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杭州的詞語
形容杭州的詞語:1. 風景如畫;2. 美麗動人;3. 水鄉古城;4. 西湖美景;5. 歷史悠久;6. 文化底蘊深厚;7. 繁華熱鬧;8. 人文薈萃;9. 園林建筑精美;10. 清新宜人;11. 數不盡的美食;12. 高科技發達;13. 環境優美;14. 生態環保;15. 市民素質高;16. 交通便利;17. 夜景迷人;18. 浪漫之城;19. 旅游勝地;20. 經濟發展迅速
形容杭州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杭州 | 杭州 (浙江省省會、副省級市)杭州,簡稱“杭”,浙江省省會、副省級市、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環杭州灣大灣區核心城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滬嘉杭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國際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位于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是浙江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截至2017年,杭州下轄10個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總面積16853.57平方千米(包含錢塘江水域面積,錢塘江河海分界線采用海鹽澉浦—余姚西三閘連線)。 杭州自秦朝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曾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因風景秀麗,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杭州得益于京杭運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發達的絲綢和糧食產業,歷史上曾是重要的商業集散中心。后來依托滬杭鐵路等鐵路線路的通車以及上海在進出口貿易方面的帶動,輕工業發展迅速。新世紀以來,隨著阿里巴巴等高科技企業的帶動,互聯網經濟成為杭州新的經濟增長點。 杭州人文古跡眾多,西湖及其周邊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遺跡,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絲綢文化、茶文化,以及流傳下來的許多故事傳說成為杭州文化代表。 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錦標賽、2022年亞運會將在杭州舉辦。2018年1月,杭州入選首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2017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排第7位。2017年,常住人口946.8萬人,城鎮化率76.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832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17億元,高新技術企業達2844家。 |
杭劇 | 杭劇 杭劇,杭州的地方傳統戲曲劇種。一度流行于杭州、嘉興、湖州一帶水鄉和蘇南等地。起源于杭州曲藝宣卷,從誕生到衰敗僅半個世紀。1923年正式搬上舞臺演出后,在杭、滬、甬一帶廣為流傳,抗日戰爭以前尤為興旺。杭劇《銀瓶》、《李慧娘》等均影響巨大,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田漢曾這樣評論杭劇:“與北昆相比,各有所長。” |
杭潁 | 杭潁 háng yǐng 杭潁(杭潁) 杭州 和 潁州 的并稱。 宋 蘇軾 《軾在潁州與趙德麟同治西湖次韻》:“ 太山 秋毫兩無窮,鉅細本出相形中。大千起滅一塵里,未覺 杭 潁 誰雌雄。”按,此指 杭州 和 潁州 兩地的 西湖 。 |
杭潁 | 杭潁 háng yǐng 杭潁(杭潁) 杭州 和 潁州 的并稱。 宋 蘇軾 《軾在潁州與趙德麟同治西湖次韻》:“ 太山 秋毫兩無窮,鉅細本出相形中。大千起滅一塵里,未覺 杭 潁 誰雌雄。”按,此指 杭州 和 潁州 兩地的 西湖 。 |
杭劇 | 杭劇 杭劇,杭州的地方傳統戲曲劇種。一度流行于杭州、嘉興、湖州一帶水鄉和蘇南等地。起源于杭州曲藝宣卷,從誕生到衰敗僅半個世紀。1923年正式搬上舞臺演出后,在杭、滬、甬一帶廣為流傳,抗日戰爭以前尤為興旺。杭劇《銀瓶》、《李慧娘》等均影響巨大,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田漢曾這樣評論杭劇:“與北昆相比,各有所長。” |
