香林光秀麗、環境優美、植被茂盛,以大規模的千年桂林為特色,古民居為依托,是融宗教、民俗于一體的休閑觀光理想之所。 香林景區之桂林堪稱江南第一,這里的桂樹樹齡長、面積廣、樹冠大,品種有金桂、銀桂、丹桂等,現存的百年老樹群,樹冠直徑都在10米以上,實為國內罕見。 |
香桂 | 香桂 香桂,喬木。當年生小枝密被灰黃色或淡黃色平伏短柔毛,近四棱形,二年生小枝毛漸脫落,芽鱗密被灰黃色平伏柔毛。葉對生、近對生或互生,腹面深綠色,有光澤。花期6月;果期8月。 |
桂葉 | 桂葉 桂葉,常綠喬木,樹皮黑褐色。葉互生,革質,葉片長橢圓形或闊披針形,先端銳尖,全緣,深綠色,碎后有清香氣味,葉柄淺紫色。傘形花序腋生,雌雄異株,花小,黃色。漿果橢圓形,暗紫色。花期4月。原產于地中海沿岸,中國浙江、江蘇等。 |
顧名思義 | 顧名思義【解釋】顧:看;義:意義,含義。從名稱想到所包含的意義。【出處】《三國志·魏書·王昶傳》:“欲使汝曹顧名思義,不敢違越也。”【示例】桂花蟬~,想是香味如桂花,或因桂花開時乃有,未詳。 ◎魯迅《兩地書》七七【近義詞】望文生義【語法】連動式;作分句;指看到名稱就想到所包含的意義 |
桂葉 | 桂葉 桂葉,常綠喬木,樹皮黑褐色。葉互生,革質,葉片長橢圓形或闊披針形,先端銳尖,全緣,深綠色,碎后有清香氣味,葉柄淺紫色。傘形花序腋生,雌雄異株,花小,黃色。漿果橢圓形,暗紫色。花期4月。原產于地中海沿岸,中國浙江、江蘇等。 |
顧名思義 | 【解釋】顧:看;義:意義,含義。從名稱想到所包含的意義。【出處】《三國志·魏書·王昶傳》:“欲使汝曹顧名思義,不敢違越也。”【示例】桂花蟬~,想是香味如桂花,或因桂花開時乃有,未詳。 ◎魯迅《兩地書》七七【近義詞】望文生義【語法】連動式;作分句;指看到名稱就想到所包含的意義 |
橄欖香 | 橄欖香 (董橋著海豚出版社出版圖書)《橄欖香》包含三十篇小說,每一篇都不長,字數控制在一千五到兩千五之間。他說“情節要淡,情味要濃;記憶要遠,念憶要近。”且看題目,《望江梅》,《梨花吟》,《紫薇園》,《鶴頂紅》,《小寒碧齋》,每篇都頗有張愛玲式的華麗與詩情。 橄欖香 (詞語)條目: 橄欖香(橄欖香) 拼音:gǎn lǎn xiāng 注音: ㄍㄢˇ ㄌㄢˇ ㄒ|ㄤ 引證解釋: 用橄欖木脂等做的香料。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香》:“橄欖香,橄欖木脂也。狀如黑膠飴, 江 東人取黃連木及楓木脂以為欖香,葢其類出于橄欖,故獨有清烈出塵之意,品格在黃連楓香之上。” |
橄欖香 | 橄欖香 (董橋著海豚出版社出版圖書)《橄欖香》包含三十篇小說,每一篇都不長,字數控制在一千五到兩千五之間。他說“情節要淡,情味要濃;記憶要遠,念憶要近。”且看題目,《望江梅》,《梨花吟》,《紫薇園》,《鶴頂紅》,《小寒碧齋》,每篇都頗有張愛玲式的華麗與詩情。 橄欖香 (詞語)條目: 橄欖香(橄欖香) 拼音:gǎn lǎn xiāng 注音: ㄍㄢˇ ㄌㄢˇ ㄒ|ㄤ 引證解釋: 用橄欖木脂等做的香料。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香》:“橄欖香,橄欖木脂也。狀如黑膠飴, 江 東人取黃連木及楓木脂以為欖香,葢其類出于橄欖,故獨有清烈出塵之意,品格在黃連楓香之上。” |
詞盟 | 詞盟 1).文壇盟友。明·汪廷訥《獅吼記·祖席》:“[尾聲:]詞盟此日遙分袂。[生旦小旦老旦末:]蓮社終無載酒期。” 明·陳所聞《桂枝香·九日雨花臺》曲:“清尊新釀,黃花初放。江峯亂落筵前,羅綺晴驕臺上。逐詞盟浪游,逐詞盟浪游,聽《白苧》人人高唱。” (2).指文壇。況周頤《蕙風詞話續編》卷二:“維揚本鶯花藪澤,自昔新城司李,狎主詞盟。紅橋冶春,香艷如昨。” |