錢塘江 | 錢塘江 錢塘江,古稱浙,全名“浙江”,又名“折江”、“之江”、“羅剎江”,一般浙江富陽段稱為富春江,浙江下游杭州段稱為錢塘江。錢塘江最早見名于《山海經》,因流經古錢塘縣(今杭州)而得名,是吳越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錢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是宋代兩浙路的命名來源,也是明初浙江省成立時的省名來源。以北源新安江起算,河長588.73千米;以南源衢江上游馬金溪起算,河長522.22千米。自源頭起,流經今安徽省南部和浙江省,流域面積55058平方公里,經杭州灣注入東海。 錢塘江潮被譽為“天下第一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觀,它是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作用,加上杭州灣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
涌金門 | 涌金門 杭州十大古城門之涌金門。 涌金門為古代杭州西城門之一。五代天福元年,吳越王錢元瑾引西湖水入城,在此開鑿涌金池,筑此門,門瀕湖,東側有水門。傳說為西湖中金牛涌現之地,因而得名。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增筑城垣,改稱豐豫門。明初,仍復舊名。涌金門歷來是從杭州城里到西湖游覽的通道,為市區繁華地段,城門樓上有楹聯曰:“長堞接清波看水天一色;高樓 鬧市煙火萬家。”西湖游船多在此處聚散,故有“涌金門外劃船兒”之諺。清康熙四十年,康熙南來杭,從城內河道出涌金水門游西湖。民國二年杭州開始拆城,繼拆除“旗營”之后,涌金、清波、錢塘三門間城墻均拆除改建為南山路、湖濱路。從此西湖與市區連接。為使后人明了城池變遷,于故址立碑志。 |
涌金門 | 涌金門 杭州十大古城門之涌金門。 涌金門為古代杭州西城門之一。五代天福元年,吳越王錢元瑾引西湖水入城,在此開鑿涌金池,筑此門,門瀕湖,東側有水門。傳說為西湖中金牛涌現之地,因而得名。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增筑城垣,改稱豐豫門。明初,仍復舊名。涌金門歷來是從杭州城里到西湖游覽的通道,為市區繁華地段,城門樓上有楹聯曰:“長堞接清波看水天一色;高樓 鬧市煙火萬家。”西湖游船多在此處聚散,故有“涌金門外劃船兒”之諺。清康熙四十年,康熙南來杭,從城內河道出涌金水門游西湖。民國二年杭州開始拆城,繼拆除“旗營”之后,涌金、清波、錢塘三門間城墻均拆除改建為南山路、湖濱路。從此西湖與市區連接。為使后人明了城池變遷,于故址立碑志。 |
湧金門 | 涌金門 杭州十大古城門之涌金門。 涌金門為古代杭州西城門之一。五代天福元年,吳越王錢元瑾引西湖水入城,在此開鑿涌金池,筑此門,門瀕湖,東側有水門。傳說為西湖中金牛涌現之地,因而得名。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增筑城垣,改稱豐豫門。明初,仍復舊名。涌金門歷來是從杭州城里到西湖游覽的通道,為市區繁華地段,城門樓上有楹聯曰:“長堞接清波看水天一色;高樓 鬧市煙火萬家。”西湖游船多在此處聚散,故有“涌金門外劃船兒”之諺。清康熙四十年,康熙南來杭,從城內河道出涌金水門游西湖。民國二年杭州開始拆城,繼拆除“旗營”之后,涌金、清波、錢塘三門間城墻均拆除改建為南山路、湖濱路。從此西湖與市區連接。為使后人明了城池變遷,于故址立碑志。 |
錢塘江 | 錢塘江 錢塘江,古稱浙,全名“浙江”,又名“折江”、“之江”、“羅剎江”,一般浙江富陽段稱為富春江,浙江下游杭州段稱為錢塘江。錢塘江最早見名于《山海經》,因流經古錢塘縣(今杭州)而得名,是吳越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錢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是宋代兩浙路的命名來源,也是明初浙江省成立時的省名來源。以北源新安江起算,河長588.73千米;以南源衢江上游馬金溪起算,河長522.22千米。自源頭起,流經今安徽省南部和浙江省,流域面積55058平方公里,經杭州灣注入東海。 錢塘江潮被譽為“天下第一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觀,它是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作用,加上杭州灣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
杭越 | 杭越 杭州 和 越州 ( 紹興 )的并稱 唐 白居易 《元微之除浙東觀察使先贈長句》詩:“ 杭 越 風光詩酒主,相看更合是何人?”《新五代史·吳越世家·錢鏐》:“﹝ 中和 ﹞四年, 僖宗 遣中使 焦居璠 為 杭 越 通和使,詔 昌 及 漢宏 罷兵,皆不奉詔。”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覽志·南山勝跡一》:“又即山之左麓,辟犖確為徑而上,亭其三山之巔, 杭 越 諸峰,江湖 海門 ,盡在眉睫。” |
浙本 | 浙本 浙本主要指浙江杭州刻印的書籍(稱“杭本”或“杭州本”)。 |
蘇杭 | 蘇杭 (漢語詞匯)蘇杭為漢語詞匯出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是蘇州和杭州的合稱。 |
蘇杭 | 蘇杭 (漢語詞匯)蘇杭為漢語詞匯出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是蘇州和杭州的合稱。 |
三生石 | 三生石 (泥質石灰巖)三生源于佛教的因果輪回學說,后成為中國歷史上意涵情定終身的象征物。三生石的三生分別代表前生、今生、來生,很多人的愛情是從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開始的,而相愛之后人們又一定會期待緣定三生。 三生石位于杭州三天竺寺,傳說唐李源與僧圓觀友善,同游三峽,見婦人引汲, 觀曰:“其中孕婦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更約十二年后中秋月夜,相會于杭州天竺寺外。是夕觀果歿,而孕婦產。及期,源赴約,聞牧童歌《竹枝詞》:“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 源因知牧童即圓觀之后身。見唐袁郊 《甘澤謠·圓觀》。后人附會謂杭州天竺寺后山的三生石,即李源和圓觀相會之處。詩文中常用為前因宿緣的典實。 唐齊己 《荊渚感懷寄僧達禪弟》詩之三:“自拋南岳三生石,長傍西山數片云。” |
文瀾閣 | 文瀾閣 (浙江杭州文瀾閣)文瀾閣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內。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幸存的一閣。 文瀾閣是將杭州圣因寺后的玉蘭堂改建而成的,建成于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改建的各項工費均由浙江商人捐辦。 |
文瀾閣 | 文瀾閣 (浙江杭州文瀾閣)文瀾閣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內。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幸存的一閣。 文瀾閣是將杭州圣因寺后的玉蘭堂改建而成的,建成于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改建的各項工費均由浙江商人捐辦。 |
浙江大學 | 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Zhejiang University),簡稱“浙大”,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為九校聯盟(C9)、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世界大學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成員,為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新式高等學校之一,是一所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曾被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稱譽為“東方劍橋”。 浙江大學的前身求是書院創立于1897年,1928年定名國立浙江大學。1937年浙江大學舉校西遷,在貴州遵義、湄潭等地辦學,1946年秋回遷杭州。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浙江大學部分系科轉入中國科學院和其他高校,主體部分在杭州重組為若干所院校,后分別發展為原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和浙江醫科大學。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實現合并,組建了新的浙江大學。 在120年的辦學歷程中,浙江大學始終秉承“求是創新”為校訓的優良傳統,以天下為己任、以真理為依歸,逐步形成了“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浙大人共同價值觀和“海納江河、啟真厚德、開物前民、樹我邦國”的浙大精神。 |
建德 | 建德 (浙江省杭州市下轄縣級市)建德市,隸屬于浙江省杭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錢塘江上游,東與浦江縣接壤,南與蘭溪市和龍游縣毗鄰,西南與衢州市衢江區相交,西北與淳安縣為鄰,東北與桐廬縣交界。 建德市總面積2314.19平方千米,占浙江省面積的2.28%,距杭州市高速公路里程108公里。 建德市境域水系屬錢塘江流域,有新安江及其支流壽昌江和蘭江、富春江4條較大河流及38條中小溪流。境域山地和丘陵占全市總面積的88.6%。北部和西部山嶺由古生代到新生代的砂巖、石灰巖和頁巖,南部為200米以下的丘陵。 |
西湖 | 西湖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它是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現今《世界遺產名錄》中少數幾個和中國唯一一個湖泊類文化遺產。 西湖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繞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小島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與寶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