詞盟 | 詞盟 1).文壇盟友。明·汪廷訥《獅吼記·祖席》:“[尾聲:]詞盟此日遙分袂。[生旦小旦老旦末:]蓮社終無載酒期。” 明·陳所聞《桂枝香·九日雨花臺》曲:“清尊新釀,黃花初放。江峰亂落筵前,羅綺晴驕臺上。逐詞盟浪游,逐詞盟浪游,聽《白苧》人人高唱。” (2).指文壇。況周頤《蕙風詞話續編》卷二:“維揚本鶯花藪澤,自昔新城司李,狎主詞盟。紅橋冶春,香艷如昨。” |
女兒紅 | 女兒紅 (酒名)女兒紅是浙江省紹興市的地方傳統名酒,屬于發酵酒中的黃酒,用糯米,紅糖等發酵而成,含有大量人體所需的氨基酸,江南的冬天空氣潮濕寒冷人們常飲用此酒來增強抵抗力。有養身的功效。 汲取門前鑒湖水,釀得紹酒萬里香,始創于晉代女兒紅品牌的故事千年流傳。早在公元304年,晉代上虞人稽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狀》中就有女酒、女兒紅酒為舊時富家生女嫁女必備之物的記載。 當女兒下地的第一聲啼哭,肯定會讓每一個父親心頭一熱,三畝田的糯谷就釀成三壇子女兒紅,仔細裝壇封口深埋在后院桂花樹下,就像深深掩藏起來的父愛,沒事的時候就到桂花樹下踏幾腳,踏幾腳仿佛心里也踏實一些。回頭望一望女兒,女兒頭扎紅頭繩,眉眼兒像清明時節的柳葉,一天比一天明媚。自古浙江紹興一帶,這個習俗就這樣長久沿襲著。待到女兒十八歲出嫁之時,用酒作為陪嫁的賀禮,恭送到夫家。按照紹興老規矩,從壇中舀出的頭三碗酒,要分別呈獻給女兒婆家的公公、親生父親以及自己的丈夫,寓意祈盼人壽安康,家運昌盛。在紹興一帶這一生女必釀女兒酒的習俗長久流傳。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住東關古鎮時,品飲女兒紅酒后寫下了著名詩句“移家只欲東關住,夜夜湖中看月生”。 |
女兒紅 | 女兒紅 (酒名)女兒紅是浙江省紹興市的地方傳統名酒,屬于發酵酒中的黃酒,用糯米,紅糖等發酵而成,含有大量人體所需的氨基酸,江南的冬天空氣潮濕寒冷人們常飲用此酒來增強抵抗力。有養身的功效。 汲取門前鑒湖水,釀得紹酒萬里香,始創于晉代女兒紅品牌的故事千年流傳。早在公元304年,晉代上虞人稽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狀》中就有女酒、女兒紅酒為舊時富家生女嫁女必備之物的記載。 當女兒下地的第一聲啼哭,肯定會讓每一個父親心頭一熱,三畝田的糯谷就釀成三壇子女兒紅,仔細裝壇封口深埋在后院桂花樹下,就像深深掩藏起來的父愛,沒事的時候就到桂花樹下踏幾腳,踏幾腳仿佛心里也踏實一些。回頭望一望女兒,女兒頭扎紅頭繩,眉眼兒像清明時節的柳葉,一天比一天明媚。自古浙江紹興一帶,這個習俗就這樣長久沿襲著。待到女兒十八歲出嫁之時,用酒作為陪嫁的賀禮,恭送到夫家。按照紹興老規矩,從壇中舀出的頭三碗酒,要分別呈獻給女兒婆家的公公、親生父親以及自己的丈夫,寓意祈盼人壽安康,家運昌盛。在紹興一帶這一生女必釀女兒酒的習俗長久流傳。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住東關古鎮時,品飲女兒紅酒后寫下了著名詩句“移家只欲東關住,夜夜湖中看月生”。 |
香吹 | 香吹 xiāng chuī 香吹 香風。 唐 駱賓王《秋日山行簡梁大官》詩:“香吹分巖桂,鮮云抱石蓮。” 唐 張喬《和薛監察題興善寺古松》:“瘦根盤地遠,香吹入云清。” 宋 楊萬里 《蕙花初開》詩:“西風澹無味,微度成香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