褚遂良 | 褚遂良 (唐朝政治家)褚遂良(596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籍陽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書法家。 褚遂良博學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時,跟隨薛舉為通事舍人。歸順唐朝后,任諫議大夫、中書令執掌朝政大權。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與長孫無忌同受太宗遺詔輔政,升尚書右仆射,封河南郡公。后出為同州刺史。永徽三年(652)召回,任吏部尚書,監修國史,旋為尚書右仆射,知政事。因堅決反對立武則天為后,貶為潭州(今長沙)都督。武后掌權后,遷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貶愛州(今越南清化)刺史。顯慶三年(658年),卒于官,享年63歲。天寶六年(747年),配享高宗廟庭。 褚遂良工于書法,初學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并稱“初唐四大家”,傳世墨跡有《孟法師碑》《雁塔圣教序》等。 |
雷峰塔 | 雷峰塔 (杭州西湖古塔)雷峰塔(Leifeng Pagoda)又名皇妃塔、西關磚塔,位于浙江省會杭州市西湖風景區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雷峰塔為吳越忠懿王錢弘俶因黃妃得子建,初名“皇妃塔”因地建于雷峰,后人改稱“雷峰塔”。 中國民間故事《白蛇傳》中,法海和尚騙許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許仙,被法海鎮在雷峰塔下。后小青苦練法力,終于打敗了法海,雷峰塔倒塌,白素貞獲救。 舊雷峰塔已于1924年倒塌,后重建,新建的雷峰塔為中國首座彩色銅雕寶塔。雷峰夕照為西湖十景之一。 |
武林舊事記 | 武林舊事記 武林舊事記 [name of a book] 書名。元代周密撰。十卷,密生于宋末,入元后追憶南宋都城杭州諸事,撰成此書。杭州別稱武林,因而得名 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記》。——清·黃宗羲《柳敬亭傳》 |
西泠十子 | 西泠十子 西泠十子是指清朝順治、康熙年間,杭州詩人陸圻、柴紹炳、沈謙、陳廷會、毛先舒、孫治、張綱孫、丁澎、虞黃昊、吳百朋等十位詩人,陳子龍等十人于杭州西湖上結詩社,因西湖有西泠橋(又稱西陵橋),故詩社名為西泠詩社,十名詩人號稱“西泠十子”,又稱西陵十子。柴紹炳與毛先舒訂有《西泠十子詩選》行世,謂“西泠派”。 |
杭州灘簧 | 辭典解釋杭州灘簧 háng zhōu tān huáng 流行于浙江、杭州、余杭等地的彈唱藝術。由五、七或九人分別扮演生、旦、凈、丑等腳色,以胡琴、琵琶、簫、笛、鼓板伴奏。唱詞多屬七字句,曲牌有滿江紅、風入松等。 |
杭州評詞 | 辭典解釋杭州評詞 háng zhōu píng cí 流行于杭州、余杭等地的說唱藝術。由南詞演變而來,盛行于清末民初。表演時以胡琴伴奏,說唱內容通常為才子佳人的故事。 |
孤山 | 孤山 (浙江省杭州市山峰)孤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風景區旁,是西湖的一個著名景點。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島嶼,面積20公頃,山高38米,是文物勝跡薈萃之地。現有勝景30處,走在山間小徑頗有山林的感覺。 主要景點有:放鶴亭、林和靖墓、西泠印社,瑪瑙坡、一眼泉水、文瀾閣、中山公園、清行宮、敬一書院、秋瑾墓、六一泉、蘇曼殊墓園、半壁亭等。 孤山碧波環繞,山間花木繁茂,亭臺樓閣錯落別致,是一座融自然美和藝術美為一體的立體園林,聞其名便知,乃湖中一孤峙之島,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已聞名遐邇,唐詩人白居易有“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明代凌云翰有“凍木晨聞尾畢浦,孤山景好勝披圖”的佳句。更有宋代隱居詩人林和靖墓寢,流傳著有”梅妻鶴子”之說。 林逋是以杰出的詠梅詩詞聞名于世的。他隱居孤山躬耕農桑并大量植梅,寫出了不少詠梅佳句,其中《山園小梅》傳出后膾炙人口,“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在詩詞界引起了轟動,成為從古至今詠梅的第一佳句,無人能與倫比。 冬天是探梅、賞雪勝地。孤山的雪景最為引人入勝。雪后山:“兀峙水中,后帶葛嶺,高低層疊,塑雪平鋪;日光初照,與全湖波光相激射,璀璨奪目”。泛舟湖上,如見瓊樓玉宇,遍山一色銀裝。若置峰山間,宜往放鶴亭踏雪尋梅,除了檀香梅急性先開,其他如宮粉梅俏麗香濃,朱砂梅紫艷色重,綠萼梅潔白素雅,灑金梅紅白相間,各逞妖嬈,各具情趣,揚眉有《孤山的梅》,更反映出對梅的追求與向往。 孤山 (詞語釋義)孤山(monadnock)是指顯著超出周圍地區一般高度,由基巖構成的孤立的丘陵。 |
林逋 | 林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后人稱為和靖先生,漢族,奉化大里黃賢村人。北宋著名隱逸詩人。 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后,曾漫游江淮間,后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天圣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 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概述內圖片來源:清·顧沅輯《古圣賢像傳略·林和靖像》) |
杭綢 | 杭綢 杭綢是漢語詞匯,拼音是háng chóu,指杭州出產的絲綢。 |
杭綢 | 杭綢 杭綢是漢語詞匯,拼音是háng chóu,指杭州出產的絲綢。 |
六一泉 | 六一泉 (杭州孤山六一泉)六一泉位于杭州市孤山南麓,西泠印社之西,俞樓之東。泉池約二平方米 ,上有半壁亭。 |
沈括 | 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漢族,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科學家。 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宋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元豐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抵御西夏,后因永樂城之戰牽連被貶。晚年移居潤州(今江蘇鎮江),隱居夢溪園。紹圣二年(1095年),因病辭世,享年六十五歲。 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
杭紗 | 杭紗 杭紗,拼音是háng shā,是漢語詞匯,解釋為杭州產的細紗布。 |
杭緞 | 杭緞 釋義 杭州 產的質地較厚、一面平滑有光澤的絲織品。 鄭觀應 《盛世危言·商戰》:“寧綢,杭緞及舊磁器,彼族零星販去,飾為玩好而已。” |
杭絹 | 杭絹 杭絹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háng juàn,是指杭州產的質地薄而堅韌的絲織品。有的用生絲織成。 |
杭本 | 杭本 杭本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háng běn ,是指書籍的宋代杭州刊本。亦稱浙本。 |
杭絹 | 杭絹 杭絹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háng juàn,是指杭州產的質地薄而堅韌的絲織品。有的用生絲織成。 |
杭紗 | 杭紗 杭紗,拼音是háng shā,是漢語詞匯,解釋為杭州產的細紗布。 |
杭緞 | 杭緞 釋義 杭州 產的質地較厚、一面平滑有光澤的絲織品。 鄭觀應 《盛世危言·商戰》:“寧綢,杭緞及舊磁器,彼族零星販去,飾為玩好而已。” |
段家橋 | 段家橋 duàn jiā qiáo 西湖斷橋,最早叫段家橋,今位于白堤東端。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梁中,它的名氣最大。據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建成,時人張祜《題杭州孤山寺》詩中就有“斷橋”一詞。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談》有一段評說西湖勝景的妙語:“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領山水之絕者,塵世有幾人哉!”地處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見。一旦銀妝素裹,便會營造出與常時,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勝況。 |
雷峯塔 | 雷峰塔 (杭州西湖古塔)雷峰塔(Leifeng Pagoda)又名皇妃塔、西關磚塔,位于浙江省會杭州市西湖風景區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雷峰塔為吳越忠懿王錢弘俶因黃妃得子建,初名“皇妃塔”因地建于雷峰,后人改稱“雷峰塔”。 中國民間故事《白蛇傳》中,法海和尚騙許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許仙,被法海鎮在雷峰塔下。后小青苦練法力,終于打敗了法海,雷峰塔倒塌,白素貞獲救。 舊雷峰塔已于1924年倒塌,后重建,新建的雷峰塔為中國首座彩色銅雕寶塔。雷峰夕照為西湖十景之一。 |
靈隱寺 | 靈隱寺 (浙江杭州靈隱寺)靈隱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背靠北高峰,面朝飛來峰,始建于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占地面積約87000平方米。靈隱寺開山祖師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南朝梁武帝賜田并擴建。五代吳越王錢镠命請永明延壽大師重興開拓,并賜名靈隱新寺。宋寧宗嘉定年間,靈隱寺被譽為江南禪宗“五山”之一。清順治年間,禪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靈隱,籌資重建,僅建殿堂時間就前后歷十八年之久,其規模之宏偉躍居“東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時,賜名 “云林禪寺”。 靈隱寺主要以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法堂、華嚴殿為中軸線,兩邊附以五百羅漢堂、濟公殿、華嚴閣、大悲樓、方丈樓等建筑構成。現任方丈是光泉法師。 浙江靈隱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龍井寺 | 龍井寺 (杭州龍井寺)原在浙江杭州龍井村西北落暉塢內,北宋乾祐二年(949),當地居民募緣在此建報國看經院,熙寧(1068-1077)中改稱壽圣院,元豐年間(1078-1085),高僧辯才法師歸老此寺,修葺屋宇,寺院得到振興。建國后寺廢,其址改為龍井茶室。 |
織造 | 織造 明清于江寧、蘇州、杭州各地設專局,織造各項衣料及制帛誥敕彩繒之類,以供皇帝及宮廷祭祀頒賞之用。 明于三處各置提督織造太監一人,清改任內務府人員,稱織造。 也是紡織技術的專業術語,指將經、緯紗線在織機上相互交織成織物的工藝過程。 |
四庫全書 | 四庫全書 (中國古代叢書)《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時期編修的大型叢書。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共收錄3462種圖書,共計79338卷,36000余冊,約八億字。 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于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于紫禁城文淵閣、遼寧沈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后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對中國古典文化進行了一次最系統、最全面的總結,呈現出了中國古典文化的知識體系。《四庫全書》可以稱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中國文、史、哲、理、工、農、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源頭和血脈。 |
段家橋 | 段家橋 duàn jiā qiáo 西湖斷橋,最早叫段家橋,今位于白堤東端。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梁中,它的名氣最大。據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建成,時人張祜《題杭州孤山寺》詩中就有“斷橋”一詞。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談》有一段評說西湖勝景的妙語:“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領山水之絕者,塵世有幾人哉!”地處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見。一旦銀妝素裹,便會營造出與常時,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勝況。 |
靈隱寺 | 靈隱寺 (浙江杭州靈隱寺)靈隱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背靠北高峰,面朝飛來峰,始建于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占地面積約87000平方米。靈隱寺開山祖師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南朝梁武帝賜田并擴建。五代吳越王錢镠命請永明延壽大師重興開拓,并賜名靈隱新寺。宋寧宗嘉定年間,靈隱寺被譽為江南禪宗“五山”之一。清順治年間,禪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靈隱,籌資重建,僅建殿堂時間就前后歷十八年之久,其規模之宏偉躍居“東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時,賜名 “云林禪寺”。 靈隱寺主要以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法堂、華嚴殿為中軸線,兩邊附以五百羅漢堂、濟公殿、華嚴閣、大悲樓、方丈樓等建筑構成。現任方丈是光泉法師。 浙江靈隱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風篁嶺 | 風篁嶺 亦名龍泓。位于浙江杭州西南。相傳晉葛洪曾在此煉丹。嶺下即為名茶產地龍井。宋 蘇軾 《介亭餞楊杰次公》詩:“丹青明滅 風篁嶺 ,環佩空響 桃花源 。”《明一統志》卷三八:“ 風篁嶺 ,在 杭州府 城西一十二里。修篁怪石,風韻蕭爽,因名。” |
江漲 | 江漲 jiāng zhǎng 江漲(江漲) 指 江漲橋鎮 。在今 浙江省 杭州市 武林門 北。 宋 蘇軾 《杭州故人信至齊安》詩:“相期結書社,未怕供詩帳。還將夢魂去,一夜到 江漲 。” |
織造 | 織造 明清于江寧、蘇州、杭州各地設專局,織造各項衣料及制帛誥敕彩繒之類,以供皇帝及宮廷祭祀頒賞之用。 明于三處各置提督織造太監一人,清改任內務府人員,稱織造。 也是紡織技術的專業術語,指將經、緯紗線在織機上相互交織成織物的工藝過程。 |
龍井寺 | 龍井寺 (杭州龍井寺)原在浙江杭州龍井村西北落暉塢內,北宋干祐二年(949),當地居民募緣在此建報國看經院,熙寧(1068-1077)中改稱壽圣院,元豐年間(1078-1085),高僧辯才法師歸老此寺,修葺屋宇,寺院得到振興。建國后寺廢,其址改為龍井茶室。 |
汪元量 | 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詩人、詞人、宮廷琴師。字大有,號水云,亦自號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咸淳(1265年~1274年)進士。南宋度宗時以曉音律、善鼓琴供奉內廷。元軍下臨安,隨南宋恭帝及后妃北上。留大都,侍奉帝后。時文天祥因抗元被俘,囚禁獄中,汪元量不顧個人安危,常去探望,兩人以詩唱和,互相激勵,結下了深厚情誼。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得元世祖許可,出家為道士,離開大都還江南,暗中結交抗元志士,在浙、贛一帶鼓動反元,圖謀恢復宋室江山。與民族志士謝翱來往甚密。謝翱曾作《續操琴·哀江南》,歌頌其抗元活動。晚年退居杭州,為道士以終。 汪元量在詩歌的創作上有很深的造詣,其詩大多為記亡國之戚、去國之苦而作,在后世有“宋亡之詩史”之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論道:“其詩多慷慨悲歌,有故宮離黍之感,于宋末之事,皆可據以征信。”有《湖山類稿》五卷、《水云集》一卷傳世。 |
杭州灣 | 辭典解釋杭州灣 háng zhōu wān 海灣名。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東北,為錢塘江的入海口。海灣狹窄,海潮沖入受阻,遂形成澎湃的濤瀾。 也稱為「錢塘灣」。英語 Hangzhou Bay德語 Hangzhou-Bucht (Eig, Geo)? |
四庫全書 | 四庫全書 (中國古代叢書)《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時期編修的大型叢書。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共收錄3462種圖書,共計79338卷,36000余冊,約八億字。 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于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于紫禁城文淵閣、遼寧沈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后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對中國古典文化進行了一次最系統、最全面的總結,呈現出了中國古典文化的知識體系。《四庫全書》可以稱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中國文、史、哲、理、工、農、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源頭和血脈。 |
杭州評話 | 辭典解釋杭州評話 háng zhōu píng huà 流行于杭州、紹興等地的說書藝術。表演者一人,只說不唱,使用手帕、扇子、醒木板等道具。多以當地方言演述歷史、俠義、神怪等故事。 |
風篁嶺 | 風篁嶺 亦名龍泓。位于浙江杭州西南。相傳晉葛洪曾在此煉丹。嶺下即為名茶產地龍井。宋 蘇軾 《介亭餞楊杰次公》詩:“丹青明滅 風篁嶺 ,環佩空響 桃花源 。”《明一統志》卷三八:“ 風篁嶺 ,在 杭州府 城西一十二里。修篁怪石,風韻蕭爽,因名。” |
蘇公堤 | 蘇公堤 “蘇公堤”又稱蘇堤,在西湖的西南面,南起花港觀魚,北接曲院風荷,是“西湖十景”之首。當年蘇東坡在杭州做官時開浚西湖,取湖泥葑草筑成,橫貫湖南北,全長2.8公里。堤上有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橋,古樸美觀。 |
蘇公堤 | 蘇公堤 “蘇公堤”又稱蘇堤,在西湖的西南面,南起花港觀魚,北接曲院風荷,是“西湖十景”之首。當年蘇東坡在杭州做官時開浚西湖,取湖泥葑草筑成,橫貫湖南北,全長2.8公里。堤上有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橋,古樸美觀。 |
蔡襄 | 蔡襄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謨。興化軍仙游縣慈孝里赤嶺(今福建省仙游縣)人。北宋書法家、文學家、政治家和茶學家。 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進士第,先后任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贈少師,謚號“忠惠”。 蔡襄為官正直,所到之處皆有政績。在福州時,去民間蠱害;在泉州時,與盧錫共同主持建造萬安橋(洛陽橋);在建州時,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驛道松,主持制作北苑貢茶“小龍團”。所著《茶錄》總結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經驗,而《荔枝譜》則被稱贊為“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著作”。其詩文清妙,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傳世。 概述內圖片來源:清人繪蔡襄畫像 |
多聞強記 | 【解釋】聞:見聞。形容知識豐富,記憶力強。【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天臺韶國師法嗣》:“杭州九曲觀音院慶祥禪師,余杭人也,辯才冠眾,多聞強記,時天臺人推為杰出。” |